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推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規範化制度化

2020-12-03 央廣網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那麼,為什麼要建立這種長效機制?長效機制有哪些特點?如何保障長效機制能夠高效實施?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

記者:為什麼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

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對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狀況開展綜合評價,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不同區域國土空間的特點、屬性和開發現狀、潛力、超載狀況,明確區域資源環境超載問題的根源與癥結,從而實施差異化的管控與管理措施。

長效機制的建立,將發揮資源環境監測預警的引導約束作用,有效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對于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意見》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為超載、臨界超載、不超載三個等級,並根據資源環境耗損加劇與趨緩程度,進一步將預警等級從高到低依次分為紅色、橙色、黃色、藍色、綠色。對此,應如何看待?

答:《意見》針對不同等級設計了綜合配套措施與單項管控措施相結合的管控機制。其中,對於紅色預警區,實施的管控措施最嚴格,包括最嚴格的區域限批,對嚴重破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企業、管理不力的政府部門負責人、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等責任主體都要嚴厲處罰。對於綠色無警區,實施鼓勵性措施,包括研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發展權補償制度,提高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權重等。

單項管控措施主要針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環境、生態以及海域等要素,目的在於提高資源環境管控的針對性,超載地區和臨界超載地區是管控重點。對超載地區的管控最為嚴厲,突出的是「懲罰」,目的是遏制趨勢,主要提出了「凍結性」措施、懲戒性舉措、開展限期整改和治理行動等管控要求。對臨界超載地區的管控嚴厲程度次之,突出的是「預警」,目的是防範惡化風險,主要提出了「防範性」措施、建立風險防控機制等管控要求。

記者:長效機制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答:一是堅持因地制宜,既對全域國土空間進行定期監測預警,也對超載地區開展加密實時監測預警;二是注重軟硬結合,既要建設好資料庫和信息技術平臺等「硬體」基礎,也要健全管理機制、管控措施等「軟體」配套;三是強化激勵約束,既要讓資源環境超載地區受到懲處,也要讓資源環境改善地區得到鼓勵;四是注重形成合力,既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又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積極性主動性,共同開展監測預警。

記者:如何保障長效機制能夠高效實施?

答:國家發改委在監測預警工作中起統籌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於2018年年底前建立監測預警資料庫和信息技術平臺;於2020年年底前組織完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查,並發布綜合評價結論。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的協調機制,適時發布本地區監測預警報告,制定實施限制性和激勵性措施,強化監督執行,確保實施成效。

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提出各單項監測能力建設方案,完善監測站網布設,加強數據信息共享;加快制定出臺土地、海洋、財政、產業、投資等細化配套政策,明確具體措施和責任主體,切實發揮資源環境監測預警的引導約束作用。(記者 劉坤)

相關焦點

  • 安徽省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
    據安徽日報報導,記者日前從省發改委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等下發通知要求,我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工作全面啟動。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承擔相關研究和技術支撐,有望於今年6月底形成我省首份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
  •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平臺
    延展    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破解轄區內製約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問題,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羅湖創新性地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系統平臺,以實現羅湖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的規範化和信息化以及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實時共享和動態更新。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走向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社會經濟發展。在環境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中,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無疑是一個核心議題。
  • 國家發改委:把開發活動約束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針對這一現狀,中辦、國辦日前印發了《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標誌著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走向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
  •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以下簡稱《技術方法(試行)》)包括總則、陸域評價、海域評價、集成評價、成因解析及政策預研和附則6章,明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指標算法與參考閾值、集成方法與類型劃分、超載成因解析及政策預研分析方法等技術要點,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提供了技術指南。
  • 打造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 讓數據「開口說話」
    內容提要: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區域資源環境安全,觀山湖區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助力實現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精細化、標準化及智能化管理。該平臺於去年12月開始投入使用。據了解,編制單位自2017年開始收集獲取觀山湖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等多方面的基礎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核算分析,使平臺具備資源環境承載力格局辯識、動態評估和分級預警等功能。
  •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發布時間:2017-02-09 08:56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按照國家林業局統一部署,我省於近期啟動了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 四川建立首個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四川在線消息(張金花 曾薇元 樊莉 記者 郝勇文/圖)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獲省科學技術廳正式批覆,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日前在成都成立,將面向我省政府決策、部門管理、公眾生活等提供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服務
  • 16項陸海指標 構建環境承載力預警體系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張連城 通訊員 葛萍)如何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的臨界點?即將完成的《2016年大鵬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將做出全面準確的回答。
  • 四川省發改委同意四川地理空間大數據中心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
    9月13日,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同意四川省測繪應急保障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四川地理空間大數據應用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根據可研報告,四川省測繪應急保障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中心和大數據應用中心由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承擔,建設期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
  • 《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經濟社會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需求,既強化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又著力完善配套政策和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監測預警能力。  ——堅持從嚴管制與有效激勵相結合。針對不同資源環境超載類型,堅持陸海統籌,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可操作的管控制度,既限制資源環境惡化地區,又激勵資源環境改善地區,提高監測預警水平。
  • 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以下簡稱《方法》)。明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指標算法、集成方法與類型劃分、超載成因解析及政策預研分析方法等技術要點。
  • 部分地區環境承載力接近上限?發改委拿出了解決辦法
    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21日電 發改委網站21日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答記者問》。文中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外界關心的相關問題做了回應。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本報訊(記者 郝勇)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
  • 四川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日前在成都成立,將為政府決策、部門管理、公眾生活等提供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服務。
  • 京版「十三五」生態保護工作方案印發 對資源環境超載區研究限制性...
    為此,《工作方案》在總體思路中明確,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加強資源環境監測預警與評估、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管為抓手,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 天津日報: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 把「綠色決定生死」貫穿...
    針對這一問題,您特別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頂層設計的重要考量,這個提法是基於哪些方面的思考?  朱坦:從概念界定上,我所提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在確保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運轉的條件下,區域複合生態系統中生態環境子系統對於人類經濟社會子系統的承載能力。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開信息披露,目前除國家層面外,全國各省市、各科研單位正逐步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研究與實踐。這項研究與實踐根據中央高層的要求進行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
  • 生態環境主要指標深圳全國居前 深圳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2017年深圳市全年空氣優良天數,PM2.5年均濃度,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等生態環境主要指標,均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雙提升」。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深圳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