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鎮資源承載力 南通市海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啟動

2020-12-03 民生周刊

日前,南通市海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正式啟動,就海門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多要素開展調查,系統評價南通市海門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承載力,以期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服務城市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全過程。

海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著眼於城鎮發展對地質環境安全和地質資源科學保護利用兩大需求,由江蘇省地質環境勘查院具體實施,預計通過兩年半的調查工作,基本查明南通市海門地下水、淺層地熱及深層地熱能、地下空間、土壤質量等資源現狀,探明地質災害、土地重金屬、地下水汙染等環境地質問題,支撐城市集約、綠色、安全發展。

「這次我們將把綜合調查成果全部實現數位化、信息化,努力提交一批好用、易懂的地質調查成果和數據資料給地方政府部門作決策依據,滿足城鎮化建設及社會公眾對地質信息的需求,也便於海門地質資料的共享。」項目負責人王琦介紹道,項目注重地質調查成果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人居環境生態保護,還將開展多個專題研究,從專業角度就海門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地質環境保護、地質資源科學合理利用、地質災害與地質問題防治、重大工程建設等提出對策建議。

據介紹,調查工作區範圍為海門區陸域全境,面積約1001km2 ,將綜合運用遙感解譯、地質測繪、鑽探、物探、化探和測試試驗等多種現代地質調查技術手段開展地質調查,建立工程地質層層序和地下水含水層劃分等重要的識別標誌,構建南通市海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三維結構模型。

近年來,江蘇地勘隊伍紮根地方,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著力精準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並把工作觸角不斷向市縣延伸,持續為服務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工作提供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大力推進地質工作成果的轉化應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東臨黃海,南依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門戶」之稱。海門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建設「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空間資源、空間安全、環境質量和容量等壓力加大,亟待摸清城鎮高質量發展底數。

(錢景)

相關焦點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洛陽市完成《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
    日前,我市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完成了《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為未來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依據。  該報告通過收集國土資源遙感監測、水利普查等數據,全面分析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承載能力,並提出了優化產業布局、城鎮規模和發展格局的建議。
  • 安徽省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
    據安徽日報報導,記者日前從省發改委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等下發通知要求,我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工作全面啟動。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承擔相關研究和技術支撐,有望於今年6月底形成我省首份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
  • 「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召開
    項目針對實施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資源環境承載力面臨的新形勢,解決我國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緊迫任務,緊扣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建設需求與村鎮資源環境承載供給能力之間的統一目標,重點解決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關係及分異規律、村鎮建設的水土資源環境與生態要素約束機理及承載力測算原理、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測算與優化提升技術等三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豐富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理論方法
  • 皖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報告出爐:合肥礦泉水資源多
    皖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報告出爐:合肥礦泉水資源多 資訊標籤: 皖江經濟帶 地質調查報告 合肥礦泉水資源多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2016-09-30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
  • 提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 助雄安新區建設目標實現
    為落實總書記的指示,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在中科院發展規劃局的支持下,依託區域發展模擬、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基礎,基於衛星與無人機遙感、定位觀測及歷史文獻資料,從歷史、現實、未來多個維度,開展雄安新區(雄縣、容城、安新 3 縣)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調控提升研究,形成了以下階段性成果。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發布時間:2017-02-09 08:56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按照國家林業局統一部署,我省於近期啟動了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 加強水工環地質工作 -- 訪湖南省地勘局地質環境處處長盛玉環
    湖南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實現「1358」目標,即全面完成100個縣市區l∶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完成300處以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開展500處以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地質勘查,實施地質災害危險區8000戶居民的搬遷避讓,有序開展全省重點城鎮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綜合評價和重要礦區地質環境調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警,做到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平臺建設到縣
  • 全國資源環境綜合承載能力圖集
    ,並結合其原始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土地資源規模上,後者要大於前者,並且城市(群)型地區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以及居住量要大於資源型地區,因此土地資源承載能力情況資源型地區要好於城市(群)型地區;城市(群)型地區的水資源消耗量要大於資源型地區;在地質環境上,城市(群)型地區相對比資源型地區要好一些,地勢相對平坦;在森林覆蓋指標、水汙染排放指標和河流水質方面,城市(
  •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評估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相比濰坊市、濱州市在資源、環境、生態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在社會支撐方面投入不足,因此可以通過保持資源、生態優勢,彌補社會投入不足等措施提高東營市海岸帶可持續利用水平。;楊靜等在分析海岸帶環境承載力基本內涵和特徵的基礎上,將海岸帶生態服務功能納入指標體系,以北部灣經濟區為例,對未來規劃情景的海岸帶環境承載狀況進行了量化評價;魏超等以江蘇省南通市海岸帶為例,利用狀態空間法計算了研究區2005年、2008年和2009年的綜合承載力。
  • 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完成溫州市1:5 萬浙江省溫州市城市群環境地質調查工作,開展1:2.5 萬中小城市地質調查和1:1 萬小城鎮地質調查;開展6 個圖幅1:5 萬環境地質調查;開展1:5 萬-1:10 萬樂清灣和甌江口等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1:25 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和1:5 萬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全覆蓋。地質環境監測網絡更加完善。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中國土地學會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是能夠通過觀察、測試、評議等方式得出明確結論的定性或定量指標。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要綜合地反映區域資源環境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和方向等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原則。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2015年「環保信用體系南通模式」被環境保護部和中國法學會評為「生態環境法治保障最佳事例」。出臺《南通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劃定10大類60個生態紅線保護區,全市生態紅線區域面積佔比達23.07%,配套實施監督管理辦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多個文件。全面實施水環境區域生態補償制度,探索推進陸海生態環境一體化管理模式。
  • 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出爐 透視1038公里海岸線
    記者昨日從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了解到,由該院承擔的「山東省煙臺市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已形成調查成果,對煙臺海岸帶的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岸線變遷等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為煙臺市海岸帶制定發展建設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海岸帶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 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城市 要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
    來源:澎湃新聞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城市,要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為推進「多規合一」的有效落實,指導和規範地方開展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由自然資源部研究制定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