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6月5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李寧 聶英傑)放魚,成了本周煙臺人的一件樂事。明天,中國煙臺第二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暨世界海洋日宣傳活動將在萊山區黃海遊樂城舉辦,這是我市連續第二年舉辦海洋放魚節。
近年來,我市始終把海洋生態保護擺在首要位置,加強海洋空間資源管控、生態保護修復、突出問題整治和長效機制建設。在「產業強海、實現海洋經濟強」的同時,推進「生態護海、實現海洋環境美」,全力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遊客在長島萬鳥島嬉鷗 通訊員 王成軍 攝
去年,我市成功舉辦了首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今年,這一活動繼續舉辦。不僅如此,農業農村部還將全國「放魚日」主會場設在煙臺,將公益活動主題定為「養護水生生物資源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對提升煙臺城市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煙臺瀕臨黃海、渤海,擁有1038公裡的黃金海岸線、230個近海島嶼和7個天然海灣。煙臺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漁業基地。2019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480億元,增長10.7%。煙臺海美物豐,但近海漁業資源衰退,是當前煙臺乃至全國、全世界面臨的問題。
因此,2005年以來,我市連續開展大規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為養護漁業資源,對漁業資源修復做「加法」,實施「放魚養水」工程,每年增殖放流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有效養護了近海漁業資源,保護了海洋生態環境,取得良好效益——
生態效益凸顯。近海嚴重衰退的重要經濟漁業資源得到了有效補充,中國對蝦、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物種形成較為穩定的秋季漁汛。增殖放流對近海生態系統循環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放流、捕撈增殖資源,從海水中移除大量碳、氮、磷元素,有效緩解了海水富營養化。
經濟效益顯著。多年來,回捕中國對蝦、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放流資源已成為我市4400多艘中小馬力漁船約10萬漁民秋汛期的主要生產門路。據統計,通過增殖放流,每年直接為漁民增收3億多元。增殖放流綜合投入產出比達到1:10,也就是說政府每投入1萬元,帶來了直接經濟收入可達10萬元。
社會效益良好。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滿足了社會對綠色、安全、放心海產品的需求,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飲食品質。間接帶動了水產養殖、水產苗種、水產品加工流通、休閒漁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市民參與養護漁業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意識有了明顯提高,增殖放流正逐步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社會大型公益活動。
鯨魚群浩浩蕩蕩、白江豚結伴嬉戲、東方白鸛展翅翱翔……所有人都欣喜萬分,長島又變回了那個熟悉的「動物樂園」。
「小精靈們為什麼在長島安家?就是因為這裡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食物越來越多,這是最主要的原因。」長島海洋專家趙傳海說。
如他所言,近年來,煙臺市將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列入全市「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工作專班,持續發力長島生態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發展,努力把長島建設成為生態環保宜居的海島。
在全省、全市的注目下,一場全方位、立體化的生態保育修復工程在長島全面展開:大力實施海岸帶整治修復工程,拆除海岸線育保苗場和破舊建築,加速近岸養殖和生產生活設施「騰遷退出」,實施海域生態修復和生物種群恢復工程,開發生態海洋牧場,加快營造海底森林……
如今,長島變了模樣。各有居民島嶼破損山體應治盡治,完成了汙水處理設施全域覆蓋,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全面推開,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0%,騰退近岸養殖設施1.26萬畝。機動車輛「雙禁」、煙花爆竹禁放等制度全面執行,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有序推進,《山東省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條例》頒布實施。近海海域水質、大氣質量持續穩定在國家一類和國家二級標準,海島海洋環境明顯改善,動物植物種群加快恢復。
經過不間斷修復治理,長島海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多年不見的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現長島,白江豚、鯨魚頻頻現身,對生態質量要求極高的東方白鸛、斑海豹等種群數量明顯增多,鼠尾藻等原生藻類、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經濟魚類資源不同程度出現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2019年11月16日,長島入選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也意味著,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走到全國全省前列。
2019年以來,全市各級認真履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責任,海陸統籌的體制機制逐步完善,陸、岸、海一體治理合力不斷加強。
三級灣長守護藍色港灣:在七個重點海灣實施「灣長制」,全市共設置市、縣、鄉(鎮)三級灣長157名,實現市、縣、鄉(鎮)三級灣長全覆蓋;招遠、長島、萊山、海陽還設置了村級灣長共113名。開展了灣長巡查,配合省灣長辦開展了丁字灣省級灣長巡查,6個市級灣長帶頭對萊州灣、廟島灣、套子灣、芝罘灣、四十裡灣、丁字灣開展巡查。組織開展市級海灣「一灣一策」汙染防治方案編制,完成了萊州灣(煙臺)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各項工作任務有序開展。
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的交匯地帶,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對海岸線總長1038公裡的煙臺而言,海岸帶保護責任重大。我市著力抓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和綜合管理,3月1日正式實施的《煙臺市海岸帶保護條例》,就突出保護優先,嚴格劃定保護紅線,科學合理節約利用海岸資源,大力整治修復受損岸線,保護近海沿岸生態環境,努力實現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開發區、萊山區、海陽市、萊州市積極開展海岸帶保護利用試點,為推進全市海岸帶區域陸海統籌協調發展提供經驗。實施海域、海島、海岸帶綜合整治修復項目39個、修復岸線45公裡,濱海西路幸福岸線整治修復項目全部完成。
俗話說「百川入海」,治理海洋也需陸海統籌、綜合整治。全市各級各部門協同推進陸源汙染治理、海域汙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四大行動。全市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近岸海域和渤海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分別達到99.19%和98.62%,分別較2018年提高15和26個百分點。2020年一季度,渤海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風帆勁鼓,逐浪前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在國家部委、省部門的支持下,煙臺將持續發力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水清、灘淨、岸綠、灣美、島靚的格局。藍色海洋,必將成為煙臺最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