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公知」身為中國人,卻時時、處處、事事敵視中國,從不站在中國一邊,從不為中國的利益著想,從不在乎讓中國吃虧。因為文人「公知」是搞人文的。人文屬於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源於經濟基礎,服務於經濟基礎。不同的經濟基礎產生不同的上層建築。每一種上層建築只為產生出自己的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不為不產生自己的其他經濟基礎服務。
「我的戰爭」反映了抗美援朝時志願軍攻佔漢城這一歷史事實,頓時惹得文人「公知」們不高興了,頓時上綱上線將其類比為「日本軍隊攻佔南京」,頓時暴跳如雷歇斯底裡大發作:「蠢貨」、「噁心」、「外交白痴」、「無知無恥」、「毫無判斷力,毫無底線」、「著實讓人羞愧」、「這會釀成嚴重外交事件。也嚴重損害中國形象」、「不停播,民間也應該抵制絕不觀看」……
日本軍隊攻佔南京的戰爭是侵略戰爭,志願軍攻佔漢城的抗美援朝是侵略戰爭嗎?「日本軍隊攻佔南京」後發生了南京大屠殺,志願軍攻佔漢城後發生過「漢城大屠殺」嗎?把「志願軍攻佔漢城」與「日本軍隊攻佔南京」相提並論等量齊觀做類比,本身就是在誣衊中國抗美援朝戰爭是「侵略」——這正是當年美國操縱聯合國強加給中國的「罪名」。文人「公知」做這種類比本身就證明他們完全站在與中國敵對的立場上看問題。
連一個電影的一個情節都不放過,更不用說其它大是大非了:「中國在釣魚島可以對日本妥協」、「對日關係新思維」、「南海九段線非法」、「把南海問題交給一個有公信力國際裁判機構做出最後的判斷」、「接受南海仲裁」、「到法庭上解決問題。別將國內的強權萬能、目無法庭帶到國際舞臺。國際法院不吃那一套」 、「東海可由國際法院裁決」、「即使菲海軍旗艦向我艦開炮也可不回擊」、「處理西藏問題中國不妨換個思路」、「不是所有暴力行為(烏魯木齊暴力事件)都一定是分裂,也可能是因為地方政府不當行為所激發。容不得任何理性聲音是我族近代以來之大患」、「救美國就是救中國」、「告別革命不如告別大一統」、「只有消除大一統思想才能消除對毛的崇拜」、「中國不該造太空戰機應省錢發展經濟」、「中國造大飛機沒有市場優勢」、「不要用我交的稅造航空母艦」、「順利實現和平崛起銷毀核武對華有十大好處」、「祈禱天宮一號發射失敗」、「外資能否進入是鐵路改革的指標」、「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狂飆突進的中國高鐵亟須反思」、「他媽的奇蹟!」、「涉國家核心安全的國企也可民營化」、「愛國是一個邪惡的字眼」、「愛國賊」、「帶路黨」、「三百年殖民地」、「假如日本統治中國中華民族將更壯大」、「感謝美軍飛行員」、「銜石成痴絕,滄波萬裡愁——為汪精衛辯護」、「方正為日本開拓團立碑」、「我們不需要《懲治漢奸言論法》」……
中國文人「公知」身為中國人,卻時時、處處、事事敵視中國,從不站在中國一邊,從不為中國的利益著想,從不在乎讓中國吃虧——回顧回顧、統計統計,這麼多年來,但凡有事,中國文人「公知」那次不是站在與中國敵對的立場上?哪次是立場堅定、態度鮮明、高度一致地站在中國一邊?一人兩人、一事兩事、一次兩次還可以說偶然,但時時、處處、事事、人人都如此那就是規律了。
為什麼?為什麼中國的文人「公知」卻這麼恨中國?
道理其實很簡單。
文人「公知」是搞人文的。人文屬於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源於經濟基礎,服務於經濟基礎。不同的經濟基礎產生不同的上層建築。每一種上層建築只為產生出自己的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不為不產生自己的其他經濟基礎服務。
中國文人「公知」所學所搞的人文理論體系所屬的上層建築不是源於中國的經濟基礎,而是源於西方列強的經濟基礎——隨著中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孔孟之道、諸子百家等源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的人文理論體系破產了。代之而起、佔了統治地位的是西方列強用大炮跟「聖經」、鴉片等一起送來的「普世價值」。也就是說,今日中國文人「公知」賴以生存的全部人文理論體系都是西方列強的經濟基礎的產物,而不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
不是中國的經濟基礎產生的上層建築不能為中國的經濟基礎服務——爬牆虎即使葉子布滿牆頭遮住一切,那也只是對牆的利用,只為爬牆虎服務,不為牆服務。
西方經濟基礎產生的上層建築的天然服務對象是西方的經濟基礎而非中國的經濟基礎。西方的人文理論體系的天然服務對象是西方而非中國。
不顧一切生搬硬套在中國強行推行西方的人文理論體系必導致如下後果:
第一,否定中國——西方的一切都對,中國的一切都錯。
如今中國文人「公知」所學所用的人文理論體系全部來自西方——政治、經濟、法律、金融、哲學、管理……所有相關專業從基礎理論開始全部都是從西方人文理論體系中直接照搬過來的。照搬照抄本身就意味著對中國人文理論體系的全盤否定——中國沒有、中國不行、中國錯誤、西方有、西方對、西方的是絕對真理——所以叫「普世價值」,就是說不必做任何修改直接照搬照抄就能用,也就是說中國的一且都不值一提,不在話下……人文科學生的學習從對中國人文理論體系的否定開始,從大張旗鼓潛到移默化,從頭到尾從裡到外多少年如一日,最後形成條件反射本能反應,見了中國的東西想不反感不否定都做不到。
第二,不為中國——一切從西方經濟基礎的情況和需要出發,而不從中國的經濟基礎的情況和需要出發。
比如,西方國家工業處於發展初期時主張「貿易保護」、「特許貿易」,取得壟斷優勢後則主張「貿易自由」、「機會均等」。也就是說,西方國家的人文理論體系按照西方經濟基礎的需要而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而這一套「普世價值」搬到中國後則只剩下雷打不動的一條:「門戶開放」——與西方列強對殖民地國家的要求完全適應。這是典型的「只為西方的經濟基礎服務,不為中國的經濟基礎服務」。又比如,在西方可以是愛國主義,到了中國就成了「愛國賊」,就只應該「三百年殖民地」、「帶路黨」……這都是「不為中國」的必然產物。
文人「公知」既然靠這全套的「否定中國、不為中國利益服務」的人文理論體系吃飯,那怎麼可能不跟中國為敵?怎麼可能不時時、事事、處處站在中國的對立面?
文人「公知」說,我的人文理論是「普世價值」——雖然來自西方,但是「普世」;既然「普世」,那自然既是西方的也是中國的,能為中國的經濟基礎服務。
但文人「公知」用無數行為證明「普世價值」不普世,而只適應產生「普世價值」的西方經濟基礎;只為西方的經濟基礎利益服務——存在決定意識,外國的經濟基礎產生不了認同中國、能為中國利益著想的上層建築人文理論;滿腦子外國「普世價值」人文理論的中國文人那「公知」則最恨中國,最不會為中國的利益著想。
外國的人文理論體系有沒有積極因素?有沒有可取之處?當然有,但必須先中國化:移植到中國來,在中國的經濟基礎上紮根,為中國的利益需服務——一句話,變成中國的東西。
有人早這樣做了——毛澤東。馬列主義是外國的人文理論,剛開始也有人生搬硬套硬在中國推行。毛澤東實現了馬列主義中國化,把外國的東西變成了中國的東西,變成了從中國的經濟基礎出發、按照把中國從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改造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而發展出的、肯定中國、為中國利益需要服務的全套適應中國社會的人文理論體系。
(如果中國文人「公知」不服氣,那不妨跟毛澤東比一比:把「普世價值」中國化,變成從中國的經濟基礎出發、按照把中國從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改造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而發展出的、肯定中國、為中國利益需要服務的全套適應中國社會的人文理論體系,而且比毛澤東思想更高明——問題是中國文人「公知」敢嗎?能嗎?想嗎?)
如今中國人面前的人文理論體系有三套:第一,孔孟之道、諸子百家。第二,「普世價值」。第三,毛澤東思想。
——孔孟之道、諸子百家是土生土長的國粹,對中國的一切全盤肯定——聖賢之言不可疑也。
——「普世價值」是百分之百的洋貨,對中國的一切全盤否定(所以才要用「普世價值」取而代之)。
——毛澤東思想則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而是批判地繼承——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對古今中外不同的人文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而來的人文理論體系。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早就被西方侵略摧毀了,與之相對應的孔孟之道等傳統的上層建築人文理論早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再折騰尊孔也只能是鬧劇。
毛澤東思想既然對中國有利,對靠中國的強大而生存的人有利,當然就對中外一切想靠吃中國、坑中國、滅中國生存的人不利,他們當然要竭盡洪荒之力、洪荒之技、洪荒之屁反毛,當然要瘋狂圍剿、無孔不入妖魔化毛澤東。
三套人文理論體系,老祖宗的老一套破產了,毛澤東思想又堅決拒絕,中國文人「公知」就只剩下全盤否定中國、全盤肯定西方、只為西方服務、不為中國服務的「普世價值」了。經過這套人文理論體系洗腦的文人「公知」豈能不恨中國?豈能不本能地站在中國利益的對立面?——有人總結:中國人裡最堅決反華、最積極搞垮中國的基本都是搞人文的文人「公知」;中國搞人文的文人「公知」凡反毛的基本都堅決反華、都積極搞垮中國。這已經成了人所共知的規律。
由此可見,中國文人「公知」群體性反華、自覺站在中國利益對立面絕非偶然,絕非個別人的個別行為,而是規律——上層建築領域盲目西化、人文領域無條件全面採用西方「普世價值」基礎理論的必然惡果。這決不僅僅涉及教育領域和組織領域,而涉及整個國家安全和社會生存——「中國的文人『公知」卻最恨中國」僅僅是開頭,更嚴重的後果還在後邊,如果不迅速予以徹底改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