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政辦發〔2017〕159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國土資源部和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9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016—2020年)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切實提高我省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促進礦業轉型與綠色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35號)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結合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經濟發展實際,制定《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落實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加強和改善礦產資源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涉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本《規劃》做好銜接。
《規劃》以2015年為基期,以2020年為規劃目標年,展望到2025年。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現狀
我省礦產資源相對豐富,礦產種類比較齊全,有色和貴金屬資源優勢明顯,礦產資源分布相對集中,是全國聞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截止2015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19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77種,佔全省已發現礦種的65%。列入《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固體礦產98種(含亞礦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36種,非金屬礦產60種。礦產地1508處,其中能源礦產地244處,金屬礦產地958處,非金屬礦產地306處。查明資源儲量名列全國第一位的礦產有鎳、鈷、鉑、鈀、鋨、銥、銠、硒、鑄型用粘土、凹凸棒石粘土。此外,金、釕、碲、鉻、鋅、鎢、稀土等金屬礦產及普通螢石、鉀鹽等非金屬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五位。資源儲量分布高度集中,石油89%集中於長慶油田,煤83%集中於隴東地區,鐵礦石90%集中於張掖、酒泉、甘南3個市州,鎳、鉑族99%和銅74%、鈷92%集中在金昌市,鉛鋅91%、銻91%集中在隴南市,鎢99%集中在張掖、酒泉2個市,金在隴南、甘南2個市州的資源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72%。
《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實施以來,全省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以及礦業權市場建設等方面,全面落實了各項指標,貫徹執行了各項規劃任務,基本完成了目標任務,為全省礦業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礦業經濟不斷壯大。2015年,已開發利用非油氣礦產85種(含亞礦種),礦山企業3556個,從業人數14.21萬人,年產礦石量(原礦量)1.22億噸。礦業總產值897億元(含油氣),礦業及相關原材料加工製品業產值4870.92億元,分別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2.01%、66.50%。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力支持了石化、煤炭、有色、黑色、建材等支柱產業的發展,為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礦產資源省情調查穩步推進。完成了我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礦業權實地核查等三項礦產資源省情調查,基本查明了煤、煤層氣等22種重要礦產資源潛力,掌握了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動用情況,全面系統查清了全省礦業權的真實情況。完成了煤、鎳、銅、鉛鋅、鐵等15個重要礦產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的調查評價,為提高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礦業領域調結構、轉方式,加強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監管和構建激勵約束機制奠定了紮實基礎。
(三)地質調查評價與勘查取得新進展。2008年以來,基礎地質及礦產調查評價工作穩步推進,礦產勘查(非油氣礦產)累計投資137.25億元,其中社會投資92.24億元,佔總投資的67%。新發現和評價大中型重要礦產地25處,煤、鐵、錳、鉛、鋅、銻、金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大幅增加。稀有金屬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發現多處稀有金屬礦產地。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探明大型礦床140個、中型240個、小型1128個,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
專欄一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 |||
指 標 名 稱 | 2008-2015年規劃目標 | 指標完成情況 | |
新發現和評價大型重要礦產地(個) | 19-22 | 25 | |
1:5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平方公裡) | 24073 | 23034 | |
1:5萬礦產遠景調查面積(平方公裡) | 58652 | 44100 | |
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平方公裡) | 45000 | 49216 | |
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面積(平方公裡) | 90000 | 35000 | |
1:20萬區域化學調查面積(平方公裡) | 90000 | 12200 | |
新增資源儲量 | 煤(億噸) | 80 | 177 |
鐵(礦石 萬噸) | 3000 | 20000 | |
銅(金屬 萬噸) | 120 | 12 | |
鉛鋅(金屬 萬噸) | 270 | 366 | |
金(金屬 噸) | 245 | 310 | |
銀(金屬 噸) | 5000 | 742 | |
鎳(金屬 萬噸) | 40 | 3 | |
銻(金屬 萬噸) | 7 | 8 | |
錳(礦石 萬噸) | 300 | 2954 | |
矽石(礦石 萬噸) | 5000 | 14516 |
(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得到優化,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截止2015年底,全省大中型礦山比例由規劃基期3.06%提高到4.47%,向規模開發、集約利用的目標穩步前進。鎢、釩、重晶石等約束性礦種開採總量控制在規劃指標以內。建成窯街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金川銅鎳多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組織開展的13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工程項目已建設完成9個。礦產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取得了新的突破,採選技術工藝水平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礦產資源開發更趨合理。主要礦產「三率」指標基本達到規劃目標。推動26個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開展和諧礦區建設,促進了礦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
專欄二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 |||
指 標 名 稱 | 規劃目標(2015年) | 指標完成情況 | |
礦產資源 開採總量 | 煤(萬噸) | 11950 | 4032 |
鐵(礦石 萬噸) | 950 | 1271 | |
銅(金屬 萬噸) | 35 | 6.11 | |
鉛(金屬 萬噸) | 10 | 2.78 | |
鋅(金屬 萬噸) | 30 | 8.34 | |
鎳(金屬 萬噸) | 12 | 10.02 | |
金(金屬 噸) | 35 | 10.20 | |
水泥用灰巖(礦石 萬噸) | 4000 | 2097 | |
芒硝(礦石 萬噸) | 50 | 5.44 | |
銻(金屬 噸) | 4000 | 1600 | |
釩(V2O5 噸) | 5000 | 364 | |
鎢(WO365% 噸) | 3000 | 1710 | |
石棉(礦石 萬噸) | 6.3 | 2.33 | |
重晶石(礦石 萬噸) | 20 | 15 | |
普通螢石(礦石 萬噸) | 16 | 6.62 | |
礦產資源開發 利用規模結構 | 大中型礦山比例(%) | 6 | 4.47 |
礦產資源節約 與綜合利用 | 煤開採回採率(%) | 80 | 76.51 |
鐵開採回採率(%) | 81 | 88.98 | |
鐵選礦回收率(%) | 82 | 76.78 | |
鎳開採回採率(%) | 96 | 95.27 | |
鎳選礦回收率(%) | 89 | 83.29 |
(五)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成效顯著。2008年以來,中央財政在我省共安排治理資金6.06億元,地方財政投入1.64億元,全省59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礦區中有32個已經實施了治理工程。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282.79平方公裡,礦區土地復墾面積189.87平方公裡。規劃期內嚴格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準入管理,建立健全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初步形成了綠色礦山發展新模式,有效保護了礦山地質環境。
專欄三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礦區土地復墾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 ||
指 標 | 規劃目標(2015年) | 指標完成情況 |
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率(%) | 45 | 32 |
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土地復墾率(%) | 50 | 21.40 |
(六)礦產資源管理逐步規範,礦業秩序持續好轉。建立公開招標、拍賣、掛牌等礦業權交易有形市場,逐步完善了礦產資源開發收益分配、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審批管理等制度,深化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黑名單」制度,維護了礦業市場秩序。紮實開展了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案件,開展礦產資源領域專項整治等行動,規範了全省礦產資源管理和勘查開發利用秩序,提升了全省礦產資源管理和利用水平。
第二節 形勢與要求
「十三五」時期是推進全省轉型發展、加快脫貧攻堅、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我省搶抓「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機遇,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蘊藏巨大空間。同時,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繁重,礦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管理改革十分緊迫。總體來看,我省基本資源省情沒有變,資源在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總體態勢沒有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礦業發展既存在老問題,也面臨新挑戰。
(一)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後備資源保障能力不足。我省資源儲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差距較大,具明顯優勢的鎳、金、鎢、鉛、鋅及部分非金屬礦產,保有儲量銳減,難以滿足長遠需求,一些大宗礦產如石油、天然氣、硫、磷等總量不足,保障程度較低。銅資源以共伴生礦為主,缺少獨立大型富銅產地。富鐵礦、鋁土礦緊缺,所需資源依賴調入或進口,外購比例逐年提高。煤炭資源儲量豐富,但缺少焦煤、無煙煤,存在結構性短缺,開發利用程度滿足不了省內需求。受礦業市場影響,省內勘查投入趨於下行,增大了我省礦產資源保障風險。
(二)基礎性地質工作程度較低,仍需加強。全省基礎地質調查程度普遍不高,歷史欠帳較多。已完成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和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資料陳舊,滿足不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1∶5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覆蓋全省23.45%,遠低於西北地區38.96%的比率;1∶5萬礦產遠景調查面積覆蓋全省19.22%,低於西北地區30.78%的平均水平;1∶5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對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內陸河流域及隴東盆地研究程度相對較低;1∶20萬區域重力調查、1∶20萬區域化學調查、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工作程度仍需提高,成果利用及服務領域尚需拓寬;生態地質環境調查剛剛起步,城市地質調查尚需加強;地熱調查工作相對滯後,影響地熱資源的統籌勘查開發利用。
(三)資源開發利用總體粗放,綠色發展任務繁重。《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實施期間,部分指標較規劃目標存在一定差距,煤、銅、鉛、鋅、芒硝等9種預期性礦產開採總量低於規劃目標。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帶動的砂石粘土等建築材料用量加大,小型砂石粘土礦山數量增幅較大,空間布局結構還需優化。部分礦山企業礦產資源開發技術相對落後、裝備水平低、產品深加工能力不強,「三率」指標未達到開發利用方案要求,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存在,礦山節約集約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
(四)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問題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全省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較嚴重,治理恢復任務十分艱巨。規劃實施期間,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率與廢棄土地復墾率較規劃目標存在一定差距,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仍需加強。部分礦山企業存在重開發、輕保護、輕治理的現象,監督管理需進一步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及綜合評價制度尚未建立,不能有效掌握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動態變化趨勢。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及土地復墾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 指導原則與規劃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堅持資源開發市場化、資源應用產業化、資源效益最大化、資源利用持續化,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創新發展為動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布局,加快礦業綠色轉型升級,提升資源利用質量和效益,促進礦產資源開發收益共享,為推進精準扶貧,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努力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的資源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堅持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謀劃資源保障之策,加快轉變礦業發展方式。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礦產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進一步將我省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二)堅持開源節流並舉、開發保護並重。強化基礎地質工作,增加地質勘查投入,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努力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加強資源保護,嚴格準入條件,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礦產資源。
(三)堅持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相統一。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統籌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強化資源開發合理布局、節約集約利用和礦區生態保護,實現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
(四)堅持管理體制和技術創新相協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礦業轉型發展,推進礦產資源管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礦產品精深加工和高新產業,促進礦業的綠色、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五)堅持市場配置與宏觀調控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宏觀調控的引導約束作用。以市場調節為導向,以宏觀調控為槓桿,建立有效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宏觀調控體系,創造平等競爭和公開、有序、健全、統一的市場環境。
(六)堅持資源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科學合理有序開發貧困地區資源,調整完善資源開發收益分配特惠政策,讓貧困人口優享資源開發收益。優先安排貧困地區基礎性調查評價、勘查、開發等項目,抓好項目實施,促進貧困地區精準脫貧。
第三節 規劃目標
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資源可供能力和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合理調控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優化礦業結構,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礦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切實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狀況明顯改善。構建礦業權審批配置新機制,健全礦產資源管理制度,礦產資源管理能力與水平顯著提升。
——2020年目標
(一)基礎性地質調查及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加強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調查,開展城市及生態地質調查、水工環地質調查,建成脆弱生態區地質環境評價監測體系,提高全省基礎地質工作水平。在重點成礦區帶、重要成礦遠景區和整裝勘查區科學部署礦產遠景調查項目,為後續礦產勘查工作圈定靶區。
專欄四 基礎地質調查評價規劃主要指標 | |||
項目類別 | 完成面積 (平方公裡) | 規劃期末覆蓋率(%) | 屬性 |
1:5萬區域地質調查 | 26780 | 31.28 | 預 期 性 |
1:5萬礦產地質調查 | 89647 | 41.54(佔國土),55.73(佔基巖出露) | |
1:5萬水文地質調查 | 40000 | 9.39 | |
1:5萬城市地質調查 | 6313 | — | |
1:25萬區域地質及生態地質調查 | 81808 | 65.64 | |
1:25萬區域重力調查 | 80418 | 75.18 | |
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 59700 | — | |
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 | 61007 | 22.45 | |
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 | 12000 | 2.82 | |
頁巖氣調查及潛力評價 | 123346 | — | |
煤層氣潛力調查評價 | 5608 | — | |
煤炭調查及潛力評價 | 5822 | — | |
非金屬礦調查評價 | 7667 | — |
(二)礦產資源勘查。持續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突出大宗礦產、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發現一批國家和我省急需的礦產資源,增加資源儲量,緩解重要礦產資源短缺狀況,保證社會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圍繞重要成礦帶、整裝勘查區、重要礦集區、大型礦床外圍,綜合物化探異常,進一步加強勘查工作,力爭新發現和評價15處以上大中型礦產地,使礦產資源持續供應能力不斷增強。
專欄五 礦產勘查規劃主要指標 | |||
礦種 | 資源儲量單位 | 新增查明資源儲量 | 屬性 |
煤 | 億噸 | 40 | 預期性 |
煤層氣 | 億立方米 | 850 | |
頁巖氣 | 億立方米 | 1000 | |
鐵 | 礦石億噸 | 4 | |
釩 | V2O5 萬噸 | 60 | |
銅 | 金屬 萬噸 | 50 | |
鉛 | 金屬 萬噸 | 60 | |
鋅 | 金屬 萬噸 | 100 | |
鎳 | 金屬 萬噸 | 7 | |
鈷 | 金屬 萬噸 | 2 | |
鎢 | WO365% 萬噸 | 10 | |
鉬 | 金屬 萬噸 | 10 | |
銻 | 金屬 萬噸 | 5 | |
鉑族 | 金屬 噸 | 2 | |
金 | 金屬 噸 | 280 | |
銀 | 金屬 噸 | 90 | |
鈮鉭 | (Nb+Ta)2O5 萬噸 | 30 | |
稀土 | REO 萬噸 | 60 | |
冶金用石英巖 | 礦石 萬噸 | 600 | |
晶質石墨 | 礦物 萬噸 | 120 | |
凹凸棒石粘土 | 礦石 萬噸 | 3000 | |
飾面石材 | 萬立方米 | 4500 | |
註:新增查明資源儲量為2016-2020年累計數量 |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調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改善資源利用結構和布局。全省非油氣礦產開採礦石總量預期達到1.5億噸。礦業總產值力爭突破1000億元(含油氣)。嚴格控制小型礦山數量,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到5%以上。推進資源規模開發和產業集聚發展,重點建設6個資源產業基地。提升礦產資源供給保障能力,加強13個國家規劃礦區、22個重點礦區的開發與保護。建立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機制,強化1個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3個礦產資源儲備區的資源保護與儲備。
(四)礦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礦業發展。加快推進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引導和支持生產要素聚集,促進規模開發和高效利用。大力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以低品位、共伴生、難選冶資源及尾礦、固體廢棄物資源為重點,建設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重大工程。推動礦業轉型升級,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達到90%以上。建成280座綠色礦山,大中型礦山基本建成綠色礦山,綠色礦山比例力爭達到8%以上。
專欄六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主要指標 | |||
指 標 名 稱 | 2020年 | 屬 性 | |
開採調控總量(礦石 億噸) | 1.5 | 預期性 | |
礦業產值(億元) | 1000 |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模結構 | 大中型礦山比例(%) | 5 | |
礦產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 | 「三率」水平達標率(%) | 90 | 約束性 |
綠色礦山比例(%) | 8 | 預期性 | |
註: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指本行政區內實際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及綜合利用率達到礦產資源開發與恢復治理方案設計要求的礦山數量佔礦山總數的百分比。 |
(五)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全面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管理制度,加強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有效使用的監督管理,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落實邊開採、邊保護、邊復墾的要求,使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得到全面治理、損毀土地得到全面復墾。到2020年,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7200公頃,治理率達到40%;歷史遺留礦區土地復墾面積5800公頃。
專欄七 礦山地質環境和礦區土地復墾主要指標 | ||
指 標 名 稱 | 規劃目標 | 屬 性 |
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公頃) | 7200 | 約束性 |
歷史遺留礦區土地復墾面積(公頃) | 5800 |
(六)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完善礦產資源產權制度,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清晰界定礦產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健全礦業權有形市場,擴大礦業權交易範圍,進一步推進礦業權實行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出讓,嚴格限制和規範非競爭性出讓行為。按照建立礦產資源國家權益金制度總體思路要求,改革礦業權出讓制度。完善資源開發收益分配管理體制,合理調整現行收益分配關係。強化礦產資源宏觀管理,逐步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制度。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規範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行為。
——2025年展望
繼續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主要礦產資源儲量有所增加,持續提高資源保障能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調控和改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效果,礦業開發集中度、規模效益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礦業企業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綠色發展道路。建成覆蓋全省重要礦山的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網,重點治理區礦山地質環境基本得到整治。礦產資源管理與礦業權市場監管制度更趨完善。
第三章 勘查開發總體布局
統籌全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推進各區域協調發展,突出重點、優化布局,大力推進資源產業基地建設,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第一節 勘查開發區域布局
(一)河西地區。包括酒泉市、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該區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關鍵區域,也是我省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區位於北山、北祁連山西段、潮水盆地等重要成礦區帶,要充分發揮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的資源優勢,加大鐵、銅、鎳、鉛、鋅、鎢、鉬、金、銀、稀土、鈮鉭等礦產資源勘查力度。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加強礦產綠色勘查開發,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採選冶加工技術,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礦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二)中部地區。包括蘭州市、白銀市、臨夏州、定西市(除漳縣、岷縣)。該區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核心區,是我省沿黃河生態走廊的重要建設區域,同時也是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良好,而且擁有與工業發展相匹配的商貿物流、金融外貿和社會服務體系。該區位於祁連山成礦帶的東段,優勢礦產主要有煤、有色金屬、非金屬等。規劃期內要按照「加快蘭州和白銀重要節點城市發展,打造以石化有色冶金為核心的中部產業群」的要求,以煤、有色金屬、建材非金屬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為重點,加大煤、銅、鉛鋅等金屬礦產及優勢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程度,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採選冶加工技術,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礦業轉型升級。
(三)隴東地區。包括平涼市、慶陽市。位於鄂爾多斯含油氣盆地西部,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重要節點城市,是我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煤炭、石油資源富集區。優勢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煤層氣、頁巖氣等,其保有資源儲量在全省佔有很大比重,具有較好的開發潛力。該區要堅持礦產資源綜合勘查開發和礦業權設置排他性原則,依規妥善處理油氣與非油氣礦產空間上和時序上的開發關係,合理劃定勘查開採規劃區塊,推進煤、煤層氣、頁巖氣的綜合勘查開發。以油氣、煤炭開發為重點,促進資源轉換,打造以石化、煤化工為核心的隴東產業群,建設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提高資源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四)南部地區。包括甘南州、隴南市、天水市、定西市漳縣和岷縣。該區位於西秦嶺成礦帶,是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建設區域,優勢礦種有銅、鉛鋅、銻、金、白雲巖、重晶石等,特別是廠壩、大橋、早子溝等一批有色貴金屬礦產地的探明發現,給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規劃期要加大基礎地質調查力度,加強銅、鉛鋅、銻、金、白雲巖、重晶石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對小型金屬礦山實施重組改造,加強資源整合,合理開發利用。
第二節 勘查開發主要方向與基地建設
以煤、鐵、銅、鉛、鋅、鎳、鈷、鉑族、金、鎢、銻、凹凸棒石粘土、石膏、熔劑用灰巖、水泥用灰巖等優勢和特色礦產資源為重點,加強鎳、銅、鉑族、金、凹凸棒石粘土等礦種的勘查開發。對於稀有和稀散金屬、晶質石墨等資源基礎好、市場潛力大、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加大勘查開發力度,鼓勵高端運用,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對國家實行保護性開採的鎢和稀土,合理調控開發利用總量。
落實國家資源安全戰略,結合省情、礦產資源特點、開發利用條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及基礎設施條件,著力建設黃隴、甘肅隴南、甘肅甘南、甘肅金川、甘肅張掖—酒泉、蘭白等6個資源產業基地,提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規模集聚效應,逐步打造成礦產資源保障的重要戰略核心區域。
(一)黃隴資源產業基地(甘肅部分)。區內探明煤炭資源儲量258億噸,以寧正、甜水堡、沙井子、靈臺、華亭等5個國家規劃礦區及寧北、寧西等2個重點礦區為依託,推進煤炭、煤層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利用,在慶陽石化基地、平涼煤炭基地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發展煤化工產業,加快黃隴資源產業基地建設。
(二)甘肅隴南資源產業基地。區內查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鉛鋅1205萬噸,金105噸。以廠壩—向陽山鉛鋅礦、大橋金礦等國家規劃礦區及洛壩—郭家溝鉛鋅礦、畢家山鉛鋅礦、崖灣銻礦等重點礦區為依託,在西成鉛鋅原料基地的基礎上,合理開發鉛鋅、金、銀礦產,形成一批骨幹礦山企業,開發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礦產品,發揮產業聚集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將該區打造成國家重要的有色金屬、貴金屬資源開發加工產業基地。
(三)甘肅甘南資源產業基地。區內探明黃金資源儲量198噸,以早子溝國家規劃礦區及格爾珂、加甘灘、老虎山—下看木倉等重點礦區為依託,加大黃金資源勘查開發力度。進一步提高安全、環保、能耗、工藝等辦礦標準和生產水平,穩定黃金資源供給,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黃金企業集團,將該區打造成國家重要的黃金資源開發加工產業基地。
(四)甘肅金川資源產業基地。區內主要礦產資源有鎳386萬噸、銅266萬噸、鉑族125.56噸、鈷12.6萬噸。以白家嘴子銅鎳國家規劃礦區為依託,發揮產業聚集效應,進一步加強深加工技術研究,拓展產業鏈,提升市場競爭能力,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將該區建設成國家鎳、銅、鉑族金屬開採加工和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基地。
(五)甘肅張掖—酒泉資源產業基地。區內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石4.12億噸、銅29.56萬噸、釩(V2O5)79.21萬噸、鎢(WO3)41.22萬噸。以小柳溝鎢鉬國家規劃礦區及樺樹溝—黑溝鐵(銅)礦、卡瓦鐵礦等重點礦區為依託,利用鐵、銅、釩、鉻、鎢、鉬資源優勢,發展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延伸產業鏈,發揮產業聚集效應,壯大經濟規模,將該區建成國家重要的鐵銅鎢多金屬資源開發加工產業基地。
(六)蘭白資源產業基地。區內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炭21.55億噸、銅8.5萬噸。加大白銀銅礦區深部及外圍的找礦力度,延長現有礦山的服務年限。大力發展有色金屬、稀土冶煉深加工,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帶動能源、化工、有色冶金和建材非金屬資源開發。合理調控窯街、靖遠兩大煤炭基地生產能力,著力加強煤層氣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效能,將該區建成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屬資源產業基地。
第四章 公益性地質調查與服務
加快推進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綜合研究,圈定一批找礦靶區,為後續礦產資源勘查奠定基礎。更新一批基礎地質圖件,提高地質資料信息化與社會化服務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第一節 基礎性地質調查
加大財政對公益性地質工作支持力度,解決重大基礎地質問題,提高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程度,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對基礎地質資料的需求。
(一)區域地質調查。提高北山、祁連山、西秦嶺等國家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開展紅柳河、烏蘭達坂、哇兒溝等68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2.68萬平方公裡。加強生態環境、第四紀地質、地質災害及地殼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開展蘭州市、西槽等16幅1∶5萬城市地質調查,面積0.63萬平方公裡。開展敦煌市、金昌市等6幅1∶25萬區域生態地質調查,面積8.18萬平方公裡。
(二)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開展昌馬、玉門關、花海等7幅1∶25萬區域重力調查,面積8.04萬平方公裡,為河西地區資源評價、基礎地質研究提供區域重力資料。
(三)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提高區域元素地球化學分布和富集特點研究程度,開展張掖—山丹等地區6幅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面積5.97萬平方公裡。開展隴西—會寧等地區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面積1.2萬平方公裡;開展環縣—華池等地區11幅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面積6.1萬平方公裡,為資源生態環境評價、土地資源質量評估和生態管護提供地球化學依據,為土地資源規劃、利用、整治和保護提供基礎依據。
(四)水文地質調查。建立和完善主要盆地地下水資源動態評價監測網絡和評價模型,為水資源優化配置、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依據。開展隴東盆地、疏勒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等100幅1∶5萬水文地質調查,面積4萬平方公裡。
第二節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降低勘查開發風險,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大力推進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加強對重要成礦帶上高效益、緊缺非金屬礦的調查評價工作。在成礦條件有利、資源潛力較大、工作程度總體較低的重點調查評價區,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圈定找礦靶區和發現新的礦產地,拉動後續礦產資源勘查,形成一批新的後備資源基地,增強資源供應潛力和能力。
(一)能源資源調查評價。圍繞隴東、潮水、武威、敦煌、蘇幹湖、徽成等6個盆地以及黑河流域、大紅山—長頭山等2個地區劃定能源礦產重點調查評價區8個。開展頁巖氣調查評價項目13個、煤層氣調查評價項目3個、煤炭調查評價項目4個,總面積13.47萬平方公裡。在天水市及河西走廊開展地熱及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項目2個,面積0.37萬平方公裡。
(二)非能源資源調查評價。圍繞北山、祁連山、龍首山、西秦嶺等區域,劃定非能源礦產重點調查評價區10個。開展1∶5萬礦產地質調查項目62個,面積8.96萬平方公裡。開展非金屬資源調查評價項目14個,面積0.77萬平方公裡。
專欄八 重點調查評價區 |
重點調查評價區(18個):公婆泉-狼娃山銅鐵金鈧煤炭重點調查評價區;輝銅山-花牛山銅鉛鋅金鎢銣重點調查評價區;小西弓-石板泉金銅稀有金屬重點調查評價區;大紅山-長頭山北煤炭重點調查評價區;餘石山-石板墩鐵錳金鈮鉭藍晶石重點調查評價區;蘇幹湖盆地頁巖氣重點調查評價區;鏡鐵山-卡瓦金鐵鎢鉬鉛鋅重點調查評價區;敦煌盆地頁巖氣鉀鹽地下水生態地質重點調查評價區;黑河流域地下水頁巖氣生態地質重點調查評價區;潮水盆地頁巖氣地下水生態地質重點調查評價區;民和盆地煤炭頁巖氣重點調查評價區;加甘灘-早子溝金(銻)重點調查評價區;隴東地區煤層氣頁巖氣重點調查評價區;黃河源區生態地質重點調查評價區;卓尼-迭部金鉛鋅重點調查評價區;天水金稀有金屬重點調查評價區;徽成盆地煤炭重點調查評價區;文縣-康縣金錳重晶石重點調查評價區。 |
第三節 地質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
堅持科技創新,提升基礎理論研究水平。開展隴東盆地頁巖氣、煤層氣專項調查評價研究、河西走廊盆地群頁巖氣調查評價研究,優選頁巖氣遠景區和有利目標區;開展塔裡木板塊東南緣與敦煌地塊有關的超鎂鐵質巖型銅、鎳、鉑族礦產成礦機制研究;開展全省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調查和主要城市淺層地溫能潛力調查;開展甘肅寨上—馬塢金礦等5個整裝勘查區的成礦與找礦專題研究;開展祁連成礦帶、阿爾金成礦帶、西秦嶺成礦區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研究,不斷完善重點成礦區帶成礦理論和典型礦床成礦模式研究;建立和完善主要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資料庫,開展重點礦種、重點領域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和推廣應用方向研究;開展有色金屬低品位氧化礦、複雜難處理多金屬硫化礦、難利用銅礦和黑色巖系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攻關;開展稀土以及稀有、稀散、貴金屬冶煉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提升稀散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開展螢石、石墨、菱鎂礦等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高效利用技術研究,提高共伴生非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第四節 地質資料信息化與社會化服務
加強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建設省級成果地質資料管理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功能。積極推進全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嚴格執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加強著錄、管理和全面數位化工作;建立省級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提升信息集群服務水平;建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臺,實現成果、原始、實物的統一管理;推進地質資料數位化,建設和完善相關資料庫;研發地質資料委託管理系統、業務管理系統、空間信息檢索服務系統。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保護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合法權益;編制礦產地質志,全面反映礦產勘查成果和成礦規律。
第五章 礦產資源勘查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以省內優勢和緊缺礦產資源為重點,積極促進和引導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活動,鼓勵社會力量多渠道投資勘查環境友好、效益明顯、適應經濟發展的礦產資源。
第一節 勘查方向與規劃分區
依據國家急需礦產和我省優勢礦產資源特徵,結合現階段的工作現狀,重點勘查煤層氣、頁巖氣、煤炭、地熱水、鈾、鐵、銅、鉛、鋅、鎳、鈷、鉑族、金、銀、銻、鉻、釩、鉀鹽、晶質石墨、石英巖、凹凸棒石粘土、螢石、紅柱石、藍晶石、矽線石、磷礦等;限制勘查甘南州及武威市的泥炭;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內從事礦產資源勘查活動,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礦產資源勘查活動要嚴格環境保護準入。
(一)重點勘查區。圍繞北山、祁連山、西秦嶺3個成礦帶和鄂爾多斯含油氣盆地、潮水盆地等劃定重點勘查區40個。其中能源重點勘查區11個,面積0.62萬平方公裡;非能源重點勘查區29個,面積2.41萬平方公裡。重點勘查區內以國家、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優先,鼓勵和引導商業性勘查參與,推進整裝勘查、綠色勘查,力爭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二)限制勘查區。劃定限制勘查區1個,為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面積0.66萬平方公裡。區內勘查項目必須經保護區管理部門審查同意,推進綠色勘查。
專欄九 重點勘查區 |
重點勘查區(40個):紅柳泉東煤炭;玉門市低窩鋪煤炭;花草灘煤炭;紅窪井東煤炭;昌寧北煤炭;黃家井煤炭;臘水井煤炭;靖遠煤田外圍旱平川煤炭;窯街煤田外圍煤炭;肖金煤炭;許家源一帶煤炭;百裡煤炭;楊嶺-紅山鐵釩礦;古堡泉-花牛山鐵銅礦;白銀廠一帶銅礦;白山堂一帶銅多金屬礦滑石礦菱鎂礦;廠壩一帶鉛鋅礦;蛟龍掌一帶鉛鋅多金屬礦;白山外圍鎢礦;小西弓一帶金鎢礦;南陽-銓水銻礦;李子園-太陽寺一帶金多金屬礦;甘泉-長壩一帶金鉑鈀稀土礦;木馬街-三河壩金礦;加甘灘-早子溝一帶金多金屬礦;寨上金礦;拉爾瑪-益哇一帶金銻釩硒礦;崖灣-大橋一帶金銻礦;談家莊-廣金壩一帶金銻汞鐵錳礦;餘石山一帶鈮鉭銅鉛鋅藍晶石礦;南金山金銀石墨礦;青墩峽飾面石材礦;敦煌古疏勒河流域(鉀)鹽類礦;白石頭溝-掉石溝一帶晶質石墨礦;正北山-蘆泉一帶粘土礦;靖遠-會寧凹凸棒石粘土礦;馬銜山螢石礦;金昌市蛤蟆胡同溝-大板溝磷礦;天祝-永登含膏盆地石膏礦;申藏-新城含膏盆地石膏礦。 |
第二節 探礦權設置區劃
規劃擬新設勘查規劃區塊247個。其中國家規劃礦區內3個,國家整裝勘查區內80個,省地勘基金地質勘查項目164個。
(一)劃分原則。本規劃對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礦區(以下簡稱「兩礦區」)規劃礦種、國家整裝勘查區重點礦種、中央或省地勘基金地質勘查項目進行探礦權設置區劃;市州級規划進行其他情形的探礦權設置區劃。
空白區新設:高風險礦產,原則不要求劃定;低風險礦產,根據資源賦存狀況、成礦條件和勘查程度等,劃定勘查規劃區塊。
已設探礦權調整:根據勘查進展需變動勘查範圍的探礦權,應當對探礦權進行規劃調整;處於生態功能區內的勘查布局明顯不合理的探礦權,應採取相應措施調整退出。
已設探礦權整合:具備整裝勘查條件的勘查區內已設置了多個探礦權的、屬於最小成礦預測區或同一礦床區域設置了多個探礦權的,應當對探礦權進行規劃整合。
(二)管理要求。探礦權設置區劃必須符合規劃分區管理要求,必須與規劃礦種方向一致。原則上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只設一個主體。探礦權出讓,應採取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競爭方式公開出讓,嚴格限制探礦權協議出讓。
對於財政全額出資勘查的探礦權、申請新設探礦權範圍未超過勘查規劃區塊範圍、擴大勘查面積不超過原面積25%、已設採礦權深部勘查需設置探礦權且為同一主體的項目視同符合規劃。
確需新增或調整勘查規劃區塊的,屬於規劃調整。涉及省級規劃劃定的,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編制規劃調整方案,按程序報國土資源部上圖入庫;涉及市州級規劃劃定的,由市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編制規劃調整方案,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上圖入庫。
第三節 礦產資源勘查管理
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充分尊重群眾意願,調整優化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布局。大力推進綠色勘查,部署實施綠色勘查示範項目,大力發展和推廣航空物探、遙感等新技術和新方法,健全綠色勘查技術體系。加快修訂實施地質勘查行業標準、規範,適度調整或替代對地表環境影響大的槽探等勘查手段,減少地質勘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的管理,嚴格規範礦產資源勘查行為,保障綜合勘查、有序開採、綜合利用,保障國家所有者權益和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礦產資源勘查秩序。
發揮基金投資引導作用,降低勘查風險。重點支持老礦山開展外圍及深部資源勘查,探索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勘查機制,帶動企業開展增儲勘查,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嚴格落實規劃分區管理制度,強化探礦權出讓事前管控,嚴格出讓交易監管,加強配號監管服務。探礦權出讓應按照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進行,一般不允許協議出讓,特殊情形的協議出讓須經省人民政府同意。新立、轉讓、變更、延續探礦權,必須符合規劃,必須嚴格履行審查程序。
國家規劃礦區、整裝勘查區、重點礦區等特定區域勘查礦產資源的勘查主體或勘查單位必須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
實施探礦權設置區劃制度,加強勘查規劃區塊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建立和完善勘查規劃區塊動態管理機制,在地質信息不斷豐富的前提下實施勘查規劃區塊的局部調整和完善。
落實礦產資源勘查督察管理制度,加大督察檢查力度,督促探礦權人和勘查單位樹立環保意識及綠色勘查理念,嚴格落實勘查施工環境保護措施,切實做到依法勘查、綠色勘查。
建立完善探礦權勘查信息公示及抽查制度,嚴格落實礦產資源勘查退出管理,對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已設探礦權項目要進行整改或有序退出。
第六章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優化開發利用空間布局,強化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維護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實現礦產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
第一節 開發利用總量調控
(一)合理調控開採總量。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及我省礦產資源實際,鼓勵開採煤層氣、頁巖氣、油頁巖、地熱、銅、鎳、鈷、鉑族、金、銀、釩及鉀鹽、晶質石墨、冶金用石英巖、磷等礦產;限制開採砂金;禁止開採汞、可耕地磚瓦用粘土和甘南州、武威市的泥炭。合理調控主要礦產開採總量,對煤、鐵、釩、銅、鉛、鋅、鎳、鎢、銻、金、石膏、石棉、重晶石、普通螢石和水泥用灰巖等15個優勢礦種列入開採總量規劃指標。各市州應按照重點礦種開採總量分解指標調控本地區開採總量。
(二)全力化解煤炭等礦產過剩產能。從2016年起,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確需新建煤礦的,一律實行減量置換。在建煤礦項目應按一定比例與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掛鈎,已完成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任務的在建煤礦項目應由省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予以公告。對於產能小於30萬噸/年的煤礦、非機械化開採的煤礦、開採技術和裝備列入《煤炭生產技術與裝備政策導向(2014年版)》限制目錄且無法實施技術改造的煤礦、與大型煤礦井田平面投影重疊的煤礦,引導其有序退出;對於銻、石棉等產能過剩類礦產,新建項目應嚴格論證新增產能,逐步化解過剩產能。
(三)嚴格鎢、稀土礦開採管控。嚴格實施鎢、稀土礦開採總量控制制度,新設或延續鎢、稀土礦採礦權,應符合下達的開採總量控制指標要求。共伴生鎢礦資源開採也應納入開採總量控制指標管理,超指標開採的應進行儲備,不得銷售。鎢礦開採總量指標控制在2500噸/年。
專欄十 重點礦種年開採總量指標 | |||||||||
礦種 | 2020年 開採總量 | 地區 | 2020年 市州分解量 | 屬性 | 礦種 | 2020年 開採總量 | 地區 | 2020年 市州分解量 | 屬性 |
煤炭 (萬噸) | 6000 | 蘭州市 | 400 | 預 期 性 | 鎢 (WO365% 噸) | 2500 | 張掖市 | 2400 | 約 束 性 |
白銀市 | 800 | 酒泉市 | 100 | ||||||
平涼市 | 1800 | 銻 (金屬 噸) | 2000 | 隴南市 | 1800 | 預 期 性 | |||
慶陽市 | 2700 | 其他 | 200 | ||||||
其他 | 300 | 金 (金屬 千克) | 15000 | 酒泉市 | 1500 | ||||
鐵 (礦石 萬噸) | 1850 | 張掖市 | 1400 | 隴南市 | 4200 | ||||
酒泉市 | 350 | 甘南州 | 8000 | ||||||
其他 | 100 | 其他 | 1300 | ||||||
釩(V2O5 噸) | 450 | 酒泉市 | 450 | 石膏 (礦石 萬噸) | 23 | 武威市 | 15 | ||
銅(金屬 噸) | 80000 | 白銀市 | 5000 | 其他 | 8 | ||||
金昌市 | 70000 | 水泥用灰巖(礦石 萬噸) | 2900 | 蘭州市 | 900 | ||||
其他 | 5000 | 平涼市 | 750 | ||||||
鉛(金屬 噸) | 60000 | 白銀市 | 18000 | 定西市 | 280 | ||||
酒泉市 | 5000 | 隴南市 | 200 | ||||||
隴南市 | 34000 | 其他 | 770 | ||||||
其他 | 3000 | 石棉 (礦石 萬噸) | 3 | 酒泉 | 3 | ||||
鋅(金屬 噸) | 170000 | 白銀市 | 45000 | 重晶石 (礦石萬噸) | 17 | 隴南市 | 13 | ||
酒泉市 | 15000 | 其他 | 4 | ||||||
隴南市 | 100000 | 普通螢石 (礦石 萬噸) | 8 | 張掖市 | 5 | ||||
其他 | 10000 | 其他 | 3 | ||||||
鎳(金屬 噸) | 115000 | 金昌市 | 110000 | ||||||
其他 | 5000 |
第二節 開採規劃分區
(一)國家規劃礦區及重點礦區。加強全省13個國家規劃礦區、22個重點礦區的開發保護和監管。區內其他礦種礦業權設置不得影響主要礦種的勘查開採。按照規模開發、集約利用、工藝先進、綠色環保的原則,引導和支持各類生產要素集聚,從資源配置、採礦用地、財稅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進規模開採和集約利用,推動大中型現代化礦山基地建設。
專欄十一 國家規劃礦區及重點礦區 |
國家規劃礦區(13個):寧正礦區;靈臺礦區;甜水堡礦區;沙井子礦區;華亭礦區;紅沙崗礦區;吐魯礦區;龍首山礦區;白家嘴子銅鎳礦區;早子溝金礦;大橋金礦;小柳溝鎢鉬礦區;廠壩-向陽山鉛鋅礦區。 重點礦區(22個):寧北煤礦;寧西煤礦;平山湖煤礦;肅南縣樺樹溝-黑溝鐵(銅)礦;肅南卡瓦鐵礦;白銀市白銀廠銅礦;合作市老虎山-下看木倉地區金礦;夏河縣加甘灘金礦;瑪曲縣格爾軻金礦;縣陽山金礦;敦煌市方山口磷釩礦;敦煌市小獨山西鎢礦;西和縣崖灣銻礦;西和縣鄧家山-尖崖溝鉛鋅礦;成縣畢家山鉛鋅礦;徽縣洛壩-郭家溝鉛鋅礦;阿克塞安南壩-紅柳溝石棉礦;臨澤縣正北山凹凸棒石粘土礦;文縣東風溝重晶石礦;永登縣中堡-大閘子石灰巖礦;平涼市峽門鄉-道溝水石灰巖礦;夏河縣麻尾山石灰巖礦。 |
(二)限制開採區。劃定限制開採區1個,為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區內開發項目必須經保護區管理部門審查同意。
(三)禁止開採區。劃定禁止開採區127個,均為生態功能區,總面積9.08萬平方公裡,約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21.25%。
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區、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國家級或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保護的不能移動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蹟所在地均為禁止開採區。嚴格保護耕地,基本農田按禁止開採區要求進行管制。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旅遊公路兩側一定距離;重要工業區、大型水利工程設施、城鎮市政工程設施等一定範圍內;機場、國防工程設施圈定的地區,礦產開發對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恢復影響的地區,礦山安全隱患難以防範的地區等,原則上也屬於禁止開採區域,其範圍依有關部門實時調整的具體規定。禁止開採區內不再新設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
禁止在各級自然保護區內所有區域進行礦產資源開採;禁止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內勘查,原則上只在實驗區安排財政全額出資的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自然保護區內已有探礦權和採礦權,在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要依法有序退出。
第三節 採礦權設置區劃
規劃擬新設開採規劃區塊51個,其中:國家規劃礦區內23個,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2個,國家整裝勘查區內26個。
(一)劃分原則。本規劃對「兩礦區」規劃礦種、國家整裝勘查區重點礦種、中央或省地勘基金地質勘查項目進行採礦權設置區劃;縣級規劃應當進行普通建築用砂石粘土的採礦權設置區劃;其他情形的應由市州級規划進行採礦權設置區劃。
擬新設開採規劃區塊(探轉採):高風險礦產劃定開採規劃區塊,勘查程度應達到詳查以上(含詳查);低風險礦產均應劃定開採規劃區塊;無風險礦產原則上在集中開採區劃定。
已設採礦權調整:根據勘查開採情況需變動開採範圍的採礦權,應當對採礦權進行規劃調整;處於生態功能區內的開採布局明顯不合理的採礦權,應採取相應措施調整退出。
已設採礦權整合:對於一礦多開、大礦小開的礦區中多個已設採礦權應進行整合。
(二)管理要求。採礦權設置區劃必須符合規劃分區管理要求,必須與規劃礦種方向一致。原則上一個開採規劃區塊只設一個主體。採礦權出讓,應採取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競爭方式公開出讓,嚴格限制採礦權協議出讓。
對於新設採礦權礦區範圍未超過已設探礦權範圍或開採規劃區塊範圍、擴大開採面積不超過原面積25%、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的礦產資源開發整合項目視同符合規劃。
確需新增和調整開採規劃區塊,屬於規劃調整。涉及省級規劃劃定的,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編制規劃調整方案,按程序報國土資源部上圖入庫;涉及市州級規劃劃定的,由市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編制規劃調整方案,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上圖入庫;涉及縣市區級規劃劃定的,由縣市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編制規劃調整方案,報市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經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複查後上圖入庫。
對於市縣發證管理的小型非金屬或砂石粘土類礦產,原則上在集中開採區內進行採礦權設置區劃。
第四節 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
落實全國規劃和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政策,將武山縣溫泉鉬礦作為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加以保護與儲備。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紅尖兵山鎢礦、金塔縣玉山鎢礦、天祝縣毛藏寺銅鉬礦等3處礦產地列為礦產資源儲備區。
探索建立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礦產資源儲備區多渠道投入機制,鼓勵進一步提高資源勘查程度,嚴格保護和監管。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發展需求和內外部條件變化,經嚴格論證和批准後,礦產資源儲備區可轉化為可供開採礦區,進行規模開發。市州、縣市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礦產資源儲備區應加強保護和監管,防止壓覆或破壞。
第五節 礦產資源開發管理
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嚴格規範礦產資源開採行為,保障採礦權人合法權益,維護礦產資源開採秩序。
發揮規劃空間管控作用,強化採礦權出讓事前管控,嚴格出讓交易監管,加強配號監管服務。採礦權出讓應按照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進行,一般不允許協議出讓,特殊情形的協議出讓須經省人民政府同意。
申請新立、轉讓、變更、延續採礦權,應嚴格履行審查程序,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以及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的相關要求。
實施採礦權設置區劃制度,加強開採規劃區塊的約束作用,建立和完善開採規劃區塊動態管理機制,在地質信息不斷豐富的前提下,實施開採規劃區塊的局部調整和完善。普通建築用砂石粘土類礦產無需設探礦權,應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直接出讓採礦權。
落實礦產資源開採督查管理制度,加強礦山儲量動態監測,強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管,依法查處礦產資源開採違法行為,促進礦山依法開發、綠色開發。
建立完善採礦權信息公示及抽查制度,嚴格落實礦產資源開發退出管理,對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已設採礦權要進行整改或有序退出。
加強部門協作配合,構建共同責任機制。加強礦山安全生產監管,有效防範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第七章 礦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
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嚴格礦山最低開採規模準入,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引導礦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綠色礦業,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開發利用結構調整
(一)嚴格礦山最低開採規模準入。積極推進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化、集約化,堅持礦山設計開採規模與礦區儲量規模相適應的原則,新建礦山嚴格執行規劃確定的礦山開採最低規模標準。嚴禁大礦小開、一礦多開,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新立採礦權。規劃期不再新建年產120萬噸以下的煤礦項目;煤礦改擴建必須達到年產45萬噸以上;對於年產30萬噸以下的煤礦,引導其有序退出。適度控制千米以深礦井和小規模低品位鐵礦的開發,不再新建年產20萬噸以下露天鐵礦、10萬噸以下地下鐵礦、5萬噸以下錳礦、10萬噸以下鉛鋅礦、3萬噸以下地下金礦、6萬噸以下露天金礦。嚴格控制河砂(礫)開採,合理確定開採範圍、開採時段和開採量,嚴禁破壞生態環境。
(二)調整礦山規模結構。積極促進礦山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通過資源整合、兼併重組等措施,控制小型礦山數量的過快增長,使礦山規模結構逐步得到優化。到2020年礦山數量控制在3600個左右,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5%以上。
第二節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
(一)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鼓勵煤炭、煤層氣與油頁巖等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加強缺煤地區極薄和中薄煤層、特殊稀缺煤種的綜合開發利用,「以矸換煤」綠色開採等。加強赤鐵礦、褐鐵礦、菱鐵礦等低品位、難利用鐵礦及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推進錳、鉻礦資源高效利用。開展低品位、難選冶、共伴生銅、鉛、鋅、金、鎢、鉬、鎳、錫、銻、稀土、稀有金屬及尾礦開發利用研究。加強鉀鹽、中低品位磷礦、螢石、石墨及其他特色非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礦山企業應當採取科學的開採方法和選礦工藝,提高礦山廢棄物的資源化水平,減少礦山廢棄物的排放。
(二)推動示範基地建設。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淘汰技術目錄,新建或改建礦山不得採用國家限制和淘汰的採選技術、工藝和設備。推動白銀銅鉛鋅多金屬礦、鏡鐵山鐵礦等2個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
專欄十二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基地 |
白銀銅鉛鋅多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主要推進低品位、難選銅鉛鋅多金屬礦及尾礦的節約與綜合利用。到2020年建成銅鉛鋅多金屬礦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對全省同類型銅鉛鋅多金屬礦礦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起示範作用。 鏡鐵山鐵礦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主要推進低品位、難選鐵礦及尾礦的節約與綜合利用。到2020年建成鐵礦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對全省同類型鐵礦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起示範作用。 |
(三)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管理。嚴格執行國土資源部公告的重要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加強監督管理。對於資源高效利用的礦山企業,依法優先配置礦產資源,優先保障礦業用地。對於「三率」不達標和嚴重浪費資源的礦山,按相關規定進行整改。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評估制度。通過市場、經濟、行政、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全省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達到90%以上。
第三節 綠色礦山建設
(一)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按照政府引導、標準領跑、四級聯創、企業主建、第三方評估、社會監督的原則,在用地、用礦、稅收等方面積極落實國家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努力促進國家、省、市、縣級綠色礦山建設,構建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省級綠色礦山創建標準:守法合規、管理規範、安全生產;重視綜合利用、注重科技創新、加強節能減排;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及時到位;較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礦地和諧,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各市州也要相應明確市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積極推進市級綠色礦山建設,鼓勵引導其它礦山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因地制宜逐步達到市級綠色礦山要求。
新建礦山要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應及時編制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加快改造升級進程,按要求逐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到2020年,建成280座綠色礦山,大中型礦山基本建成綠色礦山,全省綠色礦山比例力爭達到8%以上。
(二)積極創建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按照政府組織、部門協作、企業主體、公眾參與、共同推進的原則,發揮市縣政府積極性,制定創建方案,落實企業責任,積極創建金昌市(國家級)、徽縣、西和縣等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推進礦業綠色轉型,要從資源配置、採礦用地、財稅政策等方面落實相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利用5年的時間,建成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生態優良、礦地和諧、發展良性的示範區。通過實施一批重點工程,使示範區內勘查開發布局進一步優化、礦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整體提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礦地融合良性發展、綠色礦山比例大幅提升(60%以上)、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逐步建立。
專欄十三 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 |
金昌市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重點建設8座省級以上綠色礦山,推進全域綠色礦山建設,力爭到2020年綠色礦山比例達到60%以上;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銅鎳多金屬礦及礦業固廢合理開發、綜合利用水平;全面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有色金屬礦產品深加工,建設礦業領域生態文明的樣板區、礦產資源及礦業固廢綜合利用的示範區、循環經濟的展示區,逐步完善綠色礦業發展的新機制。 徽縣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重點建設4座省級以上綠色礦山,以郭家溝鉛鋅礦為綠色礦山建設典型,推進全域綠色礦山建設,力爭到2020年綠色礦山比例達到60%以上;優化勘查開發布局,加強科技創新,整體提升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全面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積極探索礦地和諧發展新途徑,建立發展綠色礦業工作新機制,推進全域綠色礦山建設。 西和縣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重點建設4座省級以上綠色礦山,推進全域綠色礦山建設,力爭到2020年綠色礦山比例達到60%以上;加大科技投入,加強低品位、難選冶礦及尾礦綜合利用研究;全面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品深加工,推動循環經濟和綠色礦業發展。 |
第四節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大力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引導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等三類資源型城市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到2020年資源型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資源保障有力、經濟活力迸發、人居環境優美、社會和諧進步的資源型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一)規範資源成長型城市有序發展。嚴格規範慶陽市、隴南市等資源成長型城市資源開發秩序,形成一批重要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基地。提高資源開發企業的準入門檻,合理確定資源開發強度,嚴格環境影響評價。提高資源深加工水平,加快完善上下遊產業配套,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著眼長遠,科學規劃,合理處理資源開發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使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同步協調發展。
(二)推動資源成熟型城市跨越發展。推動金昌市、瑪曲縣等資源成熟型城市高效開發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型產業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培育一批資源深加工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儘快形成若干支柱型接續替代產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切實做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區土地復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鎮化質量。
(三)支持資源衰退型城市轉型發展。支持白銀市、玉門市、紅古區等資源衰退型城市深入挖掘資源潛力,加大穩產改造力度,促進新老礦山有序接替,促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加快廢棄礦坑、沉陷區等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促進工礦用地再利用,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千方百計促進失業礦工再就業。加快廢棄礦坑、沉陷區等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接續替代產業發展,逐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八章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礦區土地復墾
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促進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第一節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一)強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貫徹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突出改革創新,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保護與治理新機制。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新模式,推進第三方專業治理,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恢復、責任追究」的保護責任制度體系,切實扭轉「舊帳未還,新帳又欠」的局面。
(二)嚴格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嚴格落實政府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管職能,強化礦山生產過程中對環境影響的監督,對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嚴重破壞的礦山,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達標的予以關閉。堅持礦山環境治理恢復目標責任制和一票否決制,將新建、生產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落實情況作為採礦權人開採信息公示和抽檢的重要內容,強化對採礦權人主體責任的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根據國家和省相關法規和政策,建立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后土地的權益分配及出資人用礦、用地支持政策及懲罰措施,鼓勵礦山企業「邊開採、邊治理、邊復墾」。
(三)加強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開展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提供依據。充分發揮各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環境保護機構的作用,利用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加快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重要礦區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網與信息管理系統。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域汙染物排放要符合重點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相關要求。規劃期內建立金川銅鎳礦、山丹煤礦、靖遠煤礦、窯街煤礦、阿幹煤礦、華亭煤礦、馬蓮河流域石油採區、廠壩鉛鋅礦、大水金礦等9個省級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區。
第二節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
(一)積極開展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樹立嚴格礦山開發準入管理、強化源頭保護的新理念,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由採礦權人負責。嚴格生產過程監督和責任追究,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責任落實到礦山生產「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嚴格監管《礦產資源開發與恢復治理方案》實施,實現礦山地質環境動態巡查工作常態化,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情況報告制度。嚴格礦山閉坑管理,督促閉坑礦山按照國家或省有關規定履行治理義務,加快推進礦山閉坑工作。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階段性驗收確認辦法,實現「邊開採、邊治理」。
(二)加快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嚴格落實政府對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的主體責任,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由政府統籌規劃,治理恢復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探索吸引社會資金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新機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鼓勵企業、社會團體或個人投資,加大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力度。到2020年,歷史遺留礦山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7200公頃。
(三)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重點工程。開展紅古區窯街煤礦區等35個重點治理區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積極爭取國家專項治理資金,以歷史遺留礦山及國有大、中型生產礦山為重點,創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示範性工程,使全省礦山地質環境顯著改善。
專欄十四 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 |
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35個):玉門市煤礦開採區及老君廟石油採區;山丹縣煤礦及非金屬礦開採區;永昌縣煤礦開採區;天祝縣炭山嶺煤礦集中開採區;紅古區窯街煤礦區;七裡河區阿幹鎮煤礦;榆中縣非金屬礦;平川區靖遠煤礦區;白銀公司深部銅礦區(包括閉坑的露天礦)及石灰石礦;合作市金礦集中開採區;瑪曲縣金礦集中開採區;G213、S204沿線礦山環境集中復綠區;岷縣鹿兒壩金礦開採區;迭部縣臘子口金礦開採區;舟曲縣金礦開採區;文縣石雞壩金礦開採區;文縣臨江溝嶺子錳礦、重晶石礦區;康縣金礦集中開採區;西和縣鉛鋅礦;成縣鉛鋅礦;徽縣北部鉛鋅礦;禮縣金礦;G30、G316、G310沿線武山縣集中復綠區;G30、G316、G310沿線甘谷縣集中復綠區;G30、G316、G310沿線天水市秦城區集中復綠區;G30、G316、G310沿線天水市麥積區金礦及非金屬礦集中復綠區;兩當縣北部金礦;徽縣南部金礦、鐵礦;隴南市兩當縣南部金礦、鐵礦;華亭縣煤礦;崇信縣煤礦;崆峒區煤礦及非金屬礦;慶陽馬蓮河流域慶城縣石油採區;慶陽馬蓮河流域環縣石油採區;慶陽馬蓮河流域華池縣石油採區。 |
第三節 礦區土地復墾
(一)推進新建和生產礦山土地復墾。新建和生產礦山開採礦產資源造成礦區土地損毀的,由採礦權人負責復墾。嚴格監管《礦產資源開發與恢復治理方案》的實施,實現礦區土地復墾動態巡查工作常態化。將礦區土地復墾工作落實情況作為採礦權人開採信息公示和抽檢的重要內容。對開發過程中剝離的適宜耕作的表層土壤,應做好收集和貯存,優先用於土地復墾、土壤改良等環境治理恢復工作。禁止將重金屬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物料或汙染土壤用於土地復墾,土地復墾應當滿足相應土地利用的環境保護相關要求。不符合相應標準的,不得種植食用農產品。
(二)加快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復墾。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由當地政府負責組織復墾,復墾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社會各方力量融合的土地復墾多元化投資機制。查清當地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情況,結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土綜合整治、精準扶貧等相關工程,統籌安排重點區域、貧困地區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的復墾工作。到2020年,完成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復墾面積5800公頃。
第九章 重大工程
落實規劃目標和任務,設置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等重大工程共18項。加強資金的籌措與管理,嚴格實行項目公告制度、招投標制度、工程監理制度和目標責任制度。
第一節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工程
從國家及我省地質調查重大需求出發,與國家地質調查計劃接軌,滿足地質服務領域的要求,設置甘肅省河西地區頁巖氣資源潛力評價工程。
專欄十五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工程 |
河西地區頁巖氣資源潛力評價工程:以河西地區主要盆地為單元,採用鑽探、測井、二維地震、採樣測試等工作手段,開展民和盆地、潮水盆地、敦煌盆地、蘇幹湖盆地、酒泉盆地、武威盆地、花海-金塔盆地頁巖氣資源潛力評價,優選下一步勘探開發的有利區。預期獲得頁巖氣資源儲量700億立方米。 |
第二節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結合我省重大找礦發現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以鉛鋅、金等礦產的開發利用為重點,實施徽縣郭家溝鉛鋅礦等7項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促進礦產資源綜合勘查開發及採選冶、深加工一體化發展。
專欄十六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7項):徽縣郭家溝鉛鋅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禮縣金山金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禮縣李壩金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唐家河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九龍川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合作市早子溝金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夏河縣加甘灘金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第三節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工程
進一步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結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研究及「礦山復綠」行動調查結果,在礦山環境問題突出的區域及「三區兩線」範圍內,設置武威市天祝縣炭山嶺煤礦採煤塌陷區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等9項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礦山復綠工程。
專欄十七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工程 |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工程(5項):武威市天祝縣炭山嶺煤礦採煤塌陷區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甘南州合作金礦地貌景觀修復、渣場整治工程;隴南市西和-成縣-徽縣鉛鋅礦集中開採區地貌修復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平涼市華亭、崇信煤礦採煤塌陷區地面塌陷治理及土地復墾工程;靖遠煤礦礦山開採區土地復墾工程。 礦山復綠工程(4項):金川銅鎳礦區渣場整治及尾礦庫復綠工程;窯街煤礦礦山開採區土地復墾及礦山復綠工程;G30、G316、G310沿線礦山集中整治及復綠工程;西和-成縣-徽縣鉛鋅礦集中開採區尾礦庫復綠工程。 |
第四節 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社會化服務工程
開展甘肅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工程,建立專業服務系統,開發權威、公益、可持續更新的全省地質信息服務產品。主要包括1∶25萬地質圖、1∶5萬地質圖、地質勘查程度、綜合水文地質圖、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等資料庫建設。
第十章 礦產資源管理改革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轉變規劃理念、思路和方法,激發市場活力,繁榮發展礦業,提高宏觀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礦產資源行政管理方式轉變。
第一節 完善礦產資源產權制度
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堅持資源公有、物權法定,清晰界定礦產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深化和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和規範礦業權市場,合理設置礦業權市場準入條件。進一步推進礦業權出讓方式改革,逐步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秩序。全面實施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落實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國家所有者權益。嚴格執行新修訂的《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審批管理辦法》,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規範和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審批程序。
第二節 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市場體系建設
堅持市場競爭取向,完善礦業權有形市場,擴大礦業權交易範圍,進一步推進礦業權實行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著力破解制度性障礙,充分調動市場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吸引社會資本和風險投資。嚴格限制和規範非競爭性出讓行為,從嚴控制協議出讓,規範探礦權轉採礦權和財政全額出資探礦權出讓。完善礦業權交易公示範圍和內容,加強交易過程和結果監督,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礦業權市場。將礦業權出讓競爭性環節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與全國同步推進統一的礦業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全國聯網的礦業權出讓信息公開查詢系統,進一步完善礦業權交易規則。
第三節 理順資源開發收益分配關係
健全資源開發收益分配管理體制,合理調整現行收益分配關係,完善支出結構。資源收益分配比例進一步向原產地傾斜、向基層傾斜,尤其要提高甘南等少數民族地區、慶陽革命老區、國家及省級貧困縣的分配比例。改善礦區所在地基礎設施和礦區周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使資源所在地充分受益,形成開一方資源、惠一方百姓、促一方發展的良好局面。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對貧困地區開發礦產資源佔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
第四節 強化礦產資源宏觀管理
依法對礦產資源進行宏觀管理,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制度,逐步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資源法律法規體系,強化礦產資源規劃的法律地位。加強礦產資源規劃管控,嚴格規劃分區管理、總量調控和開採準入制度。著力推進礦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實施礦種差別化、區域差別化管理,對緊缺礦產,實施鼓勵性勘查開發政策;對傳統優勢礦產,合理調控開發利用總量;對產能過剩類礦產,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保障資源供應,強化高端應用。
第五節 健全完善開發利用監督管理體系
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強化誠信體系建設,改革監管方式。全面推行礦業權人勘查開採信息公示制度,健全礦業權人及相關評估諮詢機構「黑名單」制度,完善社會監督、政府抽查、失信退出相配套的礦產資源監管體系。健全開發秩序與合理利用並重的礦山監管體系,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動態監測和礦業權配置的監督管理,建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綜合監管平臺,開展動態巡查和全天候遙感監測,強化對無證勘查開採等行為的執法監察及對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行為的專項督查。加強各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建立違法監察與監督檢查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共同做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
第十一章 規劃實施與管理
《規劃》是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法定效力,必須嚴格執行,全面落實。堅持從改革、完善制度和創新機制入手,綜合採取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等措施,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實現。規劃實施期間,因有關法律法規修編修改或國家另行出臺政策文件規定、且規劃內容與其不同或不適宜的,從其規定。
第一節 建立完善規劃實施目標責任考核制度
各地、各部門應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健全規劃管理體制,完善規劃實施機制,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完善評價體系和績效管理,將規劃實施情況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作為評價地方經濟發展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各地政府應當將規劃與現行礦政管理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建立政府問責和追究制,加強規劃實施的責任追溯,嚴格落實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與礦山環境治理等目標和指標。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能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合力。
第二節 健全完善規劃審查制度
在國家制定的有關礦產資源法律法規指導下,制定與之相配套的規劃實施法規政策和規章制度,提高規劃的法律地位,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調控和指導作用。在規劃修訂過程中,根據自然保護區範圍變化情況,及時更新調整禁止勘查開採區域,從源頭上嚴格把關,主動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礦業權的新設、轉讓、變更、延續等審批登記和地質勘查基金等國家財政出資項目設立時,要開展以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為重點的規劃協查。按照規劃嚴格審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活動。對不符合規劃的,不得批准立項,不得審批頒發勘查許可證和採礦許可證,不得批准用地。建立規劃年度實施制度,將規劃目標指標有計劃、按年度、分市州落實到位。
第三節 健全完善規劃實施評估調整機制
完善規劃實施評估機制,重點強化市縣級規劃評估。加強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完成情況的調查、統計和分析,針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及時提出解決辦法,為規劃管理、調整與修訂提供依據。對規劃實施過程中因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資源條件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對規划進行調整的,必須對規劃調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評估,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審批,按照「誰調整、誰負責,誰把關、誰負責」的原則,統籌部署全省礦產資源規劃調整與上圖入庫的有關工作,確保調整內容的科學、合理和可行。
第四節 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監督
各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發現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礦區土地復墾等活動不符合規劃的,應當及時予以糾正。對違反規划進行勘查、開採的行為,要依法查處,必要時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聯合督查,啟動問責程序,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探索將規劃實施情況列為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的內容,定期公布規劃執行情況。
第五節 提高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
完善規劃實施管理的動態監測、評價、預警技術,建立涵蓋全省的規劃資料庫和管理信息系統,將規劃與其他礦政管理信息系統有效銜接,統一納入國土資源「一張圖」管理,構建功能完善的信息網絡,使現代化技術手段在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強規劃管理專業人才的培育和隊伍建設,培養一批規劃編制、實施、評估及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切實提高隊伍素質,增強依法行政能力。
附表1
甘肅省礦產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規劃表
序號 | 名 稱 | 主攻礦種 | 所在行政區 |
1 | 公婆泉-狼娃山銅鐵金鈧煤炭重點調查評價區 | 銅;鐵;金;鈧; 煤炭 | 肅北縣 |
2 | 輝銅山-花牛山銅鉛鋅金鎢銣重點調查評價區 | 銅;鉛;鋅;金;鎢;銣 | 肅北縣;瓜州縣; 敦煌市 |
3 | 小西弓-石板泉金銅稀有金屬重點調查評價區 | 金;銅;稀有金屬 | 肅北縣;瓜州縣 |
4 | 大紅山-長頭山北煤炭重點調查評價區 | 煤炭 | 肅北縣 |
5 | 餘石山-石板墩鐵錳金鈮鉭藍晶石重點調查評價區 | 鐵;錳;金;鈮;鉭;藍晶石 | 阿克塞縣;肅北縣 |
6 | 蘇幹湖盆地頁巖氣重點調查評價區 | 頁巖氣 | 阿克塞縣 |
7 | 鏡鐵山-卡瓦金鐵鎢鉬鉛鋅重點調查評價區 | 金;鐵;鎢;鉬;鉛;鋅 | 酒泉市;張掖市 |
8 | 敦煌盆地頁巖氣鉀鹽地下水生態地質重點調查評價區 | 頁巖氣;鉀鹽; 地下水 | 酒泉市 |
9 | 黑河流域地下水頁巖氣生態地質重點調查評價區 | 地下水;頁巖氣 | 酒泉市;張掖市 |
10 | 潮水盆地頁巖氣地下水生態地質重點調查評價區 | 地下水;頁巖氣 | 武威市;金昌市 |
11 | 民和盆地煤炭頁巖氣重點調查評價區 | 煤炭;頁巖氣 | 蘭州市;臨夏州 |
12 | 加幹灘-早子溝金(銻)重點調查評價區 | 金;銻 | 甘南州;臨夏州 |
13 | 隴東地區煤層氣、頁巖氣重點調查評價區 | 煤層氣;頁巖氣 | 慶陽市;平涼市 |
14 | 黃河源區生態地質重點調查評價區 | 金 | 瑪曲縣 |
15 | 卓尼-迭部金鉛鋅重點調查評價區 | 金;鉛;鋅 | 隴南市;甘南州; 定西市 |
16 | 天水金稀有金屬重點調查評價區 | 金;稀有金屬 | 天水市;隴南市 |
17 | 徽成盆地煤炭重點調查評價區 | 煤炭 | 隴南市 |
18 | 文縣-康縣金錳重晶石重點調查評價區 | 金;錳;重晶石 | 隴南市;甘南州 |
附表2
甘肅省基礎地質調查評價重點項目表
項目 編號 | 項 目 名 稱 | 項目起止時間 |
1:5萬區域地質調查 | ||
D1 | 甘肅省營毛沱鐵銅金鎢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1:5萬紅柳河等2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7-2019 |
D2 | 甘肅省祁連西段1:5萬煙丹土等5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7-2019 |
D3 | 甘肅省祁連西段1:5萬德勒諾爾-石板墩地區6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6-2018 |
D4 | 甘肅省祁連西段1:5萬烏蘭達坂等5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8-2020 |
D5 | 甘肅省祁連中段1:5萬石油河腦等4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8-2020 |
D6 | 甘肅省祁連中段1:5萬祥雲寺等6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20-2022 |
D7 | 甘肅省祁連中段1:5萬夾道寺等3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20-2022 |
D8 | 甘肅省祁連東段1:5萬幹沙鄂博等4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6-2018 |
D9 | 甘肅省白銀廠及外圍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1:5萬3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7-2019 |
D10 | 甘肅省甘南地區1:5萬合作鎮等6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20-2022 |
D11 | 甘肅省寨上金礦整裝勘查區1:5萬哇兒溝等4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7-2019 |
D12 | 甘肅省寨上-馬塢金礦整裝勘查區1:5萬大草灘鄉等6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7-2019 |
D13 | 甘肅省西秦嶺1:5萬西和縣等5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20-2022 |
D14 | 甘肅省大橋金銻礦整裝勘查區1:5萬舟曲縣等3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7-2019 |
D15 | 甘肅省石雞壩-陽山金礦整裝勘查區1:5萬武都縣等4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6-2018 |
D16 | 甘肅省1:5萬南坪、鐵樓等2幅區域地質調查 | 2016-2018 |
1:5萬城市地質調查 | ||
CD1 | 甘肅嘉峪關市幅等3幅1:5萬城市及生態地質調查 | 2018-2020 |
CD2 | 甘肅大同幅等4幅1:5萬城市及生態地質調查 | 2019-2021 |
CD3 | 蘭州新區開發建設1:5萬西槽等4幅城市區域地質及水工環地質現狀調查 | 2016-2018 |
CD4 | 甘肅蘭州市幅、西固城幅1:5萬城市立體地質調查 | 2020-2022 |
CD5 | 甘肅天水市、關子鄉、北道區3幅1:5萬城市及生態地質調查 | 2017-2019 |
1:25萬區域地質及生態地質調查 | ||
SD1 | 甘肅1:25萬玉門關幅、敦煌市幅區域地質及生態環境調查 | 2016-2018 |
SD2 | 甘肅鼎新鎮、臨澤縣幅1:25萬區域地質及生態地質調查 | 2019-2021 |
SD3 | 甘肅金昌市幅1:25萬區域地質及生態地質調查 | 2018-2020 |
SD4 | 甘肅甘南黃河首曲1:25萬生態地質調查 | 2017-2019 |
1:25萬區域重力調查 | ||
ZL1 | 甘肅1:25昌馬、嘉峪關市幅區域重力調查 | 2016-2017 |
ZL2 | 甘肅1:25萬玉門關、敦煌市、玉門鎮幅區域重力調查 | 2018-2019 |
ZL3 | 甘肅1:25萬花海、鼎新鎮幅區域重力調查 | 2019-2020 |
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 ||
HT1 | 甘肅省張掖-山丹地區1:25萬區域化探 | 2016-2018 |
HT2 | 甘肅省1:25萬合作幅區域化探 | 2017-2019 |
HT3 | 甘肅省武都-文縣地區1:25萬區域化探 | 2018-2020 |
HT4 | 甘肅省成縣-康縣地區1:25萬區域化探 | 2019-2021 |
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 | ||
TD1 | 甘肅省隴西-會寧地區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 | 2016 |
TD2 | 甘肅省天水-靜寧地區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 | 2017 |
TD3 | 甘肅臨澤-高臺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 | 2018 |
1:5萬土地質量評估 | ||
TD4 | 甘肅蘭州市七裡河區土地質量評估 | 2017-2018 |
TD5 | 甘肅張掖市東園鎮土地質量評估 | 2019-2020 |
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 | ||
DH1 | 甘肅省岷縣-天水市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 2016-2018 |
DH2 | 甘肅省臨洮-定西-莊浪地區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 2016-2018 |
DH3 | 甘肅省臨夏地區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 2017-2019 |
DH4 | 甘肅省武都市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 2017-2019 |
DH5 | 甘肅省環縣-華池地區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 2018-2020 |
1:5萬水文地質調查 | ||
SW1 | 甘肅省隴東盆地(涇川縣、崇信縣、靈臺縣)1:5萬水文地質詳細調查 | 2019-2020 |
SW2 | 甘肅省隴東盆地(西峰區、鎮原縣)1:5萬水文地質詳細調查 | 2016-2018 |
SW3 | 甘肅省隴東盆地(合水縣、寧縣、正寧縣)1:5萬水文地質詳細調查 | 2017 |
SW4 | 甘肅省隴東盆地(慶城-華池縣)1:5萬水文地質詳細調查 | 2019 |
SW5 | 甘肅省隴東盆地(環縣)1:5萬水文地質詳細調查 | 2016-2018 |
SW6 | 甘肅省疏勒河流域1:5萬水文地質調查 | 2016-2018 |
SW7 | 甘肅省石羊河流域1:5萬水文地質調查 | 2016-2018 |
1:5萬礦產地質調查 | ||
KD01 | 甘肅美武-臨潭地區1:5萬4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6-2019 |
KD02 | 甘肅卓尼—納雜地區1:5萬3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6-2019 |
KD03 | 甘肅省祁連東段1:5萬大靖鎮等6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9-2021 |
KD04 | 甘肅省龍首山地區1:5萬高臺縣等5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9-2021 |
KD05 | 甘肅省祁連中段1:5萬鏡鐵山工區等4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6-2018 |
KD06 | 甘肅省北山地區1:5萬駝馬灘等4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7-2019 |
KD07 | 甘肅省北山地區1:5萬小獨梁等5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8-2020 |
KD08 | 甘肅省北山地區1:5萬天倉鄉等3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8-2020 |
KD09 | 甘肅省北山地區1:5萬大紅山等4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9-2020 |
KD10 | 甘肅省北山地區1:5萬明水等6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 2018-2020 |
KD11 | 甘肅省肅北縣紅嶺-尹哈託裡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12 | 甘肅省肅北縣駱駝口-大紅山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13 | 甘肅省肅北縣躍進山—紅柳丘井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14 | 甘肅省肅北縣陶勒努圖洪-基西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15 | 甘肅省肅北縣紅泉-紅巖井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16 | 甘肅省瓜州縣小獨梁-北山一帶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17 | 甘肅省肅北縣土墩泉-三個井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18 | 甘肅省敦煌市頭道泉-青墩峽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9-2021 |
KD19 | 甘肅省瓜州縣金泉站-廟廟井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7 |
KD20 | 甘肅省肅北縣紅柳疙瘩井—四十裡井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21 | 甘肅省肅北縣炭窯子井-帳房山東北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22 | 甘肅省金塔縣亂石山-沙紅山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23 | 甘肅省敦煌市1447高地一帶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24 | 甘肅省玉門市大坡山-前紅泉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25 | 甘肅省玉門市紅柳圪瘩-沙棗園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26 | 甘肅省金塔縣青山坡-天倉鄉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9-2021 |
KD27 | 甘肅省阿克塞縣夾山-崔木土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28 | 甘肅省肅北縣浩布勒格-紅柳峽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9-2021 |
KD29 | 甘肅省肅北縣土大坂-石城子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30 | 甘肅省玉門市昌馬鄉-鴨兒峽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31 | 甘肅省阿克塞縣柳城子-紅柳溝石棉礦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32 | 甘肅省肅北縣大泉口-西溝石灰石礦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33 | 甘肅省高臺縣臭泥墩-西小口子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34 | 甘肅省高臺縣高臺-板橋鄉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35 | 甘肅省臨澤縣紅沙窩-那仁布魯格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36 | 甘肅省民勤縣廟臺子-下八浪井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37 | 甘肅省山丹縣老軍鄉-甘泉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38 | 甘肅省永昌縣尖山-平口峽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39 | 甘肅省永昌縣河西堡鎮-小井子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40 | 甘肅省山丹縣白石崖-沙溝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41 | 甘肅省古浪縣黃羊川-裴家瑩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42 | 甘肅省景泰縣紅水-寺灘鄉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43 | 甘肅省靖遠縣水泉-打拉池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44 | 甘肅省靖遠縣潘家窯-打拉池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45 | 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湖灘地區1:5萬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46 | 甘肅省莊浪縣麻武—華亭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47 | 甘肅省華亭縣四十里舖—崇信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9-2021 |
KD48 | 甘肅省華亭縣上關鎮—朝那鎮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49 | 甘肅省碌曲西倉-雙岔鄉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6-2018 |
KD50 | 甘肅省甘谷-天水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9-2021 |
KD51 | 甘肅省天水市平南鄉-甘泉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52 | 甘肅省天水市元龍-黨川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53 | 甘肅省天水市娘娘壩-隘口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9-2021 |
KD54 | 甘肅省徽縣麻沿河-高橋鎮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55 | 甘肅省西和縣十里舖-江洛鎮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56 | 甘肅省兩當縣柳林鎮-太陽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8-2020 |
KD57 | 甘肅省瑪曲縣西科河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58 | 甘肅省瑪曲縣曲合爾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9-2021 |
KD59 | 甘肅省瑪曲縣祖哈卡哇若-扎西拉則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7-2019 |
KD60 | 甘肅省舟曲縣巴藏-大草坡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2 |
KD61 | 甘肅省成縣豆家坪-站兒巷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19-2021 |
KD62 | 甘肅省康縣郭鎮-兩河口地區礦產遠景調查 | 2020-2021 |
頁巖(油)氣調查及潛力評價 | ||
YY1 | 鄂爾多斯盆地(甘肅部分)頁巖氣資源調查 | 2016-2017 |
YY2 | 甘肅省武威盆地頁巖氣調查評價 | 2016-2017 |
YY3 | 甘肅省敦煌盆地頁巖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6-2017 |
YY4 | 甘肅省潮水盆地頁巖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6-2017 |
YY5 | 甘肅省酒西盆地頁巖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6-2017 |
YY6 | 甘肅省民和盆地頁巖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6-2017 |
YY7 | 甘肅省民樂盆地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 | 2018-2020 |
YY8 | 甘肅省蘇幹湖盆地頁巖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6-2017 |
YY9 | 甘肅省中口子盆地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 | 2018-2020 |
YY10 | 甘肅省定西盆地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 | 2018-2020 |
YY11 | 甘肅省隴西盆地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 | 2018-2020 |
YY12 | 甘肅省馬鬃山盆地頁巖(油)氣基礎地質調查 | 2018-2020 |
YY13 | 甘肅省徽成盆地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 | 2018-2020 |
煤層氣潛力調查評價 | ||
M1 | 甘肅省隴東地區煤層氣潛力調查評價 | 2016-2020 |
M2 | 甘肅省靖遠煤田寶積山礦區煤層氣調查評價 | 2016-2017 |
M3 | 甘肅省民和盆地煤層氣調查評價 | 2016-2017 |
煤炭調查及潛力評價 | ||
M4 | 甘肅省肅北縣長頭山北煤炭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9-2020 |
M5 | 甘肅省肅北縣大紅山—青石泉煤炭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9-2020 |
M6 | 甘肅省隴南地區徽成盆地煤炭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6-2020 |
M7 |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公婆泉煤炭資源潛力調查評價 | 2016-2018 |
地熱調查評價 | ||
DR1 | 甘肅省河西走廊地熱能調查評價 | 2018-2020 |
DR2 | 天水市城區地熱資源調查評價 | 2017-2019 |
非金屬礦產調查評價 | ||
FD1 | 金塔縣玉石山、香草山、野馬泉一帶螢石礦調查評價 | 2016-2017 |
FD2 | 瓜州狼山口-肅北破城山一帶石墨礦調查評價 | 2018-2019 |
FD3 | 高臺縣七壩-九壩一帶螢石礦調查評價 | 2017-2018 |
FD4 | 金昌市照路溝-武威大沙溝一帶螢石礦調查評價 | 2016-2018 |
FD5 | 瓜州花白山-肅北平山頭高純石英巖調查評價 | 2018-2020 |
FD6 | 甘肅省肅南縣梨園河耐火粘土及高鋁粘土、鋁土礦調查評價 | 2018-2020 |
FD7 | 敦煌市飾面石材用花崗巖、大理巖礦資源調查評價 | 2016-2017 |
FD8 | 金塔縣飾面石材用花崗巖、大理巖資源調查評價 | 2016-2017 |
FD9 | 瓜州縣浮融山-小泉一帶飾面石材用花崗巖資源調查評價 | 2017-2018 |
FD10 | 肅北縣雙鷹山—大豁落井一帶重晶石、磷礦資源調查評價 | 2017-2018 |
FD11 | 白銀市平川區寶積山陶瓷(陶粒)粘土礦源調查評價 | 2017-2018 |
FD12 | 卓尼縣喇嘛崖一帶洮硯石資源調查評價 | 2018-2019 |
FD13 | 河西地區石膏礦資源調查評價 | 2018-2019 |
FD14 | 文縣臨江-宕昌重晶石(毒重石)、石英巖、磷礦調查評價 | 2018-2019 |
註:財政出資的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調查項目在實施中要避讓各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其他調查評價項目在實施中要避讓各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 |
附表3
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分區表
序號 | 名 稱 | 所在行政區 | 類 別 | 主要礦種 |
1 | 南金山金銀石墨礦 | 肅北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銀 |
2 | 楊嶺-紅山鐵釩礦 | 肅北縣 | 重點勘查區 | 鐵;釩 |
3 | 青墩峽飾面石材礦 | 敦煌市 | 重點勘查區 | 飾面用花崗巖 |
4 | 白山外圍鎢礦 | 敦煌市 | 重點勘查區 | 鎢 |
5 | 古堡泉-花牛山鐵銅礦 | 瓜州縣 | 重點勘查區 | 鐵;銅 |
6 | 紅柳泉東煤炭 | 肅北縣 | 重點勘查區 | 煤 |
7 | 小西弓一帶金鎢礦 | 肅北縣;玉門市 | 重點勘查區 | 金;鎢 |
8 | 白山堂一帶銅多金屬礦滑石礦菱鎂礦 | 金塔縣 | 重點勘查區 | 銅 |
9 | 敦煌古疏勒河流域(鉀)鹽類礦 | 敦煌市 | 重點勘查區 | 鉀鹽 |
10 | 玉門市低窩鋪煤炭 | 玉門市 | 重點勘查區 | 煤 |
11 | 餘石山一帶鈮鉭銅鉛鋅藍晶石礦 | 阿克塞縣 | 重點勘查區 | 鈮;鉭;銅;鉛;鋅 |
12 | 白石頭溝-掉石溝一帶晶質石墨礦 | 肅北縣 | 重點勘查區 | 石墨 |
13 | 正北山-蘆泉一帶粘土礦 | 高臺縣;臨澤縣 | 重點勘查區 | 凹凸棒石粘土; 海泡石粘土;膨潤土 |
14 | 花草灘煤炭 | 永昌縣 | 重點勘查區 | 煤 |
15 | 紅窪井東煤炭 | 永昌縣 | 重點勘查區 | 煤 |
16 | 昌寧北煤炭 | 民勤縣;金川區 | 重點勘查區 | 煤 |
17 | 黃家井煤炭 | 民勤縣 | 重點勘查區 | 煤 |
18 | 臘水井煤炭 | 民勤縣 | 重點勘查區 | 煤 |
19 | 金昌市蛤蟆胡同溝-大板溝磷礦 | 金昌市 | 重點勘查區 | 磷 |
20 | 天祝-永登含膏盆地石膏礦 | 天祝縣;永登縣 | 重點勘查區 | 石膏 |
21 | 白銀廠一帶銅礦 | 永登縣;白銀市 | 重點勘查區 | 銅 |
22 | 靖遠煤田外圍旱平川煤炭 | 平川區 | 重點勘查區 | 煤 |
23 | 窯街煤田外圍煤炭 | 紅古區;永登縣 | 重點勘查區 | 煤 |
24 | 靖遠-會寧凹凸棒石粘土礦 | 靖遠縣 | 重點勘查區 | 凹凸棒石粘土 |
25 | 馬銜山螢石礦 | 臨洮縣 | 重點勘查區 | 螢石 |
26 | 肖金煤炭 | 西峰區 | 重點勘查區 | 煤 |
27 | 許家源一帶煤炭 | 正寧縣;寧縣 | 重點勘查區 | 煤 |
28 | 蛟龍掌一帶鉛鋅多金屬礦 | 通渭縣;靜寧縣 | 重點勘查區 | 鉛;鋅 |
29 | 加甘灘-早子溝一帶金多金屬礦 | 夏河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 |
30 | 百裡煤炭 | 靈臺縣 | 重點勘查區 | 煤 |
31 | 申藏-新城含膏盆地石膏礦 | 臨潭縣;卓尼縣 | 重點勘查區 | 石膏 |
32 | 寨上金礦 | 岷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 |
33 | 拉爾瑪-益哇一帶金銻釩硒礦 | 碌曲縣;迭部縣;卓尼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銻;釩;硒 |
34 | 南陽-銓水銻礦 | 宕昌縣 | 重點勘查區 | 銻 |
35 | 李子園-太陽寺一帶金多金屬礦 | 天水市;兩當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 |
36 | 廠壩一帶鉛鋅礦 | 成縣;徽縣 | 重點勘查區 | 鉛;鋅 |
37 | 崖灣-大橋一帶金銻礦 | 西和縣;成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銻 |
38 | 談家莊-廣金壩一帶金銻汞鐵錳礦 | 徽縣;成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銻;汞;鐵;錳 |
39 | 甘泉-長壩一帶金鉑鈀稀土礦 | 武都縣;康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鉑;鈀 |
40 | 木馬街-三河壩金礦 | 武都縣;康縣 | 重點勘查區 | 金 |
41 |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 | 張掖市、武威市、金昌市 | 限制勘查區 |
|
附表4
甘肅省主要礦產資源探礦權設置區劃表
序號 | 區塊名稱 | 勘查主礦種 | 序號 | 區塊名稱 | 勘查主礦種 |
1 | 甘肅省肅北縣黑山梁地區鈧礦普查 | 鈧 | 125 |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楊莊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2 | 甘肅省肅北縣703北金多金屬礦普查 | 金 | 126 |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地熱資源預查 | 地熱 |
3 | 甘肅省肅北縣霍勒扎德蓋西金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27 | 甘肅省寧縣平子-米橋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4 | 甘肅省肅北縣霍東北金礦普查 | 金 | 128 | 甘肅省臨夏縣城區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5 | 甘肅省肅北縣孫家嶺地區鈧多金屬礦普查 | 鈧 | 129 | 甘肅省寧縣和盛-涇川縣荔堡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6 | 甘肅省肅北縣大紅泉東金礦普查 | 金 | 130 | 甘肅省夏河縣尼瑪隆溝一帶金及多金屬礦普查 | 金 |
7 | 甘肅省肅北縣白山頭銣礦普查 | 銣 | 131 | 甘肅省夏河縣清水溝天然礦泉水普查 | 礦泉水 |
8 | 甘肅省肅北縣××礦普查 |
| 132 | 甘肅省通渭縣寺子川-石峰堡一帶白雲巖普查 | 白雲巖 |
9 | 甘肅省敦煌市五一山釩礦普查 | 釩 | 133 | 甘肅省莊浪縣趙墩一帶銅多金屬礦預查 | 多金屬 |
10 | 甘肅省肅北縣平頭山井銅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134 | 甘肅省夏河縣麻尕金礦普查 | 金 |
11 | 甘肅省敦煌市塔水井東釩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35 | 甘肅省合作市日岡瑪金礦普查 | 金 |
12 | 甘肅省肅北縣楊嶺鐵多金屬礦普查 | 鐵 | 136 | 甘肅省夏河縣長石頭溝腦-扎油梁金礦普查 | 金 |
13 | 甘肅省肅北縣岔路口鐵多金屬礦普查 | 鐵 | 137 | 甘肅省崇信縣周寨南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14 | 甘肅省敦煌市新泉北釩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38 | 甘肅省夏河縣多朗囊一帶金礦普查 | 金 |
15 | 甘肅省肅北縣長流水南鎳礦普查 | 鎳 | 139 | 甘肅省靈臺縣百裡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16 | 甘肅省瓜州縣東金灘金礦普查 | 金 | 140 | 甘肅省甘谷縣羅家峽一帶磷礦詳查 | 磷 |
17 | 甘肅省敦煌市白峽尼山金礦普查 | 金 | 141 | 甘肅省夏河縣加木龍溝西南一帶金礦普查 | 金 |
18 | 甘肅省瓜州縣揚帆金礦普查 | 金 | 142 | 甘肅省張家川縣丁河一帶鐵及多金屬礦普查 | 鐵 |
19 | 甘肅省瓜州縣銘楊銅鎳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143 | 甘肅省清水縣李溝一帶鉛及多金屬礦普查 | 鉛 |
20 | 甘肅省敦煌市金灘子西金礦普查 | 金 | 144 | 甘肅省清水縣楊坪金礦外圍金及多金屬礦普查 | 金 |
21 | 甘肅省瓜州縣柳園鎮輝銅山外圍銅礦普查 | 銅 | 145 | 甘肅省漳縣鹽礦資源普查 | 巖鹽 |
22 | 甘肅省敦煌市明舒井南金礦普查 | 金 | 146 | 甘肅省漳縣苟家寨外圍水泥用石灰巖礦詳查 | 水泥用石灰巖 |
23 | 甘肅省肅北縣五個井銅鐵礦普查 | 銅 | 147 | 甘肅省武山縣鴛鴦鎮鉻鐵礦普查 | 鉻 |
24 | 甘肅省肅北縣四道梁南鉬礦普查 | 鉬 | 148 | 甘肅省夏河縣希倉隆哇金礦預查 | 金 |
25 | 甘肅省敦煌市紅柳溝金礦普查 | 金 | 149 | 甘肅省夏河縣阿芒金銀礦預查 | 金 |
26 | 甘肅省瓜州縣老金廠北金礦普查 | 金 | 150 | 甘肅省碌曲縣九頭山金礦預查 | 金 |
27 | 甘肅省瓜州縣906金礦普查 | 金 | 151 | 甘肅省夏河縣姜隆哇金礦預查 | 金 |
28 | 甘肅省敦煌市白山金礦普查 | 金 | 152 | 甘肅省岷縣銅峪溝銅及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29 | 甘肅省瓜州縣黃龍崗金礦普查 | 金 | 153 | 甘肅省清水縣牛頭河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30 | 甘肅省敦煌市白石灘金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54 | 漳縣大霧山金多金屬普查 | 金 |
31 | 甘肅省敦煌市小獨山金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55 | 漳縣東龍溝銀礦預查 | 銀 |
32 | 甘肅省肅北縣金山道南金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56 | 武山縣張家溝金礦預查 | 金 |
33 | 甘肅省肅北縣金廟溝南矽灰石礦普查 | 矽灰石 | 157 | 漳縣侯家裡銀礦預查 | 銀 |
34 | 甘肅省敦煌市花崗石石材礦普查 | 花崗巖 | 158 | 漳縣阿沙灘銀礦預查 | 銀 |
35 | 甘肅省瓜州縣小金溝金礦普查 | 金 | 159 | 武山縣上草坪金礦預查 | 金 |
36 | 甘肅省金塔縣野馬泉螢石礦普查 | 螢石 | 160 | 岷縣水泉灣金礦預查 | 金 |
37 | 甘肅省金塔縣小鐵山東鐵礦普查 | 鐵 | 161 | 武山縣本深溝南銅礦預查 | 銅 |
38 | 甘肅省金塔縣雞心山鉛鋅礦普查 | 鉛 | 162 | 臨潭縣三岔鄉金礦普查 | 金 |
39 | 甘肅省金塔縣沙棗園子金砷礦普查 | 金 | 163 | 岷縣高咀銅礦預查 | 銅 |
40 | 甘肅省金塔縣丁字路口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164 |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區南部煤炭資源預查 | 煤 |
41 | 甘肅省金塔縣白石壩錫鐵多金屬礦普查 | 錫 | 165 | 漳縣胭脂溝南銅礦預查 | 銅 |
42 | 甘肅省敦煌市碾石溝飾面石材用花崗巖普查 | 飾面用花崗巖 | 166 | 武山縣帛家河金礦預查 | 金 |
43 | 敦煌市城區及外圍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167 | 甘肅省漳縣曹家溝金礦普查 | 金 |
44 | 甘肅省敦煌市火焰山南銅鎳礦普查 (續作) | 銅 | 168 | 武山縣太皇山鋅礦預查 | 鋅 |
45 |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天生泉一帶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169 | 漳縣教場壩北東金礦預查 | 金 |
46 | 甘肅省嘉峪關市西磨子溝金銅礦普查 | 金 | 170 | 岷縣西寨金礦預查 | 金 |
47 | 甘肅省玉門市積陰功臺銅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171 | 岷縣教場壩西北金銀礦預查 | 銀 |
48 | 甘肅省肅北縣白石頭溝晶質石墨礦普查 | 石墨 | 172 | 漳縣胭脂溝腦鉛鋅礦預查 | 鉛 |
49 | 甘肅省肅北縣大敖包溝銅鎳礦普查 | 銅 | 173 | 武山縣斜山北東金礦預查 | 金 |
50 | 甘肅省阿克塞縣多壩溝金多金屬礦普查 | 金 | 174 | 岷縣石門多金屬普查 | 多金屬 |
51 | 甘肅省肅北縣敖包山晶質石墨礦普查 | 石墨 | 175 | 岷縣古布銅礦預查 | 銅 |
52 | 甘肅省玉門市大風溝金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76 |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園子溝—漫灣一帶金及多金屬礦普查 | 金 |
53 | 甘肅省肅北縣紅柳峽晶質石墨礦普查 | 石墨 | 177 | 岷縣紅崖鋅礦預查 | 鋅 |
54 | 甘肅省肅北縣白臺溝東晶質石墨礦普查 | 石墨 | 178 | 岷縣上草地北金礦預查 | 金 |
55 | 甘肅省肅北縣三岔河鉛多金屬礦普查 | 鉛 | 179 | 甘肅省岷縣亮魚溝一帶金礦普查 | 金 |
56 | 甘肅省肅北縣紅坑子銅金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180 | 武山縣草灘金礦預查 | 金 |
57 | 甘肅省高臺縣合黎山南煤炭預查 | 煤 | 181 | 岷縣番白坡本區金礦預查 | 金 |
58 | 甘肅省肅北縣馬石頭泉地區長頭山石膏礦詳查 | 石膏 | 182 | 岷縣談家漢鉛鋅礦普查 | 鉛 |
59 | 甘肅省肅北縣豹子溝南金礦普查 | 金 | 183 |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戴家溝鈮鉭礦普查 | 鈮鉭 |
60 | 甘肅省高臺縣九壩西螢石礦普查 | 螢石 | 184 | 岷縣趙家莊銅礦預查 | 銅 |
61 | 甘肅省肅北縣野馬銅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185 |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六丈山銣等稀有金屬礦普查 | 銣 |
62 | 甘肅省阿克塞縣青石溝藍晶石礦普查 | 藍晶石 | 186 | 岷縣沙地溝鉛礦預查 | 鉛 |
63 | 甘肅省肅北縣拉排溝晶質石墨礦普查 | 石墨 | 187 |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凍水溝鉛鋅銀礦普查 | 鉛 |
64 | 甘肅省阿克塞縣安南壩青砂溝錳礦詳查 | 錳 | 188 | 岷縣慢子溝多金屬預查 | 多金屬 |
65 | 甘肅省阿克塞縣餘石山鈮鉭多金屬礦普查 | 鈮鉭 | 189 | 岷縣奇智金礦預查 | 金 |
66 | 甘肅省阿克塞縣餘石山西金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90 | 岷縣狼渡砂金礦普查 | 金 |
67 | 甘肅省肅南縣紅灣鐵多金屬礦普查 | 鐵 | 191 | 禮縣格子上銅礦預查 | 銅 |
68 | 甘肅省肅南縣大柳溝銅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192 | 岷縣安東那金礦普查 | 金 |
69 | 甘肅省民勤縣截泉子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193 | 岷縣寺溝鎮金礦預查 | 金 |
70 |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北大河鐵礦普查 | 鐵 | 194 |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餵兒溝金及多金屬礦普查 | 金 |
71 | 甘肅省臨澤縣城區及南部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195 | 宕昌縣塔兒裡金礦普查 | 金 |
72 | 甘肅省阿克塞縣中黑山金礦普查 | 金 | 196 | 岷縣嶺子梁上金礦預查 | 金 |
73 | 甘肅省民勤縣潮水盆地北緣煤炭資源綜合預查 | 煤 | 197 | 岷縣閭井金礦普查 | 金 |
74 | 甘肅省山丹縣××及多金屬礦普查 |
| 198 | 甘肅省禮縣河西溝金礦普查 | 金 |
75 | 甘肅省民樂縣民樂生態工業園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199 |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寨溝一帶銅及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76 | 甘肅省山丹縣花草灘煤礦擴大區煤炭普查 | 煤 | 200 |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花廟子晶質石墨礦普查 | 石墨 |
77 | 甘肅省山丹縣馬寨勘查區煤炭預查 | 煤 | 201 | 甘肅省禮縣真子山金礦普查 | 金 |
78 | 甘肅省山丹縣東水泉東煤炭預查 | 煤 | 202 | 岷縣拉木樑金礦預查 | 金 |
79 | 甘肅省永昌縣水泉子一帶銅鎢多金屬礦普查 | 鎢 | 203 | 宕昌縣鳳凰梁南金礦預查 | 金 |
80 | 甘肅省金昌市道溝一帶金礦普查 | 金 | 204 | 迭部縣老龍溝金礦普查 | 金 |
81 | 甘肅省永昌縣紅山窯南部煤炭資源預查 | 煤 | 205 | 禮縣野人溝金多金屬礦普查 | 金 |
82 |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白祁溝銅多金屬礦普查 | 多金屬 | 206 | 宕昌縣腳力鋪金礦預查 | 金 |
83 | 甘肅省肅南縣老鴉溝—旮旯溝螢石礦普查 | 螢石 | 207 | 甘肅省徽縣劉家溝一帶金礦普查 | 金 |
84 | 甘肅省武威市黃螢溝螢石礦普查 | 螢石 | 208 | 甘肅省徽縣天子坪金礦普查 | 金 |
85 | 甘肅省古浪縣海子灘煤炭預查 | 煤 | 209 | 宕昌縣木金川金礦預查 | 金 |
86 | 甘肅省古浪縣直灘北煤炭資源預查 | 煤 | 210 | 宕昌縣好銻鄉金礦普查 | 金 |
87 | 甘肅省古浪縣苦水溝一帶銅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211 | 宕昌縣臨江金礦預查 | 金 |
88 | 甘肅省景泰縣土墩子煤炭普查 | 煤 | 212 | 甘肅省宕昌縣張家溝鉛鋅礦普查 | 鉛 |
89 | 甘肅省景泰縣沈家莊銅鉬礦預查 | 銅 | 213 | 甘肅省西和縣安家莊鉛鋅礦普查 | 鋅 |
90 | 甘肅省天祝縣石居裡式銅礦預查 | 銅 | 214 | 甘肅省兩當縣楊家坪金礦普查 | 金 |
91 | 甘肅省景泰縣大門溝銅礦預查 | 銅 | 215 | 甘肅省兩當縣張家灣鉛鋅礦普查 | 鉛 |
92 | 甘肅省景泰縣黑溝銅礦普查 | 銅 | 216 | 甘肅省西和縣王山村一帶鉛鋅礦普查 | 鉛 |
93 | 甘肅省景泰縣老虎山銅礦預查 | 銅 | 217 | 甘肅省徽縣成家溝一帶金礦普查 | 金 |
94 | 甘肅省景泰縣衛昌溝銅礦預查 | 銅 | 218 | 甘肅省宕昌縣下坪頭銅及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95 | 甘肅省景泰縣紅峴煤炭資源普查 | 煤 | 219 | 舟曲縣金礦普查 | 金 |
96 | 甘肅省景泰縣煤洞灘煤炭資源普查 | 煤 | 220 | 西和縣郭家壩金礦普查 | 金 |
97 | 甘肅省景泰縣米家山銅礦預查 | 銅 | 221 | 甘肅省西和縣飲馬河金礦普查 | 金 |
98 | 甘肅省景泰縣雷家峽鐵鉛礦預查 | 鐵 | 222 | 甘肅省禮縣灘坪銅礦普查 | 銅 |
99 | 甘肅省環縣石板溝北部煤炭資源普查 | 煤 | 223 | 舟曲縣中牌鄉金礦普查 | 金 |
100 | 甘肅省景泰縣見堂溝金礦普查 | 金 | 224 | 甘肅省禮縣張家山鉛鋅礦普查 | 鉛 |
101 | 甘肅省景泰縣羅家大莊金多金屬礦預查 | 金 | 225 | 甘肅省禮縣朱家壩金銻礦普查 | 金 |
102 | 甘肅省景泰縣薛家井灘鐵礦地質普查 | 鐵 | 226 | 甘肅省西和縣金崖溝金礦普查 | 金 |
103 | 甘肅省白銀市土紅灣—李家溝煤炭普查 | 煤 | 227 | 康縣彭家山金礦普查 | 金 |
104 | 甘肅省景泰縣磁窯溝銀多金屬礦普查 | 銀 | 228 | 禮縣後山裡金礦預查 | 金 |
105 | 甘肅省靖遠縣黃硐子銅礦預查 | 銅 | 229 | 宕昌縣鹽土孔金礦預查 | 金 |
106 | 甘肅省永登縣朵家灘南金礦預查 | 金 | 230 | 西和縣崖灣銻金礦普查 | 金 |
107 |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武川錳礦預查 | 錳 | 231 | 宕昌縣沙灣鎮金礦預查 | 金 |
108 |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魏家地煤礦深部煤炭資源普查 | 煤 | 232 | 武都縣富子坪金礦普查 | 金 |
109 |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賀家川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233 | 甘肅省兩當縣馬家山金礦普查 | 金 |
110 | 甘肅省靖遠縣南山尾子鉬礦預查 | 鉬 | 234 |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安坪金及多金屬礦普查 | 金 |
111 | 甘肅白銀市白銀區劉家窯銅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235 | 甘肅省康縣迷壩釩多金屬礦普查 | 釩 |
112 | 甘肅省靖遠煤田外圍劉川煤炭資源普查 | 煤 | 236 | 武都縣葉家壩金礦預查 | 金 |
113 | 甘肅省靖遠縣小黑石山錳及多金屬礦預查 | 錳 | 237 | 甘肅省康縣陳家溝金多金屬礦預查 | 多金屬 |
114 | 甘肅省永登縣河橋鎮店子村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238 |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化樹嶺金礦普查 | 金 |
115 | 甘肅省民和盆地頁巖氣資源調查 | 頁巖氣 | 239 | 甘肅省康縣纏袋溝銅多金屬礦普查 | 銅 |
116 | 甘肅省靖遠縣上程家凹凸棒石粘土礦普查 | 凹凸棒石粘土 | 240 |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王山金礦預查 | 金 |
117 | 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韓家戶溝~馬家臺勘查區煤炭詳查 | 煤 | 241 | 甘肅省文縣侯家灣金礦預查 | 金 |
118 | 甘肅省環縣沙井子南部煤炭普查 | 煤 | 242 |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何家溝金礦普查 | 金 |
119 | 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海石灣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243 |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廟兒灣金礦普查 | 金 |
120 | 甘肅省慶城縣南莊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244 | 甘肅省文縣李家堡金礦預查 | 金 |
121 | 甘肅省蘭州市中心城區地熱資源普查 | 地熱 | 245 |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年這溝一帶金礦普查 | 金 |
122 | 甘肅省阿幹煤田外圍煤炭普查 | 煤 | 246 | 甘肅省文縣舊關錳多金屬礦預查 | 錳 |
123 | 甘肅省慶城縣高樓鄉-合水縣板橋鄉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247 |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青崖溝金礦普查 | 金 |
124 |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肖金勘查區煤炭普查 | 煤 |
|
|
|
附表5
甘肅省礦產資源開採分區表
序號 | 名稱 | 所在行政區 | 類別 | 主要礦產 |
1 | 小柳溝鎢鉬礦區 | 張掖市肅南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鎢礦;鉬礦 |
2 | 白家嘴子銅鎳礦區 | 金昌市金川區 | 國家規劃礦區 | 鎳礦;銅礦;鈷礦 |
3 | 寧正礦區 | 慶陽市寧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煤炭 |
4 | 靈臺礦區 | 平涼市靈臺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煤炭 |
5 | 早子溝金礦 | 甘南州合作市 | 國家規劃礦區 | 金礦 |
6 | 大橋金礦 | 隴南市西和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金礦 |
7 | 廠壩-向陽山鉛鋅礦 | 隴南市徽縣、成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鉛礦;鋅礦 |
8 | 甜水堡礦區 | 慶陽市環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煤炭 |
9 | 沙井子礦區 | 慶陽市環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煤炭 |
10 | 華亭礦區 | 平涼市華亭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煤炭 |
11 | 紅沙崗礦區 | 武威市民勤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煤炭 |
12 | 吐魯礦區 | 酒泉市肅北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煤炭 |
13 | 龍首山礦區 | 金昌市永昌縣 | 國家規劃礦區 | 鈾礦 |
14 | 寧北煤礦 | 慶陽市寧縣 | 重點礦區 | 煤炭 |
15 | 寧西煤礦 | 慶陽市寧縣 | 重點礦區 | 煤炭 |
16 | 平山湖煤礦 | 張掖市甘州區 | 重點礦區 | 煤炭 |
17 | 敦煌市方山口磷釩礦 | 敦煌市 | 重點礦區 | 釩礦V2O5 |
18 | 敦煌市小獨山西鎢礦 | 敦煌市 | 重點礦區 | 鎢礦(WO3) |
19 | 文縣東風溝重晶石礦 | 隴南市文縣 | 重點礦區 | 重晶石 |
20 | 肅南縣樺樹溝-黑溝鐵(銅)礦 | 張掖市肅南縣 | 重點礦區 | 鐵礦;銅礦 |
21 | 肅南卡瓦鐵礦 | 張掖市肅南縣 | 重點礦區 | 鐵礦 |
22 | 白銀市白銀廠銅礦 | 白銀市白銀區 | 重點礦區 | 銅礦 |
23 | 合作市老虎山-下看木倉地區金礦 | 甘南州合作市 | 重點礦區 | 金礦 |
24 | 夏河縣加甘灘金礦 | 甘南州夏河縣 | 重點礦區 | 金礦 |
25 | 瑪曲縣格爾軻金礦 | 甘南州瑪曲縣 | 重點礦區 | 金礦 |
26 | 西和縣崖灣銻礦 | 隴南市西和縣 | 重點礦區 | 銻礦 |
27 | 西和縣鄧家山-尖崖溝鉛鋅礦 | 隴南市西和縣 | 重點礦區 | 鉛礦;鋅礦 |
28 | 成縣畢家山鉛鋅礦 | 隴南市成縣 | 重點礦區 | 鉛礦;鋅礦 |
29 | 徽縣洛壩-郭家溝鉛鋅礦 | 隴南市徽縣 | 重點礦區 | 鉛礦;鋅礦 |
30 | 文縣陽山金礦 | 隴南市文縣 | 重點礦區 | 金礦 |
31 | 阿克塞安南壩-紅柳溝石棉礦 | 酒泉市阿克塞縣 | 重點礦區 | 石棉 |
32 | 臨澤縣正北山凹凸棒石粘土礦 | 張掖市臨澤縣 | 重點礦區 | 凹凸棒石粘土礦 |
33 | 永登縣中堡-大閘子石灰巖礦 | 蘭州市永登縣 | 重點礦區 | 水泥用灰巖 |
34 | 平涼市峽門鄉-道溝水石灰巖礦 | 平涼市 | 重點礦區 | 水泥用灰巖 |
35 | 夏河縣麻尾山石灰巖礦 | 甘南州夏河縣 | 重點礦區 | 水泥用灰巖 |
36 |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 | 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 | 限制開採區 |
|
37 | 馬鬃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 酒泉市肅北縣 | 禁止開採區 |
|
38 | 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酒泉市瓜州縣 | 禁止開採區 |
|
39 | 幹海子省級自然保護區 | 玉門市 | 禁止開採區 |
|
40 | 沙棗園子省級自然保護區 | 酒泉市金塔縣 | 禁止開採區 |
|
41 | 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敦煌市 | 禁止開採區 |
|
42 | 塘墩湖省級自然保護區 | 酒泉市瓜州縣 | 禁止開採區 |
|
43 | 鳴沙山月牙泉省級地質公園 | 敦煌市 | 禁止開採區 |
|
44 | 甘肅玉門矽化木省級地質公園 | 玉門市 | 禁止開採區 |
|
45 | 金塔黑河省級地質公園 | 酒泉市金塔縣 | 禁止開採區 |
|
46 | 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 酒泉市玉門市 | 禁止開採區 |
|
47 | 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敦煌市 | 禁止開採區 |
|
48 | 昌馬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 玉門市 | 禁止開採區 |
|
49 | 黑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高臺縣;甘州縣;臨澤縣 | 禁止開採區 |
|
50 | 安南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酒泉市阿克塞縣 | 禁止開採區 |
|
51 | 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酒泉市肅北縣 | 禁止開採區 |
|
52 | 芨芨泉省級自然保護區 | 金昌市金川區 | 禁止開採區 |
|
53 | 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武威市民勤縣 | 禁止開採區 |
|
54 |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 | 禁止開採區 |
|
55 | 金昌市永昌縣北海子溼地省級地質公園 | 金昌市永昌縣 | 禁止開採區 |
|
56 | 哈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 白銀市靖遠縣 | 禁止開採區 |
|
57 | 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 白銀市景泰縣 | 禁止開採區 |
|
58 | 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蘭州市永登縣 | 禁止開採區 |
|
59 | 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群省級自然保護區 | 臨夏州永靖縣 | 禁止開採區 |
|
60 | 鐵木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 白銀市會寧縣 | 禁止開採區 |
|
61 | 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 慶陽市華池;合水;正寧 | 禁止開採區 |
|
62 | 黃河三峽省級自然保護區 | 臨夏州永靖縣 | 禁止開採區 |
|
63 | 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蘭州市榆中縣 | 禁止開採區 |
|
64 | 積石山縣石海冰川遺蹟省級地質公園 | 臨夏州積石山縣 | 禁止開採區 |
|
65 |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平涼市崆峒區 | 禁止開採區 |
|
66 | 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甘南州卓尼縣;臨潭縣;迭部縣;碌曲縣 | 禁止開採區 |
|
67 | 臨洮縣紫雲山省級地質公園 | 定西市臨洮縣 | 禁止開採區 |
|
68 | 崇信龍泉省級地質公園 | 平涼市崇信縣 | 禁止開採區 |
|
69 | 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臨夏州;甘南州 | 禁止開採區 |
|
70 | 平涼莊浪縣雲崖寺省級地質公園 | 平涼市莊浪縣 | 禁止開採區 |
|
71 | 渭源縣渭河源省級地質公園 | 定西市渭源縣 | 禁止開採區 |
|
72 | 甘肅臨潭冶力關省級地質公園 | 甘南州臨潭縣 | 禁止開採區 |
|
73 | 武山縣水簾洞省級地質公園 | 天水市武山縣 | 禁止開採區 |
|
74 | 甘肅漳縣貴青山—遮陽山省級地質公園 | 定西市漳縣 | 禁止開採區 |
|
75 | 天水麥積山國家地質公園 | 天水市麥積區 | 禁止開採區 |
|
76 | 雙燕省級自然保護區 | 定西市岷縣 | 禁止開採區 |
|
77 | 麥草溝省級自然保護區 | 天水市麥積區 | 禁止開採區 |
|
78 | 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甘南州碌曲縣 | 禁止開採區 |
|
79 | 黑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 隴南市兩當縣 | 禁止開採區 |
|
80 | 香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 隴南市禮縣 | 禁止開採區 |
|
81 | 宕昌官鵝溝地質公園 | 隴南市宕昌縣 | 禁止開採區 |
|
82 | 靈官峽省級自然保護區 | 甘肅省兩當縣 | 禁止開採區 |
|
83 | 阿夏省級自然保護區 | 甘南州迭部縣 | 禁止開採區 |
|
84 | 多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甘南州迭部縣 | 禁止開採區 |
|
85 | 雞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 隴南市成縣 | 禁止開採區 |
|
86 | 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隴南市徽縣;兩當縣 | 禁止開採區 |
|
87 | 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甘南州瑪曲縣 | 禁止開採區 |
|
88 | 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區 | 甘南州舟曲縣 | 禁止開採區 |
|
89 | 武都萬象洞省級地質公園 | 隴南市武都區 | 禁止開採區 |
|
90 | 博峪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 甘南州舟曲縣; 隴南市文縣 | 禁止開採區 |
|
91 | 文縣天池省級地質公園 | 隴南市文縣 | 禁止開採區 |
|
92 | 尖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 隴南市文縣 | 禁止開採區 |
|
93 | 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 隴南市武都區 | 禁止開採區 |
|
94 | 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隴南市文縣 | 禁止開採區 |
|
95 | 康縣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 | 隴南市康縣 | 禁止開採區 |
|
96 | 酒泉市瓜州縣石崗墩水源地 | 酒泉市瓜州縣 | 禁止開採區 |
|
97 | 酒泉市玉門市河西林場水源地 | 酒泉市玉門市 | 禁止開採區 |
|
98 | 酒泉市金塔縣攔河灣水源地 | 酒泉市金塔縣 | 禁止開採區 |
|
99 | 酒泉市敦煌市黨河水庫水源地 | 酒泉市敦煌市 | 禁止開採區 | |
100 | 嘉峪關市嘉峪關水源地 | 嘉峪關市 | 禁止開採區 |
|
101 | 嘉峪關市北大河水源地 | 嘉峪關市 | 禁止開採區 |
|
102 | 酒泉市肅州區新建南石灘水源地 | 酒泉市肅州區 | 禁止開採區 |
|
103 | 酒泉市阿克塞縣城區水源地 | 酒泉市阿克塞縣 | 禁止開採區 |
|
104 | 酒泉市肅北縣城區水源地 | 酒泉市肅北縣 | 禁止開採區 |
|
105 | 張掖市甘州區濱河水源地 | 張掖市甘州區 | 禁止開採區 |
|
106 | 張掖市甘州區城區水源(二水廠)水源地 | 張掖市甘州區 | 禁止開採區 |
|
107 | 張掖市肅南縣東柳溝水源地 | 張掖市肅南縣 | 禁止開採區 |
|
108 | 張掖市山丹縣城區水源地 | 張掖市山丹縣 | 禁止開採區 |
|
109 | 武威市民勤縣重興鄉水源地 | 武威市民勤縣 | 禁止開採區 |
|
110 | 金昌市金川峽水庫水源地 | 金昌市 | 禁止開採區 |
|
111 | 金昌市永昌縣備用地下水水源地 | 金昌市永昌縣 | 禁止開採區 |
|
112 | 金昌市永昌縣東大河渠首水源地 | 金昌市永昌縣 | 禁止開採區 |
|
113 | 武威市涼州區雜木河渠首水源地 | 武威市涼州區 | 禁止開採區 |
|
114 | 蘭州新區石門溝水庫水源地 | 蘭州新區 | 禁止開採區 |
|
115 | 蘭州新區山子墩水庫水源地 | 蘭州新區 | 禁止開採區 |
|
116 | 白銀市靖遠縣吳家灣水源地 | 白銀市靖遠縣 | 禁止開採區 |
|
117 | 蘭州市紅古區窯街水源地 | 蘭州市紅古區 | 禁止開採區 |
|
118 | 慶陽市華池縣柔遠東溝水源地 | 慶陽市華池縣 | 禁止開採區 |
|
119 | 白銀市白銀區武川水庫水源地 | 白銀市白銀區 | 禁止開採區 |
|
120 | 蘭州市皋蘭縣自來水公司水庫水源地 | 蘭州市皋蘭縣 | 禁止開採區 |
|
121 | 臨夏州東鄉縣尕西塬水源地 | 臨夏州東鄉縣 | 禁止開採區 |
|
122 | 臨夏州積石山縣中峽水源地 | 臨夏州積石山縣 | 禁止開採區 |
|
123 | 平涼市崆峒區景家莊水源地 | 平涼市崆峒區 | 禁止開採區 |
|
124 | 平涼市靜寧縣東峽水庫水源地 | 平涼市靜寧縣 | 禁止開採區 |
|
125 | 平涼市崆峒區養子寨水源地 | 平涼市崆峒區 | 禁止開採區 |
|
126 | 定西市安定區內官水源地 | 定西市安定區 | 禁止開採區 |
|
127 | 平涼市崆峒區南部山區水源地 | 平涼市崆峒區 | 禁止開採區 |
|
128 | 平涼市靜寧縣五臺山水源地 | 平涼市靜寧縣 | 禁止開採區 |
|
129 | 慶陽市正寧縣庵裡水庫水源地 | 慶陽市正寧縣 | 禁止開採區 |
|
130 | 定西市安定區香泉水源地 | 定西市安定區 | 禁止開採區 |
|
131 | 定西市臨洮縣城區水源地 | 定西市臨洮縣 | 禁止開採區 |
|
132 | 隴南市武都區後壩水源地 | 隴南市武都區 | 禁止開採區 |
|
133 | 平涼市涇川縣楊柳灣水源地 | 平涼市涇川縣 | 禁止開採區 |
|
134 | 平涼市崇信縣縣城水源地 | 平涼市崇信縣 | 禁止開採區 |
|
135 | 平涼市莊浪縣第一水廠水源地 | 平涼市莊浪縣 | 禁止開採區 |
|
136 | 定西市通渭縣錦屏水庫水源地 | 定西市通渭縣 | 禁止開採區 |
|
137 | 平涼市華亭縣養馬寺水源地 | 平涼市華亭縣 | 禁止開採區 |
|
138 | 平涼市華亭縣劉家莊水源地 | 平涼市華亭縣 | 禁止開採區 |
|
139 | 甘南州夏河縣灑哈爾水源地 | 甘南州夏河縣 | 禁止開採區 |
|
140 | 平涼市華亭縣西華水源地 | 平涼市華亭縣 | 禁止開採區 |
|
141 | 隴南市武都區鐘樓灘水源地 | 隴南市武都區 | 禁止開採區 |
|
142 | 臨夏州康樂縣石板溝水源地 | 臨夏州康樂縣 | 禁止開採區 |
|
143 | 平涼市崇信縣新窯礦區水源地 | 平涼市崇信縣 | 禁止開採區 |
|
144 | 定西市隴西縣蓮峰河水源地 | 定西市隴西縣 | 禁止開採區 |
|
145 | 天水市張家川縣東峽水庫水源地 | 天水市張家川縣 | 禁止開採區 |
|
146 | 定西市隴西縣西河水源地 | 定西市隴西縣 | 禁止開採區 |
|
147 | 甘南州合作市格河水源地 | 甘南州合作市 | 禁止開採區 |
|
148 | 定西市漳縣城區水源地 | 定西市漳縣 | 禁止開採區 |
|
149 | 甘南州臨潭縣斜藏溝大扎水源地 | 甘南州臨潭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0 | 天水市甘谷縣(馬務寺—二十里舖水源、楊趙水源以及保護區)水源地 | 天水市甘谷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1 | 天水市清水縣城區水源地 | 天水市清水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2 | 天水市秦州區西部水源地 | 天水市秦州區 | 禁止開採區 |
|
153 | 甘南州卓尼縣城區水源地 | 甘南州卓尼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4 | 定西市岷縣洮河右岸水源地 | 定西市岷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5 | 甘南州瑪曲縣卓格尼瑪泉水水源地 | 甘南州瑪曲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6 | 甘南州瑪曲縣東郊水源地 | 甘南州瑪曲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7 | 隴南市西和縣二郎壩水源地 | 隴南市西和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8 | 隴南市西和縣黃江水庫水源地 | 隴南市西和縣 | 禁止開採區 |
|
159 | 隴南市徽縣峽門水源地 | 隴南市徽縣 | 禁止開採區 |
|
160 | 甘南州舟曲縣三眼峪水源地 | 甘南州舟曲縣 | 禁止開採區 |
|
161 | 甘南州舟曲縣杜壩川下壩水源地 | 甘南州舟曲縣 | 禁止開採區 |
|
162 | 隴南市徽縣唐家莊水源地 | 隴南市徽縣 | 禁止開採區 |
|
163 | 隴南市成縣孫家壩水源地 | 隴南市成縣 | 禁止開採區 |
|
164 | 武山縣溫泉鉬礦 | 天水市武山縣 | 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 | 鉬礦 |
165 | 肅北縣紅尖兵山鎢鉬礦 | 酒泉市肅北縣 | 礦產資源儲備區 | 鎢礦(WO3) |
166 | 金塔縣玉山鎢礦 | 酒泉市金塔縣 | 礦產資源儲備區 | 鎢(WO3) |
167 | 天祝縣毛藏寺銅鉬礦 | 武威市天祝縣 | 礦產資源儲備區 | 銅礦;鉬礦 |
附表6
甘肅省主要礦產資源採礦權設置區劃表
序號 | 區 塊 名 稱 | 開採礦種 | 設置類型 |
1 | 甘肅省肅北縣吐魯-紅沙梁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 | 肅南縣小柳溝鎢鉬礦 | 鎢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 | 金昌市白家嘴子銅鎳礦 | 鎳;銅 | 已設採礦權整合 |
4 | 靈臺礦區唐家河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5 | 靈臺礦區南川河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6 | 靈臺礦區安家莊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7 | 靈臺礦區靈北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8 | 靈臺礦區涇南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9 | 靈臺礦區涇北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0 | 靈臺礦區邵寨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1 | 寧正礦區羅川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2 | 寧正礦區九龍川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3 | 寧正礦區早勝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4 | 寧正礦區春榮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5 | 寧正礦區新莊井田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6 | 甘肅省崇信縣赤城南部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7 | 甘肅省環縣甜水堡南部井田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8 | 甘肅省環縣沙井子西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19 | 甘肅省環縣沙井子礦區毛家川井田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0 | 甘肅省環縣沙井子礦區馬福川井田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1 | 甘肅省夏河縣格婁昂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2 | 甘肅省合作市早子溝金礦 | 金 | 已設採礦權調整 |
23 | 廠壩—李家溝鉛鋅礦 | 鋅;鉛 | 已設採礦權整合 |
24 | 寧北礦區合水縣西-寧縣北部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5 | 寧北礦區合水縣東-寧縣北部煤礦 | 煤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6 | 甘肅省白銀市勝家梁錳礦 | 錳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7 | 甘肅省白銀市驢耳朵山地區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8 | 甘肅省岷縣半溝一帶多金屬礦 | 鉛;鋅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29 | 甘肅省岷縣鎖龍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0 | 甘肅省岷縣三角地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1 | 甘肅省禮縣柴家山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2 | 甘肅省岷縣綠沙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3 | 甘肅省岷縣溝麻背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4 | 甘肅省舟曲縣老溝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5 | 甘肅省岷縣鹿峰金礦 | 金 | 已設採礦權調整 |
36 | 甘肅省岷縣大溝一帶多金屬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7 | 甘肅省岷縣立林--青林溝一帶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8 | 甘肅省宕昌縣大草灘銻礦 | 銻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39 | 甘肅省武都縣安房壩一帶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40 | 甘肅省禮縣郭家溝金鉛鋅多金屬礦 | 鉛;鋅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41 | 甘肅省禮縣上壩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42 | 甘肅省西和縣大橋一帶金礦 | 金 | 已設採礦權調整 |
43 | 甘肅省禮縣泰山銻礦 | 銻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44 | 甘肅省西和縣李家山銅礦 | 銅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45 | 甘肅省宕昌縣竹園北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46 | 甘肅省宕昌縣瓦石頭鉛鋅礦 | 鋅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47 | 甘肅省舟曲縣羊裡尾溝金礦 | 金 | 已設採礦權整合 |
48 | 甘肅省舟曲縣九原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49 | 甘肅省武都縣金坑子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50 | 甘肅省武都縣塘壩金礦 | 金 | 探礦權轉採礦權 |
51 | 甘肅省武都縣上壩裡金礦 | 金 | 已設採礦權調整 |
附表7
甘肅省主要礦產礦山最低開採規模規劃表
序號 | 礦 產 名 稱 | 礦山最低開採規模 | 開採規模 單位 |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
1 | 煤 | 120 |
|
| 原煤 萬噸 |
2 | 鐵(井工開採/露天開採) | 100/200 | 30/60 | 10/20 | 礦石 萬噸 |
3 | 巖金(井工開採/露天開採) | 15/15 | 6/6 | 3/6 | 礦石 萬噸 |
4 | 銀 | 30 | 20 | 10 | 礦石 萬噸 |
5 | 錳 | 10 | 5 |
| 礦石 萬噸 |
6 | 鉻 | 10 | 5 | 2 | 礦石 萬噸 |
釩 | 礦石 萬噸 | ||||
7 | 銅 | 100 | 30 | 3 | 礦石 萬噸 |
8 | 鉛 | 100 | 30 | 10 | 礦石 萬噸 |
9 | 鋅 | 100 | 30 | 10 | 礦石 萬噸 |
10 | 鎢 | 80 | 40 | 5 | 礦石 萬噸 |
11 | 銻 | 100 | 30 | 3 | 礦石 萬噸 |
12 | 鉬 | 100 | 30 | 3 | 礦石 萬噸 |
13 | 鎳 | 100 | 30 | 3 | 礦石 萬噸 |
14 | 鈷 | 100 | 30 | 3 | 礦石 萬噸 |
15 | 石灰巖(水泥用/其它) | 100/100 | 50/50 | 30/20 | 礦石 萬噸 |
16 | 耐火粘土 | 20 | 10 | 5 | 礦石 萬噸 |
17 | 普通螢石 | 10 | 8 | 3 | 礦石 萬噸 |
18 | 硫鐵礦 | 50 | 20 | 5 | 礦石 萬噸 |
19 | 磷礦(井工開採/露天開採) | 100/100 | 50/50 | 10/15 | 礦石 萬噸 |
20 | 鹽礦 | 30 | 5 | 3 | 礦石 萬噸 |
21 | 芒硝 | 50 | 10 | 5 | 礦石 萬噸 |
22 | 石棉 | 2 | 1 | 0.5 | 石棉 萬噸 |
23 | 重晶石 | 10 | 5 | 3 | 礦石 萬噸 |
24 | 石膏 | 30 | 20 | 5 | 礦石 萬噸 |
25 | 高嶺土 | 10 | 5 | 3 | 礦石 萬噸 |
26 | 石墨(晶質/隱晶質) | 1/10 | 0.6/8 | 0.3/5 | 礦石 萬噸 |
27 | 磚瓦用粘土 | 30 | 13 | 6 | 礦石 萬噸 |
28 | 玻璃用砂 | 30 | 10 | 5 | 礦石 萬噸 |
29 | 飾面用石材 | 1 | 0.5 | 0.3 | 萬立方米 |
30 | 建築用砂 | 30 | 6 | 3 | 礦石 萬噸 |
31 | 建築用石材 | 10 | 5 | 1.5 | 萬立方米 |
附表8
甘肅省主要礦區最低開採規模規劃表
序號 | 礦區(床)名稱 | 礦區(床) 儲量規模 | 開採規 模單位 | 礦區(床) 最低開採規模 |
1 | 山丹縣新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平坡三五號井 | 小型 | 萬噸 | 45 |
2 | 天祝縣華隆煤業有限公司大灘煤礦 | 小型 | 萬噸 | 45 |
3 | 甘肅九條嶺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民勤西大窯青苔泉南井田 | 小型 | 萬噸 | 45 |
4 | 甘肅蘭阿煤業有限公司 | 小型 | 萬噸 | 45 |
5 | 靖遠縣王家山煤礦 | 小型 | 萬噸 | 45 |
6 | 甘肅經緯露天煤業有限公司 | 小型 | 萬噸 | 45 |
7 | 華電集團甜水堡一礦 | 小型 | 萬噸 | 45 |
8 | 廠壩-李家溝鉛鋅礦 | 大型 | 萬噸 | 150 |
9 | 甘肅洛壩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洛壩鉛鋅礦 | 中型 | 萬噸 | 40 |
10 | 甘肅西脈礦業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花牛山鉛鋅礦 | 小型 | 萬噸 | 10 |
11 | 天水市青羊峽鉛鋅礦 | 小型 | 萬噸 | 10 |
12 | 成縣茨壩須彌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徐明山鉛鋅礦 | 小型 | 萬噸 | 10 |
13 | 西和縣尖崖溝鉛鋅礦 | 小型 | 萬噸 | 10 |
14 | 西和縣鄧家山鉛鋅礦 | 小型 | 萬噸 | 10 |
15 | 徽縣向陽山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 中型 | 萬噸 | 30 |
16 | 西和縣三聯礦業有限公司鄧家山鉛鋅礦 | 中型 | 萬噸 | 30 |
17 |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小柳溝鎢礦 | 大型 | 萬噸 | 100 |
18 | 甘肅省合作市早子溝金礦 | 大型 | 萬噸 | 30 |
19 | 甘肅省岷縣鹿峰金礦 | 中型 | 萬噸 | 6 |
註:*表示改擴建煤礦礦山。
附表9
甘肅省礦山地質環境及礦區損毀土地
重點治理區規劃表
序號 | 名稱 | 治理恢復面積(km²) | |
| 土地復墾面積(km²) | ||
1 | 玉門市煤礦開採區及老君廟石油採區 | 2.00 | 1.43 |
2 | 山丹縣煤礦及非金屬礦開採區 | 1.75 | 1.34 |
3 | 永昌縣煤礦開採區 | 3.10 | 2.40 |
4 | 天祝縣炭山嶺煤礦集中開採區 | 2.30 | 1.70 |
5 | 紅古區窯街煤礦區 | 3.10 | 2.50 |
6 | 七裡河區阿幹鎮煤礦 | 4.80 | 3.50 |
7 | 榆中縣非金屬礦 | 1.50 | 1.10 |
8 | 平川區靖遠煤礦區 | 4.30 | 3.80 |
9 | 白銀公司深部銅礦區(包括閉坑的露天礦)及石灰石礦 | 4.20 | 3.20 |
10 | 合作市金礦集中開採區 | 2.30 | 1.80 |
11 | 瑪曲縣金礦集中開採區 | 2.80 | 2.10 |
12 | G213、S204沿線礦山環境集中復綠區 | 5.30 | 4.80 |
13 | 岷縣鹿兒壩金礦開採區 | 1.80 | 1.36 |
14 | 迭部縣臘子口金礦開採區 | 1.60 | 1.47 |
15 | 舟曲縣金礦開採區 | 1.10 | 0.60 |
16 | 文縣石雞壩金礦採區 | 1.80 | 1.40 |
17 | 文縣臨江溝嶺子錳礦、重晶石礦區 | 1.40 | 0.79 |
18 | 康縣金礦集中開採區 | 1.60 | 1.22 |
19 | 西和縣鉛鋅礦 | 1.90 | 1.43 |
20 | 成縣鉛鋅礦 | 1.61 | 1.27 |
21 | 徽縣北部鉛鋅礦 | 1.00 | 0.52 |
22 | 禮縣金礦 | 1.40 | 1.25 |
23 | G30、G316、G310沿線武山縣集中復綠區 | 1.00 | 0.69 |
24 | G30、G316、G310沿線甘谷縣集中復綠區 | 2.00 | 1.70 |
25 | G30、G316、G310沿線天水市秦城區集中復綠區 | 1.33 | 1.29 |
26 | G30、G316、G310沿線天水市麥積區復綠區 | 1.25 | 1.12 |
27 | 兩當縣北部金礦 | 1.30 | 1.14 |
28 | 徽縣南部金礦、鐵礦 | 1.35 | 1.23 |
29 | 隴南市兩當縣南部金礦、鐵礦 | 0.70 | 0.64 |
30 | 華亭縣煤礦 | 1.26 | 0.98 |
31 | 崇信縣煤礦 | 1.70 | 1.35 |
32 | 崆峒區煤礦及非金屬礦 | 1.45 | 1.28 |
33 | 慶陽馬蓮河流域慶城縣石油採區 | 1.70 | 1.45 |
34 | 慶陽馬蓮河流域環縣石油採區 | 2.18 | 1.75 |
35 | 慶陽馬蓮河流域華池縣石油採區 | 2.03 | 1.90 |
附表10
甘肅省重大工程項目表
序號 | 名 稱 | 所在區域 | 進度安排 |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工程 | |||
1 | 河西地區頁巖氣資源潛力評價工程 | 蘭州市;張掖市;金昌市;武威市;酒泉市 | 2016-2020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
2 | 徽縣郭家溝鉛鋅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隴南市 | 2016-2020 |
3 | 禮縣金山金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隴南市 | 2016-2020 |
4 | 禮縣李壩金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隴南市 | 2016-2020 |
5 | 唐家河煤礦礦產資源唐家河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平涼市 | 2016-2020 |
6 | 九龍川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慶陽市 | 2016-2020 |
7 | 合作市早子溝金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甘南州 | 2016-2020 |
8 | 夏河縣加甘灘金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 | 甘南州 | 2016-2020 |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礦山復綠工程 | |||
9 | 武威市天祝縣炭山嶺煤礦採煤塌陷區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 | 武威市 | 2017-2019 |
10 | 靖遠煤礦礦山開採區土地復墾工程 | 白銀市 | 2016-2020 |
11 | 甘南州合作金礦地貌景觀修復、渣場整治工程 | 甘南州 | 2016-2020 |
12 | 隴南市西和-成縣-徽縣鉛鋅礦集中開採區地貌修復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 隴南市 | 2016-2019 |
13 | 平涼市華亭、崇信煤礦採煤塌陷區地面塌陷治理及土地復墾工程 | 平涼市 | 2017-2020 |
14 | 金川銅鎳礦區渣場整治及尾礦庫復綠工程 | 金昌市 | 2018-2020 |
15 | 窯街煤礦礦山開採區土地復墾、礦山復綠工程 | 蘭州市 | 2016-2020 |
16 | G30、G316、G310沿線礦山集中整治及復綠工程 | 天水市 | 2016-2019 |
17 | 西和-成縣-徽縣鉛鋅礦集中開採區尾礦庫復綠工程 | 隴南市 | 2017-2020 |
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社會化服務工程 | |||
18 | 甘肅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工程 | 甘肅省 | 2016-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