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生態環境主要指標 深圳全國居前
深圳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雙提升」
深圳優美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城市軟實力的一部分。
深圳新聞網訊 立春之初,陽光和煦,碧空如洗,一抹「深圳藍」提亮了鵬城畫卷的色調。2017年深圳市全年空氣優良天數,PM2.5年均濃度,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等生態環境主要指標,均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雙提升」。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深圳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圳模式。
強化生態理念引領
科學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作為全國一線超大城市,深圳卻是空間、資源、環境容量小市,在北上廣深中土地面積是最小的。作為改革開放大潮的起筆,深圳較早承受了環境的壓力,充分認識到生態資源是長遠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生態質量是深圳質量的重要內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圳市科學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先後印發《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市的決定》《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深圳的決定》等,制定《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落實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
「生態紅線」就是「高壓線」。深圳以鐵線鐵腕鐵律管控「生態紅線」。早在2005年就率先出臺《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將市域近一半土地劃定為基本生態控制線範圍,明確規定全市生態用地比例不低於50%。十幾年來,線內面積不減,空間格局不斷優化,生態質量逐步提升。
法律是生態文明制度的「守護者」。長期以來,深圳市堅持法治先行,先後頒布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深圳經濟特區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等。
創新管理制度
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創新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是提高生態監管質量和效率的「金鑰匙」。深圳市積極探索運用科技和市場手段創新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提高生態環境監管質量和效率。
資產需清點,自然資源也不例外。深圳市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摸清生態「家底」,研究建立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2015年以大鵬新區為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此後,在試點經驗基礎上,形成《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技術規範》,為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提供了科學標準。
摸清了「家底」,還需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的科學性,深圳形成《深圳市典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圖》等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適合深圳市不同類型、不同主體功能定位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為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建立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態保護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深圳市通過率先試點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和碳排放權交易,以市場化、法治化途徑解決環境汙染損害賠償問題,促使企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和節能減排。
構建綠色經濟體系
經濟轉型和環境改善雙贏
推動低碳綠色發展,深圳出臺了實施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政策,大力培育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及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形成配套齊全、特色鮮明的綠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以結構優化提高產業的「綠色含量」。
據悉,2016年新興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提高到53%左右,目前已有5個製造業創新中心、7個未來產業集聚區授(掛)牌。2017年上半年全市綠色信貸餘額1004.5億元,同比增長27.08%。
此外,低碳交通成為深圳人的出行共識。深圳市累計推廣應用純電動公交車16359輛,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的特大城市;累計推廣應用純電動計程車12518輛,純電動化率達62.5%,預計2020年實現100%純電動化。另外,深圳市還在全國率先對所有新建建築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綠色建築標識面積達6655萬平方米,規模居全國城市前列。
發揮綠色考核作用
讓環保實績成最大考核項
深圳還積極探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追責,推動環保實績成為幹部任免獎懲最大考核項,發揮綠色考核的重要導向和約束作用。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深圳出臺了《環境保護實績考核試行辦法》,隨後2013年出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佔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均保持在20%左右。在生態建設考核中,深圳市注重把幹部考核與重點整治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出臺相應工作方案,對黑臭水體治理、查處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築工作等,開展了幹部專項考核。其中,將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列為全市七項「一票否決」考核之一。
此外,深圳市實施最嚴厲的生態環境責任追究機制,促使各級幹部轉變發展觀念。編制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權責清單,制定相關細則,定責、分責、追責的制度鏈條逐步健全、體系完備,有效樹立綠色發展政績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體系,率先開展領導幹部任期生態審計試點,對領導幹部在任職期間自然資源資產數量、質量和價值的變化情況及變化原因等,開展全面審查。
記者 李文舒/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