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

2020-11-29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

(2014年調整)的通知

湘政發〔2015〕9號

HNPR—2015—00008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2014年調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2月16日

 

目  錄

 

調 整 說 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戰略意義

  第三節 指導思想和原則

  第四節 規劃範圍和期限

  第五節 規劃強制性內容

第二章 城市群發展戰略目標

  第一節 戰略定位

  第二節 戰略重點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城市群核心區發展戰略和空間規劃

  第一節 核心區空間發展戰略

  第二節 核心區發展規模

  第三節 核心區空間功能分區

  第四節 核心區生態系統

  第五節 核心區空間發展結構

  第六節 核心區城市職能結構

  第七節 核心區創新發展區域

  第八節 湘江整治與提升轉型

  第九節 核心區城鄉功能布局

  第十節 鄉村地區發展

第四章 城市群區域統籌發展戰略

  第一節 總體發展思路

  第二節 城鎮體系結構規劃

  第三節 重點城鎮發展定位

  第四節 產業分工與布局

  第五節 交通建設

  第六節 生態保護建設

  第七節 長株潭三市城鄉統籌發展策略

  第八節 功能拓展區分區發展指引

  第九節 外圍協作區戰略節點發展指引

第五章 城市群發展支撐體系

  第一節 產業發展

  第二節 交通規劃

  第三節 基礎設施

  第四節 公共服務

  第五節 資源利用

  第六節 環境保護

第六章 規劃的環境影響與評價

  第一節 資源環境促進與約束因素分析

  第二節 規劃與相關法律和政策的協調性分析

  第三節 規劃環境影響分析

  第四節 生態環境建設保障措施

第七章 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近期行動

  第二節 法制保障

  第三節 組織保障

  第四節 政策機制保障

  第五節 示範區優化發展保障

 

調 整 說 明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年)》(以下簡稱08版區域規劃),對長株潭城市群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在近五年的規劃實施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城市群一體化進展滯緩,兩型發展的轉型壓力大,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地位仍然偏低,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舊突出,資源緊缺與利用低效並存。尤其是綠心的創新發展未得到充分體現,加大了綠心保護的困難;示範區作為兩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卻面臨政策空心化和兩型主題淡化等弊病。

  同時,08版區域規劃的實施也正面臨新的形勢與背景:一是中國日益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強調發展模式轉型,湖南省也相應提出了「三量齊升」的戰略和「小康—兩型—崛起」的「三湘夢」,這將有力促進長株潭兩型試驗實現借力突圍;二是中國突出城市群戰略,強調城市間的協同、分工,而長株潭屬於先天的組合城市格局,具備多中心、網絡化發展的客觀優勢;三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將進一步激活長株潭的創新精神;四是2013年國家提出「長江中遊城市群」和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羥濟新支撐帶的區域縱深發展戰略,這對處於「東部和中西部過渡帶、長江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長株潭帶來了重大機遇。

  因此,08版區域規劃批覆實施以後,長株潭城市群社會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及時對區域規劃中不適應的內容進行補充、完善和修正,保證區域規劃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體現區域規劃在城市群發展中的統領作用。按照湖南省政府的要求,長株潭兩型委組織開展了本次區域規劃調整工作。

  本次規劃調整基本延續了08版規劃的空間層次和結構,進一步強化了空間協調的措施。並重點從四個方面對08版規划進行了調整和深化:一是結合國家與湖南戰略要求,進一步完善目標指標;二是結合長株潭的不足與優勢,進一步優化戰略路徑;三是結合政府職責並口地方需求,進一步強化行動工程;四是結合改革導向和關鍵弊端,進一步注重機制創新。

  調整後的區域規劃成果包括文本、圖集、說明書和專題報告。文本中帶下劃線部分為修改後的內容,楷體字部分為新增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節 發展基礎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具備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群、影響和輻射四方的區位優勢。長株潭城市群內部結構緊湊、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文化特色鮮明,是國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資源。

  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家確定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重大舉措,是國家在新時期賦予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歷史使命,也是長株潭城市群進入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機遇。

  自08版區域規劃實施以來,長株潭城市群在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探索兩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目前,長株潭城市群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建設進展明顯,體制機制創新取得一定的突破,兩型示範區成為帶動全局發展的有效抓手。

  但是,長株潭城市群發展也面臨急迫的部分問題。城市群一體化進程相對滯緩,經濟發展轉型仍然艱難,中心城市的樞紐地位偏低,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舊突出,資源緊缺與利用低效並存。這些問題制約了長株潭城市群的進一步提升,也是長株潭城市群未來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

  

第二節 戰略意義

 

  長株潭城市群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兼具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徵。加快長株潭城市群發展,既關係到湖南自身發展,也是落實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需要,是促進東中西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實踐。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加快長株潭城市群率先發展,能夠為全國探索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提供示範,為中部欠發達地區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積累經驗,為全國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做貢獻。

  

第三節 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新路,全面提升城市群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帶動實現富民強省、科學跨越,為全國科學發展提供示範,積累經驗。

  二、發展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以改革為動力,通過體制機制和觀念創新,形成促進又好又快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制度優勢,帶動全省科學跨越發展。

  ——堅持全面統籌、協調發展。實施優勢優先,兼顧周邊地區,輻射帶動全省,實現城鄉統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堅持因地制宜、強化兩型。按照兩型發展要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布局合理、集約發展的城鎮體系。創新流域治理、生態網絡建設、有序開發機制,展現湖南山水、生態、經濟、文化特色。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加強省級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各市在改革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強化規劃、政策等的科學引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第四節 規劃範圍和期限

 

  一、規劃範圍

  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嶽陽、常德、益陽、婁底八市行政轄區,約9.68萬平方公裡。

  本次規劃分為三個空間層次:

  1、城市群核心區:涵蓋長沙、株洲、湘潭市區,瀏陽市、醴陵市、韶山市、湘鄉市、寧鄉縣、長沙縣、株洲縣、湘潭縣、赫山區、雲溪區、湘陰縣、汨羅市、屈原管理區的一部分,總面積9211.03平方公裡。是本次規劃的重點區域。

  2、功能拓展區:包括核心區以外的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域,益陽市的資陽區、赫山區、桃江縣,婁底市區和雙峰縣,嶽陽的湘陰縣和汨羅市,面積20911平方公裡。

  3、外圍協作區,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嶽陽、常德、益陽、婁底八市行政轄區範圍內,核心區與功能拓展區以外的地區,面積約6.67萬平方公裡。

  二、規劃期限

  近期2013年—2015年;

  遠期2016年—2020年;

  遠景2020年以後。

  

第五節 規劃強制性內容

 

  一、區域內必須控制開發的區域。包括: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公益林區、退耕還林地區、溼地、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敏感區、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生態廊道和綠地,其它禁止開發、限制開發地區。

  二、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幹線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區域性電廠和高壓輸電網、天然氣門站與主幹管、防洪、滯洪、水利樞紐、區域引水等工程。

  三、涉及相鄰城市的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汙水排放口、城市垃圾處理場等。

  四、規劃期限內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規模、方向等。

  本規劃強制性內容(詳見附表:區域規劃強制性內容一覽表)是對區域規劃實施進行監督管理的基本依據。對違反本規劃強制性內容的地區和單位,要公開曝光,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和相關領導的責任。

  

第二章 城市群發展戰略目標

  

第一節 戰略定位

 

  長株潭城市群的戰略定位是: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省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引領區,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群。

  長株潭城市群的功能目標是:全國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先行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區,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支撐區,內陸開放與自主創新的先導區,全省率先邁向基本現代化的引領區。

  

第二節 戰略重點

 

  長株潭城市群總體發展戰略為:建設「兩型」社會、實現科學跨越。戰略重點是:

  ——堅持核心帶動,促進跨越發展。加強城市群核心區的規劃建設,作為建設「兩型」社會的基礎平臺、區域發展重點和一體化建設的空間載體,大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實施,實現優勢地區率先發展,帶動長株潭城市群和全省跨越式發展。

  ——加快產業「兩型化」,推進新型工業化。發揮科技創新的先導示範作用,依靠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和信息化,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重點發展先進位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升基礎工業,發展現代農業。

  ——強化生態格局和湘江治理,塑造高品質生態環境。以「南治水為主、北治氣為主」為原則,突出湘江綜合治理。以「強化生態特色,彰顯湖湘魅力」為原則,合理利用長株潭三市結合部的空間開放式綠心、湘江生態帶等生態區域,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生態環境。

  ——發展社會事業,推動城鄉和諧。促進社會就業更加充分,構建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綠色低碳小城鎮建設,改善鄉村地區生活環境,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和勞動力轉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堅持集約發展,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利用。構建城鎮緊湊發展的空間結構,推動土地、水、能源等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加快開發利用太陽能、淺層地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

  ——建設綜合交通體系,提高城鄉運行效率。以一體化交通網絡、公共運輸體系和智能交通建設為重點,優先城際軌道、城際快速道路建設,將城市交通體系向鄉村地區延伸,協調城鄉空間資源開發。

  ——提升存量空間、創新增量空間,推進空間高效利用。整合現有工業園區,建立產業退出機制,淘汰「兩高」、「五小」企業。加快舊城和城中村改造,整合鄉村居民點。探索土地、能源、水資源節約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形成符合「兩型」社會要求的新型城鄉空間形態。

  

第三節 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到2015年,試驗區建設縱深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產業轉型和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進展,兩型化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初步形成,創新和開放能力有所提升,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長株潭三市的人均GDP達到9萬元,城鎮化水平達到68%;帶動長株潭城市群的人均GDP達到6萬元,城鎮化水平達到56%。

  遠期目標。到2020年,「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主要任務基本完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模式基本建立,創新能力和開放水平在中西部位居前列,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向基本現代化邁進。長株潭三市的人均GDP達到14萬元,城鎮化水平75%以上;帶動長株潭城市群的人均GDP達到9萬元,城鎮化水平達到65%。

  

第三章 城市群核心區發展戰略和空間規劃

  

第一節 核心區空間發展戰略

 

  一、資源重組,核心區高度一體化。強化長株潭三市功能協作互補和設施共建共享,構建強大的核心區,發揮集聚效應,提高輻射能力,有效帶動城市群發展。要共同堅守生態底線,共同維繫低成本運行,引導優質公共資源在更大範圍進行疏解,一般製造業、低端服務業等儘量尊重市場選擇,減少政府干預,促進核心區功能布局優化和有機重組。

  、東優西進,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優化湘江以東的長沙、株洲、湘潭城區,依託機場、高鐵等開放性基礎設施,重點布局現代服務業,依託現有製造業基礎,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在湘江西岸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構築長株潭城市群科技創新中心。

  三、提北強南,促進區域整體發展。綜合提升北部長沙的綜合性區域職能:建設全國領先的新興產業園區、科技創新園區和服務區域的中央商務區,發展港口—鐵路、公路貨運園區和空港—高鐵客運新區,與嶽陽臨港經濟和循環經濟聯動發展。增強南部株洲、湘潭的經濟地位和專業性區域職能:推動株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工業型城市職能,建設面向全國的綜合物流中心;增強湘潭面向湖南西南部的輻射帶動職能和湘潭製造業優勢,突出新能源裝備及低碳產業發展,建設面向全國的製造業中心和面向湖南城鄉腹地的綜合服務中心。

  、連城帶鄉,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強城際道路連接,促進相向發展。加強長沙與株洲、長沙與湘潭間的南北幹道,整合提升株洲與湘潭的東西連接道路,打通連接三市的內環路,增加連接三市的外環路。城市道路向鄉村延伸,改善小城鎮的通外道路,加強城鄉經濟聯繫,促進城鄉互動發展。

  、治江保綠,提高生態安全保障。治理湘江流域汙染,突出株洲清水塘、湘潭下攝司和竹埠港地區的汙染治理和產業提升;加強嶽麓山、昭山、法華山、金霞山等濱江區的山水景觀建設,打造風光秀美的湘江風光帶;保護好生態環境,建設維護繞城生態帶、生態廊道、綠楔、綠心、公共綠地等生態系統,防止土地空間過度開發、城鎮空間過度連綿,提高生態安全保障。

  

第二節 核心區發展規模

 

  一、人口規模

  2015年總人口1100-1150萬人,城鎮人口880萬人左右;

  2020年總人口1200-1300萬人,城鎮人口1020萬人左右;

  2030年總人口1600萬人以上,城鎮人口1400萬人以上。

  二、城鎮建設用地規模

  2015年城鎮用地規模達到880k㎡左右;

  2020年城鎮用地規模達到1000k㎡左右;

  2030年城鎮用地規模達到1350k㎡左右。

  

第三節 核心區空間功能分區

 

  立足集約發展,合理劃分禁止開發地區、限制開發地區、優化開發地區、重點開發地區四類功能區。

  一、禁止開發地區。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重點公益林區、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風景區、洩洪區、滯洪區、重要溼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等。主要分布在核心區西部、北部山地丘陵集中區、湘江及其主要支流水體、綠心地區高丘山地等。作為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城市群空間結構的國土空間,加強強制性保護,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建設。

  二、限制開發地區。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各類宜農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間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地區等。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弱,關係城市群整體生態安全格局,分布在城市群組團之間,呈斑塊狀分布的區域。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優先保護自然生態,適量發展休閒旅遊,逐步治理或恢復已破壞的山體植被、水系。

  三、重點開發地區。包括長沙開福區新港街道、秀峰街道、青竹湖街道、撈刀河街道、黃花、黃興、榔梨、含浦、坪塘、雷鋒、白箬鋪、夏鐸鋪、喬口、靖港、新康、格塘、丁字灣街道、書堂山街道、高嶺塘街道、喻家坡街道、白沙洲街道、大澤湖街道、月亮島街道、金山橋街道、黃金園街道、永安、大瑤、洞陽、北盛、銅官、蓮花、金洲、花明樓、道林、菁華鋪地區,株洲市的天元、雲龍、白井、南洲、黃泥坳地區,湘潭河東、湘鄉、韶山、雨湖新區、楊河工業新區、易俗河、九華、楠湖新城,益陽滄水鋪,嶽陽界頭鋪等。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完善基礎設施,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成為支撐全省經濟發展、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間載體和城市群發展的主要增量空間。

  四、優化開發地區。包括三市建成區及湘潭、寧鄉、瀏陽、株洲、長沙縣城現狀建成區。國土開發密度較高、資源環境承載力開始減弱,調整、置換城市產業職能,對現有過度集中的功能進行疏導,加快老城區的舊城改造。

  在實際建設中,按照符合功能定位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原則,通過土地投資強度分級分類控制等手段進行空間管治,科學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第四節 核心區生態系統

 

  一、建設目標。突出生態特色,綜合運用區域生態補償等機制,著力構築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生態型城鎮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生態經濟城市群。

  二、系統結構。以山脈、水係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為要素,綜合自然、歷史、人文等的空間分布,構建「一心、一帶、多廊道、多斑塊」的網狀生態結構,形成多層次、多功能、複合型區域生態網絡。有效保護併合理利用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相向地帶,發揮城市群「綠心」的功能。治理和建設湘江及其沿岸,構建生態良性循環、景觀環境優美的湘江生態帶。利用湘江支流、區內山體和丘陵,串聯城鎮綠化隔離帶、農田等,形成網絡狀生態廊道。加上主要交通幹道和鐵路兩側的綠化帶建設及山水廊道的構築,促進生態「斑塊」間、「斑塊」與「種源」間的生態聯繫,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健康。

  三、生態建設

  1、規劃建設大昭山、法華山、嶽麓山等森林公園、城市公園、風景名勝區40處,其中新建34處,擴建2處、續建4處,總面積24622公頃,林地面積15194公頃;新建谷山自然保護區、團頭湖溼地白鷺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溼地保護區11處,總面積24721公頃,林地面積13094公頃。

  2、江河風光帶建設。沿核心區內湘江幹流、主要支流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河、溈水、淥江、涓水、漣水防洪堤,建設沿江生態綠地。

  3、溼地保護與恢復。湘江幹流及其一級支流警戒水位200米以內地區目前尚未開發的江段,主要湖泊、水庫、重要山塘警戒水位200米以內地區,以及江中的大中型島、灘、洲(包括湘江幹流7個永久性生態保護洲島:傅家州、洪家洲、蔡家洲、馮家洲、魚尾洲、鵝洲、甄皮洲等)。

  4、主要交通幹道兩側建設綠化隔離帶,並參照國家道路建設相關規範和要求合理確定綠化隔離帶寬度。

  

第五節 核心區空間發展結構

 

  注重集約化、生態型和開放式開發,形成「一心雙軸雙帶」的空間結構。

  一心,即三市結合部的綠心地區,是「兩型」社會建設的窗口。充分利用綠心地區的良好生態,在保護好生態基底、發揮生態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創新城鄉建設模式,科學提升綠心價值,構築面向區域的高附加值公共服務平臺,將綠心地區從三市「邊緣」地帶,建設成為城市群的重要功能區、聯結三市的功能紐帶。

  雙軸,包括長株東線服務軸、湘江服務軸,是城市和產業一體化建設的綜合廊道。前者連接長沙東部新城和株洲市區及長沙縣和株洲縣等外圍片區,依託空港、高鐵和高速公路等對外交通設施,重點發展中央商務、先進位造業、空港物流等高端產業,支撐長株潭擴大開放和向外輻射。後者連接長沙和湘潭兩市區及北部的霞凝港、湘陰縣城、汨羅市和南部的湘潭縣城等外圍片區,依託沿湘江分布的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產業區,建設具有生態綠谷、景觀項鍊和經濟走廊三大功能的創新發展軸。

  雙帶,包括北部綜合發展帶、南部優化發展帶,是依託城鎮的產業拓展走廊。前者連接長沙市區和空港—高鐵新城及益陽滄水鋪鎮和瀏陽市等,綜合發展先進位造、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等產業,成為長株潭向湘西北輻射、拓展發展腹地的重要軸線。後者連接株洲和湘潭及其周邊城鎮,向東延至醴陵,向西延至湘鄉,加強基礎產業優化和先進位造業發展,成為長株潭向湘中輻射的重要軸線,使長株潭未來發展有更大範圍的協作區域。

  

第六節 核心區城市職能結構

 

  一、區域性職能中心

  先進位造業中心。包括以星沙先進位造業園區、黃花臨空產業園、瀏陽經開區、瀏陽製造產業基地為主體的長沙東岸先進位造業中心,以長沙高新區、寧鄉經開區、金州新區、望城經開區為主體的長沙西岸先進位造業中心,以株洲高新區、田心、金山、航空產業園為主體的株洲南部先進位造業中心,以湘潭高新區、湘潭九華經開區、湘潭天易示範區等為主的湘潭臨江先進位造業中心。

  科技文化中心。以長沙國家軟體基地、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金鷹文化產業園、中南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長沙國家廣告產業園、麓谷國家動漫遊戲產業振興基地、湘臺文化創意園、沙坪湘繡文化產業園、後湖國際藝術區、長沙瀏陽河文化產業園、「隆平·種業矽谷」產業園、嶽麓科技產業園、湘江昭山文化產業中心、湘潭農業科技產業園、為主體的文化創意、科技研發中心。

  物流中心。以長沙金霞保稅物流園、長沙空港保稅物流園、株洲市石峰物流園、株洲鐵路樞紐站、湘潭綜合保稅區和寧鄉大河西農產品物流園為中心,以金霞、空港、清水塘、九華、荷塘、雨湖地區為主體,發展物流、產品加工、生產服務等多項功能。以湘潭綜合保稅區、長沙空港保稅物流園為中心,發展國際中轉、配送、採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多項功能,打造外貿出口加工服務中心。

  技術創新中心。以長沙嶽麓山大學城、麓谷高新技術開發區、長沙經濟開發區、瀏陽經濟開發區、株洲高新區、湘潭大學城和湘潭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中心,以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民用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研發應用為主導功能。

  二、地方性職能中心

  生產性服務中心。以長沙東岸長株潭CBD、株洲河西核心組團新塘片區、湘潭西岸九華高鐵及綜合保稅區為中心,包含主城區的商務、金融、信息、物流等多項功能。

  生活性服務中心。以長沙東岸、株洲河東核心組團、湘潭東岸嶽塘新城區為中心,包含商貿、娛樂休閒等多項功能。

  生態休閒中心。以綠心、九華濱江地區和昭山地區為基礎,包含郊野休閒、主題遊樂、休養度假等功能。

  度假休閒中心。以韶山風景區、株洲空靈岸、大京風景區為基礎,包含度假休閒、觀光、娛樂等功能。

  城鄉統籌服務中心。以株洲市荷塘區、南洲、白關、石亭和韶山以西地區為中心,包含面向農業地區的技術與信息服務、大型農副產品加工與集散等多項功能。

  

第七節 核心區創新發展區域

 

  一、創新發展綠心。本區域創新發展主題為生態資本利用。探索生態環境積極保護的新方式,把綠心地區作為長株潭「空間整合關鍵、功能提升依託、三市聯繫紐帶」,定位為「功能多元的綠色共享空間」。重點保護綠心地區的生態結構,控制開發方向與模式,適當增加休閒遊憩、康體養生、生態農業旅遊、教育科研、創意文化等功能。通過引進高端項目,樹立生態品牌,突出創新、兼顧民生發展,成為利用生態資本的示範窗口。強化兩型委在綠心地區規劃實施與管理中的作用。對於歷史遺留問題,應由兩型委牽頭、會同省直相關部門進行項目梳理,並對不合理的項目提出「督查整改」意見,同時強化對重大項目的事前了解與督查。促進兩型委機構職能由「統籌協調」向「督查管理」方向轉變。

  二、創新發展長沙湘江新區。本區域創新發展主題為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商業商務、金融服務、生態旅遊等服務產業,提升城市品質和公共服務配套,形成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城市新中心。在科技創新要素與丘崗自然地形的耦合中,探索產業和空間的新形態。有效利用丘陵地形自然景觀,科技研發、生態居住、城鄉服務等各類建設用地呈「島塊」狀分布於山嶺、田園之間,形成功能完善、環境良好、城鄉相融的「第三空間」形態。充分利用望城、寧鄉、益陽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文化旅遊等高端三產業。

  三、創新發展長沙東部。本區域創新發展主題為加快對外開放。依託空港、高鐵等重要區域交通設施和自貿區的觸媒效應,提高長株潭的經濟外向度,構建更加開放的發展格局。提倡基於公共運輸優先的緊湊城市發展模式,進行土地集約高效開發。以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製造業為主導,大力發展金融、商務、商貿、物流等產業,承擔大區域生產性服務職能。

  四、創新發展株洲南部。本區域創新發展主題為旅遊城鎮化。利用湘江和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探索傳統工業化帶動以外的城鎮化模式。通過旅遊及相關服務業發展,提供非農就業崗位,促進非農人口的就地轉化。通過旅遊吸引力建設,提升城市品牌與城市服務產業發展空間。依託地方旅遊資源,推進特色旅遊小城鎮建設。圍繞農業旅遊產業鏈,以鄉村觀光休閒度假功能為主導,建設旅遊綜合社區。

  五、創新發展湘潭西部。本區域創新發展主題為新型城鎮化。在城市與鄉村兩種經濟形態的交接部,積極探索城鎮化的新途徑。以農產品加工和貿易物流為主導,高科技農業、休閒農業、農產品商貿加工等相結合,提高農業盈利水平,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統籌城鄉基礎設施,通過城鄉聯動帶動城鎮化。規劃楊河地區為湘潭產業發展拓展區,加快推進高端裝備和低碳產業發展,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承接產業轉移,形成就業集中點,構建低碳環保、城鄉一體的公共運輸體系,使中心社區、鎮與城市生產要素聯繫便捷,形成『產城融合、低碳發展、城鄉統籌』的新型城鎮化空間組織模式。

  

第八節 湘江整治與提升轉型

 

  一、建立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著力推動清水塘、下攝司和竹埠港等地區轉型。依託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推進下攝司地區產業、園區的循環化改造;並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推進清水塘老工業區和竹埠港化工園區的整體搬遷改造。關停汙染企業,盤活城市存量建設用地,加強對受汙染農用地的綜合整治。發展新型工業,促進產業升級和能源結構優化。加強技術創新,解決制約環境治理的關鍵技術難題。

  二、改造長沙解放垸、黃興北路、南湖、濱水新城、株洲河東、湘潭河西老城區、湘潭河東老工礦區等片區,提升沿江城市品質。實行「退二進三」,增強服務功能。保護和利用人文景點和歷史街區風貌,重塑城市個性。改造城中村和棚戶區,加強市容市貌和環境整治。優先發展公共運輸,推廣節能環保建築,營造宜居家園。

  三、建設長沙綜合樞紐工程,提升水運能力和湘江水環境質量。推進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強化湘江航道開發和航運碼頭建設,提升航運能力,使衡陽以下航道提高到三級及以上標準。將漣水等支流納入湘江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控制沿江地區項目準入和開發強度為重點,加強水系、水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治和流域生態修復,不斷改善湘江水環境。

  四、建設月亮島—鵝羊山、嶽麓山—桔子洲、九華—昭山、金霞山—法華山、空洲島—空靈岸五個生態景觀區,豐富湘江生態景觀。強化湘江兩岸自然地理空間的生態功能,豐富湘江兩岸生態景觀內容,建設湘江沿江防洪景觀道路,形成集「生態、文化、居住、景觀」於一體的湘江生態經濟帶。

  

第九節 核心區城鄉功能布局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分為七類功能分區。

  一、綜合功能區。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區,長沙縣、瀏陽市、湘鄉市、韶山市、株洲縣、湘潭縣城,雲龍、天易、九華、坪塘、高星組團、長沙城北等城市中心區、縣城和新城區。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工業園區,調整產業結構,節約資源,改善環境,新城建設和舊城提質改造必須符合「兩型」社會建設要求。

  二、產業園區。指獨立於城市市區之外重點發展先進位造業、科技產業、臨空臨港產業園區。先進位造業園區包括星沙、望城、金洲、九華、湘鄉、韶山、楠湖新城、鶴嶺、田心、董家塅和白井等經開區(產業園)。科技產業園區包括長沙高新區、株洲高新區、湘潭高新區。臨空產業園區包括黃花、雲龍臨空產業園。臨港物流產業園區指金霞物流園、石峰物流園、九華物流園。

  三、CBD地區。長沙市東部的瀏陽河地區。圍繞高鐵長沙站建設,綜合考慮軌道交通樞紐布局,重點發展綜合管理、流通貿易、金融服務、商務休閒等現代服務業功能,加強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集聚,建成以現代服務業為龍頭的中央商務區和區域性服務中心,帶動長株潭三市發展,面向湖南乃至中南地區服務。

  四、科教創新區。株洲職教園、嶽麓山和湘潭大學城、金洲湖南省大學科技產業園。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科教資源,重點發展文化教育與科技研發。

  五、綠心創新發展區。長株潭三市結合部。在保護生態基底、發揮生態屏障的前提下,發展生態旅遊、休閒度假、會展博覽及商務娛樂等功能。

  六、生態保育區。包括呈斑塊狀的高丘山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溼地等生態敏感區。禁止進行有損生態環境的各種活動。

  七、高品質鄉村地區。包括特色丘陵區和沿水系分布的高產農業區。集中發展生態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鄉村現代化。建設生態小鎮和新農村社區,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

  

第十節 鄉村地區發展

 

  根據地理特徵和農業生產條件,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村現代化水平,進行鄉村發展分區。

  一、農業高產複合發展區。以長沙北部生態產業園、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寧鄉現代農業示範區、喬口鎮和湘潭漣水—泉塘高科技高新農業園為中心,形成以水稻、蔬菜和特色農產品種植、水產畜牧養殖綜合發展的農業高產地區。利用靖港、姜畲、雲湖橋等重點鎮的產業與交通優勢,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建立多層級農產品市場體系。

  二、生態保育適度發展區。以撈刀河高新農業園為中心,形成以菸葉、蘑菇、茶葉等種植和水產養殖綜合發展的生態農業地區,利用重點鎮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適當發展休閒農業。

  三、產業綜合配套發展區。以長沙河西、長沙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姜畲-泉塘生態產業園為中心,推廣現代農業技術;以夏鐸鋪、石亭、滄水鋪、袁家鋪、楊嘉橋、河口、回龍鋪等鎮為中心,建設鄉鎮工業園,為城市產業配套。發展與本地礦產資源條件匹配的低汙染加工業、與本地農業生產匹配的農產品深加工業。

  四、城鄉休閒產業協同發展區。以瀏陽河生態經濟示範區、望城大眾垸、梅林橋片區、寧鄉朱良橋鄉、綠心生態產業園、河口生態產業園、金霞生態產業園、雲峰湖、空靈岸生態產業園、仙庾嶺—婆仙嶺—大京休閒產業園為中心,大力發展鄉村休閒產業,推廣跳馬、暮雲、雲田、昭山和柏加的花木產業、蔬菜和水果種植產業,科技農業種植與休閒旅遊結合發展。

  

第四章 城市群區域統籌發展戰略

  

第一節 總體發展思路

 

  一、培育外圍極點,促進功能圈軸拓展

  擴容長株潭核心區,引導中心職能在更大範圍的重組互補。依託交通線路、區域型基礎設施廊道,強化長—嶽、長—衡、長—益—常、長—婁4條發展軸線。提升嶽陽、衡陽、常德、益陽、婁底等次區域中心城市,實現生產要素的均衡布局。以外圍次區域中心城市為紐帶,突出建設嶽陽城陵磯和衡陽白沙兩大地區,強化湖南省四大板塊之間,以及長株潭與珠三角、長江中遊城市群之間的聯繫與協作,擴大長株潭對外開放水平。重點扶持具有交通區位優勢、有發展潛力的節點小城市發展。

  二、生態優先、傳承文化,彰顯地域特色

  在尊重生態本底的基礎上,積極推廣低衝擊開發模式;以特色服務為導向,體現兩型發展要求,構建旅遊服務、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多樣化的現代服務業為引擎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尊重自然山水條件進行空間開發,塑造多姿多彩的城市風貌。彰顯湖湘文化,從城市形象特色、城市景觀設計、文化旅遊產業等多方面體現城市人文魅力。充分挖掘和展現次級地域文化特色,建設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小城鎮群。構建區域綠道網,有機串聯景點和特色城鎮,促進文化和旅遊發展的一體化。努力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三、以人為本、城鄉互動,共享城鎮化紅利

  促進城鄉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組合,提升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活力。對城市地區,注重產城融合與包容增長,強化現代服務和製造升級,注重城市更新和集約發展,保障弱勢群體利益;對鄉村地區,注重人與自然的融合與鄉土特色的保持,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傳承發揚地方鄉土文脈,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向農村地區的延伸覆蓋;對城郊地區,注重城鄉融合與創新發展,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加強規劃管理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保障城鎮居民提高生活品質、進城務工人員共享公平待遇、農村居民融入現代文明,保障城鄉居民平等的享有城鎮化、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收益。

  

第二節 城鎮體系結構規劃

 

  一、空間結構規劃

  形成「一核三帶,一環五楔」的空間構架。

  一核:指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通過功能重組,實現高端功能集聚和傳統產業職能的疏解。通過統籌城鄉空間、構建生態網絡、整合城市空間、整理基礎設施、綜合治理環境汙染來促進核心區的一體化發展。

  三帶:

  ——嶽陽—長株潭—衡陽城鎮產業聚合發展帶。是長株潭城市群對外聯通帶動湖南發展最重要的城鎮產業聚合發展帶。進一步擴大南北向綜合交通走廊的優勢,聚合高新技術產業、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

  ——長株潭—益陽—常德城鎮產業聚合發展帶。是長株潭向西輻射帶動湘西北地區發展的城鎮產業聚合發展帶。引導城市群製造業沿長沙—益陽—常德快速路帶狀布局,打造西線工業走廊。

  ——長株潭—婁底城鎮產業聚合發展帶。是長株潭向西輻射帶動湘中地區、進而帶動湘西南地區發展的城鎮產業聚合發展帶。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電動汽車及鋼鐵上下遊產業,重點提升沿線湘潭、湘鄉、婁底、冷水江等城鎮的能源原材料工業。

  一環:指長株潭城市群的城鎮功能聯繫環。主要依託高速公路和城際軌道,貫通與長株潭核心區關係緊密的湘陰、汨羅、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衡山、湘鄉、韶山、寧鄉等重點城鎮,強化城鎮之間的聯繫,引導功能協調互補,加快融入長株潭核心一體化發展。

  五楔:指洞庭湖生態區、雪峰山生態區、羅霄山生態區、湘東生態區、湘西農業生態區五大區域生態綠楔。發揮其生態效應、農業生產功能,統籌城鄉發展,成為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支撐。

  二、等級結構規劃

  規劃長株潭城市群等級結構如下表所示:

  三、職能結構規劃

  規劃長株潭城市群職能結構如下表所示:

  

第三節 重點城鎮發展定位

 

  一、重點城市定位和發展方向

  長沙:長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湖南省省會,長江中遊地區主要增長極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株洲:長株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湖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徵的生態宜居城市。

  湘潭:長株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湖南省重要的高端製造、科教、旅遊和服務業基地,中部地區向西輻射的城鄉服務中心和生態宜居城市。

  衡陽:湘南中心城市,湖南省交通樞紐,湘南先進位造業基地和物流中心,全國知名的文化和旅遊城市。加快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重視湘江衡陽段的航道和港口建設,重點建設文昌港。重點打造南嶽—衡山—炎帝陵—井岡山和南嶽—衡山—永州—桂林等精品旅遊線路。新建衡—邵—懷鐵路,籌建安張衡鐵路,規劃預留株洲—衡陽、衡陽—婁底城際鐵路交通通道,並將株洲—衡陽的城際鐵路南延至雲集和耒陽。

  嶽陽:長株潭城市群北大門,長江中遊重要港口城市,中部地區石化產業基地和航運物流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和山水相融的現代生態宜居城市。推動石化產業從化工原料向製成品方向發展,大力發展航運物流業,和益陽、常德聯手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開展洞庭湖綜合治理。

  常德:泛湘西北現代化中心城市,先進位造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生態宜居城市。發展商貿業和物流業,增強帶動湘西北地區發展的作用。打造長沙—常德—張家界旅遊黃金走廊。

  益陽: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優選拓展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南部中心城市,現代新型工業城市,宜居山水生態旅遊城市,湖南省能源基地。重點推進益陽東部新區、茶馬古道、洞庭湖溼地等旅遊資源等項目,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打造城鄉統籌發展示範區。

  婁底:長株潭城市群承東啟西的中心城市,湘中地區的核心城市,全省能源原材料生產加工基地,特色裝備與先進位造業基地,文化與生態旅遊休閒基地。積極推進婁底融城發展,加快婁漣雙和冷新一體化建設,逐步形成沿婁底大道的兩型產業帶。加快改造提升鋼鐵、煤炭、建材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及電動汽車、文化旅遊、環保產業、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開展與長株潭汽車、裝備製造等產業的區域合作,打造長株潭先進位造業產業配套基地、千億不鏽鋼產業基地和薄板深加工產業園。

  二、重點城鎮定位

  長沙縣: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東部的綜合服務中心,以外向型高科技工業和高效農業為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瀏陽:中國花炮之鄉,長株潭城市群對接長三角、輻射湘贛邊的門戶城市和湘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生態經濟發展的示範區和中部休閒旅遊名城,高新技術產業、傳統特色產業和先進位造配套產業基地。

  寧鄉:長株潭城市群輻射湘中、湘西北、湘西的節點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職業技術教育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區域性旅遊集散地。

  株洲縣:長株潭城市群裝備製造業配套基地、中南地區電力樞紐,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市。

  醴陵:綠色瓷城、湘東門戶,長株潭城市群的傳統特色產業基地。

  攸縣:長株潭城市群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

  茶陵:湘東贛西的交通重鎮,株洲市域以商貿業、旅遊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為支柱的歷史文化名城。

  湘潭縣:長株潭城市群的文化休閒旅遊、現代農業基地和城鄉統籌示範區。

  韶山: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知名旅遊城市,長株潭城市群的紅色旅遊服務基地。

  湘鄉: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工業基地和休閒旅遊城市。

  湘陰:長株潭城市群的先進位造配套產業基地和深水港口。

  汨羅: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全國主要的再生資源產業基地,屈原文化旅遊基地。

  平江:湘鄂贛三省交界的重要門戶節點,長株潭重要休閒區,以綠色新型產業、旅遊休閒為主的山水宜居城市。

  嶽陽縣: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生態溼地保護和城鄉統籌示範區。

  臨湘:湘北工業重鎮,湘鄂邊商貿物流旅遊大市,環洞庭湖生態宜居新城,國家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華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中國棉紡織名城、能源產業大縣。

  沅江:全國知名的內河船舶製造基地,南洞庭工業新城。

  津澧新城:湘鄂邊際樞紐,常德市域副中心,促進津(市)澧(縣)融合發展,推動交通、能源、信息、環保等全面對接,打造連接江南江北、輻射帶動湖區的省際交界地區中心城市。

  石門:湖南省重要的有機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生態宜居的魅力山城。

  冷水江:中南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資源型工業城市。

  衡山:國際旅遊目的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耒陽: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示範城市,衡陽市次中心城市,湘南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和衡陽市煤炭電力生產工藝基地,湘南現代工業和商貿中心城市之一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

  常寧: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湘南冶金和建材工業基地,農業現代化示範城市。

  

第四節 產業分工與布局

 

  堅持突出優勢、錯位發展。長株潭以先進位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嶽陽以石化工業為主導產業,衡陽以綜合製造業為主導產業,常德以農產品深加工和製造業為主導產業,益陽以新能源工業、電子信息和休閒旅遊業為主導產業,婁底以能源、原材料工業及配套工業為主導產業。

  構建婁底、衡陽原材料工業與長株潭先進位造業之間的上下遊關係,長株潭核心區不再新建火電廠,在周邊地區發展火電、水電以及風電、核電等新能源,為長株潭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撐。將菸草、食品工業引導至常德、湘潭,農產品物流和商貿產業調整至湘潭、衡陽、常德,將湘鋼的擴建調整與嶽陽、婁底的鋼鐵產業調整相結合,將株洲的石化工業部分調整至嶽陽。

  

第五節 交通建設

 

  構築聯通全國、輻射全省的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等綜合交通體系和綜合樞紐體系,構建或提升湘江—長江水運通道、黃花機場空中通道、京廣陸路通道、洛湛二廣陸路通道、滬昆陸路通道、長渝陸路通道等六條區域對外通道。建設內部複合公路走廊,發展中心城市之間的快速交通,改造低等級交通網絡,加強農村地區與城市的聯繫。發展城際軌道交通,遠期建設長沙—寧鄉—韶山—湘鄉—湘潭、長沙—瀏陽、株洲—醴陵、長沙—湘陰、長沙—汨羅、寧鄉—益陽、婁底—衡陽的區域快線。加強港口資源整合,推進港口經營一體化發展,發展港口保稅物流,提高湘江嶽陽—衡陽段航道技術等級,形成以嶽陽港、長株潭組合港為核心,衡陽、常德、益陽、婁底等港口為補充,功能明確、層次分明的港口體系。加快機場擴建改造,開通運營衡陽南嶽機場、新建嶽陽機場。

  

第六節 生態保護建設

 

  重視幕阜、羅霄、武陵、雪峰山脈的生態保護與建設,保護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基本農田等,加強沿湘江幹支流生態廊道建設。建立湘江等河流上下遊城鎮排水口和汙水口的協調機制。整合排汙口,上下遊城鎮在行政邊界處進行取水口和排汙口調換,形成汙水排放口在下遊、取水口在上遊的格局。不具備調換條件的上下遊城鎮應明確城市取水口上遊2000米,下遊200米範圍內嚴禁設汙水排放口。建立和完善森林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強化森林資源消耗控制。

  

第七節 長株潭三市城鄉統籌發展策略

 

  規劃5個城鄉統籌示範區,包括韶山市、瀏陽市區及周邊鄉鎮、醴陵市區及周邊鄉鎮、長沙河西北部鄉鎮、攸縣。實施鄉鎮通外道路工程、鄉鎮信息網絡工程、技術推廣與就業培訓工程三項城鄉統籌重點扶持工程。

  推進城郊整治工作,統籌城郊地區的城鄉空間發展。包括城郊地區的環境風貌整治、交通和基礎設施改善、加強社會治理和土地整理。加強生活汙水、垃圾處理,改善提升城郊地區整體風貌,弘揚地方特色與鄉土文化。通過各項設施完善布局,重點提升城郊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社會治理方面要儘快編制專門的城郊發展規劃。土地整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耕地整理,結合農田水利、機耕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耕地平整解決物理上的農地細碎化、分散化問題,促進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和種植結構優化;二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整理,統籌規劃、有序整合零星分散的用地,提高城郊結合部的建設效益與檔次。三是宅基地整理,以公共服務集聚的方式引導農民自願向中心村、鎮集中居住,嚴禁違背農民意願的強拆和被上樓等行為。

  充分挖掘小城鎮和鄉村地區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民風的特點,加強特色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把特色村鎮作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重點和推進節點。重點包括人居環境改善、地域風貌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優化、綠色低碳、旅遊開發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對特色小城鎮和重點鄉村地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金採取多種方式投資小城鎮和重點鄉村地區特色產業和項目開發。長株潭三市的特色小城鎮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特色產業小鎮,主要包括長沙市的大瑤、沿溪、鎮頭、金井、蓮花、沙坪、茶亭、煤炭壩,株洲市的雲田,湘潭市的青山橋、壺天、楠竹山、花石、荼恩寺;二是紅色旅遊小鎮,主要包括長沙市的花明樓、開慧、文家市、中和,湘潭市的烏石、龍洞、清溪;三是歷史文化小鎮,主要包括長沙市的靖港、黃材、銅官、喬口、溈山,株洲市的朱亭、東堡、三河、黃豐橋、仙井,湘潭市的白石;四是生態休閒小鎮,主要包括長沙市的灰湯、流沙河、大圍山、白箬鋪、格塘鎮、張坊、小河、達滸鎮、社港,株洲市的三門、鸞山、八團、策源、平樂、賀家橋,湘潭市的棋梓、虞唐;合計49個特色小城鎮。長株潭三市的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主要包括十四大片區:長沙市的花明樓片區、瀏陽河片區、白箬鋪片區、撈刀河片區、石燕湖片區、高新區真人橋片區、望城千龍湖片區、寧鄉關山片區、瀏陽高坪片區,株洲市的雲龍片區、荷塘月色片區,湘潭市的韶山片區、梅林橋片區、湘鄉水府廟片區。

  

第八節 功能拓展區分區發展指引

 

  一、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持續發展。以資源環境容量為基礎,保護水源、森林、溼地等重要資源,構建較為完備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整體。

  ——突出核心,點軸發展。強化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作用,沿重要交通線路、經濟走廊實施點軸開發,促進城市發展由空間極化到空間擴散轉變。

  ——功能互補,聯動發展。加強長株潭城市群與周邊城市的經濟聯繫,尤其要利用婁底、益陽的能源優勢,衡陽的交通和綜合保稅區優勢,嶽陽的港口優勢,促進城市間功能互補,形成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

  二、分區發展指引

  北部促進發展區:包括汨羅、湘陰兩縣。主要拓展港口物流、循環經濟、都市農業、休閒旅遊、農產品加工等功能。加快實施退垸還湖、移民進城(鎮)和防洪體系建設。

  西部綜合發展區:包括益陽市區、桃江縣,婁底市區、雙峰縣,寧鄉縣、湘鄉市、韶山市、湘潭縣的部分。主要拓展與核心區聯動的能源原材料和旅遊等功能。加大漣水汙染治理,對水府廟及周邊地區實施統籌管理。

  東部優化發展區:包括瀏陽和醴陵的大部分。培育沿319、320和106國道的特色小城鎮帶。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和健康食品等產業,提升花炮、陶瓷等特色產業,推動鄉鎮企業入園,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

  南部協調發展區:包括攸縣、茶陵和炎陵。主要拓展與核心區聯動的能源和旅遊等功能,加強和衡陽的聯繫,打造南嶽—酒埠江、雲陽山、炎帝陵—井岡山等精品旅遊線路。

  

第九節 外圍協作區戰略節點發展指引

 

  一、嶽陽城陵磯

  城陵磯港區是湖南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現代物流的重要園區、開放型經濟的重要門戶,是長株潭城市群通江達海、對接長江開放經濟帶,參與長江中遊競爭與協作的重要樞紐。

  依託城陵磯綜合保稅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進口肉類指定口岸、進口糧食指定口岸,聯合長株潭組合港,擴張腹地空間,整合區域資源,共同打造長江中遊航運中心。協調港口之間差異化發展,探索股份合作機制;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提升湘江航道等級,提高水運中轉比例;大力發展兩型臨港產業,包括港口物流、臨港重工、低碳新興戰略性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構建多元化、現代化的臨港產業體系。

  二、衡陽白沙

  衡陽白沙是長株潭城市群先進位造業集聚區、循環經濟示範區和城鄉統籌樣板區,帶動大湘南地區對外開放和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橋頭堡,是長株潭城市群對接珠三角和沿海開放經濟帶,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協作的重要門戶。

  重點建設松木港、文昌港、土谷塘航電樞紐、臨空港和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湖南省油氣儲備中心。協調統籌各個產業片區,重點發展先進位造業、電子信息產業、商貿物流業、生態農業、生態休閒旅遊業等兩型產業。

  

第五章 城市群發展支撐體系

  

第一節 產業發展

 

  按照「簡政放權、控制兩端」的發展模式,將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湖湘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產業基地,以及內陸重要的高技術產業基地、應用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服務業中心。

  一、產業體系建設

  構建以兩型產業為核心的新型產業體系,培育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加快發展三大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三類傳統優勢產業。

  ——壯大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即培育壯大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電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提升三大現代服務業:即加速提升旅遊產業、生產服務業和消費服務業等三大現代服務業。優勢特色製造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新格局。

  ——改造三類傳統產業:提升機械裝備產業,打造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加快淘汰以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資源加工類落後產能;優化輕工、食品和紡織等輕工勞動密集型產業。

  二、產業空間布局

  (一)優化核心區產業布局,形成「一軸四帶」的產業布局。

  ——一軸:長株潭湘江高端服務創新產業軸,長株潭湘江兩岸為核心空間,重點發展金融、商務、現代物流、商業、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等高端服務業。

  ——四帶:

  東北部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帶:以長沙經開區、臨空產業園、瀏陽經開區為核心空間,重點發展工程機械、汽車裝備、臨空產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

  西北部高新技術產業帶:以長沙高新區、麓谷科技產業園、寧鄉開發區、望城經濟開發區、金州開發區、益陽高新區等大河西先導區為核心,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

  東南部先進位造產業帶:以株洲高新區、株洲河東片區、仙井產業園、霞陽產業園為核心,重點發展軌道交通、新材料、航天航空、新能源裝備等先進位造。

  西南高端製造和基礎工業產業帶:以湘潭高新區、九華、湘潭天易示範區、南湖軍工產業園為核心,重點發展鋼鐵冶金、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軍工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產業。

  (二)形成以長株潭為核心,以三條產業經濟帶為骨架,以三個次增長極為補充,多點分布的重要開發園區為載體的產業梯度布局的發展格局。

  ——一個核心:長株潭三市為核心區,重點發展先進位造業、電子信息、生產性服務業等高新技術產業。

  ——三個次增長極

  一是以嶽陽為中心的城市群北向次增長極,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

  二是以常德為中心的城市群西北向次增長極,重點發展製造配套業、農產品深加工等主導產業;

  三是以衡陽為中心的城市群南向次增長極,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位造、現代服務業、生物技術、軟體開發及應用、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

  ——三條產業帶:

  一是嶽陽—長株潭—衡陽產業發展帶,依託南北向綜合交通優勢,集聚發展石化、先進位造、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

  二是長株潭—益陽—常德產業發展帶,依託長益常高速引導城市群製造業沿線布局和拓展,建設西線工業走廊;

  三是長株潭—婁底產業發展帶,重點提升沿線地區的機械製造、能源原材料工業,依託區位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打造西向經濟通道。

  ——多園區:兩型示範園區、省級經濟開發區。

  

第二節 交通規劃

 

  按照「協調引導、綠色低碳、效率提升」的發展模式,構築與長株潭城市群空間、職能、交通發展特徵相適應的高效、節約、智能、一體化的新型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交通摳紐為核心,以交通廊道為紐帶,提升長株潭城市群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一、綜合交通通道和樞紐。規劃形成「四條國家運輸通道、三條區域運輸通道、四條地區運輸通道」的走廊布局。國家運輸通道為武漢—嶽陽—長株潭核心區—衡陽—廣州、南昌—長株潭核心區—婁底—貴陽、廈門—長株潭核心區—益陽—常德—張家界—重慶、南京(合肥)—九江—嶽陽—長株潭核心區—衡陽—南寧;區域運輸通道為宜昌—常德—益陽—婁底—湛江、嶽陽—常德—吉首、吉安—衡陽—懷化。規劃形成「一主五副」樞紐布局,輔助規劃「七主二十普」交通節點。長株潭核心區為全國性樞紐;衡陽、嶽陽、常德、益陽、婁底等城市構成區域性樞紐;瀏陽、寧鄉、醴陵、湘鄉、韶山、衡山、汨羅等縣市為主要交通節點。

  二、公路。形成「高效便捷、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系統。規劃高速公路形成「六縱七橫兩環七支」網絡布局。六縱為張家界—安化—武岡、G55二廣、南縣—益陽—婁底—祁東、S61嶽臨、G4京港澳、S11平炎;七橫為G56杭瑞、G5513長張、安化—益陽—平江、懷化—婁底—長沙—瀏陽、G60滬昆、武岡—永州—常寧—耒陽—茶陵、G72泉南;兩環為長沙外環、長株潭大外環;七支為婁底—新化、衡東—雙峰、衡陽—邵陽、石門—津市—安鄉、慈利—宜昌、湘潭—韶山、衡陽—衡山。規劃國省道「八射二十九縱二十九橫」並進行提級改造,均達到二級以上標準。核心區高速公路環外擴,長株潭大外環由西外環高速、長常—長瀏高速公路北遷線(長沙北橫線)、平汝高速、滬昆高速公路南遷線組成,長沙外環線由京港澳複線、長常—長瀏高速公路北遷線(長沙北橫線)、京港澳高速公路東遷線(長攸高速)、長沙南橫線組成,環內現有高速公路適時取消收費,部分路段可以結合實際需求改建為城際快速道路。

  三、鐵路。形成「分層體系,客貨分離」的鐵路系統,構建連接長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地區的大能力鐵路通道,強化鐵路樞紐地位。建設滬昆、渝廈客運專線、懷邵衡鐵路(懷化—邵陽—衡陽)、蒙華鐵路(湖北荊州—嶽陽—江西吉安段)、安張衡鐵路(陝西安康—張家界—衡陽)、黔張常嶽九鐵路(重慶黔江—張家界—常德—嶽陽—江西九江)、石南益鐵路(石門—津澧—南縣—沅江—益陽)、常桂鐵路(常德—安化—廣西桂林)、西長快速鐵路(陝西西安—湖北宜昌—常德—長沙),實施湘桂鐵路擴能、石長增建二線、洛湛鐵路增建二線、焦柳鐵路增建二線等工程,規劃預留嶽寧客運專線(嶽陽—九江—蕪湖—南京),規劃預留韶山鐵路接洛湛線,建設新長沙站、新湘潭站、新常德站、新婁底站、改造株洲站、衡陽站、嶽陽站、益陽站等,並與軌道交通及公共運輸有機銜接,形成現代化綜合樞紐。核心區貨運功能外遷並形成環線,由京廣西遷線、長瀏鐵路、瀏醴連接線、滬昆南遷線組成,結合工業區、自貿區增設外圍貨運站;環內的京廣、滬昆鐵路客運為主,將結餘運能轉為城際,穿行中心城區的部分可改建地下線,帶動地下空間開發。

  四、水運。規劃形成「幹支結合、水陸聯運」的內河航運體系和「兩縱四橫」骨幹航道網絡布局。整治長江幹線湖南段、湘江航道,將湘江航道提升至II級標準。以嶽陽港為龍頭聯合長株潭組合港,整合區域資源,共同打造湖南省的長江中遊航運中心。協調港口之間差異化發展,探索股份合作機制;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提高水運中轉比例;結合臨港產業發展及區域產業調整,提升貨櫃吞吐量佔比。衡陽、常德、益陽為內河區域性重要港口。協調岸線資源利用、航電樞紐建設和港口功能的發揮。

  五、航空。以空港建設為基礎,構建內陸城市國際化的平臺。規劃形成「一主六支五通用」機場系統布局。規劃2020年長沙黃花機場建成中國中部國際航空樞紐,完成第三代候機樓和第二、第三跑道的建設。開通並增加直抵日韓、歐美、澳洲、東南亞的國際航線。通過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長沙城市軌道線網等集疏運設施提升長沙黃花機場的可達性。適時開展長株潭核心區第二機場研究。現狀的常德機場、建成試航的衡陽南嶽機場、新建的韶山、嶽陽、婁底新化機場以及長沙大屯營機場等為支線機場。新建長沙開慧、株洲、炎陵、衡陽大浦、婁底等通用機場。

  六、物流。規劃形成「中心輻射、多式協調」的區域物流體系和「十主二十輔」物流園區布局。十個主要綜合物流園區分別為長沙金霞物流園區、長沙黃花機場航空物流園區、株洲石峰物流園區、湘潭九華物流園區、湘潭荷塘現代綜合物流園區、衡陽白沙洲物流園區、嶽陽城陵磯物流園區、常德德山綜合物流園區、益陽現代物流園區、婁底湘中物流園區等。二十個輔助及專業物流園區為長沙航空產業園、望城高星物流園、瀏陽普洛斯物流園、寧鄉農產品物流園、株洲臨空產業園、株洲董家塅航空產業園、湘潭西商貿物流園、鶴嶺物流園、湘鄉物流園、衡陽茶山坳物流園、嶽陽洪山物流園、嶽陽太陽橋物流園、漕溪港物流園、華容物流園、汨羅眾發物流園、常德鬥姆湖物流園、益陽鐵礦石物流園、婁底萬寶消費品綜合物流園、冷水江物流園等。

  七、城際軌道交通。規劃形成「一心六射一半環」網絡布局,遠景增加「兩聯五延」七條線路,完善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布局。一心為長株潭核心區,依託長沙、株洲、湘潭鐵路客站及高鐵車站、黃花機場組織核心區城際軌道線路,實現核心區重點交通樞紐兩兩互通、快速連接。由長沙—株洲、長沙—湘潭線路組成「人」字形骨架,線路進入三市市中心。在此基礎上增加湘潭—株洲、長沙河西線、湘潭高鐵站—長沙南站—黃花機場、株洲—黃花機場聯絡線等,聯繫各具有重要區域職能的組團。依託核心區城際線網向外輻射六個方向,分別為長沙—嶽陽、長沙—瀏陽、長沙—益陽—常德、株洲—醴陵、株洲—衡陽、湘潭—婁底。加強核心區西側重點旅遊區及北部、南部城鎮的連接,連通平江—汨羅—湘陰—寧鄉—韶山—湘鄉—衡山—攸縣—茶陵,形成半環,增加核心區對外的輻射,同時大大增加長株潭城市群軌道交通線網運營線路的彈性,避免核心區城際軌道線路過分擁擠狀況。未來根據城市群發展需要實現「兩聯五延」線路。「兩聯」指核心區外圍衡陽—雙峰—婁底—益陽—湘陰、平江—瀏陽—醴陵—攸縣等連接線;「五延」指衡陽延伸至耒陽、嶽陽延伸至臨湘、常德延伸至張家界、津澧(荊常城際銜接湖北荊州)、婁底延伸至邵陽(新化)。

  八、城際快速道路。強化對外和過境通道,構建溝通核心區各重要組團的「九縱九橫九聯」長株潭城市群快速道路網絡。縱向:利用京港澳高速、長株高速—株洲湘江大道、雷鋒大道北延線—長沙西三環—長潭西線,同時新建或改建黃橋大道—伏林大道、長沙星沙—株洲淥口(星淥大道)、長沙福臨—江背—湘潭梅林橋大道(107國道東移線),改造芙蓉大道,延伸長沙東二環至湘潭昭山(昭山大道)、延伸長沙西二環至湘潭九華(嶽東大道);橫向:利用滬昆高速、蓮易大道,同時新建或改建319國道北移線、長沙金洲—安沙—瀏陽永安—瀏陽城區(金沙大道)、長沙南二環—勞動東路、長沙南橫線、湘鄉—醴陵(320國道南移線)、株潭繞城南線(含株洲東城大道、武廣湘潭連接線),延長長沙南三環線至江背鎮;聯接線:長沙北三環及東廷線、機場聯接線—金陽大道、長寧公路、洞株公路、華強大道、雲柏大道、株洲西站至韶山高鐵站聯接線(韶山聯接線)、株洲銅霞路至湘潭迅達大道、九華至湘鄉城際道路(湘鄉聯接線)等。新建道路的具體走向及技術標準、高速公路改建城市快速路的可行性等在有關專項規劃及項目前期工作階段進行深入研究論證。

  九、區域綠道網。構築「三環五射九聯」區域綠道網。綠道網主線2400公裡,支線800公裡。

  

第三節 基礎設施

 

  按照「環境友好、協調共享」的發展模式,構建安全、清潔、均等的基礎設施保障體系。

  一、能源。進一步擴大天然氣配額,提高調儲能力。重點推進天然氣管網、調峰和儲備設施的建設,實現「縣縣通」。以現有忠武線潛湘支線、西二支線樟樹一湘潭支線和擬建設的中衛一貴陽聯絡線、西三線、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為依託,配套建設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內供氣支幹線、長株潭和常德座調峰設施以及嶽陽LNG儲配庫。到2020年,中心城區天然氣普及率達到90%,縣及縣級市城區普及率達到70~80%。長株潭地區天然氣供氣量達到56.5億立方米。到2020年,液化石油氣需求量為7.8萬噸,安排相應的儲配設施。到2020年,長株潭核心區保有主要電廠四座,發電裝機容量680萬千瓦;長株潭核心區500千伏變電站達到13座,其中新建7座;220千伏變電站92座,其中新建、擴建65座。長沙新、擴建星沙、城南、馬欄山等19項22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積極發展內陸核電建設,新建湖南桃花江和小墨山核電站。大力發展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淺層地能、沼氣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本地生物質資源,建設農林生物質發電、糞便沼氣發電和垃圾發電設施,到2020年,長株潭城市群三類生物質發電設施裝機容量分別達到54、15.8和56.5兆瓦。

  二、供水。加強第二水源建設,實現優質水源與備用水源區域共享。逐步推進供水企業深度處理改造和對二次供水的管理,保障供水安全。加大公共供水系統服務面積,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提高現有供水設施利用效率,關閉公共供水服務範圍內的自備井。到2020年,長株潭三市中心城區日供水需要575萬噸,其中,長沙市區400萬噸/日,株洲市區100萬噸/日,湘潭市區75萬噸/日;核心區的再生水回用量達到65萬噸/日。探索分質供水,加強水功能區管理,繼續改善湘江水源,株洲、湘潭兩市利用原有取水口,三市共同或分別選擇第二水源。

  三、排水。城市和農村分別以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區域城鄉汙水處理全覆蓋,確保區域汙水處理設施水平均等。完善汙水收集管網設施建設,建成區汙水管網普及率達到95%以上,汙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5%以上,保證汙水廠正常運行負荷達到70%以上。到2020年,長株潭三市中心城區汙水處理能力達到505萬噸/日,建成規模在5萬噸/日以上的城市集中汙水處理廠24座,加上村鎮中小型汙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達到538萬噸/日,汙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5%以上。根據尾水去向因地制宜制定設施標準,湘江流域執行最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對水環境不達標或是水資源緊缺的地區優先推進再生水利用。

  四、城鄉垃圾處理。到2020年,實現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垃圾日產生量9348噸,其中,長沙、株洲和湘潭片區日垃圾量分別為5154噸、2147噸和2047噸。需新增垃圾處理能力3900噸/日,完善設施建設,實現城鎮垃圾100%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優先採用焚燒發電的處理方式,綜合考慮交通條件、距離等因素合理布局垃圾焚燒廠、填埋場,實現區域共享。規劃預留大型垃圾焚燒廠和綜合處理場用地。市區推廣分類收集和處理,推進垃圾資源化。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垃圾收運體系,推廣戶分類、村鎮就地資源化的處理模式。提高工業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各城市應建設完善的工業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使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

  五、防洪。長沙城區湘江兩岸段均為200年一遇設防標準的重點保護圈,近期按100年一遇設防,株洲城區、湘潭城區湘江堤防均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規劃需新建或加高防洪堤506公裡,其中湘江幹流20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36.2公裡,10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141公裡,5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100公裡。其他河道20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14.8公裡,10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11.2公裡,5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83公裡,2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120公裡。

  六、信息。整合長株潭的4個城市網絡以及12縣市網絡,統一運營,統一技術規範和服務標準。建立垂直管理體系,實現網絡一體化。到2015年,完成長株潭200萬有線電視用戶(含鄉鎮)網絡雙向改造,實現光纖到戶。到2020年,建成各類信息網絡互聯互通的骨幹信息傳輸網,建設覆蓋城鄉的寬帶和4G無線通信網絡。建立功能完善的電子業務網絡平臺,實現三市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保障、交通信息管理、社區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提高社會信息化程度,構建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群;與軟環境的優化緊密結合,助推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高郵政網點覆蓋率。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醫藥衛生、勞動與社會保障、網絡文化和社區信息等社會信息化服務體系。完善電子金融系統、現代物流、旅遊管理和電子商務系統。

  七、農業設施。提升農業水利化、田園化、機械化水平,拓展現代農業功能。加強農機服務網絡建設,農機化水平達到80%;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相關水庫功能,農田灌溉保證率達到90%。2020年全省年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在350億m³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4以上。

  

第四節 公共服務

 

  一、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健全公共就業、社會保障、外來人員服務體系,加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重點保護建設嶽麓山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長沙古城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三石戍城文化遺址公園、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長沙國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益陽兔子山簡牘遺址公園、羊舞嶺古窯址公園、屈子文化園、桐溪曾國藩文化園、華容桃花山景區、靖港歷史文化名鎮、銅官歷史文化名鎮、湘潭城正街、窯灣歷史街區、益陽石碼頭歷史街區、東門口歷史街區、花明樓5A級旅遊景區、炭河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溈山萬佛靈山公園、大圍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王震故居、宋任窮故居、任弼時故居、胡耀邦故居、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譚嗣同故居、白沙古鎮、道吾山興華寺、大圍山紅蓮寺、昭山佛教文化中心、金剛石霜寺、南嶽宗教聖地、衡陽歷史文化名城及抗戰名城等集中反映湖湘文化傳統的地區。發展茶陵紅色文化、炎陵炎帝文化。塑造省府文化活動中心、新河三角洲文化活動中心、新世紀文體活動中心、株洲河西文化中心、湘潭老城文化藝術活動中心、綠心湖湘文化展示、空靈岸佛教文化等文化中心。建設天心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和長沙廣告、雨花數字傳媒、金星出版、金鷹影視、瀏陽河文化產業園、昭山一仰天湖文化創意等特色文化產業園以及梅溪湖國際服務區,打造湘江文化走廊。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完善文化服務網絡。

  三、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建設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優化高校空間布局,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加大企業家、科技創新、緊缺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推進核心區教育均等化:構建長沙寧鄉、坪塘、暮雲和湘潭九華、易俗河以及株洲雲龍實訓職業教育基地聯盟;在長株潭三市外來勞務人員(逾百萬人口)比較集中地區加大農民工子弟學校配置力度,將留守兒童的義務教育轉移至城市;鼓勵長沙的四大名校在株洲、湘潭興辦分校。

  四、重點建設完善株洲、湘潭市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建設及設備配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改善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條件,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發展面向民生的養老、社區、健身服務設施。

  五、建立長株潭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服務體系。建立長株潭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共建共享及均等化政策體系。

  

第五節 資源利用

 

  按照「市場主導、結構優化」的發展模式,實現長株潭城市群節水、節地、節礦、節能的資源利用發展目標。

  一、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以市場為基礎,完善資源價格形成、調整和補償機制。鼓勵長株潭各城市積極探索與自身資源特點相結合的資源開發利用市場機制,積極參與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創建,利用市場機制建立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體系。

  二、拓寬渠道優化能源資源利用結構

  重點推進天然氣設施建設,結合「氣化湖南工程」,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比重。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通過生物質發電等方式推進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在對環境影響評估進行充分論證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水電站和核電站建設。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在適宜地區適度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到2020年,將天然氣、生物質能、水電在能源中的消費比重分別由2010年的1%、2%和12%提高至10%、4%和15%。

  在煤炭生產、利用環節通過稅費調節鼓勵高品質煤的生產和利用率;通過火電廠煙氣處理設施改造,除塵、脫硫和脫硝率分別達到99.9%、98%和85%以上,促進燃煤減排。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定價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油品質量的提升。

  加強湘潭、華容等水資源緊缺地區的再生水利用率。增加財政補貼,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減少灌渠滲漏損失,提高灌溉效率。水資源緊張地區推廣水旱輪作或旱稻;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種植節水作物。

  三、重點推進農業節水灌溉

  加大政府科技和資金投入,加強農田節水灌溉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完成20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灌溉改造,啟動一批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範項目。

  因地制宜確定節水灌溉發展模式。環洞庭湖平原灌溉區:加強提水設備配套、襯砌渠道、推廣水稻控制灌溉高產節水技術。湘中南乾旱走廊缺水丘陵區:襯砌防滲渠道、山區丘陵採用噴微灌、加強坡改梯以及田間集雨、灌排設施建設等。

  強化農業用水總量控制。明確和分解落實農業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加強用水計量與考核。

  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和布局。提倡發展和應用適水種植技術,加快建立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節水型農業結構。

  體制機制創新。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農業用水新機制。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第六節 環境保護

 

  按照「系統綜合、區域聯動」的模式,對生態格局進行全方位保護,全產業鏈實施綜合治理,重點解決湘江水系汙染、土壤重金屬汙染、大氣霧霾等突出環境問題,實現長株潭城市群天藍、地綠、水清、土淨、境美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具體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有:綠色GDP佔GDP比重大於90%,環保投入佔GDP的比例大於2.5%,生態保護區域面積大於60%,自然溼地保護率大於70%,森林資源蓄積量年增長率大於3%,城市空氣品質達到二級標準天數比例大於85%,地表水好於III類水質比例大於95%,汙水達標處理率大於95%,土壤修復面積每年提升5%。

  一、全方位的生態格局保護

  構建「一心一脈、一腎兩肺」的生態格局。心:長株潭生態綠心;脈:湘江水系;腎:洞庭湖區;肺:西部雪峰—武陵山脈和東部羅霄—幕阜山脈。分別實施如下保護修復策略:

  強心:保護修復生態斑塊功能的完整性,提升綠心生態服務功能,落實《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保護條例》,並適時做出相應調整,完善配套制度建設,積極推動生態保護和環境修復的建設工程,引導綠色創新發展。

  淨脈:按照相關規劃和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的三個「三年計劃」部署穩步推進實施,加大支流治理力度,注意四個結合,即重點汙染企業搬遷轉型和化工園區建設相結合;截汙減排、控制汙染物排入與備用水源建設、飲用水和汙水處理工藝升級相結合;推行生態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岸線分段利用與湘江風光帶和休憩公園建設、天然溼地恢復、人工溼地建設相結合。著力推動清水塘、下攝司、竹埠港、水口山、合江套等工礦區轉型發展。區域內資江、沅江、澧水等其他水系及其支流參照湘江水系的治理措施進行綜合整治。

  清腎: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促進產業轉型發展,建設宜居家園,加強生態修復保護,重點推進三大策略:保水,即水資源綜合配置,協調三峽蓄水和供水關係,建水庫群緩解季節性缺水,提高區域水資源使用效率,確保生態需水;控汙,即加強汙染控制,改善水環境,強化汙水處理,控制並逐步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還溼,即完善健全溼地保護管理制度,理順權屬體制,恢復溼地生態,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引導合理利用,發揮綜合生態效益。

  理肺:引導綠色發展,嚴格產業準入,防止汙染轉移。礦山、荒山復綠,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養,保護生態,防止過度開發。禁止濫捕,保護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遷徙走廊,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實施區域綜合生態補償,發揮生態優勢,確保持續發展,提振民生。

  二、全產業鏈的綜合治理

  實施農業、工業全產業鏈綜合治理,著力發展環保服務業,節能減排,生態修復,全面提升區域環境質量。

  生態農業,塑秀美鄉村。因地制宜,推行各類生態農業模式,科學施肥用藥,循環利用資源,提供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提高農民收入,美化鄉村環境。嚴格產業準入,防止城市汙染轉移到農村。畜禽養殖分類管理,種養結合,資源回用。適當補貼,推動農村供水、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和沼氣利用等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環境監測,全面消減農業面源汙染,逐步改善農村環境。對農用土地進行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調查,實施土壤分級利用和生態修復,防止危及食品安全,推動生態修復產業發展。

  清潔生產,護藍天碧水。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行業切入突破,開展清潔生產示範,制定標準,淘汰落後產能。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提升工藝,規模發展,產業入園集中高效治理;強化綜合治理,實施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有效防治工業汙染。重點實施湘江水系治理和區域大氣汙染霧霾聯防聯控等環保行動,建立環境汙染預警應急體系,妥善應對汙染事件。

  打造千億環保產業群。聚焦汙染治理設備製造,生態修復實施,資源高效利用等環保產業園和循環經濟園。做大做強裝備製造、資源綜合利用、環境監控、城市礦山、土壤生態修復等環境服務企業。提高市場佔有率,打造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單個產品年產值過5億元的品牌產品。重點抓好「國家水專項」、各類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先進適用環保技術和生態技術的推廣應用。

  

第六章 規劃的環境影響與評價

  

第一節 資源環境促進與約束因素分析

 

  一、促進因素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湖南省東部,通江達海,水陸空交通途徑四通八達,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礦藏資源種類繁多,有色金屬儲量大。位於湘江下遊,地勢平緩,光、熱、水資源豐富。地貌條件多樣,森林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高,具有建設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及旅遊勝地的基礎條件。

  二、約束因素

  基於季風氣候、馬蹄形地貌特徵以及燃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大氣汙染物難擴散,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容易積聚形成酸雨,酸雨加劇重金屬汙染。城市分布以湘江水係為紐帶,長株潭三城距離近,排汙江段與取水江段交錯,水資源調度和水質保護存在協調困難。森林覆蓋率雖高,但目前的樹種結構不盡合理,森林和植被生態效益有改善的餘地。有色金屬儲量大、開採冶煉產業發達,也造成重金屬汙染較嚴重,且土壤汙染區與農產品產區多有重疊。資源稟賦和歷史上以重化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導致環境汙染問題比較突出。

  

第二節 規劃與相關法律和政策的協調性分析

 

  本規劃根據城市規劃法、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遵循相關條例、法規、標準,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對長株潭城市群及外圍五市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研究和安排,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兩個方面,符合法律及法規和政策的要求,妥善處理了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間的關係。

  

第三節 規劃環境影響分析

 

  規劃實施帶來的正面影響包括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的劃定,規範城鄉的開發行為,防止對生態敏感區的破壞;全面保護核心生態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功能;加強產業結構調整與湘江及其支流,洞庭湖區以及其他水系的和環境綜合治理,將解決歷史遺留的環境汙染問題;推進清潔生產,促進資源能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將從源頭上控制汙染物的排放;著力建設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和區域綜合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對重金屬汙染土壤進行分級管理利用,發展生態修復產業,切實保障食品安全;以緊湊空間結構建設城市,能夠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

  本規劃實施過程中應儘量避免的負面影響包括:避免對關鍵生態資源的破壞,充分尊重地形地貌和利用原有的山林水系,踐行低影響開發模式;基礎設施建設將佔用大量土地,要推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強生態環境類基礎設施投入;產業準入提高環境門檻,產業布局要合理,適當聚集,便於汙染集中治理,中心城區產業疏解轉移不能導致汙染外擴;保障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要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汙染物排放量不能隨之增長。

  由於規劃既考慮了當前亟需解決的環境汙染問題,也根據長遠發展的要求,對生態環境建設進行了安排。因此,本規劃的實施,將改善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環境質量,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提供堅實的支撐。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規定,建議儘快組織開展規劃調整後的規劃環評工作,全面分析評估規劃調整對生態環境的具體影響。

  

第四節 生態環境建設保障措施

 

  一、法規保障

  以國家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系列法規與政策為依據,根據對「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和長株潭城市群具體情況,提出和完善相關法規,將資源利用、城鄉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納入法制化軌道。建議儘快制定《湖南省大氣汙粢防治條例》和區域綜合生態補償機制相關法規文件,將區域大氣汙染和霧霾聯防聯控納入法治軌道,為將流域、森林、溼地、礦產等各部門多要素的生態補償整合為一個體系和一個平臺進行配套法規準備。按照《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儘快開展區域或湖南的生態功能基線劃定工作,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增強生態保護的法律保障。加大執法力度,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依法行政、規範執法,落實執法責任制,實行環境稽查制度,建立健全監督制度。以新聞媒體為橋梁,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對直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與發展決策,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

  二、行政保障

  進一步完善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和建立統一的區域綜合生態補償平臺,實現各地區與各部門統一決策,協調區域、流域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以生態環境承載力為前提,協調各種各類規劃內容。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與城鎮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互相銜接、互相補充。依法建立重大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生態環境的目標責任考核機制。

  三、政策保障

  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準入政策,優化產業結構。鼓勵發展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工業和第三產業。限制高耗能、高汙染產業,實行嚴格的退出政策。結合區域實際,公布技術落後、汙染嚴重的生產工藝、設備、產品和企業淘汰名錄,強制淘汰落後產能。工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並實施考核,支持生態農業、環保產業的發展。

  四、經濟保障

  健全環境投融資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和創新補償手段,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投入。運用產業政策引導社會生產力要素流動,鼓勵利於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的建設項目。

  五、技術保障

  積極開發、引進、推廣先進適宜技術,促進清潔生產,環境汙染治理與修復,組建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與廢棄物資源化。推行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經濟運行模式,探索建設長株潭循環經濟城市群。推行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物質廢棄物循環利用,建設美麗鄉村。

  

第七章 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近期行動

 

  一、投資重點

  重點領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城市群的連接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城際軌道、城際快速、城際信息化基礎設施等;二是城市群集聚帶來的資源保障和環境治理;三是以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設施均等化為重點的公共服務強化。

  重點地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處於工業化中期、區位交通條件優越的潛力縣,重點是作為外圍節點的縣及縣級市,包括寧鄉、瀏陽、株洲縣、醴陵、攸縣、韶山、湘潭縣、湘鄉、湘陰、汨羅、平江、衡山等;二是投資相對不足的地區,重點是衡陽、嶽陽、常德、益陽、婁底五個城市的市區;三是發達地區的結構性優化,重點是長沙、株洲、湘潭三個中心城市的城鎮化質量提升。

  二、以長株潭三市為核心的重大行動工程

  以自貿區和湘江經濟帶為突破的開放創新升級。依託黃花機場和霞凝港,提升湘潭和金霞保稅區,積極爭取空港保稅區,結合長沙、湘潭兩大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發展長株潭自由貿易園區和自由貿易港區。湘江創新經濟帶由東西兩岸共同構成:西岸的湘江矽谷經濟帶以科技—產業創新為主題,加快建設湘江新區,積極創建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東岸的湘江生態經濟帶以生態—文化創新為主題;南部圍繞長株潭綠心,整合三市兩型示範區,共同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北部充分發揮湖湘文化底蘊、湖南衛視的品牌效應和天心國家級文化產業園的組合優勢,大力發展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

  以城郊整治和特色村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示範。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郊區尤其是特大城市郊區的農村發展,成為城鄉統籌的關鍵區域。城郊整治的重點涵蓋環境風貌整治、交通和基礎設施改善、社會治理、耕地整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整理和宅基地整理。選擇發展基礎良好、資源稟賦有特色、區域示範作用強的一批小城鎮,建設成為帶動片區的節點。突出「特色產業小鎮、紅色旅遊小鎮、歷史文化小鎮、生態休閒小鎮」四大類型。推進長株潭「美麗鄉村」建設,把自然生態景觀、湖湘文化精髓與現代農業建設融於一體。

  以城際網絡和航運中心為抓手的交通樞紐提升。城際網絡包括城際軌道網、城際快速路網和區域綠道網。規劃形成「一心六射—半環」城際軌道網,「九縱九橫九聯」的城際快速路網,「三環五射九聯」的區域綠道網,強化城市群的交通聯繫,促進文化和旅遊發展的一體化。以嶽陽港為龍頭聯合長株潭組合港,整合區域資源,共同打造湖南省的長江中遊航運中心。協調港口之間差異化發展,探索股份合作機制;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提升湘江航道等級,提高水運中轉比例;結合臨港產業發展及區域產業調整,提升貨櫃吞吐量佔比。

  以湘江重金屬和霧霾防治為首要的環境治理優化。通過源頭控制—過程阻斷—末端治理相結合,強化湘江流域的重金屬汙染防治。儘快建立農產品產地土壤分級管理利用制度,開展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劃分,對不同程度的汙染土壤,分別採取調整種植結構、用地性質置換等措施。加強長株潭大氣環境治理的區域聯防聯控措施。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積極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加快電力、鋼鐵、水泥、有色等重點行業汙染治理,深化面源汙染治理和機動車汙染防治。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健全監測預警和應急體系。

  以供水安全和教育均等為標誌的公共服務強化。完善供水設施建設與管理,加強第二水源建設,劃定水源保護區,制定跨區域水源保護政策,協調水源利用與保護的關係;逐步推進供水企業對二次供水的統一管理,增強水質監管與監測能力以及供水安全保障應急能力建設。強化教育均等化力度:重點建設嶽麓山大學城和湘潭大學城,結合湖南農大建設隆平高科技產業園。構建長沙市寧鄉、坪塘、暮雲和湘潭九華、易俗河以及株洲雲龍實訓職業教育基地聯盟。在長株潭三市外來勞務人員比較集中地區加大農民工子弟學校配置力度,鼓勵長沙的四大中學名校在株洲或湘潭興辦分校,推進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布局的均衡化。

  

第二節 法制保障

 

  一、動態維護兩型建設法制格局。在現行《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和實施細則、《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保護條例》、《湘江生態經濟帶長株潭段建設保護辦法》基礎上,及時根據新的形勢和規劃調整內容進行修訂。長株潭城市群各市也要制定和及時修訂相應的若干條例或政策規定,強化對上述區域性法規的具體落實。

  二、強化兩型社會建設執法力度。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強對各有關職能部門的行政執法的監督,全面落實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日常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經費由財政保障制度,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第三節 組織保障

 

  一、強化規劃的統籌作用。適時調整《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依法強化區域規劃的總體統籌作用,作為區域內各類各層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依據。加強區域規劃與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長株潭城市群八市總體規劃的協調和銜接。依據經批准的區域規劃和所在城市總體規劃,儘快調整或修編示範區的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要按照《城鄉規劃法》的要求,將用地納入城市建設用地實施統一的規劃管理。各級政府研究制定規劃實施的具體工作方案,把各項任務落實到年度計劃,加強區域規劃實施的綜合評估和監督。

  二、設立高效協調的行政管理機制。在「省統籌、市為主、市場化」的原則下,進一步加強兩型工委的統籌作用和兩型管委會的執行作用,統一規劃和推動城市群建設,強化省級事權的協調管理,建立兩型認證評價機制。建立完善城市群兩型工作系統,建立區域協調機制,鼓勵跨市聯合開發、利益共享。採取強化目標責任制、完善前期工作推進機制、加強項目建設要素保障、切實加強項目管理、強化項目協調服務和督查督辦等工作措施,統籌推進區域重大項目建設。完善建設項目審核的分級管理制度,加強規劃確定的禁止開發區內建設項目以及區域性影響建設項目的省級審查。規劃確定的省級戰略資源地區,由省政府與地方政府聯合審查和實施監管。組織實施對「兩型社會」改革建設目標落實情況的考核評價和獎懲工作。加強對具有重大區域性影響項目實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管。加強對各項條例、法規、相關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查管理。

  

第四節 政策機制保障

 

  一、加強政府行為優化機制。

  多元化、差異化的政績考核機制。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對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綠心地區的示範片區,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

  政府權力約束機制。規範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實行「兩份清單」制度。權力清單針對政府,「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進一步簡政放權,全面清理審批事項;負面清單針對市場,「非禁即可」,未列項目不再審批。同時,建立更加科學的決策和責任追究制度。

  二、優化城市群一體化治理機制。

  建立政府間協調會議機制。包括省級部門之間以及城際之間的聯席會議和針對合作領域與重大項目的專題會議,強化部門與城際合作以及對區域重大項目的管理。明確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劃分,尤其是給予高位協調機構適當地賦權。在現有示範區之間框架合作協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雙邊和多邊合作。

  推進市場化和公眾參與。儘量減少政府干預,尊重市場選擇;政府間儘量採取自願談判、合作入股的方式,解決利益分歧;強化公眾的知情、建議和監督權。

  適時研究行政區劃調整。加快啟動長沙、株洲、湘潭三縣的撤縣並區,寧鄉撤縣設市,桃江和沅江撤縣並區,雙峰、漣源撤縣設區,冷水江市和新化縣合併設市。

  三、建立資源利用的市場推進機制。

  完善資源價格形成、調整和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健全和完善統一、開放、有序的資源初始產權有償取得機制;建立和規範各類資源產權交易市場。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針對水、電等資源逐步建立體現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係和環境恢復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構建城市群循環經濟體系:探索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和工業廢棄物處理認證等制度,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提高尾礦利用的積極性。

  完善農村土地徵用及流轉機制,促進用地節約。探索建立統一的城鄉土地交易市場,提高農用土地的利用率扣產出率,提高農民收入。

  四、建立環境保護區域聯動機制。

  環境治理區域聯動機制。將項目點源環境治理變為區域環境整體治理,行政區環境管理體制變為區域環境管理體制。加強對資源環境的管理、監督檢察,以及跨行政區和跨部門的協調,維護區域環境整體利益。協作原則為:分區、分責、分時,即根據生態環境現狀和發展情況劃分不同區域,確定劃分不同責任主體和邊界進行環境問責,根據不同時段給予階段性目標和持續性計劃。協作內容主要包括:跨地區環境問題、區域環境資源配置、信息交流合作、環境應急處理、環境教育研究、法律政策執法、環境糾紛解決等。建立健全環境同治機制,強化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實施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包括:推進主要汙染物排汙權交易,建立統一多要素的生態補償機制,以獎代罰引導企業主動減排,推廣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模式。

  區城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生態環境統一監管,以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為評估對象,劃分責任和權利,整合財政、林業、環保、國土資源、水利、農業等各部門要素的生態補償措施和資源,開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建立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補償基金。在兩型委建立統一的生態補償實施平臺,挑選重點生態功能區進行試點。創新補償手段,變單純經濟補償為政策、經濟和技術補償多重方式並舉,並對補償進行績效評估。政策補償手段包括項目補償、政策補償、飛地開發等;經濟補償包括橫向財政轉移支付、排汙權交易、水權交易、生態服務標誌和生態激勵等;技術補償包括生態產業打造和綠色技術援助等。逐步使得區域綜合生態補償大於破壞生態開發的收益,促使各主體積極主動的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

  五、創新基礎設施投融資與運營機制。

  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主體和渠道: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吸引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可經營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強化項目的效益和監督。政府應集中財力建設供水等非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允許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優先選擇收益穩定、投資規模大、技術發展成熟的項目,如市政供熱、汙水處理、垃圾處理、養老服務設施、保障房建設等採用PPP模式進行建設與運營,從而緩解財政支出壓力,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

  創新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運營管理方式。實行投資、建設、運營和監管分開。改革現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向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企業化管理模式轉變。

  

第五節 示範區優化發展保障

 

  一、示範區差異化動態管理機制

  1、發展機制:從行政主導到包容增長

  改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弱化行政控制和幹預。以市場為基礎實現發展要素的優化配置,示範區發展更加多元、綜合。政府從規定動作、特殊優惠轉向簡政放權、非禁即可、基於市場、兩型激勵。從單純注重經濟增長,轉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多方面協調並進。

  2、管理機制:從有進無退到雙向流動

  強調各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建立示範區分級制度。根據資源條件、環境特徵、發展模式等因素,將示範區分級分類,分別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建設要求、核心功能。建立示範區的動態管理體系,加強考核,建立退出機制,實現雙向流動,激發示範區發展活力。

  3、考核機制:從單一標準到差異考核

  按照差異化、動態化、階段化的原則,確定考核標準。通過漸進式的目標體系銜接發展現實和「兩型」要求。依據各示範區的實際發展水平進展,動態調整考核指標內容,使得考核機制適應發展現實。通過差異化的考核標準,引導多樣化探索「兩型」社會建設路徑。

  二、推進示範區擴譽提質

  規劃在原有示範區基礎上,提出27個潛力地區,強化圈軸拓展的空間結構,兼顧地域發展公平,實現示範區的全域覆蓋。充分體現兩型特色,在多個領域突出兩型建設的要求,促進「兩型」與「四化」相結合,重塑示範區發展主題。推進差異化考核機制,針對每類示範區特點,適當增加相應的考核指標,使考核體系更具操作性。

  

  三、加快示範區體系優化

  建立示範區分級、分類體系。將各示範區劃分為新型工業化型、新型城鎮化型、產城融合型三大類別,龍頭、特色、一般三種級別,賦予不同的導向目標、政策優惠和改革權限。實現示範區進入、推出雙向流動機制,推行考核末位淘汰;同時兼顧地域均衡與分類均衡,每年吸納若干申請的示範區進入,實現數量進出平衡。

  

圖紙目錄

  1.區位圖

  2.空間結構規劃圖

  3.總體布局規劃圖

  4.政策分區管治規劃圖

  5.城鎮職能等級結構圖

  6.城鎮規模等級結構圖

  7.核心區空間結構規劃圖

  8.核心區總體布局規劃圖

  9.核心區綜合交通規劃圖

  10.核心區生態環境規劃圖

  11.核心區湘江整治建設規劃圖

  12.公路網規劃圖

  13.軌道交通規劃圖

  14.航道港口規劃圖

  15.民航機場規劃圖

  16.產業布局規劃圖

  17.旅遊發展規劃圖

  18.綠道系統規劃圖

  19.生態保護規劃圖

  20.中心城區備用水源規劃圖

  21.中心城區供水處理設施規劃圖

  22.中心城區汙水處理設施規劃圖

  23.天然氣管網規劃圖

   (附圖略)

相關焦點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湖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湖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的通知湘政發〔2018〕20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湖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已報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消除血吸蟲病規劃(2016...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消除血吸蟲病規劃(2016—2025年)》的通知  《湖南省消除血吸蟲病規劃(2016—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六、監督和考核  (一)疫區所在市級人民政府與省人民政府籤訂責任狀。疫區各級各有關部門根據本規劃制定實施計劃和方案,將防治工作目標和任務層層分解,並將血防項目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籤訂目標責任書。對沒有實現防治工作目標的,要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行政責任。
  • 《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2025年,長株潭城鎮居民人均...
    以後,長株潭市民「買全球賣全球」將更加便捷。10月30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長株潭將從半小時通勤圈向「四小時航空經濟圈」邁進。從「半小時」跨越到「四小時」「20多分鐘,一路暢行。」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職業病防治規劃(2014—2020...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湖南省職業病防治規劃(2014—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8月11日  湖南省職業病防治規劃(2014—2020年)   為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保護勞動者健康,促進我省社會經濟發展,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一核三極"輻射聯動"四帶多點"增強...
    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建設「一核三極」輻射聯動「四帶多點」增強區域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  湘政發〔2016〕22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推進"一核三極"(長株潭核心增長極,嶽陽市、郴州市、懷化市增長極)建設,打造"四帶"(京廣、環洞庭湖、滬昆、張吉懷經濟帶),培育若干新增長點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重點...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重點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3>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湖南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重點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3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3+5城市群的經濟版圖 泛長株潭城市群戰略(圖)
    ,是湖南對區域發展政策的最新部署,是點活棋眼之作,以點帶面、區域聯動的生動局面呼之而出!」,尋找和思考自己的定位,滿懷激情地準備投入新一輪「區域經濟合作」大潮流。譚仲池代表說,城市群的規模越大,功能越強,對經濟發展的帶動輻射作用越強。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問題是,怎樣形成實質性的經濟一體化,使城市群成為經濟發展要素的聚集地和輻射地、載體、平臺。
  • 湖南省「十三五」太陽能發展規劃
    湖南省「十三五」太陽能發展規劃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 前言太陽能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太陽能光伏發電是技術成熟、產業化程度高的太陽能利用方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的實施意見》,促進我省光伏發電有序快速發展,按照《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做好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能綜新能〔2014〕991號)文件要求,制定本規劃。
  • 湖南省嶽陽市湘陰縣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規劃(2018-2025)
    (2014-2020)》《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環境功能區劃》(2009)《湖南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2017)《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2015)《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2013年調整)》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2017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湖南省2017年度地質災害  防治方案》的通知>  湘政辦發〔2017〕17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湖南省2017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2018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2018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湘政辦發〔2018〕35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湖南省2018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海報丨湖南大氣打造「一核兩副三帶四區」 長株潭瞄準「中部崛起...
    12月2日,中共湖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閉幕,審議通過了《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提出,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大力推進長株潭區域一體化,打造中部地區崛起核心增長極,帶動「3+5」城市群發展;建設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嶽陽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支持衡陽建設現代產業強市;建設沿京廣、滬昆、渝長廈通道的三大經濟發展帶;推動長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區域板塊協調聯動發展。
  •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山東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17〕2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 ...湖南煤礦安全監察局 湖南省能源局關於印發《湖南省分類處置30...
    湖南省應急管理廳 湖南煤礦安全監察局湖南省能源局關於印發《湖南省分類處置30萬噸/年以下煤礦促進煤炭行業安全發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湘應急聯〔2020〕7號HNPR—2020—23002 長沙市、衡陽市、株洲市、邵陽市、張家界市、郴州市、婁底市人民政府,省直有關單位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考核...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湖南省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 湘政辦發〔2019〕28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湖南省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考核辦法》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德陽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級有關部門:《德陽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按照《農業部關於印發〈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範〉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大綱〉的通知》(農漁發〔2017〕39號)以及《四川省農業廳關於開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川農業函〔2017〕46號)要求,特制定《德陽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以促進水產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轉方式、調結構。
  • 環境保護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於印發《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
    環境保護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於印發《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環發〔2012〕130號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
  • 瀋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瀋陽市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規劃(2018...
    沈政辦發〔2017〕115號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瀋陽市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
    甘政辦發〔2017〕159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國土資源部和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 關於印發湖南省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編制...
    我廳組織編制了《湖南省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技術規定(試行)》和《湖南省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巖土工程勘察文件技術審查要點(試行)》。 各市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委、規劃建設局),各施工圖審查機構,各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單位,各有關建設單位: 為貫切落實《建設工程勘察質量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63號)、《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管理辦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令第13號),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圖審查制度改革的意見》(湘政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