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臨湘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016-2020年)
臨 湘 市 人 民 政 府
二 〇 一 六 年 九 月
目 錄
總 則
一、現狀與形勢
(一)礦產資源現狀基礎
(二)上一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實施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形勢與要求
二、指導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三)規劃目標
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產業布局
(一)礦業空間布局
(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方向與總量調控
(三)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
(四)礦業布局優化調整與轉型升級
(五)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準入退出機制
四、綠色礦業發展
(一)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
(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
(三)礦山用地與復墾
(四)礦業循環經濟
(五)綠色礦山建設
(六)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建設
(七)綠色礦業管制措施
五、部省市級發證礦業權設置區劃
(一)探礦權設置區劃
(二)部省級發證採礦權設置區劃
(三)市級發證採礦權設置區劃
(四)勘查開發監督管理
六、縣級發證採礦權設置
(一)縣級發證礦山開採總量
(二)縣級發證採礦權開採布局
(三)縣級發證採礦權設置區劃
(四)縣級發證採礦權設置退出條件
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二)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分區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機制
八、重點工程
九、規劃實施管理
(一)建立完善規劃實施目標責任考核制度
(二)健全完善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年度實施制度
(三)嚴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規劃審核
(四)健全完善規劃實施評估調整機制
(五)提高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
附表目錄
附表1 | 截至2015年底臨湘市主要礦產資源儲量表 |
附表2 | 截至2015年底臨湘市主要礦區(床)資源儲量基本情況表 |
附表3 | 截至2015年底臨湘市主要礦產開發利用現狀表 |
附表4 | 截至2015年底臨湘市主要礦山開發利用現狀表 |
附表5 | 截至2015年底臨湘市主要探礦權現狀表 |
附表6 | 截至2015年底臨湘市主要採礦權現狀表 |
附表7 | 臨湘市礦產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規劃表 |
附表8 | 臨湘市礦產資源勘查分區表 |
附表9 | 臨湘市主要礦產資源探礦權設置區劃表 |
附表10 | 臨湘市礦產資源開採分區表 |
附表11 | 臨湘市主要礦產資源採礦權設置區劃表 |
附表12 | 臨湘市礦產資源開發重大項目規劃表 |
附表13 | 臨湘市主要礦產礦山最低開採規模和「三率」規劃表 |
附表14 | 臨湘市主要礦區最低開採規模和「三率」規劃表 |
附表15 | 臨湘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規劃表 |
附圖目錄
序號 | 圖號 | 圖 名 | 比例尺 |
1 | 1 | 臨湘市礦產資源分布圖 | 1:100000 |
2 | 2 | 臨湘市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現狀圖 | 1:100000 |
3 | 3 | 臨湘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圖 | 1:100000 |
4 | 4 | 臨湘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現狀圖 | 1:100000 |
5 | 5 | 臨湘市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規劃圖 | 1:100000 |
6 | 6 | 臨湘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圖 | 1:100000 |
7 | 7 | 臨湘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規劃圖 | 1:100000 |
8 | 8 | 臨湘市重點礦區礦業權設置規劃圖 | 1:100000 |
總 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規劃管理暫行辦法》、《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 年)》、《湖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臨湘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總規劃綱要》有關規定,依照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35號)、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全面開展第三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湘國土資辦發【2014】148號)文件及相關規劃編制的技術要求,結合臨湘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特點,編制《湖南省臨湘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以下稱《規劃》)。
科學編制和實施好第三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對於臨湘市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實現新跨越具有深遠的戰略指導意義。
本規劃以2015年為基期,規劃期為2016-2020年,2020為目標期,展望到2025年。
本規劃的適用範圍是臨湘市所管轄的行政區域內。
《規劃》是指導臨湘市規劃期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指導性文件,是臨湘市人民政府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行政轄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重要依據。
《規劃》經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查批准後,由臨湘市人民政府發布實施。實施過程中的相關事宜,由臨湘市國土資源局負責解釋。
臨湘市為湖南省縣級市,臨湘地處湘北邊陲,位於北緯29°10′~29°52′,東經113°15′~113°45′之間,因濱湘水與長江會合之處而得名,素稱"湘北門戶"。臨湘市域總面積1760平方公裡,其中城區面積30平方公裡,轄18個鄉鎮2個辦事處。總人口53萬人。境內最高山藥菇山海拔1261.1米,最低點江南谷花洲23米。長江流經市境內西北邊沿,全長32.7公裡。境內河流桃林河、坦渡河、源潭河蜿蜒北注長江。東北角的黃蓋湖為湖南省第二大湖。
1、礦產資源概況
臨湘市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金、銀、銅、鐵、釩、鉛、鋅、鎢、鈹、銻、鋰、鈮、鉭、綠柱石、獨居石、螢石、重晶石、石英、長石、高嶺土、白雲巖、石灰巖、花崗巖、粘土、礦泉水等35種之多。螢石儲量居全國之首;白雲礦總儲量超過3億噸,年產量200多萬噸,鉛鋅、石灰石、長石、獨居石砂礦等均為大型礦床,由省地勘局探明的特大型鎢礦---儒溪虎形山,查明資源儲量20.65萬噸,鎢礦遠景資源量有望突破50萬噸,潛在經濟價值達1000多億元,是臨湘市目前重要的優勢資源,也是未來發展的主要礦種之一。2014年,臨湘市被列為全省唯一一個整縣推進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試點縣(市)。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現狀
(1)基礎地質調查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臨湘市範圍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0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於1976年前全面完成。1:5萬臨湘、橫溪、陸城、趙李橋幅多金屬礦產的成礦遠景調查評價工作也已完成。
物化探工作:完成了1:20萬區域重力測量,重砂測量,大地電流測量,放射性測量,航空磁測和第二代區域化探工作。開展了長沙—臨湘地區1∶50萬重力普查;長沙—臨湘一帶的1∶5萬航測;臨湘虎形山一帶1∶2.5萬次生暈測量,洞庭湖地區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水、工、環境地質工作:對洞庭湖區及臨湘市主要河道流域進行了水文地質監測工作,對原桃林鉛鋅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礦區水文地質勘查工作。
(2)礦產資源勘查
臨湘市境內發現各類礦產地共有200多處,其中進行了預普的有30多處,進行過詳查或勘探的有5處,做過儲量核查的有61處,其餘僅作過礦點檢查或初步評價。地質勘查程度較高的是桃林鉛鋅礦區和灌山白雲礦區。截止2015年底,已開展或剛結束勘查的地質勘查項目有11個,累計投資金額已超過5000萬元。對於眾多非金屬礦和金屬礦僅作過礦點檢查和初查評價,地質工作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3)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
截止2015年12月底,臨湘市已開發利用礦產22種,主要包括:鉛、鋅、螢石、白雲石、石灰石、長石、雲母、石英、高嶺土、花崗巖等。全市共有持證礦山企業61家,在61家已發證礦山中,金屬礦山4家,非金屬礦山51家,全市共有礦業從業人員13160人,年產固體礦石1100.8萬噸,工業總產值達24.5億元。總體來看,全市礦山開發仍然以非金屬礦山為主,佔總產值的95.1%,金屬礦山佔總產值的4.9%。臨湘市鉛鋅有色金屬礦山企業4家,共有從業人員965人,年產礦石總量25.5萬噸,工業總產值達1.2億元,金屬礦山採礦回採率85%,選礦回收率達88%,綜合利用率74.8%。
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現狀
全市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包括:礦山地質災害、佔用破壞土地資源、地下水系統破壞、礦山地質環境汙染四個方面,主要分布於白雲、羊樓司、忠防、桃林、詹橋等地,其中佔用破壞土地資源分布廣、影響大,是最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至2015年底,全市發生礦山地質災害48處,其中滑坡13處、崩塌7處、地面塌陷25處、泥石流3處,直接經濟損失3000萬元。生產礦山佔用破壞土地資源305.6公頃,土地復墾面積45.2公頃,土地復墾率14.8%,恢復植被面積38.2公頃,復綠率12.5%。年排廢水583萬噸,達標排放135萬噸,達標率23%。年產廢渣、尾礦、廢棄物5800萬噸,堆放量3500萬噸,處理量2300萬噸,處置率為39.6%。年產金屬廢石、尾礦18萬噸,綜合利用量9萬噸,綜合利用率50%。
臨湘市所有生產、在建、閉坑礦山落實了地質環境監測單位及監測責任人,確定了重點監測礦山和重點監測區,在礦山地質災害易發區設立監測點,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恢復治理奠定了基礎。
地質礦產勘查取得了重大的找礦突破成果。近年來,虎形山地區的鐵鎢礦勘查和桃林外圍邊深部詳查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為臨湘市及至全省地質找礦工作注入了活力。虎形山地區的鐵鎢礦勘查提交333+334礦石量:11928.07萬噸,鎢資源量:206515噸;伴生組分氧化鈹:37097噸 ;銀:524.56噸;鉍:842噸;銅:127噸;鉬:1366噸。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整合了一批礦山,規範了礦業開發布局。上輪規劃要求至2015年礦權總數控制在62家以內,截止2015年,臨湘市採礦權總數控制為61家,達到了規劃預期目標;加大了對老礦山,分散開採點,資源破壞浪費嚴重區的整治和整合力度。通過礦山整頓和整合,不僅有效地保護了資源,而且減少了矛盾糾紛,規範臨湘市礦產資源市場。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加強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提高了礦山企業的準出門檻,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
礦政管理成效。認真落實上一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要求。一是在礦業權設置上嚴格按規劃要求辦事;二是嚴格控制採礦權數量和礦山最低開採規模,提高了準入門檻,優化了礦山企業布局。
專欄一 上輪規劃主要指標實現情況
規劃內容 | 2010年底 | 2015年底 | 備註 | ||
礦業經濟 | 礦業總產值(億元) | 5.31 | 24.5 | ||
礦產資源開利用與保護 | 礦山總 數調控 | 礦山個數(個) | 89 | 61 | |
主要礦 種開採 總量調 控 | 白雲石 | 150萬噸 | 280萬噸 | ||
水泥用石灰巖 | 42萬噸 | 250萬噸 | |||
長石 | 16萬噸 | 20萬噸 | |||
高嶺土 | 20萬噸 | 30萬噸 | |||
鉛鋅礦 | 28.5萬噸 | 60萬噸 | |||
花崗巖 | 30萬立方米 | 45萬立方米 |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 | 礦山「三廢」排放達標率(%) | — | 23 | ||
生態環境破壞治理率(%) | 0 | 45 |
①近幾年來,國家及省級地勘投入雖有所增加,但對老礦區如何擴大礦山資源量,提高服務年限的投入仍然不足。
②全市基礎地質工作較為薄弱,綜合研究分析不足,掌握的有關礦產地質資料不全,導致採礦盲目性較大。
③由於本市如長石、高嶺土等資源分布點多面廣且連續性差,不適宜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因而在最低開採規模上難以控制。
④板材用花崗巖開採企業應進一步規範。截止2015年底,引進的7家石材企業生產規模都偏小,投入明顯不足,致使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收繳困難,難以達到規劃要求。
⑤開採布局不盡合理、大礦小開、一礦多開、採礦權重疊、採礦權整合工作難到位、資源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等現象較多。全市礦山開採總量調控乏力,開發利用水平較低,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礦業深加工比例總體較低。
⑥上輪規劃的實施管理手段較少,監控程序不到位,缺乏規劃審查環節,加之基層礦政管理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對規劃管理工作不重視、不落實,規劃實施工作難度大,約束性、強制性手段不夠。
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當前和今後一定時期,世情、國情深刻變化,礦業發展擁有種種歷史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主要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啟的改革窗口為經濟發展助力,國家宏觀經濟總體向好;經濟持續增長必將帶動礦業發展,礦業短期衰退帶來礦業調整機遇,2014年,臨湘市被列為全省唯一一個整縣推進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試點縣(市),臨湘市礦產資源雖然較為豐富,但大宗礦產相對不足,可利用的礦種較為單調。從目前情況看,臨湘市的優勢礦產如白雲石、石灰石等資源儲量較大,品質優良,在一定時期內,尚可滿足本市的需要,但對過去曾是臨湘市優勢礦產的鉛鋅礦來說,目前,開採難度越來越大,品位愈來愈低,儲量逐年下降;儒溪虎形山鎢鐵屬多金屬礦,雖儲量大,但礦石較貧,屬難選礦床;臨湘市長石、高嶺土雖然分布面較大,但是質量一般,開發利用水平低,只能用作普通中低檔陶瓷生產原料。
2016年,預計臨湘市主要礦產年需求量分別為鉛鋅50萬噸,白雲石150萬噸,石灰石200萬噸,長石25萬噸,高嶺土30萬噸,花崗巖40萬立方米。年可供應量為:鉛鋅35萬噸,白雲石150萬噸,石灰石200萬噸,長石15萬噸,高嶺土20萬噸,花崗巖35萬立方米。
2020年,缺口將進一步增大。預計年需求量分別為:鉛鋅60萬噸,白雲石180萬噸,石灰石200萬噸,長石35萬噸,高嶺土60萬噸,花崗巖40萬立方米。年可供缺口為:鉛鋅25萬噸,白雲石30萬噸,長石20萬噸,高嶺土40萬噸,花崗巖5萬立方米。
至2025年,除白雲巖、石灰石、花崗巖等需求缺口較小外,其它礦產缺口將進一步擴大。臨湘市鉛鋅礦現保有資源將面臨枯竭危險,長石礦、高嶺土礦資源保有量將明顯下降,白雲石礦將轉入深部開採,現存的水泥用石灰石資源儲量消耗將會過半。如不及時尋找新的礦產地, 2025年後,臨湘市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主要礦產可能就只有鎢、花崗巖和普通建築石料。
根據礦產資源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布局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改善礦山生態環境,推進綠色礦業發展,統籌兼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推動臨湘市礦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⑴礦業經濟發展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統一。根據臨湘市發展需要及資源分布特點,因地制宜,發展與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區域發展要求適應的礦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充分發揮礦業的先導和基礎作用。
⑵堅持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的統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合理確定主要礦產資源開採總量,調整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科學劃定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規劃區,合理設置探礦權、採礦權;嚴格礦業權準入和退出機制,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推進資源集約節約開發利用。
⑶堅持宏觀調控與市場配置相結合。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社會服務功能,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益;大力培育和規範礦業權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將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使資源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⑷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優先安排經濟建設急需、環境影響程度低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提高勘查開發水平,推進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遏制以資源擴張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開發,確保生態安全。
⑸堅持科技興礦。應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提高本地區基礎地質研究程度,加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和開發利用的技術創新力度;採用新工藝,研究新方法,不斷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水平,降低礦業開發引起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1、總體目標
本輪礦規要在上一輪礦規的基礎上,著力實現三大目標。一是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安全保障。二是促進資源利用方式和資源管理方式的轉變。三是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加快構建礦政管理新的體制機制。
根據當前及今後經濟增速放緩、礦業理性回歸的現實情況及嶽陽市礦業現狀和發展態勢,加大基礎地質調查力度,優先開展重點成礦區帶和資源危機礦山找礦;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合理開發利用白雲巖和飾面石材,加強現階段難以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保護;加大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力度,改善礦山地質環境狀況,實現礦業開發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積極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綠色礦業區。
2、主要規劃目標
到2020年,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2處,勘查新增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20億元;採礦權總數控制在60個以內,大中型礦山比例達30%,建設7個勘查開發基地,礦業總產值40億元;實施14個重大項目,建設15個綠色礦山,全市建設綠色礦業示範區(專欄一)。
專欄二 臨湘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指標體系
類別 | 指標名稱 | 2020年目標 | 屬性 | |
地質礦產勘查 | 探礦權數量 | 15個 | 預期性 | |
新發現重要礦產地 | [1~2]處 | 預期性 | ||
新增礦產資源儲量金屬量 | 鎢:2.27萬噸 鉛鋅:1萬噸 | 預期性 |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 開採 總量 | 鉛鋅(萬噸/年) | 60 | 預期性 |
白雲巖(礦石量 萬噸/年) | 180 | |||
水泥用灰巖(礦石量 萬噸/年) | 200 | |||
飾面用花崗巖(萬立方米/年) | 40 | |||
建築用石料(萬噸/年) | 180萬噸 | |||
省部級發證採礦權數 | 6個 | 預期性 | ||
市級發證採礦權數 | 25個 | 預期性 | ||
縣級發證採礦權數 | 29個 | 約束性 | ||
大中型礦山比例 | 30% | 預期性 | ||
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 | 80% | 約束性 | ||
礦業 經濟 | 礦業總產值 | 40億元 | 預期性 | |
礦業增加值 | 8億元 |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綠色礦業 | 綠色礦山比例 | 25% | 預期性 | |
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 | 60% | 約束性 | ||
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率 | 100% | 預期性 | ||
礦山土地復墾率 | 80% | 約束性 | ||
礦山土地還綠率 | 30% | 預期性 |
註: [ ]表示5年累計數
3、2025年遠景目標
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市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基本實現工程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城市地質調查,實現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和地下水調查與監測全覆蓋,建成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綜合調查評價監測體系;新增3~4個重點勘查成果可供開發利用。
到2025年,全市採礦權數量控制在55個以內,固體礦石年產量在1200萬噸,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至30%以上;礦山開採回採率和選礦回收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共伴生資源全面綜合利用;礦產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協調發展。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與治理恢復,歷史遺留礦山恢復治理率達到100%,礦山地質災害完全得到治理,「三廢」排放達標率保持在歷史最低水平。
綜合考慮區域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分區、礦產資源稟賦特徵和開發利用現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臨湘市重點部署礦種鉛鋅、長石、建築用灰巖、花崗巖礦的勘查開發,根據產業基礎、內外部條件及資源潛力,全縣規劃2個礦產品深加工園區:三灣工業園(陶瓷產業),濱江產業園(株冶集團);7個礦產資源開採加工基地:白雲鎮白雲石石灰石開採加工基地;桃林鉛鋅礦開採加工基地;忠防-詹橋長石高嶺土開採加工基地;詹橋-白羊田花崗巖生產加工基地;長塘-白羊田長石高嶺土生產基地;白雲-羊樓司建築用灰巖生產基地;桃林建築用板巖生產基地。
1、開採總量控制
以現有資源為基礎,穩定和擴大大中型礦山規模,臨湘市從2015年至2020年,主要礦產開發利用總量為:
礦種 | 2015年 | 2020年 |
白雲石 | 150萬噸 | 180萬噸 |
水泥用灰巖 | 200萬噸 | 200萬噸 |
鉛鋅礦 | 50萬噸 | 60萬噸 |
飾面花崗巖 | 35萬立方米 | 40萬立方米 |
限制開採的礦種主要是:
石煤礦:由2015年30萬噸調整到2020年25萬噸,至2025年將調控至20萬噸。
2、礦山數量控制
規劃全市發證礦山數量60個,其中部省級發證6個,市級發證礦山25個,縣級發證礦山29個。
調控措施:對資源量不足、生產規模小、安全生產條件達不到要求的、存在嚴重地質災害隱患的、採礦許可證已到年限的、資源浪費嚴重的礦山採取自動退出或強制關閉等辦法不再延證;對礦山密度較大、剛發證的小礦採取整合或到期後不再延證的辦法,以達到控制採礦權總數的目標。
3、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方向調控
⑴ 勘查開發礦種
對全市鉛、鋅、優質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巖等礦種的進行勘查,重點落實臨湘桃林鉛鋅銅多金屬礦省級整裝勘查區項目建設;開展桃林鉛鋅礦等大中型礦山邊深部勘查,尋找接替資源。限制對全市稀土、釩、重晶石、螢石等礦種的商業性勘查。並根據礦產資源區域分布特徵及成礦地質條件,對全市主要礦產進行勘查規劃分區。
⑵ 勘查規劃分區
為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保障程度,營造良好的勘查投資環境,減少投資者的經濟風險,本規劃根據本市礦產資源情況,規劃了重點勘查區6個,限制勘查區7個。(附表8)
重點勘查區主要包括:一是過去已基本查明的成礦條件較好、資源相對集中且勘查潛力較大的地區;二是資源潛力較好、工作程度較低且已列為重點勘查礦種的地區。
在市級確定的臨湘嶽陽銅鎢鉛鋅釩鈾重點調查評價項目與勘查規劃區塊基礎上,結合臨湘市的具體情況,進一步細化,確定了6個重點勘查區,7個限制勘查區。
專欄三 臨湘市礦產資源重點勘查區
序號 | 編號 | 名稱 | 所在行政區 | 工作面積(km2) | 主攻礦種 | 已設探礦權數 | 擬設探礦權數 |
1 | KZ001 | 忠防—桃林—白羊田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區 | 忠防鎮、桃林鎮、白羊田鎮 | 38.9 | 鉛、鋅、銅、銀 | 2 | 2 |
2 | KZ002 | 儒溪虎形山鎢鐵鈹多金屬礦勘查區 | 儒溪鎮、源潭鎮 | 30 | 鎢、鐵、鋰、鈹 | 1 | |
3 | KZ003 | 萬竹—黃沙鎢鈹銅鉬礦勘查區 | 聶市鎮、源潭鎮、定湖鎮、羊樓司鎮 | 35.7 | 鎢、鈹、銅、鉬 | 1 | |
4 | KZ004 | 羊樓司三港—小港金銻多金屬礦勘查區 | 羊樓司鎮 | 19.7 | 金 | 1 | 1 |
5 | KZ005 | 忠防—詹橋長石高嶺土及稀有非金屬礦勘查區 | 忠防鎮、詹橋鎮 | 35.7 | 長石、高嶺土、鋰、鈹、鈮鉭 | 1 | 1 |
6 | KZ006 | 詹橋—白羊田飾面用花崗巖勘查區 | 詹橋鎮、白羊田鎮 | 25 | 飾面用花崗巖礦 | 1 | 1 |
6個規劃重點勘查區中急需勘查或需提升儲量級別,優先安排勘查資金的有3個,主要為忠防—桃林—白羊田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區;儒溪虎形山鎢鐵鈹多金屬礦勘查區;羊樓司三港—小港金銻多金屬礦勘查區。通過進一步勘查,提供可靠資源儲量,以緩解臨湘市傳統優勢資源後勁不足的壓力。
限制勘查區主要包括:一是國家及省級限制勘查的礦種分布區域;二是生態環境脆弱區以及省市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蹟、森林公園、旅遊景點核心區之外的一定區域;三是重大基礎工程設施區、城區及城鎮規劃區;四是國道主幹線兩側一定範圍內;五是重要水源地的一級向水斜坡區等。
專欄四 臨湘市限制勘查區
序號 | 編號 | 名稱 | 所在行政區 | 工作面積(km2) | 已設探礦權數 | 擬設探礦權數 | 限制原因 |
1 | KX001 | 羊樓司如斯-五裡鄉牛欄衝釩、石煤限制勘查區 | 羊樓司鎮、五裡牌鄉 | 14.9 | 1 | 0 | 釩、石煤 |
2 | KX002 | 藥姑山-長浩金礦限制勘查區 | 羊樓司鎮、詹橋鎮 | 54.8 | 1 | 0 | 藥姑山 |
3 | KX003 | 大雲山森林公園限制勘查區 | 白羊田、詹橋鎮 | 21.55 | 0 | 0 | 森林公園 |
4 | KX004 | 龍源省級風景區限制勘查區 | 羊樓司鎮 | 50.8 | 0 | 1 | 風景保護區 |
5 | KX005 | 五尖山森林公園限制勘查區 | 白雲鎮 | 8.11 | 0 | 0 | 森林公園 |
6 | KX006 | 龍源水庫飲用水源地限制勘查區 | 羊樓司鎮 | 7.56 | 0 | 0 | 水資源保護區 |
7 | KX007 | 6501風景保護區限制勘查區 | 忠防鎮 | 7.89 | 0 | 0 | 風景保護區 |
此外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設施道兩側1000米範圍內;重要工業區、城鎮市政工程等1000米範圍內;港口、機場、國防工程設施圈定的地區也劃為限制勘查區。
限制勘查區除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經論證可以設置探礦權的國家重大項目以及石油、地熱、礦泉水外,不得新設探礦權、已設探礦權應有序退出。
(3)開採規劃分區
為使臨湘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持續發展,根據本市礦產資源稟賦特點,開發強度和環境承受能力,對全市主要礦產開發進行分區,劃分了限制開採區3個,禁止開採區7個:
規劃限制開採區:
專欄五 臨湘市礦產資源限制開採區
序號 | 編號 | 名稱 | 所在行政區 | 工作面積(km2) | 已設採礦權數 | 擬設採礦權數 | 備註 |
1 | CX001 | 五裡-羊樓司釩、石煤限制開採區 | 五裡、羊樓司 | 11.21 | 1 | 1 | |
2 | CX002 | 團灣水庫上遊限制開採區 | 詹橋鎮 | 10.00 | 2 | 0 | |
3 | CX003 | 6501風景保護區範圍外限制開採區 | 忠防鎮 | 3 | 3 | 0 |
規劃禁止開採區:
專欄六 臨湘市礦產資源禁止開採區
序號 | 編號 | 名稱 | 所在行政區 | 工作面積(km2) | 已設採礦權數 | 擬設採礦權數 | 備註 |
1 | CJ001 | 龍源省級風景保護區禁止開採區 | 羊樓司鎮 | 50.8 | 0 | 0 | |
2 | CJ002 | 6501風景保護區禁止開採區 | 忠防鎮 | 7.89 | 0 | 0 | |
3 | CJ003 | 龍源水庫保護區禁止開採區 | 羊樓司鎮 | 2.35 | 0 | 0 | |
4 | CJ004 | 團灣水庫保護區禁止開採區 | 詹橋鎮 | 3.43 | 0 | 0 | |
5 | CJ005 | 市區及城鎮規劃區禁止開採區 | 臨湘市 | 35.51 | 0 | 0 | |
6 | CJ006 | 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禁止開採區 | 臨湘市 | 0 | 0 | ||
7 | CJ007 | 河道水域、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區禁止開採區 | 臨湘市 | 0 | 0 |
此外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設施道兩側1000米範圍內;重要工業區、城鎮市政工程等1000米範圍內;港口、機場、國防工程設施圈定的地區也劃為禁止開採區。
在總數控制前提下,允許申報審批採礦權;對於重點開採的礦產資源,在採礦權投放數量和開採總量上要嚴格控制,採取分段實施,最終實現規劃目標。規劃禁止開採區內,原則上不得新設礦權數,已建礦山要限期予以關閉,除礦泉水、地熱資源外,其它礦產一律不得開採。
1、重點礦區
規劃3個重點礦區,即臨湘市桃林鉛鋅礦區、臨湘市忠防-詹橋-長塘-白羊田非金屬礦區、臨湘市白雲-羊樓司白雲巖、石灰巖礦區。開採的重點礦種為:鉛、鋅、螢石、長石、高嶺土、花崗巖、白雲石、石灰石等。
2、公益性地質調查
完成北港幅、白羊田、趙李橋、陸城4個圖幅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開展臨湘—嶽陽銅鎢鉛鋅多金屬礦、臨湘桃林—公田銅鉛鋅多金屬礦調查評價項目
3、勘查區域布局
規劃期間重點開展忠防—桃林—白羊田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儒溪虎形山鎢鐵鈹多金屬礦勘查、萬竹—黃沙鎢鈹銅鉬礦勘查、羊樓司三港—小港金銻多金屬礦勘查、忠防—詹橋長石高嶺土及稀有非金屬礦勘查、詹橋—白羊田飾面用花崗巖礦勘查、五裡—羊樓司白雲巖灰巖礦勘查。
1、優化調整
⑴規模結構的調整
①對資金不足、生產條件差的礦山和對大中型礦山影響較大的小礦以「關停並轉」的方式進行整合。對禁採區的小礦山依法逐步關閉。
②按照「生產聯合化、功能綜合化、經營多樣化、管理現代化」的模式,組織現代化的礦業集團公司,加速改變本市礦山企業「散、亂、小」的現狀。重點整合白雲石、石灰石、長石、高嶺土、鉛鋅礦資源,減少礦山數量,擴大礦山規模,將大中型礦山比例由目前的24.6%提高到30%,以增強企業的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③對於一個礦區或者礦床,原則上只審批一個採礦主體。對於新發採礦許可證的,礦山開採規模必須達到該礦種規定的最低開採規模要求;對已取得採礦權,但開採規模與礦區儲量規模明顯不協調的礦山企業,要限期進行整改或整合,逐步達到規範要求。
④落實新建礦山企業準入條件,礦山企業的地質資料必須齊全,必須有礦產資源儲量管理部門認定的儲量報告和圖件資料;必須有符合國家規定的礦山設計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採回採率、採礦貧化率、選礦回收率設計指標均能達到規定的要求;有與所建礦山規模相適應的資金、技術、人才及其它有關規定的資質條件。
⑵礦產品結構調整
①調整礦種利用結構,延長礦產品加工鏈,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
②重點開發利用鉛、鋅、長石、高嶺土、建築石材等優勢資源,使之成為礦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充分利用豐富的水泥灰巖資源發展和生產優質水泥,高標號特種水泥,以滿足市場對水泥的需求;
③大力引進資金和技術,充分利用臨湘市豐富的長石、高嶺土礦產資源,開發深加工產品,增加產品品種和檔次,提高礦產品的工業附加值;
④以株冶落戶臨湘為契機,穩步發展鉛、鋅、銅礦產的開發利用。同時,要加強對貧礦資源和難選礦的科學研究,推進開發利用步伐,提高原料使用的保證程度。
2、轉型升級
⑴優化採選冶技術
充分利用株冶集團先進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優勢,加強鉛鋅及共伴生礦產開採、加工與尾礦選冶技術的研究,積極創造條件對其進行集約化開發。
⑵優化礦業權布局
合理設置礦業權,通過新設、調整、整合、關停等手段解決原有「小、散、亂」的問題,推動礦產資源合理勘查開發利用和礦業可持續發展。
⑶發展高新產業
結合當地的優勢礦產,在資源保證和政策支持下大力發展高新材料產業。
1、勘查準入條件
⑴ 探礦權申請人的資金能力應與申請勘查礦種及區塊規模相適應,必須有足夠的勘查資金和資信證明,自有資金不得低於勘查實施方案計劃的勘查資金要求。
⑵ 勘查單位或探礦權人必須具有有效的礦產勘查許可證和相應的勘查資質等級證書等相關證件;申請勘查區應當在《規劃》確定的勘查區範圍內;進行勘查工作前應當向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出勘查申請。
⑶ 新設探礦權必須符合規劃要求,其範圍必須與規劃的擬設探礦權範圍擬合度達到60%以上。
⑸ 探礦權人對探礦權的持有時間不得超過七年(探礦權保留時間不計入內)。
2、勘查退出機制
⑴ 同一勘查階段已經延續一次的探礦權,不再受理同勘查程度探礦權延續。其中符合探礦權保留條件的,可申請探礦權保留;不符合探礦權保留條件,又不具備提高勘查程度條件的,探礦權縮減初次登記面積的1/4。
⑵ 探礦權人申請採礦許可證時,依法註銷原勘查許可證。
⑶ 探礦權人基於成礦條件、市場環境、儲量情況等考慮主動申請註銷勘查許可證的,予以批准。
⑷ 勘查許可證到期,探礦權人既不申請延續,也不申請註銷,管理部門公告註銷勘查許可證,並追究權利人的相關責任,強制其提交項目終止報告、資金投入報表等文件。
⑸ 探礦權人有違法違規行為,限期整改後仍達不到規定要求的,管理部門依法吊銷探礦許可證。
⑹ 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及其它政策原因導致探礦權滅失。
3、開採準入條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開採登記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劃新建和延續、變更礦山開採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⑴採礦權人應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能獨立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同時申請人提交採礦登記申請之前2年內沒有受到吊銷採礦許可證的處罰;
⑵一個採礦權設置區劃範圍內原則上只設一個開發主體,採礦權面積原則上不小於0.1平方公裡,與規劃擬設採礦權區劃範圍擬合度達到70%以上。
⑶露天開採不得佔用基本農田,地下開採不得破壞基本農田。
⑷原則上不在禁止開採區內新設除地熱、礦泉水以外的採礦權。
⑸礦山企業必須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礦山設計部門提供的礦山設計、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及土地復墾方案並繳納備用金,以及礦山安全生產預評估報告、法的礦山用地手續等。
⑹資源儲量報告必須經儲量管理部門認定可作為礦山開採建設設計的依據後,探礦權方可轉採礦權。
⑺不同規模礦床應達到相應勘查程度。
⑻編制提交開發利用方案。
⑼技術人員與生產建設規模相匹配。
⑽提交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
4、開採退出機制
⑴已設採礦權未達到最低開採規模、「三率」指標未達標、採用限制和淘汰,應當通過整合、技術改造、擴能等方式達到;仍未達到的,不予辦理開採許可延續或者變更登記。
⑵超越法定職權、違反法定程序作出準予登記決定的,不符合相關準入條件準予登記的,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登記的,依法依規予以撤銷。
臨湘市北部儒溪鎮虎形山地區勘查鎢礦時須對鐵、鈹進行綜合評價,臨湘市南部桃林外圍地區勘查鉛鋅時須對螢石、銅、銀、鎵、釩進行綜合評價。
將節約與綜合利用礦產資源融入調控總量、優化布局、調整結構的全過程,因地制宜,規範管理,重點突破,引進推廣先進技術、方法和管理模式,樹立節約與綜合利用礦產資源的意識,提高臨湘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整體水平。
加強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示範引導。加強桃林礦區鉛鋅礦尾礦綜合利用,對鉛鋅礦中的伴生元素銅、銀、鎵、釩等進行綜合回收利用,提高開發利用整體水平,到2020年,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80%。加強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研究,重點推廣示範螢石、長石礦等優勢非金屬礦資源的高效利用工程,顯著提高共伴生非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開展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為目標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項目;加快淘汰陳舊設備和工藝,發展安全、高效、資源節約型採選技術和設備;加大礦業「三廢」利用先進技術的研究、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強化減排措施,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以尾砂、冶煉廢渣的利用為重點,引導並促進企業對其進行綜合利用,減排增效。
1、完善礦業用地管理制度
加大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力度,制定礦山用地相關政策,統籌礦山用地、用礦。根據礦山不同的開採類型和用地類型,進一步細化礦山用地管理辦法,結合礦山用地的實際情況,將礦山用地的出讓年限與採礦期限相匹配,並辦理礦山用地手續。
2、促進土地使用規劃與礦產資源規劃的協調
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銜接,提高兩者的靈活性和預見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針對新探明礦山用地做出明確的安排。
3、促進礦山發展與土地保護相協調
已取得採礦許可證的礦山企業,根據各自情況依法補辦用地手續,繳納土地使用相關費用。對於新辦礦山,要根據礦山的生產規模和開採方式,採取不同的土地審批方式,既要保障礦山用地需求,又要保障土地資源不被浪費或破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嚴格落實土地復墾工作
嚴格按照《土地復墾規定》的要求,認真落實土地復墾工作,修復生態環境。鼓勵礦山企業將廢棄用地復墾為農地或耕地,同時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土地復墾工作,並給予適當的獎勵和支持。
5、復墾重點任務
針對臨湘市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和實際情況,本輪規劃提出了4大復墾區域,忠防—詹橋鉛鋅、非金屬礦區(26家礦山)、白雲礦區及其107國道南側(4家礦山)、長塘-白羊田 長石、高嶺土礦區(8家礦山)、五裡-羊樓司 板巖、灰巖礦區(3家礦山)。各類礦山佔地面積達685公頃,其中佔用耕地205公頃,林草地15.1公頃,佔用其他地類464.4公頃。各類礦山應復墾、還林、還綠面積305.6公頃,2015年實際復墾面積僅為45.2公頃,恢復植被面積38.2公頃。
依靠科技進步,立足鉛、鋅、高嶺土、建築用石料和水泥用灰巖等優勢礦產資源,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同時以可持續發展思想來增強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使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在可承受限度內。通過礦區-大型礦企業-礦業工業園-全市礦業循環經濟這一路徑,充分發揮地區區位、產業基礎、政策支持等綜合優勢,形成礦業經濟發展新格局。真正使礦業經濟成為保證臨湘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
1、鉛鋅開採加工業:以桃林鉛鋅礦獨立工礦區建設為龍頭,將以經濟轉型為主線,以循環經濟理念和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聚焦文化旅遊產業、生態環保產業,著力推進延伸加工,提高裝備技術水平,實施清潔生產,降低物耗能耗,重視環境保護,將桃礦建設成為「生態經濟示範區」。
2、水泥建材業:以臨湘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導,鼓勵對現有廢棄資源的合理利用。
3、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以三灣工業園區、濱江產業園區為基礎、株冶集團為龍頭,努力構建冶金、建材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鉛鋅及伴生金屬礦的選冶深加工及陶瓷生產加工產業鏈。
1、綠色礦山建設目標
按照國家、湖南省和嶽陽市的部署和要求,根據臨湘市礦業發展現狀,制定臨湘市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考評指標和管理措施,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以點帶面,示範帶動全市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力爭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綠色礦山格局。
2、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安排
⑴ 出臺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和考評指標,建設綠色示範礦山。
市級綠色礦山建設要達到嶽陽市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由市國土部門負責考核驗收工作。臨湘市國土部門根據臨湘市實際情況,在規劃初期出臺縣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及考評指標,指導縣級綠色礦山建設,並組織考核驗收工作。
⑵ 綠色礦山建設對象及期限
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於2015年開始啟動。到2018年底,建成12家綠色示範礦山;2016-2020年,建設縣級綠色礦山20家,每年建設4家,建設對象由臨湘市國土資源部門根據當年各礦山生產經營情況確定。2015年以後新建的市級以上發證礦山要求全部達到市級綠色礦山標準,新建縣級發證礦山要求達到縣級綠色礦山標準,到2020年底,全市基本形成綠色礦山格局。
⑶ 綠色礦山建設程序和管理
規劃要求建設市級綠色礦山的礦山企業按照有關規範編制綠色礦山建設規劃,並向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出驗收申請,由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審查驗收;安排建設縣級綠色礦山的各家礦山按照縣級綠色礦山標準,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綠色礦山建設,由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驗收。市、縣兩級主管部門對其驗收通過的礦山頒發綠色礦山證書,並進行年度審核,年審不合格者撤銷綠色礦山資格,停產整頓完善後予以恢復。獲得綠色礦山稱號的企業可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
3、綠色礦業發展支持政策
⑴ 加強政府引導,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積極推進試點工作,加大宣傳力度,推廣成功經驗,統籌規劃縣級綠色礦山建設進度,定期監督檢查。
⑵ 允許綠色礦山企業在資源儲量和環境承載力承受範圍內適當增加生產規模,簡化相關行政審批手續。
⑶ 綠色礦山開發復墾礦區內土地所產生的經濟收益歸採礦權人所有,可提前分期返還綠色礦山企業上交的礦山環境治理備用金。
⑷ 綠色礦山企業優先享受國家和地方政府劃撥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或綠色礦山建設補助資金等經費補助。
政府要積極指導試點礦山企業制定完善的創建工作方案,督促礦山企業高標準高質量完成試點任務。規劃期內結合本市已有的平江縣黃金洞金礦區綠色礦山建設經驗,創建嶽陽市富安礦業有限公司上塘衝銀孔山鉛鋅礦礦區為綠色礦山建設示範區,指導試點礦山企業按照綠色礦山基本條件,紮實開展好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並通過驗收。
1.加大綠色礦業建設推進力度。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區(縣)四級綠色礦山建設體系和綠色礦業建設考核制度,明確礦山企業目標、任務和責任,加速規模以上礦山企業綠色礦山建設,確保綠色礦山比例25%、綠色礦業示範區的規劃目標實現。
2.建立上下和部門聯動機制。調動和發揮地方主管部門的主觀能動性,從建設市級、縣級綠色礦山著手,逐步升級到市、省、國家級綠色礦山;建立礦山企業和當地政府、鄉村組織聯動的有機協調機制,共同推進綠色礦業發展。
3.完善約束和激勵機制。對新建和改建礦山實行綠色礦業準入制度,將綠色礦山建設關口前移;加大對綠色礦山建設的支持力度,建立獎勵和懲戒制度,儘快落實礦產資源配置優先制度。
4.加強發展綠色礦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礦山企業年報制度,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相關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強化技術支撐體系和人才隊伍培育。
規劃期內共設置探礦權15個。其中對於「礦產勘查開採分類目錄」規定的第一類礦產(高風險礦產),依據現有探礦權現狀進行礦業權設置區劃,暫不劃定新的勘查規劃區塊(探礦權),已設探礦權保留金礦、鎢礦、銅礦、鉛鋅多金屬礦的探礦權9個;對於第二類礦產(低風險礦產),依據資源稟賦狀況和地質構造條件,已設保留石煤礦1家,空白區新設飾面石材、長石、水泥用灰巖勘查規劃區塊(探礦權)5個;按勘查程度分:詳查3個,普查12個。
規劃部省級發證採礦權區塊6個。其中,已設採礦權保留鉛鋅礦、水泥用灰巖開採規劃區塊(採礦權)5個;達到詳查勘查程度的探礦權轉採礦權開採規劃區塊(採礦權)1個。
按礦種分:鉛鋅礦4個,水泥用灰巖礦1個。
規劃市級發證採礦權區塊25個。其中已設採礦權保留長石、高嶺土、石煤、白雲巖開採規劃區塊(採礦權)15個;已設採礦權調整長石、高嶺土開採規劃區塊(採礦權)10個;關閉長塘新生瓷泥礦規劃區塊(採礦權)1個。
按礦種分:長石15個、高嶺土7個、石煤1個、白雲巖1個,重晶石1個。
1、勘查監督管理措施
⑴ 必須依據規劃,切實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的監督管理,對不符合規劃的,不得籤署同意登記、延續等審查意見。
⑵ 嚴格按相關政策要求規範探礦權出讓。
⑶ 加強地質勘查項目全程管理,嚴格執行地質勘查項目設計審查和野外管理驗收制度,管理部門定期進行實地抽查,督促勘查項目進度。
⑷ 加大礦產資源綜合勘查力度。
2、開發監督管理措施
⑴ 礦業權的規劃以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推進整合為目的。凡最低生產規模、礦山保有儲量、開採技術條件和資金實力達不到規定要求的,一律不設置採礦權;非重要項目,新設礦權原則上一律不予審批。
⑵ 強化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引導作用,嚴格落實「市場配置、規劃控制、計劃投放、合同管理」的管理模式,加快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常態化,積極探索和完善礦業權投放和交易制度。
⑶ 完善礦業權預警機制和上下聯動機制,努力實現對合法礦業權的跟蹤管理和對違法行為的及時有效查處。
⑷ 加強礦產資源儲量三級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完善,建立礦山儲量動態測量管理系統,將成果應用於礦權管理中,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監督。
嚴格落實市級規劃採礦權指標,全市縣級發證採礦權數量控制在29個以內。縣級發證礦山開採規模必須達到礦山最低開採規模,新設建築用石料礦山最低開採規模為30萬噸/年;2020年主要礦產總量預期:鉛鋅礦石量60萬,白雲巖年開採量達到180萬噸,水泥用灰巖達到200萬噸,飾面花崗巖年產量40萬立方米。
在建築用板巖、灰巖、花崗巖資源條件允許、對生態環境影響小、區位較隱蔽的區域劃定砂石類礦產資源允許開採區3個、集中開採區5個。
專欄七 臨湘市建築用石料開採分區 | ||||
編號 | 名稱 | 分區類別 | 所在行政區 | 面積(km2) |
1 | 桃林建築用板巖、灰巖允許開採區 | 允許開採區 | 桃林鎮 | 1.23 |
2 | 詹橋建築用花崗巖允許開採區 | 允許開採區 | 詹橋鎮 | 3.36 |
3 | 五裡牌建築用板巖允許開採區 | 允許開採區 | 五裡牌鄉 | 11.36 |
4 | 白羊田建築用花崗巖集中開採區 | 集中開採區 | 白羊田鎮 | 13 |
5 | 白雲鎮建築用灰巖集中開採區 | 集中開採區 | 白雲鎮 | 12.44 |
6 | 羊樓司建築用灰巖集中開採區 | 集中開採區 | 羊樓司鎮 | 2.33 |
7 | 聶市建築用板巖集中開採區 | 集中開採區 | 聶市鎮 | 13.03 |
8 | 橫鋪建築用板巖集中開採區 | 集中開採區 | 橫鋪鄉 | 21.08 |
縣級發證採礦權控制數29個,其中已設調整6個,已設保留20個,空白區新設3個、註銷2家、整合2個。(具體新設礦權與調整範圍見附表11)
砂石類礦產開採,應當位於資源條件允許、對生態環境影響小、區位較隱蔽的區域。不得位於規劃劃定的禁止開採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和「三區兩線」(自然保護區、重要景觀區、居民集中區和重要交通幹線、河流湖泊)的周邊一定範圍內。對於可以整體開發的山體不得分割,儘可能實現整座山平移式開採;對於不能整體開發的山體,原則上按照等高線進行劃定,不得將山脊劃作礦界,最大限度地減少終了邊坡的面積;對於無法按照等高線劃定的,開採規劃區塊範圍拐點內角必須形成鈍角,並使開採後的山體在水平方向上不產生銳角。
1、準入條件
新設採礦權須符合主體資格、資金、技術、規模和地質環境保護等相關條件。一個採礦權設置區劃範圍內原則上只設一個開發主體,採礦權面積原則上不小於0.1平方公裡,與規劃擬設採礦權區劃範圍擬合度達到70%以上;露天開採不得佔用基本農田,回採率不得低於98%;建築用石料採礦權最低開採規模30萬噸/年;與重要生態環境保護區、基礎設施和居民聚集區等保留一定安全距離。
2、退出條件
已設礦山未達到最低開採規模10萬噸/年、「三率」指標未達標或對環境破壞嚴重的,應當通過整合、技術改造、擴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等方式達標,仍未達標的,不予辦理開採許可延續或者變更登記;因重大工程建設需臨時投放的砂石礦權在工程建設結束時及時註銷;如礦山影響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關一開一」的原則就近投放。
3、監管措施
嚴格按照「誰開發、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積極採取措施,加大對無證開採、濫採亂挖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定期組織實施建築用石料礦山專項執法檢查和治理整頓工作,加強對礦山用地復墾、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監督管理,貫徹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土地復墾押金制度,履行保護資源環境的職責。
因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需臨時投放採礦權的應經過省廳批准同意。對已有的建築用石料採礦權,採礦許可證到期需要辦理延續等手續的,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嚴格把關。對未繳納出讓金、礦產資源補償費、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土地復墾押金等規費的,以及其他違反礦產資源法律法規行為的,暫不予辦理相關手續,待限期整改合格後再予以辦理。
推進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土地復墾和礦山復綠,提高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水平;重點實施忠防—詹橋鉛鋅、非金屬礦區、白雲礦區及其107國道南側礦區、長塘-白羊田長石、高嶺土礦區礦區、五裡-羊樓司板巖、灰巖礦區四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工程,規劃期內實現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率達到100%,礦山地質災害治理率65%,新建、生產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100%、土地復墾率80%、礦山用地還綠率80%,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60%、土地復墾率50%、礦山用地還綠率50%。
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完善全市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系統,加強現有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管理。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嚴格督促採礦權人繳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依法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鼓勵企業、社會團體或者個人投資,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原則對已關閉或者廢棄礦山的地質環境進行治理恢復。
根據臨湘市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和實際情況將4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地質環境破壞嚴重、社會經濟影響大、治理後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礦區及其周邊劃定為重點治理區域:
(1)忠防—詹橋鉛鋅、非金屬礦區(26家礦山)
(2)白雲礦區及其107國道南側(9家礦山)
(3)長塘-白羊田 長石、高嶺土礦區(8家礦山)
(4)五裡-羊樓司 板巖、灰巖礦區(3家礦山)
1、加強新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嚴格控制礦山準入條件,禁止在國家規定的各類禁採區內建設礦山。新建(改、擴建)礦山必須提交《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和《礦山土地復墾方案》,並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審批。採礦權人在領取採礦許可證時需依照《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管理暫行辦法》繳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同時與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籤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責任書,明確礦山企業為保護與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的主體責任。
2、加強生產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
生產礦山企業必須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合理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和土地復墾方案,按照上述方案的規定履行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義務,有關職能部門要依法查處地質災害多發、三廢排放超標、侵佔破壞大量土地資源等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礦山企業。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預報網絡,定期對礦山地質環境狀況進行監測和記錄。根據「誰開發、誰保護,誰汙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要求,生產礦山對所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應加大力度進行恢復。
3、加強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在礦山閉坑前,礦業權人需依法對所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以及破壞的土地進行治理和復墾,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驗收合格後方可批准閉坑。對於歷史遺留和責任人滅失的閉坑礦山的恢復治理工作,主要由國家專項資金和地方政府撥款進行治理。同時可以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出臺對應的政策、方案吸引市場資金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治理。爭取到2020年,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60%。
(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程
通過實施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程,總結控礦因素與成礦規律,豐富找礦模式,為區域地質找礦、成礦預測、資源環境評價提供基礎依據,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工作順利進行。
專欄八 臨湘市礦產資源公益性地質調查重點工程規劃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所在行政區 | 面積(km2) | 主要工作內容 |
1 | 臨湘—嶽陽銅鎢鉛鋅多金屬礦調查評價項目 | 雲溪區、白雲鎮、臨湘市 | 查明區域地質和成礦地質背景、圈定找礦遠景區等 | |
2 | 臨湘桃林—忠防銅鉛鋅多金屬礦調查評價項目 | 忠防鎮 | ||
3 | 開展1:5萬 北港幅、白羊田、趙李橋、陸城幅礦產地質調查 | 儒溪鎮、源潭鎮、定湖鎮、聶市鎮、長塘鎮、桃林鎮、詹橋鎮 | 調查闡明各類地質體的產狀、分布、組分、時代、演化及相互間的關係,查明區域地質和成礦地質背景、圈定找礦遠景區等 |
(二)礦產勘查評價工程
通過實施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程,著重開展重點勘查區的勘查工作,加強忠防-桃林-白羊田鉛鋅多金屬、儒溪虎形山地區鐵鎢礦多金屬礦、詹橋-白羊田飾面用花崗巖等資源勘查,率先在重點勘查區內實現找礦突破,提高資源保障能力。
專欄九 臨湘市礦產資源資源勘查項目重點工程規劃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所在行政區 | 備註 |
1 | 忠防-桃林-白羊田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區 | 忠防、桃林、白羊田鎮 | 1過去已基本查明成礦地質條件較好;2.鉛鋅等多金屬礦資源相對集中; |
2 | 儒溪虎形山地區鐵鎢礦多金屬礦普查 | 儒溪鎮、源潭鎮 | 1該區鎢、鐵、鈹成礦地質較好;2.資源潛力有較好的遠景;3.對臨湘市優化礦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有重要意義; |
3 | 萬竹-黃沙鎢鈹銅鉬礦勘查區 | 源潭鎮、羊樓司鎮 | 具有與虎形山類似的成礦地質條件,並已有銅鉬等多金屬成礦顯示; |
4 | 羊樓司三港-小港金銻多金屬礦勘查區 | 羊樓司鎮 | 通過專題調研認為該區金-銻多金屬成礦地質條件良好,資源潛力巨大; |
5 | 忠防-詹橋長石高嶺土及稀有、非金屬礦勘查區 | 忠防鎮、詹橋鎮、 | 該區長石、高嶺土及稀有金屬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加快勘查進度,通過市場機制,適度放大探礦權投入。 |
6 | 詹橋-白羊田飾面用花崗巖勘查區 | 詹橋鎮、白羊田鎮 | 該區是幕阜山二雲母二長花崗巖分布區,適宜板材開採加工。 |
(三)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程
通過實施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程,使原來未加以利用的呆滯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提高低品位、共伴生、難選冶和尾砂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專欄十 臨湘市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重點工程規劃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所在行政區 | 主要工作內容 |
1 | 啟動桃林鉛鋅礦尾礦綜合利用立項研究; | 忠防鎮 | 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低品位礦石,使低品位資源最大效益化 |
通過實施白雲礦區、桃林礦區等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程,促進礦山地質環境逐步好轉,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專欄十一 臨湘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點工程規劃表
編號 | 項目名稱 | 礦山名稱 | 礦山佔用破壞土地面積(公頃) | 恢復治理面積(公頃) | 主要治理任務 | 項目起止時間 | 擬投入經費(萬元) | 籌資方式 | |
土地復墾面積 | |||||||||
1 | 原桃林五大鉛鋅礦區塌陷、廢礦堆及尾砂庫治理工程 | 2.1 | 2.1 | 農用地 1.32 耕 地 0.13 | 廢礦堆及尾砂庫治理還林、還綠 | 2016-2020 | 5000 | 自籌 | |
2 | 詹橋-忠防地區長石高嶺土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及土地復墾 | 1.6 | 1.6 | 泥石流、水土流失,還林、還綠 | 2016-2020 | 300 | 自籌 | ||
3 | 詹橋觀山、西衝、白竹及白羊田花崗巖廢礦堆、泥石流治理還林還綠工程 | 0.169 | 0.169 | 廢石堆、泥石流治理,還林、還綠 | 2016-2020 | 250 | 政府安排 | ||
4 | 白雲礦山生態環境較嚴重區治理 | 2.9 | 3 | 露天採礦場危害、滑坡泥石流及粉塵治理、還林、還綠 | 2016-2020 | 400 | 自籌 |
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分工協作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科學制定規劃實施詳細計劃。將規劃實施目標分解細化到具體負責人及礦山企業,將規劃實施目標執行情況作為領導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及礦山企業辦理相關手續的必備條件。
建立健全年度計劃與規劃銜接的機制,明確規劃重點任務的時間安排和順序,制定相應配套政策措施,將主要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各有關部門和礦山企業,分年度逐步落實。
嚴格依據規劃執行礦業權審批,不符合規劃要求的礦權一律不予審批,個別特殊礦權,經省廳組織專家研討後同意調規的,由採礦權人出資調規並報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備案後方可審批礦權。
規劃編制部門要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定期組織開展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及時發現問題,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優化和調整建議,形成規劃實施動態維護機制。
建立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和資料庫,加快與其他礦政管理信息系統銜接,完善規劃實施管理的動態監測、評價、預警技術,及時掌握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信息動態,實施"一張圖管礦"。及時對規劃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並作出判斷,確保規劃的實施和處理決策,以信息化帶動管理科學化和服務社會化。
附則
《規劃》由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由臨湘市人民政府發布實施。
《規劃》的解釋由臨湘市國土資源局負責。
根據區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實際情況,需要對《規劃》進行修改和調整的,由臨湘市國土資源局組織,相關行業部門配合進行修改和調整,並按規劃審批程序報批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