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美國神話走向終結 國內公知集體崩塌

2020-12-05 騰訊網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引國際社會關注。10月1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媒體採訪稱,美國神話走向終結,中國公知集體崩塌。

2019年1月22日,張維為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會。(資料圖片/新華社)

10月1日,《觀察者網》採訪張維為問到,從中國國慶70周年到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這些年愛國主義氛圍特別濃烈,是否和外部環境變化有關。

張維為對此表示,美國2018年開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外交戰、科技戰、對華為公司的圍剿,對「臺獨」的縱容等,都激發了中國人的義憤和愛國之情,這是第一波。接著又有2019年「港獨」分子挑戰一個中國,他們的所作所為又給中國人上了一堂「史詩級的愛國主義大課」,這可以說是第二波。隨後中國又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和盛大遊行,這可以說是第三波。

張維為說,如今中國又在經歷第四波愛國主義熱潮,也就是這場抗疫,所有人都是參與者,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中國自信的公開課。「西方疫情防控荒腔走板,對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西方模式走下神壇,美國神話走向終結,很多人說今年是中國公知集體崩塌元年。」

10月26日,將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這次會議將研究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於下一個五年發展,張維為表示,鑑於中美科技戰,還是比較關注十四五規劃中對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部署。另外,從明年開始,中國要開啟一個新階段,從全面小康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進程的開局五年如何部署,會有很多看點。

對於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這是自華為晶片斷供令正式生效後,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在華為被斷供後,不僅華為官方動作頻頻,全國上下都意識到關鍵核心技術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中國製造2025」被視為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後,這一曾經年年出現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吿裡的詞彙便火速消失。然而在中美徹底撕破臉的情況下,即使不再有「中國製造2025」這個名詞,但眼下,一場中國製造業產業鏈尤其是高端產業鏈的發展正迎來一股熱潮。

包含5G、新能源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以及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新基建」將擺脫大水漫灌和單純的產能擴展模式,而瞄準下一步產業升級。(新華社)

張維為還強調,自己比較關注中國「新基建」,關注它在十四五規劃中的體現。因為「新基建」的門檻很高,涉及5G、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世界上大概只有中美兩家達到這個門檻,而中國所處的起跑線並不落後,甚至還領先。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世界最大規模的數字經濟,而且中國具有不少獨特優勢,例如在世界範圍內,網際網路技術和製造業都發達的只有中國。

此外,中國還有「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制度優勢,有世界最強的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和改革能力,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對於上述所說,張維為解釋稱,不是說中國模式完美無缺,中國的模式有自己的不足,還在完善之中,但其它模式確實競爭不過中國模式。

— END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張維為:這四波愛國主義熱潮,造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自信的一代人
    在這個特殊的國慶日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接受了觀察者網的專訪,請張老師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也對接下來的國家發展做出展望。張維為:我想是的,美國前年開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外交戰、科技戰、對華為公司的圍剿,對「臺獨」的縱容等,都激發了中國人的義憤和愛國之情,這是第一波。接著又有去年「港獨」分子挑戰一個中國,他們的所作所為又給中國人上了一堂「史詩級的愛國主義大課」,這可以說是第二波。
  • 張維為:這次疫情把中國公知虛構出來的美國打回原形
    6月1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剖析美國抗疫失敗的種種因素。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美國現在已經是世界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截至5月27日美國新冠病毒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70萬,是中國的20倍,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0萬,是中國的22倍,而且美國疫情還在發展。這些的背後,就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所產生的不同的結果,孰優孰劣不言自明。   我記得去年我們在這裡做過一期《小議中美貿易戰》,當時國內有不少投降派,認為這不可能,認為這可打不得。
  • 胡錫進說過,中國沒公知不行,公知太泛濫太能帶節奏同樣不行
    知名媒體人胡錫進曾經說:「等我退休了,也當公知。批評政府,遇事多說美國、西方好話。遇中外衝突咱不用衝鋒,不用著急,說一堆風涼話,還顯得挺高雅挺有情懷的,國家好了咱跟著沾光,而且一邊沾光邊顯示咱的犀利。國家如果出問題,瞧瞧,我說什麼來著!
  • 公知在美國病死:2020,西方神話的崩潰元年
    ▲西方民眾抗議「物業型政府」的畫風,和國內居民抗議「黑物業」有著非常多的共通之處。簡單地說就是:空談民主,忽略素養,走向偏激。疫情中,西方民眾反封城、反口罩、反疫苗,這的確是「民主精神」的一種體現,但這屬於缺乏科學素養的偏激化民主——不問事情輕重、不管他人死活、不論科學真相,以鬧為榮,以莽撞為資本。
  • 「黑色眼睛」視野下的抗疫中國——方方們的公知話語邏輯
    「一唱雄雞天下白」的歷史被否定了,從此,「一代人」的話語裡,「黑夜」成了革命年代的象徵,「專z」造就了 「黑色眼睛」,如今,他們要埋葬「黑暗」走向「光明」——「燈塔」照耀的「光明」了。40年了,歷史雖未完全「終結」,「光明」卻也部分實現。俄羅斯、烏克蘭、中亞、中東,數以億計被「專z」奴役的眾生,業已沐浴在美國燈塔賜給的陽光雨露之中。
  • 通俗「歌星」張維為辯才所向無敵的奧秘
    這也是美國著名學者福山面對「雄辯滔滔」的張維為時的態度。這是為張維為辯護的那篇文章引用的張維為的另一個「巨大戰果」:在一場電視辯論中,被張維為「擊敗」的對手竟然是當代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學者福山。福山:「阿拉伯之春一系列的民主運動,將會真正幫助中東各國脫離困境。」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十大謠言,2020年全部被打臉
    尤其是這次新冠疫情爆發,西方國家抗疫不力,集體翻車。  曾經大言不慚,對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心生嚮往的公知們以及其擁躉「美分」們被啪啪打臉。  在這場疫情中,被扯下遮羞布的不僅是美國,還有那些精美的公知們,  疫情打破了美國美好的幻象,同樣也粉碎了公知們顛倒黑白的謊言。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那些年,公知們「炮製」的有關美國的十大謠言。
  • 呂景勝:中國公知在新冠輿情中的沉默與不沉默
    本文中所指的沉默其內涵可能更豐富一些,集體靜默,有意迴避,視而不見,選擇性忽略等等;本文所指的不沉默也是內涵較厚重,興奮、起勁、聒噪、發酵,一時間變得很是嘚瑟能說會道,旁徵博引等等。不妨回顧試舉幾例。中國疫情初期公知不沉默,著文立說中國體制必然帶來疫情,中國不民主專制言論不自由必然造成疫情失控。
  • 致公知:所有潑在中國身上的髒水,未來都會原路奉還!
    作者:張羽亮美國夢碎,公知坍塌倒計時一2020年的這個春天,註定要載入史冊。由一本日記引發的圍觀,驟然升級!這像極了一邊嫖娼,一邊鼓吹新生活的胡適,這位近代中國公知之祖。依我看,最該補鈣的,恰恰是公知自己!三老虎屁股摸不得,婊子牌坊說不得。在公知看來,他們有潑髒水的自由。
  • 媒體不報水災只盯美國?中國救災從來不靠「公知」的爛嘴
    但輿論場中,一些所謂的「公知」「大V」卻藉機活躍了起來。他們又是鼓譟「負面新聞不能播」,又是以漫畫諷刺「(國內)媒體只盯著美國」,陰陽怪氣,上躥下跳。只不過,今天的網友並不好糊弄。在「水災隱瞞論」冒頭後,許多網友自發開始闢謠。媒體沒有報導水災?廣西、廣東的地方媒體報導一搜就有;主流媒體沒有關注?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六期:縱論「文明型國家」(一)
    只有到了近代,中華民族真正與「非我族類」的外國人發生衝突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民族意識,從而走向民族自覺,大家感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共同生存空間、共同文化、共同生活方式、休戚與共的一個共同體。 所以當時大家回想一下,甲午戰爭的時候,普通老百姓感覺這是個「朝廷的戰爭」,甚至有人稱它為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張維為:在中國震撼裡看中國       採訪手記:  張維為曾經是鄧小平的翻譯。2008年,他寫過一本《中國觸動全球》,是張維為走完一百多個國家的一些感觸。那本書寫完之後,他總覺得還有些想法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又用兩年時間寫了《中國震撼》。
  • 連嶽稱公知必亡遭港作家反駁 公知討論公知亡不亡
    微博、大V、公知,似乎是三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概念。微博日益式微,引諸多大V競相關閉微博,公知又將何去何從?騰訊《大家》欄目11月14日發布原《南周》記者連嶽的文章,《「公共知識分子」必然死亡》。連嶽認為「公知」因無私的「犧牲」而受到公眾青睞,但這樣的犧牲本身是反人性的。而事實上公知替公眾發聲早已不是公益事業。
  • 「公知」「法律黨」與臺獨、帶路黨
    (周蓬安);「對美國不滿,卻放言要攻打自己的同胞」(陳滿華)……「公知」們不光狂噴王中將,連贊同他的人也堅決不饒——寶雞高新高文輝不過說了句「中將的話不是隨便亂說的,這也是警告臺灣,勿碰紅線」,陳有西馬上火冒三丈:「你幼兒園幾班的?」1950年中國警告美軍不得越過三八線,被美國人視為「拿軍事恫嚇、軍事機密、軍事戰略當嘴炮,不是馬謖,就是馬季」,置之不理。
  • 被問日本諾貝爾獎多的原因,張維為教授表示我們國人根本不用自卑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獎項,比如:諾貝爾獎、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菲爾茨獎等,但要放在國家層次來說,無疑諾貝爾獎是最吸引人的,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這樣的人數遠遠被日本甩在身後,但是無需感到不舒服,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 《末日崩塌》為什麼又在加州? 讓好萊塢陷入末日
    原標題:讓好萊塢陷入末日天災 由巨石強森主演的災難片《末日崩塌》,自6月2日上映後一直佔據大盤一半以上的排片,引領票房排行榜。這部反映美國加州遭遇大地震的災難片讓人感覺似曾相識,實際上,之前的《後天》、《2012》等災難片都是讓災難從加州開始,尤其是《2012》,導演艾默裡奇本來準備讓紐約先地震,結果好萊塢電影人集體建議,讓災難從好萊塢所在的加州開始。事實上回顧災難片的80年歷史,美國加州是最多被毀滅的地方,《紐約時報》的說法是,「讓加州的富人先被毀滅,這樣世界其他地方就會覺得好過一點」。
  • 美國人謾罵中國?復旦教授張維為三句話回敬
    在7月20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美國的多重危機」展開了主題演講。,又不像America First,而更像America Last,「美國最後」,也就是說美國在世界抗疫的跨國比較重屬於墊底的,還有比這種局面更能說明美國今天面臨的種種危機、或者危機嚴重性的嗎?
  • 被方舟子打假,柴靜從女神、公知變為群嘲對象,最後移居美國
    多年前,有一個叫做柴靜的主持人,好多網友都對她印象深刻,好多人都認為柴靜是個好主持人,無論是她的業務能力,還是她的優雅氣質,都被觀眾所認可,是無數觀眾心目中的公知女神
  •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
    中國崛起的規模效應和世界意義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   新華網北京5月7日新媒體電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最近出版的《道路自信:中國為什麼能》一書,通過作者瑪雅與十幾位著名專家學者的對話,從不同角度探討總結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
  • 為什麼中國的文人「公知」卻最恨中國?
    把「志願軍攻佔漢城」與「日本軍隊攻佔南京」相提並論等量齊觀做類比,本身就是在誣衊中國抗美援朝戰爭是「侵略」——這正是當年美國操縱聯合國強加給中國的「罪名」。文人「公知」做這種類比本身就證明他們完全站在與中國敵對的立場上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