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出爐 透視1038公里海岸線

2020-12-08 水母網

        透視1038公里海岸線

        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出爐

芝罘灣海岸帶調查。

    專家談地質

    本期主題: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

    特邀嘉賓

    趙輝———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院長助理、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

    王偉———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海岸帶地質研究中心主任

    通過對地下水水質的分析評價,調查將工作區陸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劃分為四個區(良好、較好、較差、極差) 。從評價結果來看,總體趨勢是內陸好於沿海地帶,工業密集區上遊好於下遊地區,丘陵地區好於第四系分布區。第四系是鬆散堆積物形成的年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地質年代 。

    水文地質方面,劃分了四類含水巖組。地下水水質總體趨勢是內陸好於沿海地帶,工業密集區上遊好於下遊地區,丘陵地區好於第四系分布區。海水入侵主要分布於夾河、辛安河、魚鳥河及沁水河等河口地段。

    調查背景:

    1038公裡的海岸海島曲線,賦予了煙臺優美多姿的濱海風情,更為我市陸海統籌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闊步走向蔚藍,摸清海岸帶綜合地質情況是一項基礎性科學工作。

    記者昨日從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了解到,由該院承擔的「山東省煙臺市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已形成調查成果,對煙臺海岸帶的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岸線變遷等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為煙臺市海岸帶制定發展建設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海岸帶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水母網7月25日訊(YMG記者 侯召溪 通訊員 耿仁東 李明 於劍鋒 攝影報導)紮根煙臺59年的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懂海、愛海,更勇於闖海、弄海,先後在我市探明了亞洲首個海底煤礦、中國最大的單體金礦,耕海探寶、查油勘氣,打開了海底寶藏大門。

    「近年來,三院闊步邁向海洋地質產業,積極參與和開展了海洋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大陸架科學鑽探和島礁科學工程鑽探、海洋地質工程勘察施工、海洋物探和測繪、海底觀測、海洋地質裝備研發與製造等一系列海洋地質工作,初步形成了三院海洋地質產業的基本框架。」趙輝表示。

    「山東省煙臺市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是2015年煙臺市國土資源局的政府採購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確定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為該項目的中標單位。項目目的在於查明海岸帶地質構造特徵及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條件,分析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徵和變化規律。調查主要通過遙感地質解譯、水工環地質調查、土壤測量、岸灘剖面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工程地質鑽探、水文地質鑽探、海底底質採樣等手段,在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岸線變遷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基礎地質——

    探明海域底質構成

    「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首先探明的是海域底質構成情況。」王偉介紹。

    海域底質以晚更新世沉積物為主。通過對淺地層剖面資料系統的地質解釋,揭示了調查區內晚第四紀以來的地層發育情況、沉積環境變遷、海平面變化及特殊沉積體和災害地質等多方面的海洋地質信息。採用層序地層學、地震地層學方法,將區內沉積層劃分為5個地層層序,並對各地層層序進行了評述。

     水文地質——

    以鬆散巖類孔隙水為主

    依據地下水含水層按巖性、賦存條件、水力性質及其特徵,劃分了四類含水巖組:鬆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裂隙水、碳酸鹽巖類巖溶裂隙水和基巖裂隙水。調查區內以鬆散巖類孔隙水為主,局部賦存碳酸巖類巖溶裂隙水。通過對地下水水質的分析評價,調查將工作區陸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劃分為四個區(良好、較好、較差、極差)。從評價結果來看,總體趨勢是內陸好於沿海地帶,工業密集區上遊好於下遊地區,丘陵地區好於第四系分布區。第四系是鬆散堆積物形成的年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地質年代 。

    工程地質——

    為海洋工程提供基礎參數

    工程地質情況,是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的重要內容,為海岸帶項目布局和施工提供科學依據。

    煙臺海岸帶陸域屬魯東低山丘陵工程地質區,海域橫跨渤海、黃海,分為渤海東南部淺海工程地質區和黃海淺海工程地質區,進一步劃分為六個工程地質亞區。

    根據區內地層巖性不同,調查對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進行了劃分。海域海底表層全部被第四系衝海積層覆蓋,厚度一般大於20米。沉積物類型以淤泥質粉質粘土分布最為廣泛,遠離岸線海域沉積物顆粒較細,以粘土為主,單層厚度相對較薄,層數較多。地質巖性不同,地基承載力不同,調查結果將為海洋工程提供基礎參數。

    王偉介紹,此次調查通過地震剖面分析,探測到蓬萊—威海海域斷裂帶的位置,主要位於北緯36度附近海域。這也更好地解釋了煙臺地區的地震多位於偏北海域。

    海岸線變遷——

    向海洋方向推進

    煙臺市海岸線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影響下不斷發生變遷,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煙臺市海岸帶人類工程活動的頻繁,其變遷特徵更加明顯。本次工作採用的遙感影像為1990年、2000年、2006年、2009年的Landsat TM影像以及2016年的Landsat OLI影像,對煙臺市沿海目前的岸線與前期岸線進行了對比分析。

    分析發現,煙臺市海岸帶變遷總趨勢是岸線和陸地面積不斷增加,北岸變化比南岸劇烈,年代越近,變化越劇烈。

    「我們還對岸線侵蝕就行了分析,侵蝕或淤積海岸主要見於砂質海岸,基巖岸線由於變化較小,認為其屬於穩定類型。」 王偉說。結合遙感解譯及本次調查情況來看,煙臺地區海岸線總的來說是向海洋方向推進的,其中人為因素為主要原因,主要活動有港口建設、人工填海及圍海養殖。

    延伸閱讀——

    芝罘灣1:5萬海岸帶水工環地質調查:

    海水入侵總體呈減小趨勢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規劃區1:5萬海岸帶水工環地質調查(芝罘灣)項目是2015年省財政地質勘查項目,也是山東省第一個1:5萬重點海灣海岸帶調查項目。調查目的是基於海陸統籌原則,開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海岸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調查,查明地質環境現狀,進行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及發展趨勢預測。目前,調查報告已編制完畢,提出了地質環境保護對策建議,為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基礎地質依據。

    基礎地質方面,查明了海域淺地層結構,夾河斷裂、朱吳斷裂、海陽斷裂在第四系覆蓋區的產出特徵,進一步證實了該三組斷裂由陸地延伸入黃海。水文地質方面,劃分了四類含水巖組。地下水水質總體趨勢是內陸好於沿海地帶,工業密集區上遊好於下遊地區,丘陵地區好於第四系分布區。

    工程地質方面,調查區內基巖分布區主要位於南部,地貌上以丘陵為主,第四系覆蓋厚度很薄,巖性屬於硬質巖,巖體堅硬,工程性質較好。從土體結構類型看,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牟平平原、夾河兩側及海域,以河流衝積、洪積及海積層為主,第四系厚度薄,一般10至20米,巖性以粉質粘土、粘土、礫砂及砂礫石為主。

    環境地質方面,調查區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及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海(鹹)水入侵、海岸侵蝕與淤積、海底底質汙染等。其中,海(鹹)水入侵主要分布於夾河、辛安和、魚鳥河及沁水河等河口地段,以海水入侵為主。通過與以往監測數據對比,總體呈減小趨勢,但牟平區海水入侵有所增加。調查區內基巖海岸與人工海岸基本穩定,僅在砂質海岸地帶存在侵蝕、淤積現象。其中煙臺大學一帶以淤積為主,而在夾河入海口、芝罘區段、牟平區以東海岸以侵蝕為主。芝罘灣、套子灣內以及牟平區北部沿岸受港口碼頭建設和養殖區等原因,海岸線變化較大,總體向海域推進。

    通過對海底底質樣品的分析,區內底質重金屬含量總體尚清潔,但在芝罘島以西、崆峒島以東、以北的區域,有部分重金屬元素含量富集態勢,主要原因與海產養殖、船舶排汙以及底質類型等有關,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目前,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已建立了芝罘灣海岸帶綜合地質資料庫,實現了調查區域內綜合地學數據高效存儲管理、查詢統計、專業分析應用、可視化及三維分析,面向地質專業人員、政府規劃、建設部門、涉海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公眾等不同層次用戶提供的海岸帶地質信息服務。

 

相關焦點

  • 「海南島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項目通過評審
    「海南島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項目通過評審  海南日報海口9月8日訊(記者陳雪怡 特約記者黎大輝 通訊員梁祖葳)記者今天從省地質局了解到,近日,由省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承擔的「海南島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跨年度項目)」項目,通過了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評審驗收,成果報告評審結果為優秀。
  • 華東院應邀赴中國地質調查局煙臺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開展森林資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4日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工作部署培訓視頻會議精神,按照《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開展2020年度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11月17日,華東院副總工聶祥永等一行7人赴中國地質調查局煙臺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開展了森林資源調查技術培訓
  • 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和海洋地質項目介紹
    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和海洋地質項目中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研究從海岸線和河口到大陸架和深海的沿海及海洋資源,提供專業知識、工具、產品和數據來處理和了解國家面對的一系列資源挑戰。海岸帶演變過程調查引起海岸帶演變的海岸線、近岸和離岸之間沉積物搬運過程的內在機制,並開發出預測影響的能力。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所屬13個專業...
    這支伴隨共和國成長,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精兵勁旅,將全部轉戰自然資源領域新戰場,承擔起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國土空間修復、區域基礎地質調查、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等職責任務。此外,還將肩負起地質調查資料和信息數據服務,科學技術研究、科學觀測和平臺建設、科學普及和國際合作,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和諮詢等多項共同職能。
  • 張術平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
    中國山東網煙臺5月25日訊 昨日下午,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實地察看部分實驗室和科研成果,並與研究所中層以上幹部座談交流,聽取硏究所整體情況和對煙臺發展海洋經濟的意見建議。副市長王曉軍參加活動。
  • 行走海岸線|煙臺修復一條近萬米長的海岸線,咋做到的?
    長達6.9公裡的濱海西路及夾河橋工程投入使用,這條觀光大道再次延長。至此,橫跨五區、近百公裡的濱海路實現了無縫對接。顛覆姜鵬印象的正是濱海西路。她認為,「不僅僅是修了一條路那麼簡單,重要的是這條路激活了中心城區的海岸線旅遊資源,讓芝罘區與開發區的海岸線『手拉手』,讓曾經隱秘的海灘現身,濱海西路的出現產生了連鎖反應。」
  • 持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煙臺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不僅如此,農業農村部還將全國「放魚日」主會場設在煙臺,將公益活動主題定為「養護水生生物資源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對提升煙臺城市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煙臺瀕臨黃海、渤海,擁有1038公裡的黃金海岸線、230個近海島嶼和7個天然海灣。煙臺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漁業基地。2019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480億元,增長10.7%。
  • 市領導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
    市領導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時指出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優勢,促進全市又好又快發展  膠東在線網11月27日訊 今天上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永春,在市委常委、秘書長於愛軍,市委常委、副市長許立華,以及市直有關部門和萊山區負責同志陪同下,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查研究。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為支持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 中國第一個海岸帶地貌國家地質公園12日正式開園
    11月12日,中國第一個海岸帶地貌國家地質公園---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正式開園。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大連市東南沿海地帶,總面積216.42平方公裡,包括金石灘、大黑山、南部海岸和旅順口四大園區,是一座集地質科研、科普教育、觀光旅遊、休閒度假、避暑療養、獵奇探險於一體的綜合型城市海岸帶地質公園。
  • 海岸、海岸線、海岸帶的區別及世界著名的三大黃金海岸帶
    作者拍攝於香港海岸、海岸線和海岸帶都是人們常用的概念海岸線(coastline):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更確切的定義是海水到達陸地的極限位置的連線。隨潮水漲落而變動。由於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風暴潮等影響,海水有漲有落,海面時高時低,這條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時刻處於變化之中。因此,實際的海岸線應該是高低潮間無數條海陸分界線的集合,它在空間上是一條帶,而不是一條地理位置固定的線。
  •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揭牌儀式隆重舉行
    膠東在線網12月1日訊 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驗收會議暨揭牌儀式在煙臺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路甬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異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施爾畏,省委常委、秘書長王敏,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崔曰臣,副省長李兆前,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永春出席會議並為研究所揭牌。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
    為支持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近期,在系統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籤署加強海南省地質調查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 國科大山東本科招生綜合評價面試在煙臺海岸帶所舉行
    國科大山東本科招生綜合評價面試在煙臺海岸帶所舉行 2018-06-11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 語音播報   6月9日至11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山東省2018年本科招生綜合評價面試在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舉行
  • 海岸線調查測量有了山東標準
    在海岸線調查測量領域,目前尚無國家標準,山東則根據國家關於海岸線保護與管理的要求,率先從海岸線修測調查工作入手,制定出上述山東省地方標準。據介紹,作為山東海洋標準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標準,《規範》明確了海岸線的具體位置、類型及保護類別,為獲取準確、翔實的海岸線數據提供標準規範,也為海洋領域其他標準的制定實施奠定基礎。
  •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與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7月28日,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與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促進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共同推進我市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煙臺市政府副市長李波出席籤約儀式。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作為煙臺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所在,承擔著全市海洋事業發展的統籌謀劃、綜合協調和整體推進職責。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作為國內專門從事海岸帶綜合研究的唯一國立研究機構,在海岸帶生態環境安全、資源保護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等研究應用方面人才資源豐富,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攻關和技術轉化成績斐然。
  • 期刊精粹 【2016.4期優先看】關於海岸帶小城鎮的海岸線建築後退距離的探討
    環渤海的煙臺和威海雖然在其城市管理技術規定中沒有涉及海岸線建築後退距離,但在其總體規劃中有類似的規定。煙臺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了海岸線建築後退距離的特別要求,規定海水高潮位向陸一側不小於200m的距離為海岸線建築後退距離(港口岸線除外)。
  • 中科院海岸帶所(煙臺)招聘會計崗位人員啟事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貫徹新時期辦院方針,面向21世紀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戰略布局,是國內唯一的專門從事海岸帶綜合交叉研究的學術性機構。
  • 煙臺海岸帶所與煙臺大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及聯合培養研究生協議
    8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煙臺大學戰略合作協議及聯合培養研究生協議籤約儀式在煙臺大學舉行。   煙臺海岸帶所黨委書記高玲瑜指出,煙臺海岸帶所與煙臺大學多年合作已建立深厚的合作關係,作為煙臺市高水平科研機構及綜合高校的代表,雙方在科技、學科,尤其研究生培養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礎,希望通過此次籤約,能使雙方的合作更深入、更全面,互相取長補短、互利共贏。
  • 煙臺海岸帶所與牟平區委區政府召開交流座談會
    座談會現場1月4日下午,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牟平區委、區政府召開交流座談會,牟平區委書記、人大主任王中,區長李愛傑,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姜曰象,副區長孫萬坤,煙臺海岸帶所領導班子成員副所長駱永明(主持工作)等參加了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