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圖號 | 圖 名 | 比例尺 |
1 | 1 | 嶽陽市礦產資源分布圖 | 1:250000 |
2 | 2 | 嶽陽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圖 | 1:250000 |
3 | 3 | 嶽陽市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規劃圖 | 1:250000 |
4 | 4 | 嶽陽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圖 | 1:250000 |
5 | 5 | 嶽陽市主要礦產資源勘查規劃區塊圖 | 1:250000 |
6 | 6 | 嶽陽市主要礦產資源開採規劃區塊圖 | 1:250000 |
7 | 7 | 嶽陽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規劃圖 | 1:250000 |
附表1 | 截止2007年嶽陽市主要礦產資源儲量表 |
附表2 | 截止2007年嶽陽市主要礦區(床)資源儲量基本情況表 |
附表3 | 2007年嶽陽市主要礦產開發利用現狀表 |
附表4 | 2007年嶽陽市主要礦山開發利用現狀表 |
附表5 | 截止2007年嶽陽市主要礦產探礦權現狀表 |
附表6 | 截止2007年嶽陽市主要礦產採礦權現狀表 |
附表7 | 嶽陽市主要礦產品產量、需求量及其預測表 |
附表8 | 嶽陽市礦產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分區表 |
附表9 | 嶽陽市礦產資源重點調查評價項目表 |
附表10 | 嶽陽市礦產資源勘查分區表 |
附表11 | 嶽陽市主要礦產資源勘查規劃區塊表 |
附表12 | 嶽陽市礦產資源開採分區表 |
附表13 | 嶽陽市主要礦產資源開採規劃區塊表 |
附表14 | 嶽陽市礦業經濟區規劃表 |
附表15 | 嶽陽市主要礦山最低開採規模和最低服務年限規劃表 |
附表16 | 嶽陽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規劃表 |
附表17 | 嶽陽市土地復墾規劃表 |
嶽陽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規劃管理暫行辦法》、《湖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嶽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五總規劃綱要》有關規定,依照省國土資源廳「關於開展第二輪市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及其規劃編制的技術要求,結合嶽陽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特點,特編制《嶽陽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以下稱本規劃)。
本規劃以2007年為基期年,規劃期為2008—2015年,2015年為目標年,展望到2020年。
本規劃適用於嶽陽市所轄行政區域範圍。是全市規劃期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地質環境與恢復治理的指導性文件,是市政府對本行政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進行依法審批和監督的重要依據。
嶽陽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緊靠長江中遊南岸,交通發達,區位經濟地理條件優越。截止2007年,全市人口542.94萬,國土面積14897.88平方千米。轄汨羅、臨湘2個縣級市,華容、平江、嶽陽、湘陰四個縣,嶽陽樓、君山、雲溪三個行政區和屈原管理區。2007年,全市完成GDP915.84億元,人均GDP達17826元,居全省第二位。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3∶48.6∶32.1,第二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
嶽陽市是湖南省重要的礦業綜合城市,平江縣被列入全省縣級礦業城市。礦業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推動了嶽陽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社會就業的重要行業之一。2007年全市工業中礦業(含採、選、冶、加工)總產值746.71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8.87%。採選業產值22.91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81%。全市礦山企業共445家,從業人數18036人,年產礦石量5016.76萬噸,工業總產值8.11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1268.34億元的0.64%,佔全市GDP的0.89%,礦產品銷售收入8億元,利潤1.55億元,綜合利用產值404.4萬元。
截止2007年,嶽陽市已發現礦產種類49種(58個亞種),佔全國已發現171種礦種數的28.65%,佔全省已發現141種礦種數的34.75%,探明儲量的礦種35種,佔全國探明儲量159種的22.01%,佔全省探明101種礦種數的34.65%。列入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有26種,礦產儲量居全省第1位的有11種,居全省前5位的有13種,居全省前10位的有18種。其中大型礦床11處,中型礦床16處、小型礦床27處。
嶽陽市是全省缺煤的市(州)之一,能源礦產僅有劣質無煙煤和石煤。礦產資源保有儲量較豐富,截止2007年底,石煤保有資源儲量818761千噸,佔全省43.6 %,鈾礦在本市內資源豐富,保有資源儲量2274.538噸,是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鐵礦甚缺,保有礦石量僅241千噸,佔全省0.022 %。有色金屬、稀有稀土及貴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如鈦礦(鈦鐵石砂礦)保有資源儲量998969噸,佔全省95.49%;鈦礦(金紅石砂礦)保有資源儲量112432噸,佔全省的100%;釩礦(V
2O
5)保有資源儲量2091742噸,佔全省53.5 %;銅礦保有資源儲量27356.9噸,佔全省4.06 %;鉛礦保有資源儲量262348.6噸,佔全省10.6%;鋅礦保有資源儲量288098噸,佔全省4.95%;鎢(W
2O
3)礦保有資源儲量2930噸,佔全省0.16%;金(含砂金)礦保有資源儲量7243.84千克,佔全省10.98%;銀礦保有資源儲量454噸,佔全省8.28%;鈮(Nb
2O
5)礦保有資源儲量761噸,佔全省3.55%;鉭(Ta
2O
5)礦保有資源儲量495噸,佔全省3.79%;鈹(BeO)礦保有資源儲量3267噸,佔全省84.59%;鋰(Li
2O)礦保有資源儲量11220噸,佔全省3.1%;銣(Rb
2O)礦保有資源儲量4441噸,佔全省2.56%;重稀土礦(磷釔礦)保有資源儲量400噸,佔全省的100%;輕稀土礦(獨居石砂礦)保有資源儲量343331噸,佔全省的76.06%;鎵礦保有資源儲量1180.7噸,佔全省的30.35%;鉿礦保有資源儲量69噸,佔全省的100%。非金屬礦產亦豐富,主要有螢石(CaF
2)保有資源儲量3048千噸,佔全省的4.0%;石榴子石礦保有資源儲量615176噸,佔全省的100%;石膏礦保有資源儲量礦石量20789噸,佔全省的0.75%;玻璃用白雲巖保有資源儲量礦石量264578千噸,佔全省的100%;高嶺土礦保有資源儲量礦石量30279千噸,佔全省的32.58%;飾面用花崗巖保有資源儲量礦石量13260千立方米,佔全省的100%。
這些礦產資源集中分布於江南—荊竹山、金盆—瑚珮、萬古—戴公嶺、黃金洞—連雲山等成礦遠景區,其保有儲量佔全市探明儲量的比例分別為:鈦100%、釩100%、銅53.51%、鉛44.41%、鋅33.79%、
鎢100%、金39.56%、銀72.06%、鈹100%、重稀土100%、輕稀土100%、螢石38.17%、長石57.8%、石膏99.5%、高嶺土100%、飾面花崗巖95.46%。為全市的集約開發、規劃開釆奠定了良好基礎。
礦產資源基本分布於十大礦區,華容塔市驛—大乘寺花崗巖礦區、華容三郎堰稀有、稀土礦區、臨湘虎形山鎢多金屬礦區、臨湘白雲—羊樓司白雲巖、灰巖礦區、嶽陽新開塘—郭鎮石煤、釩礦區、臨湘桃林多金屬礦區、平江梅樹灣—南江橋多金屬礦區、平江萬古—黃金洞金礦區、汨羅白水高嶺土礦區及其他區域(磚瓦粘土、砂石)。
全區基本上完成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礦產調查工作。開展了1:5萬平江縣、南江橋、虹橋、三市、嘉義、金井地區六幅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調查工作。1:20萬洞庭湖區石油地質普查工作。
完成了1∶20萬區域重力測量、重砂測量、大地電磁測量、放射性測量、航空滋測工作和第二代區域化探工作及平江—臨湘等重要成礦帶的1∶25萬航空磁測量工作。
開展了1∶5萬平江縣、南江橋、虹橋、三市、嘉義、金井地區6幅區域重砂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巖石測量和放射性測量工作。對礦化異常區、成礦遠景區和已知礦山外圍因地制宜分別開展了1∶5千和1∶2.5萬地面磁法、電法、重力測量、伽馬能普測量、放射性和土壤測量、重砂測量及巖石測量等物化探工作。
開展了長沙—臨湘地區1∶50萬重力普查;長沙—臨湘一帶的1∶5萬航測普查;臨湘虎形山一帶1∶2.5萬次生暈測量,洞庭湖地區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開展了嶽陽地區1∶20萬遙感地質解釋,同時相繼開展了湘東北區帶遙感地質調查。
完成了第一輪和第二輪金、銀、銅、鉛、鋅成礦遠景區劃工作,完成了市域內銅礦成礦區劃分報告和全市地層單位清理及巖漿巖單元超單元的劃分工作。
開展了長沙—平江斷裂帶成礦規律研究及萬古地區金礦成礦規律研究、找礦標誌與成礦預測研究;平江—瀏陽金、銅、鈷成礦預測研究工作;長平斷裂帶(蘆頭—砰山段)銅多金屬成礦規律與預測
研究;湖南省平江—瀏陽金銅鈷成礦預測研究。
完成了1∶20萬全市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1∶5萬嶽陽縣榮家灣供水地質勘察;1∶2.5萬嶽陽市北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詳查和嶽陽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等工作。
開展了洞庭湖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評價工作,進行了湘陰、華容等地的1∶10萬農田水文地質調查。
開展了嶽陽市礦山生態環境調查與研究;嶽陽市礦山地質與評價工作;對洞庭湖區及主要流域進行了水位、水質環境監測、調查與研究工作。
對黃金洞金礦、桃林鉛鋅礦等十幾個礦區進行了礦區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對一些企事業單位進行過地下水的找水勘探和建井工作,並對水質進了分析化驗。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地質勘查工作,礦產地質勘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全市域內礦產進行了初查以上的工作,共發現各類礦產49種(58個亞種)。對主要的金、鉛鋅、鈷、銅、鎢、釩、鈾、鈮鉭、稀有稀土、長石、螢石、石煤、高嶺土、水泥用石灰巖及白雲巖等分別進行了普查和勘探工作。截止2007年發現各類礦床礦點267處,探明礦產地223處。按礦種類別可分為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20種,非金屬礦產22種,水氣礦產2種。全市設置主要探礦權50個(附表5)。(探礦權數據為2008年度,其中2008年轉讓3個。)
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開發利用的礦種39種,礦產地185處。有礦山企業445家。從業人員18036人,年產礦石總量5016.76萬噸,年工業產值8.11億元,年礦產品銷售收入7.98億元,年利潤1.55億元(附表3)。其中大型礦山12家,中型17家,小型211家,小礦205家。
全市儲量利用率較高,主要有金、銀、銅、鉛、鋅、螢石、白雲石、長石及稀有稀土等。耗竭儲量在50%以上的主要為金、鉛、鋅、螢石;25—50%的為長石、銅等。
全市主要礦種開採的「三率」同等或偏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貴金屬礦產和主要的非金屬礦採礦回收率、選礦回收率均高於全省水平;其中金礦、普通螢石、高嶺土「三率」都高於全省的平均水平;僅鋅礦的「三率」水平低於全省平均水平(見下表)。全市已綜合利用礦山25家,佔可綜合利用礦山33家的75.76%;已綜合利用的礦種14種,佔可綜合利用礦種22種的63.64%。(見附表4)
2007 年嶽陽市主要礦產的「三率」指標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對比情況表礦產種類 | 開採回採率(%) | 採礦貧化率(%) | 選礦回收率(%) | |||
嶽陽 | 湖南 | 嶽陽 | 湖南 | 嶽陽 | 湖南 | |
鉛 | 88.00 | 88.33 | 12.00 | 8.00 | 87.50 | 79.97 |
鋅 | 46.89 | 67.00 | 2.22 | 6.85 | 31.11 | 45.21 |
金 | 75.16 | 68.32 | 11.74 | 16.66 | 89.37 | 82.85 |
玻璃白雲石 | 75.00 | 5.00 | 75.00 | |||
長石 | 68.46 | 6.15 | 56.92 | |||
普通螢石 | 82.00 | 77.85 | 10.00 | 5.64 | 85.00 | 53.15 |
鑄型用砂 | 93.33 | 6.15 | 56.92 | |||
建築用灰巖 | 89.00 | 5.00 | 75.00 | |||
建築用花崗巖 | 86.93 | 5.43 | 70.00 | |||
建築用砂巖 | 94.50 | 0.50 | 95.00 | |||
陶粒頁巖 | 90.00 | 3.00 | ||||
高嶺土 | 81.43 | 61.44 | 11.43 | 4.91 | 95.00 | 36.32 |
全市採礦權共445個,申請登記面積507.7422平方千米,發證最多的為磚瓦用粘土及建築用砂共201個,佔全市採礦權的47.07%(附表6)。
全市礦業活動過程中,雖然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問題還十分突出。
2007年全市礦業廢氣排放總量為537461萬標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9787.57噸,達標排放量7819.19噸,達標率79.89%,煙塵排放量5496.61噸,達標排放量4323.96噸,達標率78.66%,粉塵排放量7937.98噸,達標排放量6563.26噸,達標率82.68%。全市礦山廢渣年產生總量達1009.13萬噸,排放量204.81萬噸,累計堆積存量達3904.96萬噸,年綜合利用量594.7萬噸,綜合利用率為58.93%(全省第一)。廢渣中含硫、鐵、砷與重金屬元素等有害組成對堆置場原有的生態系統、地貌景觀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全市礦業廢水排放量290.61萬噸,佔全市廢水排放量的1.225%,年達標排放量280.45萬噸,達標率為96.5%(全省第一)。年循環利用量105.33萬噸,年綜合利用率36.2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礦山企業廢水年產出量107.65萬立方米,排放量48.99萬立方米,治理量51.84萬立方米,年循環利用量48.21萬立方米,綜合利用率44.78%。廢水、廢液與廢渣淋濾水使土壤和水環境受到汙染,水環境汙染較為嚴重。
到2007年止,全市礦業開發佔用及汙染、破壞土地8699.26公頃,其中釆石場7763公頃,固體廢料場15.62公頃,尾砂庫11.64公頃,塌陷區909公頃。應恢復面積726.44公頃,而已恢復面積為47.98公頃。
全市礦山開發佔用及汙染、破壞土地3325.22公頃,其中採石場2505.96公頃,固體廢料場277.98公頃,尾砂庫119.81公頃;按土地類型分為:耕地207.05公頃,林地504.86公頃,其它地類2613.33公頃。已恢復治理面積108.49公頃。土地復墾率及還綠率很低,分別為16.59%和14.69%。尤其是露天採礦使地表土壤流失、植被破壞、巖石裸露;群採群挖礦區,採場所到之處,地表千瘡百孔,礦山環境破壞嚴重。礦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土地復墾和還綠任務十分艱巨。
礦山次生地質災害雖然經過一定的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礦業活動引發的地面變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砂庫潰壩及水土流失仍時有發生。全市礦山地質災害分布較廣、類型多、發生頻率相對較高、隱患較大、突發性強。到2007年止,全市因礦業活動發生地質災害120處,佔全省3000處的4%,直接經濟損失16133.48萬元。根據對全市礦山(381家)調查統計,2008年度,礦山企業因採礦引發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礦渣流)形成的地質災害共19處,直接經濟損失3191.8萬元。
全市因礦坑抽排水導致地下水系統受到破壞的礦山在20個以上。大量抽排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區域水均衡遭破壞,地下水資源枯竭,地表井泉乾涸,影響當地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用水。
近年來,全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力度逐步加大,2003—2007年分別對礦區環境進行了恢復治理。對部分因歷史造成環境問題的礦山投入了專項資金,進行了恢復治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嶽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相關行業規劃
礦產資源形勢和全市礦產品消費情況。
嶽陽市礦產資源豐富,但能源礦產、大宗礦產嚴重不足的缺陷明顯,部分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在全省佔一定優勢,主要優勢礦種及佔全省查明資源儲量的比例分別為鈦礦(鈦鐵石砂礦)95.49%、鈦礦(金紅石砂礦)100%、釩礦53.5%、鈹礦84.59%、重稀土礦(磷釔礦)100%、輕稀土礦(獨居石砂礦)76.06%、鎵礦30.35%、鉿礦100%、石榴子石礦100%、玻璃用白雲巖100%、高嶺土礦32.58%、飾面用花崗巖100%,但鐵、錳、銅、鎢及鋁等礦產儲量嚴重不足,地熱、天然氣、石油、矽石、重晶石等重要礦產沒有探明儲量,稀有稀土等礦產雖有龐大儲量但目前尚未得到開發利用。
預計到2010年,全市對主要礦產的年需求量分別為石油700萬噸,煤炭1198.4萬噸,銅金屬量0.06萬噸,鉛金屬量5萬噸,鋅金屬量9.98萬噸,鎢精礦(WO
365%)0.287萬噸,金金屬量1.55噸(含共伴生礦,下同),石膏62.35萬噸,水泥原料521.56萬噸(見附表7)。
預計到2010年可供給量分別為金金屬量1.88噸,鋅金屬量2500噸,鉛金屬量300噸,螢石0.5萬噸,玻璃用白雲巖103.6萬噸,髙嶺土30萬噸,水泥原料200萬噸,長石16.53萬噸,飾面花崗巖23.68萬立方米。
預計到2010年供應缺口為:石油700萬噸,煤炭1198.4萬噸,銅金屬量0.06萬噸,鉛金屬量4.95萬噸,鋅金屬量9.72萬噸,石膏62.35萬噸,水泥原料321.56萬噸。
預計到2015年可供給量分別為金金屬量3.63噸,鋅金屬量4000噸,鉛金屬量475噸,螢石4.5萬噸,玻璃用白雲巖200萬噸,髙嶺土58萬噸,水泥原料250萬噸,長石16.53萬噸,飾面花崗巖45.7萬立方米。
至2015年預計年需求量分別為石油740萬噸,煤炭1525萬噸,銅金屬量0.1萬噸,鉛金屬量5萬噸,鋅金屬量10萬噸,鎢精礦(WO
365%)0.374萬噸,金金屬量1.62噸,石膏62.35萬噸,水泥原料521.56萬噸。
2015年供應缺口為:石油740萬噸,煤炭1525萬噸,銅金屬量0.1萬噸,鉛金屬量4.94萬噸,鋅金屬量9.6萬噸,水泥原料271.56萬噸。
預計到2020年,隨著原煤的產量下降,能源礦產供應將更加緊張。而有色、黑色、貴金屬及主要非金屬礦產,將因勘查投入連續增加會取得較好找礦成果,其產能部分滿足本市需求,缺口基本與2015年相當或略有增加。
我市已開採的39種礦產中,除金、高嶺土、飾面石材、玻璃用白雲巖、石灰巖、長石、螢石、建築石材、砂石等自給有餘,可以外調或出口外,其它非金屬礦產基本可以滿足需求,鉛、鋅、石膏等生產能力不能滿足需求,銅、鐵、錳、鉬、鎳、銻、鋁土礦、石油、天然氣、煤、鉀鹽等資源儲量嚴重不足,遠景差,不能自給或嚴重缺失,需從外省調入或進口。
根據供需預測依據,到2015年全市煤炭、原油、天然氣需全部從外地調入,銅、鉛、鋅無法保證全市生產需求,螢石基本可以得到保證,金、長石、飾面花崗巖、高嶺土、建築石材、砂石等可充分保證全市生產需要。到2020年全市煤炭、原油、天然氣需從外地調入,銅、鉛、鋅無法保證全市生產需求,金、螢石、長石、飾面花崗巖、高嶺土等基本可以得到保證,少部分外調或出口。
公益性地質調查評價與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已實行分體運行,確立了商業性礦產勘查在礦產資源勘查中的主體地位。
加大了地質勘查投入,其中2006年地勘投入資金1501.94萬元,開展勘查項目34個,2007年地勘投入資金1537.46萬元,開展勘查項目42個,新發現了一些礦產地,增加了一些重要礦產的資源儲量。一個危機礦山進行了接替資源勘查,獲得立項並已實施,全市礦產資源潛力調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礦業權實地調查正在進行。
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進行了調控,但與規劃目標尚有一定差距。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礦山「三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綜合利用率有所提高,礦渣年利用率達到58.93%(全省第一)。
礦業結構得到較大調整,開發利用布局不斷優化,促進了礦產資源的集約利用,大中型礦山企業所佔比例已提高到6.5%。礦山總數從2001年底的586個減至2007年底的445個,減少了141家。
加大了礦產資源保護力度。對新設採礦權,加大了礦產資源利用的審查力度。
開展了重點礦山的環境恢復治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得到加強,礦山環境惡化的局勢得到了控制。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制度日趨完善,礦業權市場進一步規範和活躍。2002年開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劃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保障了規劃的有效實施,提升了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對新設探礦權、採礦權,全面推行了地質環境和規劃的預審制度。通過嚴格審批程序,規範市場和中介組織行為,建立交易服務機構,制定和完善管理辦法,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執業水平等,礦業權有形市場已經形成。
地質勘查投入不足,基礎地質工作及綜合研究滯後,工作方法原始、手段落後、找礦效果不明顯。礦山地質工作薄弱、勘查程度不夠,深部隱伏盲礦找礦方法手段和找礦理論更新緩慢,勘查技術應用及成礦新理論的研究成果很少,地勘隊伍機制不活,技術人員短缺。
開採布局欠合理,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現象較為嚴重,部分地區的礦產資源管理秩序仍較混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綜合利用率較低,浪費嚴重。資源開發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相當嚴重,採礦活動造成的次生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礦山生態環境沒有得到良好的改善。
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影響了全市礦產資源開發的最佳經濟效益。
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思想意識淺薄,礦山環境監測與評價系統未建立,管理體系不健全,礦山環境問題點多面廣,恢復治理工程量大,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資金嚴重缺乏,技術落後,監管難度大。
上輪規劃實施力度不夠,政策、技術及資金保障力較差,規劃跟不上形勢和政策的變化,監控程序或力度不夠,人員、技術、資金保障管理體系不健全,實施管理相對被動。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切實執行「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以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根本點,從市情、礦情出發,確立礦產資源發展戰略,統籌市域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節約和綜合利用以及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明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本規劃遵循下列幾條原則:
科學、合理地安排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提高資源的可靠性與可供性。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發揮資源的潛在優勢,強化資源儲備與保護。合理調控開採總量,促進節約利用、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礦產資源,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
大力培育和規範礦業權市場,在對市場需求進行準確、細緻研究、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礦業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礦業及其延伸產業,正確處理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優先安排市場前景好、遠景潛力大、經濟建設急需、環境影響程度低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提高勘查開發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推進礦山環境綜合治理,遏制以資源擴張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開發,確保生態安全。
打破「就礦論礦」的思維方式,用「大資源」的系統思想統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交通、旅遊、農業、林業、及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依靠科學進步與技術創新,實現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造更新採礦、選礦和礦產品深加工工藝與技術,優化礦業結構和礦產品結構,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
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與勘查,提高礦產資源對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合理的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及控制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化資源利用結構和布局,做強、做大優勢礦種,構築一批集探、採、選、加工、貿易於一體的龍頭礦業集團;整頓礦山秩序,關、停、並汙染嚴重及對礦產資源造成浪費的礦山企業,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推動地質勘查隊伍和地質勘查管理的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礦業權市場機制和礦產資源規劃管理體制,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促進資源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1)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2015年全市礦山開採規模與所佔用儲量基本適應;全面改善勘查、採礦、選礦、加工結構狀況;全市礦產資源年產礦石量達到14330萬噸,鼓勵開採金、銅、鉛、鋅、鈮、鉭、高嶺土、飾面材料、鑄型及玻璃用砂。2015年礦石產量達到:金礦石73萬噸,鉛鋅礦石30萬噸;控制稀土開採,其金屬量年開採控制在300噸以內;力爭玻璃用白雲巖年開採量達150萬噸,飾面花崗巖年產量100萬立方米。加大礦泉水、地熱水的開發力度和限制開發利用石煤、稀土、螢石、釩、建築用砂、磚瓦用粘土等礦產品及低品位、暫難利用或利用率低及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資源,到2015年完全禁止磚瓦用粘土的開採。到2015年全市開展綜合利用礦山佔可綜合利用礦山的85%。全市礦產的開採回採率提高至80%,選礦回收率在2010年基礎上再提高1—2%,採礦貧化率在2010年基礎上下降1—2%,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0%。綜合回收率達到70%。
(2)開發利用結構調整與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已有礦業條件,大力發展礦業經濟,到2015年全市市級以上(含市級)發證礦山數控制在161家以內,其中金屬礦山25家以內,非金屬礦山131家以內,其它5家以內,大中型礦山佔礦山數的比例提高到10.0%;擴大核心礦業集團,礦山企業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3.16億元;礦業年產值達1377億元。
(3)礦山環境與恢復治理
完善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各種體系。到2015年全市礦山土地復
礦產資源規劃指標 | |||
指標 | 2015年 | 屬性 | |
重要礦種年開採量 | 金(礦石萬噸) | 73 | 預期性 |
鉛鋅(礦石萬噸) | 30 | 預期性 | |
稀土(金屬量噸) | 300 | 約束性 | |
玻璃用白雲巖(礦石萬噸) | 150 | 預期性 | |
飾面花崗巖(萬立方米) | 100 | 預期性 | |
磚瓦用粘土 | 禁止 | 約束性 |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模結構 | 礦山數 | 161 | 約束性 |
大中型礦山比例(%) | 10 | 預期性 | |
礦山企業工業總產值(億元) | 23.16 | 預期性 | |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 | 開展綜合利用礦山比例(%) | 85 | 預期性 |
綜合回收率(%) | 70 | 約束性 | |
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 | 70 | 約束性 | |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 礦山廢渣利用率(%) | 70 | 約束性 |
礦山廢水綜合利用率(%) | 50 | 約束性 | |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 | 50 | 約束性 | |
「三廢」達標排放率(%) | 100 | 約束性 | |
礦山土地復墾率(%) | 新建和在建礦山 | 100 | 約束性 |
歷史遺留礦山 | 30 | 約束性 | |
礦山土地還綠率(%) | 新建和在建礦山 | 50 | 約束性 |
歷史遺留礦山 | 20 | 約束性 |
墾率30%,土地還綠率20%,新建礦山土地復墾率100%,土地還綠率50%,礦山廢渣利用率提高到70%,廢水年綜合利用率達50%。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要達到50%以上,「三廢」排放達標率為100%。
(1)繼續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領域改革開放的力度。
(2)力爭在成礦理論應用、勘查手段、找礦區域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礦產資源集約利用程度不斷提高。
(3)加大礦山開採力度,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綜合利用水平。
(4)礦業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鏈進一步優化,形成「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統一的新型礦業體系;2020年全市市級以上(含市級)發證礦山數在2015年基礎上略有減少或基本相當;礦業權市場機制和監管制度更趨完善。
(5)礦山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與恢復治理,恢復與治理率達到70%以上,次生地質災害完全得到治理,「三廢」排放達標率100%。
(6)資源的利用效益進一步提高,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達90%以上,綜合利用率、回收率達80%,「三廢」綜合利用率達到100%;礦山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40億。
開展1:25萬區域地質調查與環境地質調查,完成1∶5萬陸城、趙李橋、臨湘市、橫溪、白羊田、北港、張谷英、月田八幅礦產地質調查,完成全市礦產資源儲量及礦業權核查。重點對萬古—戴公嶺、黃金洞—連雲山、瑚珮—金盆、江南—荊竹山四個成礦遠景區進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包括10個調查評價項目,見附表8、9)。按照「總體布置,分部實施」的原則,提供找礦信息和勘查基地,降低商業性礦產勘查風險,吸引社會資金跟進。
在加強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的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指導下,充分利用社會多渠道資金的基礎作用,開展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逐步確立企業在商業性地質勘查中的主體地位,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
(1)重點勘查礦種
重點支持對鎢、錫、銻、稀土、金、銀、銅、鉛、鋅、鈮、鉭、優質高嶺土、優質石膏等礦種的勘查。
(2)限制商業性勘查礦種
限制對全省鎢、錫、銻、稀土、煤、釩、石墨、重晶石、螢石等礦種的商業性勘查。
全市共劃分4個重點勘查區,2個鼓勵勘查區,11個禁止勘查區和7個水資源保護區。
(1)礦產資源重點勘查區
臨湘—嶽陽銅鎢鉛鋅釩鈾多金屬勘查區;平江九峰山—梅樹灣銅鉬鉛鋅多金屬勘查區;平江甕江—三陽金礦勘查區;平江思村—黃金洞金多金屬勘查區。
(2)礦產資源鼓勵勘查區
華容縣塔市驛—三封寺稀土金屬、飾面花崗巖勘查區;汨羅市高嶺土礦勘查區。
(3)礦產資源禁止勘查區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大雲山森林公園、張谷英名勝古蹟保護區、幕阜山森林公園、福壽山風景旅遊區、集成麋鹿自然保護區、桃花山森林公園、五尖山森林公園、龍源風景名勝保護區、石牛寨地質公園、橫嶺湖自然保護區;鐵山水庫水資源保護區、龍源水庫水資源保護區、華一水庫水資源保護區、大荊湖水資源保護區;華容河流域、新牆河流域、汨羅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區,此外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200米範圍內;重要工業區、大型水利工程設施、城鎮市政工程設施等200米範圍內;港口、機場、國防工程設施圈定的地區也劃為禁止勘查區(見附表10)。
嶽陽市礦產資源勘查規劃區塊主要有:湖南省平江縣秦家坊—慄山洞銅鉛鋅多金屬稀有礦普查,湖南省平江縣金盆金多金屬礦普查,湖南省連雲山地區金礦普查,瀏陽市杉皮坳銅礦普查(其中大部分區域位於嶽陽市內),平江縣黃金洞礦區外圍金礦詳查,平江縣南橋金礦詳查,平江縣大萬礦區外圍金礦詳查,平江縣甕江金礦普查,汨羅江砂金普查,平江縣安定砂金普查,平江縣秦家坊—慄山外圍銅鉛鋅鈮鉭及長石礦普查,平江縣九峰山銅鉬礦普查,平江縣西林銅鉛鋅礦普查,臨湘市虎形山—石鼓嶺鎢鈹鉛鋅銅普查,臨湘市王家山綠柱石、鈮鉭稀有金屬普查,嶽陽市雲溪區崔家坳鎢鈹鉬礦普查,臨湘市白雲鎮石灰石、白雲石、石煤、釩、金礦普查,華容縣塔市驛—三封寺稀土金屬、飾面花崗巖普查,汨羅市高家坊花崗巖普查,臨湘市桃林鉛鋅螢石礦普查,平江縣思村鉛鋅鈷礦普查,嶽陽郭鎮—新開塘釩鈾多金屬礦普查,汨羅白水髙嶺土礦普查,共23個區塊,規劃期內優先安排這些區塊的礦產資源勘查工作。
以巴陵石化、長嶺煉化為基地並對其進行改造擴建,提高石油、天然氣對省內的供應能力。重點鼓勵開發利用環保型能源的地熱水;適度開發石煤,以滿足石煤發電廠的需要,對廢渣加強有用元素的綜合利用和廢毒物的達標處置,防止環境汙染。對放射性礦產的開發利用由國家統一組織安排。
以現有資源為基礎,穩定和擴大大中型礦山規模,重點發展平江黃金洞、萬古金礦的開採、選礦。鼓勵開採金、銅、鉛、鋅、鈮、鉭等礦產資源,同時回收伴共生銀,努力滿足省內選冶企業的需求。加強梅樹灣—慄山洞銅、鉛、鋅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鉛、鋅的精深加工。
以現有礦山企業為核心,進行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非金屬礦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環保、節能、農用非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
加強對華容塔市驛的花崗巖開採、加工。重點鼓勵開採建築用花崗巖、板巖、水泥用灰巖、水泥用矽質巖、玻璃用白雲巖、飾面用花崗巖、高嶺土、長石等符合市場需要的優質非金屬礦產。
嚴格限制重晶石、螢石等出口優勢礦產的開採總量,鼓勵伴生螢石礦產綜合回收利用。
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設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區域和規劃區,是實現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科學管理、促進礦產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合理保護的重要手段。
根據全市礦產資源區域分布特徵,按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綜合考慮開發利用現狀、產業基礎、內外部條件及資源潛力,確定華容塔市驛—三封寺花崗巖集中分布區;臨湘白雲鎮白雲巖、灰巖集中分布區;平江梅樹灣銅鉛鋅集中分布區;平江黃金洞—萬古金多金屬集中分布區;汨羅白水—歸義高嶺土集中分區;為全市規劃期間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區域。
為使全市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產業政策,對全市主要礦產的開發進行規劃分區,共劃分28個規劃區,其中鼓勵開採區6個,限制開採區7個,禁止開採區15個(見附表12)。
在鼓勵開採區內,礦產資源的開發應逐步規模化、集約化,加大資源的開發強度和深度。在限採區內,要嚴格限制採礦權數量的設置,對現有礦山進行必要的整合,有計劃地逐步關、停、並、轉一些小型礦山,同時還要限制採礦權人的開採規模,控制開採總量。禁採區內不能新建礦山,對已有的礦山不能擴界,限期關停。其他區域內如有可開發利用礦產,可設採礦權。
(1)鼓勵開採區
鼓勵開採的礦種有:金、銀、銅、鉛、鋅、鈮、鉭、長石、水泥用灰巖、水泥用矽質巖、冶金用白雲巖、鑄型及玻璃用砂、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巖。
鼓勵開採區有:華容塔市驛—三封寺花崗巖開採區、臨湘白雲鎮白雲巖、灰巖開採區、平江梅樹灣銅鉛鋅開採區、汨羅白水—歸義高嶺土開採區、平江萬古黃金開採區、平江連雲山—黃金洞金銅鉛鋅多金屬開採區。
(2)限制開採區
限制開採的礦種有:稀土礦、螢石礦、釩礦、鎢礦、鈾礦、石煤、建築用砂等;
限制開採區有:華容三郎堰—許市稀土限採區;華容河砂石限採區;嶽陽郭鎮—新開塘石煤、釩、鈾限採區;嶽陽新牆河流域稀有、稀土、砂石限採區;平江南江橋—梅仙稀有、稀土、石煤限採區;汨羅江流域伍市—浯口砂金、砂石限採區;湘陰袁家鋪稀土限採區。
(3)禁止開採區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雲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張谷英名勝古蹟保護區、幕阜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福壽山國家級風景旅遊區、集成麋鹿省級自然保護區、桃花山省級森林公園、五尖山省級森林公園、龍源省級風景名勝保護區、石牛寨省級地質公園、橫嶺湖省級自然保護區、鐵山水庫水資源保護區、龍源水庫水資源保護區、華一水庫水資源保護區、大荊湖水資源保護區均為禁止開採區,此外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200米範圍內;重要工業區、大型水利工程設施、城鎮市政工程設施等200米範圍內;港口、機場、國防工程設施圈定的地區也劃為禁止開採區。
全市共劃分開採規劃區塊6個(見附表13),分別是湖南省平江縣萬古金礦外圍、嶽陽市新開塘釩礦、嶽陽市郭鎮釩礦、華容縣恆發花崗石礦、臨湘桃林鎮劉家坪鉛鋅礦、汨羅市白水高嶺土礦。
根據礦產資源的分布特點和集中程度以及開發利用的產業基礎,將全市劃分成七個礦業經濟區。
(1)華容塔市驛—大乘寺稀有稀土元素及花崗巖開採加工礦業經濟區
重點開發建築用石材、飾面花崗巖、稀有稀土元素和礦泉水。其發展方向為:調整企業結構,扶持大中型企業,發展企業集團,使本區建成全市石材出口和飾面材料重要加工基地。
(2)臨湘白雲—羊樓司白雲石、石灰石等開採礦業經濟區
重點開發水泥用灰巖及建築用灰巖、矽質巖、玻璃用白雲巖。其發展方向是:引進資金和技術,發展鎂化學工業和多品種水泥,使礦業區成為玻璃生產的原料和加工基地。
(3)嶽陽城陵磯—長嶺煉化能源加工礦業經濟區
本區主要是礦物原材料加工基地,從事原油加工、催化劑生產、化肥、化纖等生產及造紙、發電供熱等,為全市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基地。發展方向是:以現有企業為基礎進行改擴建,使本區成為本市礦業經濟的核心和技術密集型的礦產品加工基地,成為本省提供石油、化工產品的主要基地,努力建成國家級石化、造紙等加工基地。
(4)臨湘市忠防—公田鉛鋅多金屬開採、加工礦業經濟區
本區重點開發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產,鉛、鋅為本區優勢礦種。發展方向為: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深加工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和多元化。
(5)平江南江橋—梅樹灣鉛鋅多金屬及非金屬開採、加工礦業經濟區
重點開發鉛、鋅、銅等金屬及非金屬礦產,主要發展方向是:提高礦產品產量、資源利用率和深加工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和多元化。
(6)平江黃金洞—萬古金多金屬開採礦業經濟區
本區為全市金重點開發區,其發展方向是:加大勘查投入,增加資源儲量,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金的綜合回收率,促使本區成為湖南省重要生產基地。
(7)汨羅歸義—長樂砂金、高嶺土開採礦業經濟區
依託現有非金屬礦產資源特色,重點開採高嶺土,大力開發利用高嶺土在造紙、陶瓷等方面的應用及精加工;促使礦業區成為省內外高嶺土原料供應和加工基地,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砂金的開採。
(1)對資金不足、生產條件差的礦山和對大中型礦山影響較大的小礦以「關停並轉」的方式進行整合。對禁採區的小礦山依法逐步關閉。
(2)走「生產聯合化、功能綜合化、經營多樣化、管理現代化」的道路,以整合為基礎,引進資金技術人才,構建一批現代化大中型礦山集團企業,使全市到2015年大中型礦山所佔比例提高到10%。
(3)以礦產資源和開發利用技術為基礎,進一步做強做大現有礦業集團,優化企業內部結構,全面提升競爭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4)堅持一個礦區原則只審批一個採礦主體,礦山開採規模必須達到礦區最低開採規模和礦山最低服務年限指標(附表15),對已取得採礦權,但開採規模與礦區(床)儲量規模顯著不協調的礦山企業限期進行技術改造,逐步達到規定標準。
(5)落實新建礦山企業準入條件,礦山企業的地質與礦產資源儲量、資料必須齊全,必須有礦產資源儲量管理部門認定的儲量報告和圖件資料;必須有符合國家規定的礦山設計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採回採率、採礦貧化率、選礦回收率設計指標均能達到規定的要求;有與所建礦山規模相適應的資金、技術、人才及其它有關規定的資質條件。
(1)調整礦種利用結構,延長礦產品加工鏈,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
(2)在重點開發利用金、銅、鉛、鋅、長石、建築石材等資源的同時,要加大鈮、鉭、雲母、高嶺土、礦泉水的開發力度,使之成為礦業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3)以產品的多樣化和精深加工為方向,依靠科學技術,重點發展白雲巖、高嶺土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兼顧開發石灰石的超細、高純度產品、表面改性產品及其他新材料非金屬產品;
(1)開展對金的高硫、低品位以及難選、冶礦石的選、冶技術的科技攻關和對礦山尾砂、廢渣、廢水等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益。
(2)加快水泥、石材等傳統礦產品的技術結構的調整,扶持和提升工藝先進和規模化生產的大型企業;不斷開拓非金屬礦產的應用領域,大力改變礦業經濟增長方式。
新建和改擴建礦山一律執行礦山最低開採規模和最低服務年限的規劃要求(附表15)。對現有礦山規模小於最低開採規模的,資源不足或開採技術條件差的,實行「關停並轉」;資源有保障且開採技術條件允許擴大生產規模的,對礦山進行改擴建和技術改造。
合理整合礦山及設置探礦權,科學配置礦產資源,使礦山開發規模和利用水平與礦區資源儲量相適應,促進資源的集約利用。
全面推行礦業權設置規劃預審制度,將新建礦山布局不合理現象阻截在建設初期。加大礦山開發秩序治理整頓和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監管和檢測制度,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全面有效實施礦區規劃,杜絕無證開採和一證多井的現象,促進全市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得到進一步改善。
鼓勵礦山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資源採選回收率;支持對低品位及難選冶的礦產採選冶技術工藝研究,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綜合回收率;加大監督力度,建立健全礦山「三率」考核體系,重點加強對集體和個體礦山「三率」考核;制定有效措施,保證「三率」達標;加強礦山開發利用水平指標體系的檢測和評估,強化礦產資源規費徵繳與開發利用水平掛鈎的制度;進一步開展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為目標的礦產資源保護項目;加快淘汰陳舊設備和工藝,發展安全、高效、資源節約型選採技術和設備。
監督和鼓勵礦山企業積極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利用含共伴生組分的礦床,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包括共伴生礦產綜合開發利用的措施;鼓勵礦山企業開展共伴生礦產綜合開發利用的技術攻關,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礦山企業開展對「三廢」綜合利用的科技攻關、技術改造;發展礦產品深加工技術;開展經常性檢查,督促企業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
全面健全礦山資源儲量動態監管制度。礦山企業在每年年底要完成對其動用、消耗、損失的資源儲量的地質測量工作,建立礦山技術檔案和資源儲量臺帳。並在下一年初,將礦山儲量年報報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核查機制、健全報告制度。加強事前監督,嚴格審查礦業權人提交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組織經常性的現場抽查。礦山企業至少每一季度向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礦產開發利用情況、礦區範圍內非法開採情況、安全防護情況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情況。
建立礦業秩序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礦山督察員的作用。加強督察員隊伍的統一管理、集中調配,為他們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明確工作任務,強化工作實績的考核。在礦業活動相對集中或礦業秩序問題較多的地方,要設立舉報電話,通過群眾舉報、新聞輿論監督和現場巡查,建立礦業秩序管理監控網,強化監控力度。
根據全市已有礦山環境資料,按照相關原則、依據和方法,將嶽陽市礦山環境現狀分為兩個等級,即礦山環境影響嚴重區(Ⅰ),礦山環境影響較重區(Ⅱ)。
(一)礦山環境影響嚴重區
全市共劃分了礦山環境影響嚴重區5個,其中:
金屬礦區劃分4個區,分別是平江縣黃金洞金礦、臨湘桃林鉛鋅礦、嶽陽新開—郭鎮釩礦、汨羅河道金礦等金屬礦礦山環境影響嚴重區。
非金屬礦區劃分1個區,是平江縣梅仙長石礦非金屬礦礦山環境影響嚴重區。
(二)礦山環境影響較重區
全市共劃分了礦山環境影響較重區1個,是長塘—常紅建材礦山環境影響較嚴重區。
本市域重點治理區域為:1平江縣黃金洞金礦礦山環境重點治理區,主要治理對象是:礦區採空塌陷對農田、公路,水利設施及建築破壞嚴重;選礦廢水對水土汙染嚴重;礦業活動對土地資源損毀嚴重。2臨湘桃林鉛鋅礦礦山環境重點治理區,其治理對象是:閉坑礦山、礦山開採遺留的安全隱患及礦山環境問題;病毒尾礦庫存在的潰缺,泥石流災害威脅6萬以上人口和5萬畝以上耕地;尾礦庫揚塵汙染、水質汙染、地面塌陷毀壞耕地、林地等。此外,並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和山塘乾枯,河床改道,農田灌溉困難,廢石堆場壓佔土地資源問題。3嶽陽新開塘—郭鎮釩礦礦山環境重點治理區,治理的主要對象是:礦山採、選、冶過程中產生的汙染十分嚴重,對土地影響表現為植物、作物枯死;生長受損,區內汙染範圍66公頃。4汨羅河道砂金礦環境重點治理區,治理對象是:造成了大量耕地被毀,並形成冷浸田,恢復治理難度很大,同時,造成河流衝刷,侵蝕作用加劇,形成塌岸地質災害。5平江縣梅仙長石礦礦山環境重點治理區,其治理對象是:出現崩潰,滑坡,水土流失,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對人居住環境影響大;6平江縣萬古金礦—青山石膏礦重點治理區:固體廢物(廢石、尾礦)產出量大,多次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主要對礦山開採造成的地面塌陷進行土地復墾和環境治理。
1華容縣塔市驛—勝峰礦山環境一般治理區,治理對象是:礦產開發利用程度高,且以露天開採為主,對土地資源及植被破壞較為嚴重,已造成中度—重度水土流失,周邊環境總質量呈下降趨勢。
2臨湘市白雲—羊樓司一般治理區,主要對礦山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滑坡進行治理恢復和地表植被恢復。
本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重點工程主要為(見附表16):
1臨湘桃林鉛鋅礦環境治理工程:恢復治理土地面積5.2平方千米,土地復墾1.32平方千米,主要任務是沉澱池、滑坡及尾砂壩治理、回填地面塌陷、攔擋壩等。
2平江黃金洞金礦環境治理工程:對採礦造成的次生地質災害和「三廢」進行治理,主要針對黃金洞礦業公司金礦、黃金洞金礦大洞工區及金福金礦環境進行治理,治理任務是恢復治理土地面積1.5平方千米,土地復墾0.42平方千米,尾砂庫治理1200立方米,滑坡50萬立方米,覆土3000立方米。
3嶽陽萬鑫公司萬古金礦環境治理工程:對因採礦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和「三廢」進行有效治理,治理對象是塌陷、泥石流、滑坡。應恢復治理土地面積1.4平方千米,部分居民搬遷。
4嶽陽市新開塘釩礦區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進行「三廢」無公害化處理,高危邊坡治理。環境恢復治理面積0.8平方千米,土地復墾0.11平方千米,主要任務是清基800立方米,降坡8500立方米,攔擋壩2100立方米,植被恢復47.5畝,水溝525米。
5臨湘鉛鋅礦區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治理任務是填充、填埋地面塌陷、攔擋壩及土地復墾,恢復治理面積5.2 平方千米。
6汨羅江砂金礦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對汨羅江砂金礦、建築用砂開採造成的大堤管湧、崩塌、田土沙化、水土流失進行治裡,水汙染危及10萬人;恢復治理面積5平方千米,主要任務是護堤、治汙染及植被恢復。
7平江縣青山石膏礦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恢復治理面積13平方千米,主要進行地面塌陷填充、填埋、修補、復墾。
8臨湘白雲鎮—羊樓司礦山恢復治理工程:主要治理臨湘凡泰公司白雲石礦的露採場崩塌、滑坡、廢石流及積水毀田;臨湘市工業局羊樓司業管站採石場的廢料堆形成的泥石流、坑水毀田地以及對團灣一帶長石礦、磚瓦用粘土、建築用石料等礦山進行整治,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恢復植被和復墾0.21平方千米。
9平江縣梅仙長石礦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對因開採長石礦造成的崩塌,滑坡,水土流失進行治理,恢復地表植被50畝。
10華容塔市驛—勝峰花崗巖礦區恢復治理工程:對高嶺土礦和長石礦造成的滑坡、泥石流進行治理,土地復墾和還綠250畝。
嶽陽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工程規劃一覽表
礦山環境保護應貫穿礦山開發的全過程。在礦山開發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中,一併提出保護措施,礦山建設時實行「三同時」,改變以往「先破壞,後治理」的被動方式。以環境因素劃定的限制開採區內採礦權總數一般不得增加,已有礦山的進行重點保護和及時恢復治理;未經可行性研究論證、環保設施和管理措施未到位前不得新設採礦權。
建立與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投資體制,引導礦山企業增加投入,政府積極支持治理礦山環境和提高礦產資源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加強制度創新,建立礦山環境監測、報告和環境恢復治理監管制度。在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方面,要堅持「開發者恢復、破壞者治理、受益者補償」的原則。
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人居環境、國家設施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建立和完善礦山環境補償制度,全面推行備用金制度。完善人為誘發的礦山地質災害鑑定制度,落實治理責任。對新辦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做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包括一般治理區在內的新建礦山)。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要求礦山邊生產,邊恢復治理、邊復墾還綠。
礦山企業必須依法履行礦山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等義務。對礦山損毀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治理,大力增加植被,阻止水土流失。對已關閉的國有老礦山由國家財政出資治理,原國有礦山現已改制的礦山由國家財政和礦山共同出資治理,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的,要依法查處,責令限期整改、達標,並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逾期不能達標的,實行限產或者關閉。礦山企業關閉礦山,須按照批准的關閉礦山報告,完成有關勞動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工作,或繳清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有關費用。
監督、引導、鼓勵礦山企業在礦山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開發及技術改造的投入,採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設備,改進管理措施。
(l)重點抓好金礦、鉛鋅礦選廠、長石礦和水泥廠的「三廢」排放總量的控制,加強動態監測,做到絕大部分礦山的「三廢」達標排放,對金礦嚴禁氰化堆浸法選金。
(2)切實加強環境保護與重建的治理建設,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對次生地質災害要以控制為主,防治結合。
(3)加強礦山環境保護的監督管埋。造成地質環境破壞的礦山企業,採礦權人應當及時向所在地主管部門報告,並採取恢復治理措施。
(4)全面開展礦山環境調查,摸清基本情況,加大治理恢復力度。環境汙染破壞突出的礦山必須建立恢復治理方案,並做到邊生產邊治理。
(5)制定礦山環境保護管理的有關制度,建立起礦山環境與次生地質災害的監測體系。將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國民經濟計劃。
(1)在摸清家底制定恢復治理規劃的基礎上,落實治理責任,籌集治理資金;由國家開發造成嚴重環境問題的,建議由國家承擔責任,安排治理資金;由地方政府開發導致環境破壞的,由相應的地方政府承擔治理責任,並籌集治理資金;由鄉鎮、集體和個人造成的,由相應責任人承擔責任並負擔治理資金。
(2)根據環境破壞情況,由相應責任人負責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上級主管部門進行監督檢查。
採礦權申請人申請辦理採礦許可證時,應當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及土地復墾方案,報有批准權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設立採礦權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採礦權人在領取採礦許可證的同時需與礦政主管部門籤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書,並按期繳納備用金,對按設計要求分期治理的採礦權人,收取治理備用金的行政主管部門應將其治理備用金本息返還給採礦權人。
在行洪、排澇河道內申請開採砂石、砂金,須經河道主管部門批准;涉及航道的,經河道主管部門會同航道主管部門批准後,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辦理採礦審批登記手續。採礦權人必須按照批准的範圍和作業方式開採,領取採礦許可證後,方可進行採礦活動。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採礦權人是否按要求履行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義務,是否編制並嚴格執行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是否及時足額繳納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是否建立監測工作體系並按規定對礦山地質環境情況進行了監測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相關責任人應當配合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如實反映情況。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在已有監測網絡基礎上,針對本市礦山地質環境特點,建立完善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絡,實施動態監測。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配置專業人員,在現有地質環境監測網絡基礎上,開展市域內的礦山地質環境總體狀況的動態監測工作,並指導採礦權人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建立相應的監測制度和統計報告制度。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確立的治理恢復措施落實情況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情況進行現場檢查。
礦山企業須有專人監測礦山環境。
建立健全保證《規劃》實施的管理部門體系和《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明確部門職責,實行領導負責制,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本規劃目標納入嶽陽市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中,是全市近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市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責任制定規劃實施細則,報市人民政府備案。
本《規劃》一經頒布,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擅自修改。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因本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對《規劃》進行局部調整,須報原批准機關審批。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宣傳,擴大《規劃》影響,使《規劃》家喻戶曉,增強礦山企業執行《規劃》、投入礦業開發的自覺性和公眾監督的廣泛性。進一步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的培訓,提高礦政隊伍依法行政水平。
(1)申請勘查、開採礦產資源,除具備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外,必須符合本《規劃》的要求,否則不予受理。對不符合規劃的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行為,不得頒發勘查、採礦許可證。
(2)嚴禁在規劃禁採區內新設立礦山企業,對禁採區範圍內已取得採礦權的礦山企業,市、縣政府根據開發和建設需要,制定限期搬遷和關閉的措施。
(3)《規劃》禁採區外對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區等有重大影響的採礦權申請的受理,行政主管部門應召集有關專家和社會人士舉行聽證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進行決定。
(4)建立地質勘查準入制度、採礦準入制度及採礦權年審制度。
(5)建立礦山開發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礦山用地復墾制度、植被恢復制度、環境保證金制度。
抓好綜合治理,加強礦權的「關、停、並、轉」工作,加大對非法採礦和地方保護主義的打擊力度,堅決取締非法採礦行為,建立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確保礦業權人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礦業活動的正常工作,為順利實施《規劃》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凡利用外資來嶽陽進行礦業活動的,只要符合政府部門的法律法規和本《規劃》,不論國有、集體、私有一律應允。
(2)允許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如集資經營、合作經營、集團聯合經營、股份制經營等來嶽陽進行礦業活動,以達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也可以按照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則,用補償貿易、產品返銷等方式聯合開發。
(3)在嶽陽進行礦產資源勘查的單位或個人,依法享有《礦產資源法》中的各項權利和嶽陽市政府制定的有關優惠政策。
創造良好的礦業權市場建設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建立礦業權市場信息系統,使礦業權交易更加透明和合理。
以簡易的非金屬礦採礦權作為招標、拍賣試點礦種,取得經驗後,逐漸向其它礦種擴展。
(1)編制全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投資指南,優先支持《規劃》中的導向產業的開發利用項目。
(2)編制礦產資源勘查投資指南,鼓勵具有資質單位和企業來市進行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以擴大全市礦產資源儲量,為礦山企業儲備足夠的資源基地。
(3)編制礦業開發技術創新及高新技術項目和產品目錄,推動礦業技術進步。
(4)編制礦業活動中遇到的難題項目,鼓勵科研人員進行技術攻關。
(5)編制礦業活動中的科技、管理人才指南,吸引高層次人才來本市從事礦業活動。
鼓勵礦山企業增加科技投入,運用科技方法或購買技術專利,進行生產設施和技術改造投資,解決汨羅白水高嶺土去鐵增白等類似的難選、冶礦石的技術難題,提高採、選、冶的生產水平。提高企業素質、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規劃》經批准實施後,各有關部門應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督促礦業權人履行法定的義務和責任,維持正常的礦產資源管理秩序。
(1)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項目的檢查
根據探礦權人的義務,勘查單位或法人代表應經常向市或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匯報各項義務執行的有關情況。勘查單位有責任和義務接受市及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檢查和監督。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限期予以改正。問題特別嚴重者,如擅自進行採礦活動、對環境破壞十分嚴重者,建議發證機關予以吊銷勘查許可證,並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2)加強對礦山企業進行執法檢查
定期對採礦權人應履行的義務實行執法檢查。
對不及時履行義務的礦山企業,督促並限期執行。對拒不履行義務的礦山企業,予以吊銷採礦許可證,並給以嚴厲的經濟處罰。
對不依法開採、無證開採、濫採亂挖礦產資源的依法嚴懲,對造成社會影響惡劣的大案要案,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建立定期檢查、監督和報告制度。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下屬縣(市)、區政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組織實施《規劃》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礦產資源規劃審批、頒發勘查許可證、採礦許可證和批准佔用儲量登記申請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及時予以糾正;對情況嚴重的,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任。
負責《規劃》實施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國家工作人員不依法執行、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1、利用國家財政投資進行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區土地復墾項目是否符合規劃確定的重點方向、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範圍。
2、探礦權和採礦權的設置、申請審批、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和處置必須符合礦產資源規劃的原則和有關要求,服從礦產資源規劃的宏觀指導和調控。
3、規劃管理機關應當依照礦產資源規劃,按照探礦權、採礦權會審制度的規定,參與探礦權、採礦權審批會審。
4、對礦產資源規劃和有關政策規定實行開採總量控制的礦產資源,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根據礦產資源規劃和政策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市的年度開採總量控制方案。
5、申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項目,必須向立項審批機關提交項目建議書和項目實施方案。同級規劃管理機關應當對項目建議書和項目實施方案是否符合礦產資源規劃規定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要求進行審查。不符合規劃要求的,不得批准立項。
6、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項目要符合規劃合理布局和結構調整的有關要求,達到規劃確定的最低開採規模,符合規劃在礦種和空間上的鼓勵、限制和禁止的調控要求,符合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有利於提高礦產資源的規模化開採和綜合利用水平。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投資,形成一個以財政投資為前導,其他多種投資跟進的投融資體系,對規劃區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重大工程提供優先資金保障。
各級財政投入對重點區域和項目傾斜,建立激勵機制,嚴格執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對在找礦、採礦、選礦、冶煉和資源節約與綜合回收利用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的給予獎勵,鼓勵社會投資參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嚴格地質勘查開發退出機制,對邊探邊採、亂採亂挖等浪費和破壞資源的行為,通過經濟手段進行制約,實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強化企業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約束機制。
應用現代信息採集和統計分析技術,服務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區)資源儲量動態監測、地質災害監測和防治領域,對必要的緊急情況構建預警應急系統,以便及時採取有效防治措施。
建立規劃實施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礦業權設置的動態變化,並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更新,實現信息共享,提高規劃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每兩年度應對實施情況進行評估,評估主要圍繞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進行,對規劃執行效果和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做出分析評價,並針對環境變化和存在的問題,對規劃的調整和修訂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