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1038公里海岸線
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出爐
專家談地質
本期主題: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
特邀嘉賓
趙輝———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院長助理、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
王偉———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海岸帶地質研究中心主任
通過對地下水水質的分析評價,調查將工作區陸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劃分為四個區(良好、較好、較差、極差) 。從評價結果來看,總體趨勢是內陸好於沿海地帶,工業密集區上遊好於下遊地區,丘陵地區好於第四系分布區。第四系是鬆散堆積物形成的年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地質年代 。
水文地質方面,劃分了四類含水巖組。地下水水質總體趨勢是內陸好於沿海地帶,工業密集區上遊好於下遊地區,丘陵地區好於第四系分布區。海水入侵主要分布於夾河、辛安河、魚鳥河及沁水河等河口地段。
調查背景:
1038公裡的海岸海島曲線,賦予了煙臺優美多姿的濱海風情,更為我市陸海統籌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闊步走向蔚藍,摸清海岸帶綜合地質情況是一項基礎性科學工作。
記者昨日從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了解到,由該院承擔的「山東省煙臺市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已形成調查成果,對煙臺海岸帶的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岸線變遷等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為煙臺市海岸帶制定發展建設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海岸帶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水母網7月25日訊(YMG記者 侯召溪 通訊員 耿仁東 李明 於劍鋒 攝影報導)紮根煙臺59年的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懂海、愛海,更勇於闖海、弄海,先後在我市探明了亞洲首個海底煤礦、中國最大的單體金礦,耕海探寶、查油勘氣,打開了海底寶藏大門。
「近年來,三院闊步邁向海洋地質產業,積極參與和開展了海洋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大陸架科學鑽探和島礁科學工程鑽探、海洋地質工程勘察施工、海洋物探和測繪、海底觀測、海洋地質裝備研發與製造等一系列海洋地質工作,初步形成了三院海洋地質產業的基本框架。」趙輝表示。
「山東省煙臺市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是2015年煙臺市國土資源局的政府採購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確定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為該項目的中標單位。項目目的在於查明海岸帶地質構造特徵及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條件,分析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徵和變化規律。調查主要通過遙感地質解譯、水工環地質調查、土壤測量、岸灘剖面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工程地質鑽探、水文地質鑽探、海底底質採樣等手段,在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岸線變遷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基礎地質——
探明海域底質構成
「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首先探明的是海域底質構成情況。」王偉介紹。
海域底質以晚更新世沉積物為主。通過對淺地層剖面資料系統的地質解釋,揭示了調查區內晚第四紀以來的地層發育情況、沉積環境變遷、海平面變化及特殊沉積體和災害地質等多方面的海洋地質信息。採用層序地層學、地震地層學方法,將區內沉積層劃分為5個地層層序,並對各地層層序進行了評述。
水文地質——
以鬆散巖類孔隙水為主
依據地下水含水層按巖性、賦存條件、水力性質及其特徵,劃分了四類含水巖組:鬆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裂隙水、碳酸鹽巖類巖溶裂隙水和基巖裂隙水。調查區內以鬆散巖類孔隙水為主,局部賦存碳酸巖類巖溶裂隙水。通過對地下水水質的分析評價,調查將工作區陸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劃分為四個區(良好、較好、較差、極差)。從評價結果來看,總體趨勢是內陸好於沿海地帶,工業密集區上遊好於下遊地區,丘陵地區好於第四系分布區。第四系是鬆散堆積物形成的年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地質年代 。
工程地質——
為海洋工程提供基礎參數
工程地質情況,是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的重要內容,為海岸帶項目布局和施工提供科學依據。
煙臺海岸帶陸域屬魯東低山丘陵工程地質區,海域橫跨渤海、黃海,分為渤海東南部淺海工程地質區和黃海淺海工程地質區,進一步劃分為六個工程地質亞區。
根據區內地層巖性不同,調查對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進行了劃分。海域海底表層全部被第四系衝海積層覆蓋,厚度一般大於20米。沉積物類型以淤泥質粉質粘土分布最為廣泛,遠離岸線海域沉積物顆粒較細,以粘土為主,單層厚度相對較薄,層數較多。地質巖性不同,地基承載力不同,調查結果將為海洋工程提供基礎參數。
王偉介紹,此次調查通過地震剖面分析,探測到蓬萊—威海海域斷裂帶的位置,主要位於北緯36度附近海域。這也更好地解釋了煙臺地區的地震多位於偏北海域。
海岸線變遷——
向海洋方向推進
煙臺市海岸線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影響下不斷發生變遷,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煙臺市海岸帶人類工程活動的頻繁,其變遷特徵更加明顯。本次工作採用的遙感影像為1990年、2000年、2006年、2009年的Landsat TM影像以及2016年的Landsat OLI影像,對煙臺市沿海目前的岸線與前期岸線進行了對比分析。
分析發現,煙臺市海岸帶變遷總趨勢是岸線和陸地面積不斷增加,北岸變化比南岸劇烈,年代越近,變化越劇烈。
「我們還對岸線侵蝕就行了分析,侵蝕或淤積海岸主要見於砂質海岸,基巖岸線由於變化較小,認為其屬於穩定類型。」 王偉說。結合遙感解譯及本次調查情況來看,煙臺地區海岸線總的來說是向海洋方向推進的,其中人為因素為主要原因,主要活動有港口建設、人工填海及圍海養殖。
延伸閱讀——
芝罘灣1:5萬海岸帶水工環地質調查:
海水入侵總體呈減小趨勢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規劃區1:5萬海岸帶水工環地質調查(芝罘灣)項目是2015年省財政地質勘查項目,也是山東省第一個1:5萬重點海灣海岸帶調查項目。調查目的是基於海陸統籌原則,開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海岸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調查,查明地質環境現狀,進行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及發展趨勢預測。目前,調查報告已編制完畢,提出了地質環境保護對策建議,為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基礎地質依據。
基礎地質方面,查明了海域淺地層結構,夾河斷裂、朱吳斷裂、海陽斷裂在第四系覆蓋區的產出特徵,進一步證實了該三組斷裂由陸地延伸入黃海。水文地質方面,劃分了四類含水巖組。地下水水質總體趨勢是內陸好於沿海地帶,工業密集區上遊好於下遊地區,丘陵地區好於第四系分布區。
工程地質方面,調查區內基巖分布區主要位於南部,地貌上以丘陵為主,第四系覆蓋厚度很薄,巖性屬於硬質巖,巖體堅硬,工程性質較好。從土體結構類型看,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牟平平原、夾河兩側及海域,以河流衝積、洪積及海積層為主,第四系厚度薄,一般10至20米,巖性以粉質粘土、粘土、礫砂及砂礫石為主。
環境地質方面,調查區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及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海(鹹)水入侵、海岸侵蝕與淤積、海底底質汙染等。其中,海(鹹)水入侵主要分布於夾河、辛安和、魚鳥河及沁水河等河口地段,以海水入侵為主。通過與以往監測數據對比,總體呈減小趨勢,但牟平區海水入侵有所增加。調查區內基巖海岸與人工海岸基本穩定,僅在砂質海岸地帶存在侵蝕、淤積現象。其中煙臺大學一帶以淤積為主,而在夾河入海口、芝罘區段、牟平區以東海岸以侵蝕為主。芝罘灣、套子灣內以及牟平區北部沿岸受港口碼頭建設和養殖區等原因,海岸線變化較大,總體向海域推進。
通過對海底底質樣品的分析,區內底質重金屬含量總體尚清潔,但在芝罘島以西、崆峒島以東、以北的區域,有部分重金屬元素含量富集態勢,主要原因與海產養殖、船舶排汙以及底質類型等有關,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目前,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已建立了芝罘灣海岸帶綜合地質資料庫,實現了調查區域內綜合地學數據高效存儲管理、查詢統計、專業分析應用、可視化及三維分析,面向地質專業人員、政府規劃、建設部門、涉海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公眾等不同層次用戶提供的海岸帶地質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