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主要指標深圳全國居前 深圳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2021-01-18 SZNEWS

原標題:

生態環境主要指標 深圳全國居前

深圳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雙提升」

深圳優美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城市軟實力的一部分。

 

深圳新聞網訊 立春之初,陽光和煦,碧空如洗,一抹「深圳藍」提亮了鵬城畫卷的色調。2017年深圳市全年空氣優良天數,PM2.5年均濃度,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等生態環境主要指標,均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雙提升」。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深圳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圳模式。

強化生態理念引領

科學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作為全國一線超大城市,深圳卻是空間、資源、環境容量小市,在北上廣深中土地面積是最小的。作為改革開放大潮的起筆,深圳較早承受了環境的壓力,充分認識到生態資源是長遠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生態質量是深圳質量的重要內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圳市科學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先後印發《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市的決定》《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深圳的決定》等,制定《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落實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

「生態紅線」就是「高壓線」。深圳以鐵線鐵腕鐵律管控「生態紅線」。早在2005年就率先出臺《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將市域近一半土地劃定為基本生態控制線範圍,明確規定全市生態用地比例不低於50%。十幾年來,線內面積不減,空間格局不斷優化,生態質量逐步提升。

法律是生態文明制度的「守護者」。長期以來,深圳市堅持法治先行,先後頒布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深圳經濟特區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等。

創新管理制度

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創新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是提高生態監管質量和效率的「金鑰匙」。深圳市積極探索運用科技和市場手段創新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提高生態環境監管質量和效率。

資產需清點,自然資源也不例外。深圳市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摸清生態「家底」,研究建立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2015年以大鵬新區為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此後,在試點經驗基礎上,形成《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技術規範》,為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提供了科學標準。

摸清了「家底」,還需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的科學性,深圳形成《深圳市典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圖》等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適合深圳市不同類型、不同主體功能定位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為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建立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態保護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深圳市通過率先試點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和碳排放權交易,以市場化、法治化途徑解決環境汙染損害賠償問題,促使企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和節能減排。

構建綠色經濟體系

經濟轉型和環境改善雙贏

推動低碳綠色發展,深圳出臺了實施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政策,大力培育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及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形成配套齊全、特色鮮明的綠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以結構優化提高產業的「綠色含量」。

據悉,2016年新興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提高到53%左右,目前已有5個製造業創新中心、7個未來產業集聚區授(掛)牌。2017年上半年全市綠色信貸餘額1004.5億元,同比增長27.08%。

此外,低碳交通成為深圳人的出行共識。深圳市累計推廣應用純電動公交車16359輛,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的特大城市;累計推廣應用純電動計程車12518輛,純電動化率達62.5%,預計2020年實現100%純電動化。另外,深圳市還在全國率先對所有新建建築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綠色建築標識面積達6655萬平方米,規模居全國城市前列。

發揮綠色考核作用

讓環保實績成最大考核項

深圳還積極探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追責,推動環保實績成為幹部任免獎懲最大考核項,發揮綠色考核的重要導向和約束作用。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深圳出臺了《環境保護實績考核試行辦法》,隨後2013年出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佔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均保持在20%左右。在生態建設考核中,深圳市注重把幹部考核與重點整治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出臺相應工作方案,對黑臭水體治理、查處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築工作等,開展了幹部專項考核。其中,將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列為全市七項「一票否決」考核之一。

此外,深圳市實施最嚴厲的生態環境責任追究機制,促使各級幹部轉變發展觀念。編制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權責清單,制定相關細則,定責、分責、追責的制度鏈條逐步健全、體系完備,有效樹立綠色發展政績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體系,率先開展領導幹部任期生態審計試點,對領導幹部在任職期間自然資源資產數量、質量和價值的變化情況及變化原因等,開展全面審查。

記者 李文舒/文

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喜獲深圳唯一「雙第一」,山海鹽田取得深圳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九...
    ■環境質量領跑全國 共享生態文明福利 生態藍圖繪到底,綠水青山一脈傳。早在2013年,鹽田區委、區政府作出「將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作為全區工作主軸」的戰略部署,成立建區以來最高規格的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區長擔任「雙組長」,將生態辦設為常設機構,統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 深圳率先探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
    這是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安裝在環境熱點區域實施在線監測信息公開的一個示範點。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被再次賦予勇當尖兵、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的重任。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深圳則選擇了一條加快構建先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道路,率先探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力爭為深圳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供強有力的先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支撐。
  • 守護「山海寶庫」,深圳大鵬勇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先鋒
    新區先後獲評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和「中國天然氧吧」。擁有六大「國字號」生態名片,美麗大鵬如何能?■16項改革在全國先行先試生態立區,新區自成立以來肩負著為深圳乃至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任,有16項改革舉措在全國先行先試。初步構建以量化評估為基礎,生態產業化為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五大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品牌不斷提升,多項全國先行先試的亮點改革舉措已凸顯成效。
  • 生態文明建設踏上新徵程!「十三五」期間,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3年前開始的新鳳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讓曾經的「臭水河」如今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經過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不懈奮鬥,一批影響群眾生活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十四五」開局之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徵程。
  • 全國首個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自動核算平臺在深圳上線
    記者8月7日從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深圳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系統正式啟用。據悉,這是全國第一個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自動核算平臺,將為協調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新的支撐。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試點基礎上,深圳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統計局、市發改委等部門,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等技術單位的支持下,制訂了我國第一個城市GEP核算技術標準,啟用了我國第一個在線GEP自動計算平臺,為全國高度城市化地區的生態管理探索了新的機制。
  • 擴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範圍、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深圳...
    生態環境價值日益凸顯,探索建立生態服務價值核算系統意義重大。《方案》指出,支持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等「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開展重要生態空間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擴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範圍。所謂生態服務價值(GEP),是指以科學的方式算出一定區域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總和。
  • 觀察|多維度指標考量,深圳建設全球城市從何著力?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賦予深圳新的歷史使命。一、深圳建設全球城市的多維度指標考量深圳建設全球城市,需要從多個維度的指標進行考量。首先是國際通行指標。
  • 打造美麗中國「深圳樣本」
    至此,全市10個區已全部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在實現全域創建基礎上,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獲此殊榮的副省級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意見》也要求深圳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 種好梧桐樹 引得鳳凰來 西安營商環境表現搶眼 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
    近日,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21世紀經濟研究院測算了全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營商環境水平後,於12月21日聯合發布《2020年中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西安營商環境表現搶眼,位列全國第十一位。
  • 城市體檢評估成果交流:深圳專篇——深度與溫度耦合的生態空間監測...
    深圳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指示精神,在自然資源部部署的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中,將生態空間監測貫穿於城市體檢評估的全過程,探索形成了生態空間「基礎調查-監測評估-決策支持」工作框架和技術體系,為支撐深圳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更精細化和更高品質的全域生態空間管理提供了堅實保障,努力打造兼顧深度預控和溫度關懷的城市生態空間體檢
  •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解樹森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在深圳,自然與都市共存,共享著這片繁榮的棲息地。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 寶安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市生態環境局籤約!規劃建設國際...
    ,同時規劃建設國際生態城市創新研究院,優先以寶安為試點,創新發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宜居環境建設,為其他城市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深圳範例。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是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的頂級科研機構,以「國家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為戰略主題,充分發揮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三大學科的綜合優勢,實現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長期致力於研究和解決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作出了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貢獻。
  • 細蟌現身白琵鷺安家 深圳生態資源「家底」喜人
    深圳晚報記者 吳潔 11月的深圳,碧空如洗。漫步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河畔兩邊綠樹成蔭,蟲鳴鳥啼此起彼伏,白鷺在灘涂閒庭信步……這是深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處剪影。 近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開展深圳生態文明建設採風活動。
  • 2020年中國296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北上廣深居全國前四
    一些二線、三線、四線城市營商環境,在296個城市中排名之所以靠前,與很多指標表現良好有關。比如珠海,人口增速指數位居全國第一,軟環境指數位居第八名。珠海2019年細顆粒物濃度為每立方米25微克,在全國優良程度靠前,得分在廣東位居第五名。珠海的生態環境指數得分在296個城市中為第四名。嘉峪關的常住人口只有20多萬,總量在全國靠後,但是其營商環境水平位居第七十三位。
  • 深圳人均碳排放強度低於新加坡
    原標題:打造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圳模式」   自11月1日起,深圳輕型汽車開始執行國六標準,在全國率先對標國際最嚴格的排放標準。這是深圳為改善環境質量,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而推出的又一創新舉措。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 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
    高質量發展躍上更高臺階,預計二〇二〇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8萬億元,居亞洲城市前五,地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內地城市前列,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耗處在全國大中城市最低水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93%,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構建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十二五」期末的三倍、居全國城市第二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 2020年深圳十件大事出爐!
    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和複查確認保留榮譽稱號的前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深圳第六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並作為複查測評成績排名靠前的全國文明城市(區)受到通報表揚。全國文明城市是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的一個,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目前國內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也是最具有價值的城市品牌。
  • 深圳發布全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
    摸清家底、識別問題、找到對策按照生態環境部對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要求,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國城市尺度啟動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研究。該項目開展了六大子項目22個專題研究,國家與地方近20家科研單位、超過1000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
  • 深圳:單位GDP碳排放五年下降22%
    龍崗區坪地街道曾經是深圳最落後、最高碳的區域,自2012年深圳國際低碳城項目啟動以來,這裡初步走出了一條綠色化跨越式發展道路,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42.8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85.2億元,同時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深圳國際低碳城通過持續轉型,逐步成為新興的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區,這正是深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