日前,南通市海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正式啟動,就海門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多要素開展調查,系統評價南通市海門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承載力,以期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服務城市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全過程。
海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著眼於城鎮發展對地質環境安全和地質資源科學保護利用兩大需求,由江蘇省地質環境勘查院具體實施,預計通過兩年半的調查工作,基本查明南通市海門地下水、淺層地熱及深層地熱能、地下空間、土壤質量等資源現狀,探明地質災害、土地重金屬、地下水汙染等環境地質問題,支撐城市集約、綠色、安全發展。
「這次我們將把綜合調查成果全部實現數位化、信息化,努力提交一批好用、易懂的地質調查成果和數據資料給地方政府部門作決策依據,滿足城鎮化建設及社會公眾對地質信息的需求,也便於海門地質資料的共享。」項目負責人王琦介紹道,項目注重地質調查成果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人居環境生態保護,還將開展多個專題研究,從專業角度就海門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地質環境保護、地質資源科學合理利用、地質災害與地質問題防治、重大工程建設等提出對策建議。
據介紹,調查工作區範圍為海門區陸域全境,面積約1001km2 ,將綜合運用遙感解譯、地質測繪、鑽探、物探、化探和測試試驗等多種現代地質調查技術手段開展地質調查,建立工程地質層層序和地下水含水層劃分等重要的識別標誌,構建南通市海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三維結構模型。
近年來,江蘇地勘隊伍紮根地方,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著力精準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並把工作觸角不斷向市縣延伸,持續為服務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工作提供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大力推進地質工作成果的轉化應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東臨黃海,南依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門戶」之稱。海門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建設「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空間資源、空間安全、環境質量和容量等壓力加大,亟待摸清城鎮高質量發展底數。
(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