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城市 要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

2020-12-03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城市,要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

為推進「多規合一」的有效落實,指導和規範地方開展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由自然資源部研究制定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於近日印發。9月24日,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指南》有關情況進行深入解讀。

在過去三十多年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我國很多城市都經歷了土地粗放利用、空間無序擴張的過程,本次發布的《指南》能否有利於解決這一問題?對此,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二級巡視員李楓表示,《指南》明確,要在可以開發建設的範圍內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開發建設不可逾越的紅線,倒逼城市內涵式發展,從規劃上防止城市「攤大餅」式的無序蔓延,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超載的城市,還要劃定永久性的開發邊界。

從規劃上防止城市「攤大餅」式無序蔓延

李楓說,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助推我國從傳統農業國家向現代化工業國家的轉型,但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的代價。《指南》起草過程中,在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加強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的基礎上,把節約集約作為了此次市級總規編制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指南》要求,市級總規的編制首先要明確需要保護的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以及歷史文化、能源礦產和生態綠地、河湖水網等需要保護的區域。在可以開發建設的範圍內,還要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開發建設不可逾越的紅線,倒逼城市內涵式發展,從規劃上防止城市「攤大餅」式的無序蔓延。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超載的城市,還要劃定永久性的開發邊界。

嚴控新增和盤活存量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在城鎮開發邊界內,《指南》提出,要明確更新的重點地區,針對老舊城區的具體問題,完善功能、優化結構,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增加公共空間。同時,在城鎮開發邊界外,要結合生態修復,開展山、水、田、路、林、村的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盤整低效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

「下一步,我們還將配合相關司局共同研究制定推動調整型、重構型城市更新規劃的有關政策文件,用好增存掛鈎等自然資源管理的政策工具,積極探索存量規劃的實施手段和路徑。」李楓說。

提高城市空間資源匹配度以接受更多新市民

當然,我國的城鎮化過程還未結束,未來還將有上億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接受這些新市民,不光是靠用地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還要靠提高各類空間資源的匹配度,來提高城市容納能力。」李楓說。

對此,《指南》提出,要優化建設用地的結構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制定水資源、能源的供需平衡方案,對水資源匱乏的城市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建設節水型城市和低碳城市;要完善城市綜合交通,促進各類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化、智能化複合布局,建設立體開發的綜合交通樞紐,服務於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優化居住、就業、基礎設施等空間資源配置,鼓勵功能複合和土地混合使用,提高城市的韌性,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相關焦點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認為,資源環境承載力不應作為一個過於固化的概念,應重視基礎數據、動態預警、要素邊界、政策價值這幾個方面。首先是基礎數據。目前,人們在環評、環境規劃等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往往感到基礎數據不夠完善,甚至難以支撐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計算。這也導致根據不同口徑數據計算出來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有時候差距很大,存在可信度不高等問題。
  • 中國將在城市周邊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
    【財新網】(記者 汪蘇)為防止城市擴張不斷佔用耕地,日前,國土部、農業部聯合發文,要求將城鎮周邊、交通沿線現有易被佔用的優質耕地優先劃為永久性基本農田。這項工作將從500萬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開始。永久性基本農田一經劃定,意味著城市建設必須「繞道」而行。
  • 天津日報: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 把「綠色決定生死」貫穿...
    這是對應於末端治理很難從根本上將資源環境問題徹底解決的思路,從源頭上控制汙染、防止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樹立底線思維,將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和發展規劃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範圍之內。探索和完善「多規合一」,使資源、環境因素在決策過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考量,從根源上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考慮不足的問題,以解決規模、結構和布局性資源、環境問題。
  • 東豐縣召開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開發邊界劃定徵求意見會
    為進一步優化東豐縣國土空間規劃,11月26日,東豐縣召開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開發邊界劃定徵求意見會。縣委副書記、代縣長邢樹綱,副縣長楊鴻寶及部分鄉鎮(街道)、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聽取了編制單位對東豐縣開發總體目標,邊界範圍、劃定及可利用建設用地規模等內容的匯報。與會人員圍繞匯報內容展開交流,並結合部門職能以及業務實際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邢樹綱指出,國土空間規劃可以進一步促進城市轉型發展、優化生產生活生態配置,提高城鎮化質量。
  • 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技術方法及差異研究
    「  城鎮開發邊界的劃定一直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內容,也是國土空間規劃中的重中之重。今天為大家推薦文章《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技術方法及差異研究》。  文章首先總結了城鎮開發邊界劃定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元胞自動機、人工神經網絡、用地適宜性評價方法和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方法。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三、術語和定義 (一)水環境承載力 指在一定時期內,區域水環境系統在滿足水質目標要 求、保持可持續的自淨能力和維持水生態健康的條件下,對區域人口、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支持能力。具有客觀性、區域 性、階段性、動態性及可調性等特徵。
  • 安徽省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
    據安徽日報報導,記者日前從省發改委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等下發通知要求,我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工作全面啟動。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承擔相關研究和技術支撐,有望於今年6月底形成我省首份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
  • 國家發改委:把開發活動約束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內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對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狀況開展綜合評價,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不同區域國土空間的特點屬性、開發現狀、潛力和超載狀況,明確區域資源環境超載問題的根源與癥結,從而實施差異化的管控與管理措施。
  • 16項陸海指標 構建環境承載力預警體系
    昨日,記者從大鵬新區生態保護和城市建設局獲悉,新區已將2016年作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年,目前正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照國家新標準,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體系的研究與編制工作。 據介紹,新區將該項研究作為今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項目實施推進。
  • 打造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 讓數據「開口說話」
    內容提要: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區域資源環境安全,觀山湖區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助力實現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精細化、標準化及智能化管理。該平臺於去年12月開始投入使用。據了解,編制單位自2017年開始收集獲取觀山湖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等多方面的基礎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核算分析,使平臺具備資源環境承載力格局辯識、動態評估和分級預警等功能。
  • 資源環境領域專家世界地球日訪談
    侯軍亮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停止對大自然「竭澤而漁、飲鴆止渴」的無節制開發以及對生態系統的野蠻幹預和「自殺式」破壞,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平衡性,「努力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他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體現為:「人類經濟活動可消耗資源、可損耗環境的額度」與「維護自然生態系統資源再生能力和環境自淨化能力」之間的關係。
  • 「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召開
    項目針對實施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資源環境承載力面臨的新形勢,解決我國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緊迫任務,緊扣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建設需求與村鎮資源環境承載供給能力之間的統一目標,重點解決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關係及分異規律、村鎮建設的水土資源環境與生態要素約束機理及承載力測算原理、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測算與優化提升技術等三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豐富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理論方法
  • 京版「十三五」生態保護工作方案印發 對資源環境超載區研究限制性...
    《工作方案》提出了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2017年6月底前,配合市發展改革委開展北京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試評價。確定評價相關領域的承載力現狀及變化趨勢,分析各領域超載的原因,開展限制性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後還是要反映到環境質量標準上,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推進環境質量改善。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開信息披露,目前除國家層面外,全國各省市、各科研單位正逐步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研究與實踐。這項研究與實踐根據中央高層的要求進行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評估
    摘要 隨著人類對海岸帶開發強度的不斷提高,海岸帶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共識,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研究作為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研究,可以為海岸帶區域合理開發與管理提供重要理論支撐。
  • 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林草局的管理邊界如何劃分?
    那麼,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林草局的管理邊界該如何劃分?請看下文。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推進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改革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制度保障。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5)彰顯地方特色空間:發掘本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系統保護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遺存,劃定自然和人文資源的整體保護區域。(6)協同地上地下空間:提出地下空間和重要礦產資源保護開發的重點區域,處理好地上與地下、礦產資源勘查開採與生態保護紅線及永久基本農田等控制線的關係。提出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目標、規模、重點區域、分層分區和協調連通的管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