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煙臺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2021-01-21 水母網

水母網6月5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李寧 聶英傑)放魚,成了本周煙臺人的一件樂事。明天,中國煙臺第二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暨世界海洋日宣傳活動將在萊山區黃海遊樂城舉辦,這是我市連續第二年舉辦海洋放魚節。

近年來,我市始終把海洋生態保護擺在首要位置,加強海洋空間資源管控、生態保護修復、突出問題整治和長效機制建設。在「產業強海、實現海洋經濟強」的同時,推進「生態護海、實現海洋環境美」,全力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遊客在長島萬鳥島嬉鷗 通訊員 王成軍 攝

去年,我市成功舉辦了首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今年,這一活動繼續舉辦。不僅如此,農業農村部還將全國「放魚日」主會場設在煙臺,將公益活動主題定為「養護水生生物資源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對提升煙臺城市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煙臺瀕臨黃海、渤海,擁有1038公裡的黃金海岸線、230個近海島嶼和7個天然海灣。煙臺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漁業基地。2019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480億元,增長10.7%。煙臺海美物豐,但近海漁業資源衰退,是當前煙臺乃至全國、全世界面臨的問題。

因此,2005年以來,我市連續開展大規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為養護漁業資源,對漁業資源修復做「加法」,實施「放魚養水」工程,每年增殖放流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有效養護了近海漁業資源,保護了海洋生態環境,取得良好效益——

生態效益凸顯。近海嚴重衰退的重要經濟漁業資源得到了有效補充,中國對蝦、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物種形成較為穩定的秋季漁汛。增殖放流對近海生態系統循環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放流、捕撈增殖資源,從海水中移除大量碳、氮、磷元素,有效緩解了海水富營養化。

經濟效益顯著。多年來,回捕中國對蝦、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放流資源已成為我市4400多艘中小馬力漁船約10萬漁民秋汛期的主要生產門路。據統計,通過增殖放流,每年直接為漁民增收3億多元。增殖放流綜合投入產出比達到1:10,也就是說政府每投入1萬元,帶來了直接經濟收入可達10萬元。

社會效益良好。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滿足了社會對綠色、安全、放心海產品的需求,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飲食品質。間接帶動了水產養殖、水產苗種、水產品加工流通、休閒漁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市民參與養護漁業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意識有了明顯提高,增殖放流正逐步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社會大型公益活動。

鯨魚群浩浩蕩蕩、白江豚結伴嬉戲、東方白鸛展翅翱翔……所有人都欣喜萬分,長島又變回了那個熟悉的「動物樂園」。

「小精靈們為什麼在長島安家?就是因為這裡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食物越來越多,這是最主要的原因。」長島海洋專家趙傳海說。

如他所言,近年來,煙臺市將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列入全市「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工作專班,持續發力長島生態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發展,努力把長島建設成為生態環保宜居的海島。

在全省、全市的注目下,一場全方位、立體化的生態保育修復工程在長島全面展開:大力實施海岸帶整治修復工程,拆除海岸線育保苗場和破舊建築,加速近岸養殖和生產生活設施「騰遷退出」,實施海域生態修復和生物種群恢復工程,開發生態海洋牧場,加快營造海底森林……

如今,長島變了模樣。各有居民島嶼破損山體應治盡治,完成了汙水處理設施全域覆蓋,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全面推開,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0%,騰退近岸養殖設施1.26萬畝。機動車輛「雙禁」、煙花爆竹禁放等制度全面執行,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有序推進,《山東省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條例》頒布實施。近海海域水質、大氣質量持續穩定在國家一類和國家二級標準,海島海洋環境明顯改善,動物植物種群加快恢復。

經過不間斷修復治理,長島海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多年不見的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現長島,白江豚、鯨魚頻頻現身,對生態質量要求極高的東方白鸛、斑海豹等種群數量明顯增多,鼠尾藻等原生藻類、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經濟魚類資源不同程度出現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2019年11月16日,長島入選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也意味著,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走到全國全省前列。

2019年以來,全市各級認真履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責任,海陸統籌的體制機制逐步完善,陸、岸、海一體治理合力不斷加強。

三級灣長守護藍色港灣:在七個重點海灣實施「灣長制」,全市共設置市、縣、鄉(鎮)三級灣長157名,實現市、縣、鄉(鎮)三級灣長全覆蓋;招遠、長島、萊山、海陽還設置了村級灣長共113名。開展了灣長巡查,配合省灣長辦開展了丁字灣省級灣長巡查,6個市級灣長帶頭對萊州灣、廟島灣、套子灣、芝罘灣、四十裡灣、丁字灣開展巡查。組織開展市級海灣「一灣一策」汙染防治方案編制,完成了萊州灣(煙臺)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各項工作任務有序開展。

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的交匯地帶,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對海岸線總長1038公裡的煙臺而言,海岸帶保護責任重大。我市著力抓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和綜合管理,3月1日正式實施的《煙臺市海岸帶保護條例》,就突出保護優先,嚴格劃定保護紅線,科學合理節約利用海岸資源,大力整治修復受損岸線,保護近海沿岸生態環境,努力實現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開發區、萊山區、海陽市、萊州市積極開展海岸帶保護利用試點,為推進全市海岸帶區域陸海統籌協調發展提供經驗。實施海域、海島、海岸帶綜合整治修復項目39個、修復岸線45公裡,濱海西路幸福岸線整治修復項目全部完成。

俗話說「百川入海」,治理海洋也需陸海統籌、綜合整治。全市各級各部門協同推進陸源汙染治理、海域汙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四大行動。全市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近岸海域和渤海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分別達到99.19%和98.62%,分別較2018年提高15和26個百分點。2020年一季度,渤海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風帆勁鼓,逐浪前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在國家部委、省部門的支持下,煙臺將持續發力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水清、灘淨、岸綠、灣美、島靚的格局。藍色海洋,必將成為煙臺最靚麗的風景。

相關焦點

  • 綜合| 山東煙臺海警局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綜合 | 山東煙臺海警局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2020-06-13 0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媒體重點報導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媒體重點報導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2020-07-02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海島縣到綜試區,長島:奮力趟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2017年7月1日,省委書記劉家義到長島調研,要求長島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前提、把固防守疆作為最大政治責任,在長島全域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爭創全國首個海洋類國家公園,把長島打造成藍色生態之島、休閒宜居之島、軍民融合之島,掀開了長島發展史上嶄新一頁。從海島縣到綜試區,重大轉變由此開始。如今,長島綜試區建設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 「海工+牧場」,煙臺全力建設「四個之城」
    「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形成了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我們全力建設海工裝備製造之城,引領全市海工裝備製造業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我們全力建設海洋旅遊品牌之城,打造「仙境海岸·鮮美煙臺」城市旅遊品牌;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環境優美之城,積極創建全國首個海洋類國家公園,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建設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長島成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 海南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半年來,海南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照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事項,全面梳理、舉一反三,以最嚴的規劃、最嚴的措施、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的樣板間。
  • 煙臺駛入深藍:海洋的深處是什麼?
    圖片來源:攝圖網一座海島與一個生態夢4月14日,包括煙臺在內的山東16市就2020年重點任務公開承諾事項,在煙臺23個公開承諾事項中,「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相關事項排在第5位,足見煙臺市對這一試驗區的重視程度。
  • 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長島成功舉辦
    本屆論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海洋實踐為主題,深入探討我國海陸統籌體制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科學與政策,交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經驗、新模式、新路徑、新理念。論壇設有「生態產品核算與價值實現」「海洋自然保護地與國家公園建設」「膠東半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發展機制與路徑」三個分論壇。
  • 「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標準化示範區(長島)」項目通過驗收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3日訊 12月2日,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組織來自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中國標準化協會、中科院建築設計研究院標準化研究所、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5位專家,對長島綜合試驗區承擔的「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標準化示範區(長島)」項目進行了評估驗收
  • 新動能·新山東|煙臺:在海洋經濟戰略中崛起的藍色之都
    >海洋蘊藏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根據《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山東要實現「2035年建成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優良、海洋文化先進、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強省」目標,就要打造「龍頭引領、灣區帶動、海島協同、半島崛起、全球拓展」的海洋強省建設總體格局。煙臺在這個戰略行動中責任重大。山東要打造半島沿岸兩條海洋經濟帶,其中一條,是泛膠州灣黃海經濟帶,另外一條,是泛萊州灣渤海經濟帶。
  • 環翠區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繪出千裏海岸線
    環翠區通過加強海域動態監管、實施沙灘海面長效管護、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等舉措,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千裏海岸線,一幅風景畫」的威海寫照添上靚麗色彩!資料圖環翠區海岸線長約42.9千米 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場。
  • 煙臺14縣市區長漫畫形象出爐!快來為您的家鄉點讚吧!
    煙臺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 牟樹青寄語20202020年,煙臺開發區將瞄準「建設煙臺市現代化濱海新區」奮鬥目標,積極搶抓自貿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大力實施十大「牛鼻子」工程,全面推進產業能級、項目投資、創新驅動、城市品質、營商環境「五大跨越提升計劃」,強勢崛起高水平開放新高地、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奮力為省市發展大局擔當更大責任、作出更大貢獻。
  • 山東聚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累計修復海域2300多公頃
    山東聚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累計修復海域2300多公頃 2020-09-08 17:55: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燕玲 責任編輯:張燕玲
  • 文登區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提高環境保護承載力
    文登區海洋與漁業局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方針,圍繞建設「海洋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示範工程」,促成海域陸域緊密銜接,切實夯實全域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承載力。資料圖文登五壘島灣金花河溼地植被修復示範工程規劃面積112萬平方米。
  • 保護海洋生態共建碧海藍天 煙臺增殖放流20萬尾苗種
    活動現場膠東在線6月30日訊(記者 孫宗順)為「慶七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30日上午,2018保護海洋生態共建碧海藍天增殖放流活動在萊山區黃海明珠廣場海邊舉行。熱愛增殖放流活動的家庭及煙臺大學的志願者共600餘人參加活動,放流大瀧六線魚、黑鯛、黑鮶、許氏平鮋4個物種的苗種,共20萬尾。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楊明介紹,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對恢復海洋漁業資源和保護海洋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放流資金2億多元,增殖放流魚、蝦、蟹等18類水產苗種60多億單位,為漁民增收15億多元,取得了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 碧海青山相輝映、海鳥鯨豚好作伴 長島如何煉成「海上仙島」?
    作者:白嘉懿 責任編輯:白嘉懿     長島高山島 長島宣傳文化和旅遊部供圖   中新網煙臺
  •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長黃大吉:以海洋科技守護北部灣「綠水青山」
    黃大吉:廣西是中國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是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支點、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站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新起點上,中國—東協合作正從「黃金十年」邁向「鑽石十年」,廣西迫切需要一個國家級海洋科研機構為向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智庫支撐。  北部灣兼備陸海的「綠水青山」。
  • 煙臺海上世界7個月內實現13座建築封頂 明年多個項目開工建設
    海上世界項目區包括一、二、三、四土堤和會西街區片,總面積額約8平方公裡,總投資約1500億元,近期將投資約430億元,重點開發建設一、二土堤,打造集「船、港、城、遊、購、娛」於一體的商旅綜合體。這座海上世界,已經踏浪而來。
  •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系統思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同共進,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融入經濟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山東紮實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海洋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除了高端生態養殖,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進行海釣休閒、海上風電等融合發展新模式的探索實踐。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實現高質量發展,山東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海洋興則山東興,海洋強則山東強」,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山東加快向海洋進軍。
  • 《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印發,主要內容有這些
    、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重點,以「四新」促「四化」實現「四提」,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科技教育引領區、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國家海洋經濟競爭力核心區、國家海洋開放合作先導區、國家軍民深度融合先行區,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