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煙臺長島。煙臺宣傳部 供圖
中新網濟南9月8日電 (沙見龍)記者9月8日從山東省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依靠先天「藍色」優勢發展向海經濟的同時,發力海洋生態修復整治,累計修復岸線247公裡、海域2300多公頃,建設沿海防護林工程7.6萬畝,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89%以上。
山東省海洋局副局長王仁堂在會上介紹稱,近年來,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山東積極推進實施「藍色海灣」「退養還溼」等重大項目,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拆除清理垃圾廢棄物100多萬立方,恢復養護沙灘40多公裡,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態修復長效機制。
圖為山東港口日照港退岸還海項目海龍灣。 徐一傑 攝
王仁堂舉例說,山東濰坊的檉柳種植間作肉蓯蓉模式,在有效恢復濱海溼地立體生態系統基礎上,畝增經濟價值1萬元左右,大幅提升區域內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東營市「退養還溼」40多萬畝,濱海溼地「紅地毯」景觀重現,東方白鸛、黑嘴鷗等多種鳥類數量大量增加,黃河三角洲區域濱海溼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
2019年,山東整合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和渤海灣港,成立山東省港口集團,實現了生態、經濟雙贏。王仁堂說,日照港恢復46萬平方米金沙灘及1800多米生態岸線,系中國港口岸線退港還海首例,大海龜、江豚、白海豚等海洋保護動物重新回歸;今年1-8月,山東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1.11億噸、貨櫃吞吐量2050萬標箱,同比增長4.9%和3.5%。
據王仁堂介紹,山東對海岸帶分類分段精細化管控,在中國率先實現沿海市海岸帶保護立法全覆蓋,近岸海域影響生態環境的海水養殖已基本清除;全面實行灣長制,實現省市縣三級灣長總覆蓋;將海洋環保重要指標納入對沿海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率先開展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創建,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233個,建設各類海洋保護區40個。
針對陸海汙染問題,山東實行陸、岸、海生態環境綜合防治,強化陸源入海汙染控制、海岸帶生態保護、海洋汙染防治,以點源治理保流域治理,以流域治理保海洋治理。王仁堂透露,山東將高標準推進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力爭將其打造成中國首個國家海洋公園。
全國最大海洋牧場多功能配套平臺「海上牧歌」。日照海洋局 供圖
據了解,山東累計發布海洋領域地方標準233項,青島、煙臺、濰坊、日照等市陸續出臺海岸帶保護利用條例,該省海岸帶保護利用加快步入法制化軌道。根據規劃,2020年年底前,山東將整治修復岸線不少於22公裡、濱海溼地不少於3800公頃。同時,探索建立海洋生態修復投融資機制,高質量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工作。
山東是中國海洋大省,擁有55所省級以上海洋科研教學機構,236個省級以上海洋科技平臺(含國家級46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中涉及海洋產業領域的近30個,中國近一半海洋科技人才、1/3的海洋領域院士集聚在山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