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把開發活動約束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內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針對這一現狀,中辦、國辦日前印發了《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標誌著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走向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對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狀況開展綜合評價,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不同區域國土空間的特點屬性、開發現狀、潛力和超載狀況,明確區域資源環境超載問題的根源與癥結,從而實施差異化的管控與管理措施。

  據介紹,《意見》是建立在前期技術方法研究、局部地區試評價、開展政策預研等一系列紮實工作基礎上起草形成的,主要包括總體要求、管控機制、管理機制與保障措施等內容。

  《意見》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為超載、臨界超載和不超載3個類型,以及紅色、橙色、黃色、藍色和綠色5個預警等級,並設計了綜合配套措施與單項管控措施相結合的管控機制。

  在綜合配套措施方面,將對紅色預警區實施最嚴格的管控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最嚴格的區域限批,對嚴重破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企業、管理不力的政府部門負責人、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等責任主體都要受到嚴厲處罰等;對於綠色無警區,實施包括研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發展權補償制度、提高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權重等鼓勵性措施。

  該負責人表示,對於預警等級之間相互轉變的地區超載等級惡化的,參照紅色預警區的綜合配套措施進行管控;超載等級改善的,將實施不同程度的獎勵性措施。

  在單項管控措施方面,主要針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環境、生態以及海域等要素,實現有針對性的資源環境管控,其中,超載地區和臨界超載地區是管控重點。

  據悉,對超載地區實施的管控最為嚴厲,突出的是「懲罰」,目的是遏制趨勢,主要提出了「凍結性」措施、懲戒性舉措、開展限期整改和治理行動等管控要求;對臨界超載地區的管控嚴厲程度次之,突出的是「預警」,目的是防範惡化風險,主要提出了「防範性」措施、建立風險防控機制等管控要求。

  在管理機制上,《意見》設計了「一平臺三機制」,即通過建立資料庫和信息技術平臺,實現對各部門監測數據的集成整合,從而搭建起預警智能分析與動態可視化的平臺;通過實施若干維度的協同校驗,實現一體化監測預警評價機制;通過將監測預警評價結論應用於各類規劃以及領導幹部績效考核等,形成監測預警評價結論的統籌應用機制;全社會齊抓共管、協同監督,形成政府與社會協同監督機制。

  在具體措施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對於超載地區、臨界超載地區通過書面通知、約談或公告等,對其進行預警提醒,督促相關地區轉變發展方式,降低資源環境壓力。對於限制性措施落實不力、資源環境持續惡化地區的政府和企業等,將建立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法依規嚴肅追責。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建立,是適應我國國情特點、推動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化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提高空間開發管控水平的重要途徑。」該負責人透露,監測預警資料庫和信息技術平臺將於2018年年底前建立,並於2020年年底前組織完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查,發布綜合評價結論。(經濟日報記者 顧 陽)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發改委:推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規範化制度化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經濟社會發展。那麼,為什麼要建立這種長效機制?
  • 「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召開
    「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重點專項「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在南京召開。項目針對實施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資源環境承載力面臨的新形勢,解決我國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緊迫任務,緊扣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建設需求與村鎮資源環境承載供給能力之間的統一目標,重點解決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關係及分異規律、村鎮建設的水土資源環境與生態要素約束機理及承載力測算原理、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測算與優化提升技術等三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豐富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理論方法
  • 部分地區環境承載力接近上限?發改委拿出了解決辦法
    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21日電 發改委網站21日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答記者問》。文中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外界關心的相關問題做了回應。
  • 安徽省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
    據安徽日報報導,記者日前從省發改委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等下發通知要求,我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工作全面啟動。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承擔相關研究和技術支撐,有望於今年6月底形成我省首份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天津日報: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 把「綠色決定生死」貫穿...
    針對這一問題,您特別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頂層設計的重要考量,這個提法是基於哪些方面的思考?  朱坦:從概念界定上,我所提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在確保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運轉的條件下,區域複合生態系統中生態環境子系統對於人類經濟社會子系統的承載能力。
  • 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以下簡稱《方法》)。明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指標算法、集成方法與類型劃分、超載成因解析及政策預研分析方法等技術要點。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走向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社會經濟發展。在環境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中,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無疑是一個核心議題。
  • 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城市 要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
    來源:澎湃新聞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城市,要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為推進「多規合一」的有效落實,指導和規範地方開展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由自然資源部研究制定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開信息披露,目前除國家層面外,全國各省市、各科研單位正逐步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研究與實踐。這項研究與實踐根據中央高層的要求進行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
  • 四川省發改委同意四川地理空間大數據中心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
    9月13日,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同意四川省測繪應急保障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四川地理空間大數據應用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根據可研報告,四川省測繪應急保障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中心和大數據應用中心由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承擔,建設期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個大思路、大戰略,要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 發改委:中國到2020年構建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儲近用遠」格局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務院近日批准發布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和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主要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到2020年,要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屆時,我國海洋主體功能布局將基本形成。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4、水環境容量與汙染物總量控制主要內容(5項):選擇總量控制指標;分析基於環境容量約束的允許排放總量和基於技術經濟條件約束的允許排放總量;對於擬接納開發區汙水的水體,應根據環境功能區劃所規定的水質標準要求,選用適當的水質模型分析確定水環境容量,季節性河流原則上不要求確定水環境容量;對於現狀水汙染物排放實現達標排放,水體無足夠的環境容量可資利用的情形,應在制定基於水環境功能的區域水汙染控制計劃的基礎上確定開發區水汙染物的排放總量
  •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本報訊(記者 郝勇)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
  • 四川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日前在成都成立,將為政府決策、部門管理、公眾生活等提供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服務。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中國土地學會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