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網友回顧:我是怎麼從「公知」變成「戰狼」的?

2020-12-06 家國視野

作家方方在自己的微博上掛出了我的文章,她還配上了一段話,意思大概是我的文章讓她明白了「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人、甚至是中學生討厭她」。

支持方方的公知們便通過私信和留言的方式,向我們道「知乎封號之喜」,依他們的意思,郎言志被知乎的編輯絆倒了,知乎上的年輕人又多了一分「被思想拯救」的希望了。

我突然覺得他們的邏輯很有趣,不認可方方=腦殘帶路黨,批評美國=三觀被顛覆。

好在當代的大多數年輕人並不吃這一套,就在他們「這一群人」對郎君口誅筆伐之際,一個年輕的中學生聯繫到了郎君,他表示班上的同學多挺郎君的立場和態度,甚至還引用了方作家的話說:正如方方所說,我們是中學生,會被小指頭「勾動」,但這小指頭也要看是誰的小指頭。

這樣的前後對比顯然是強烈的,一邊是半截入土的「老公知們」在嘶吼,一邊是一點也不吃公知那一套的年輕一代在批評公知;一邊是公知們恨不得全網封殺郎言志,一邊卻是年輕的孩子們支持郎君繼續發聲。

於是,我就在想一個問題:這樣的兩代人,差異怎麼這麼大?像郎君這樣的90後、00後一代,為何成為了讓國產網絡公知最頭疼的群體?!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先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起,和大家聊一聊我是怎麼從「公知」變成「戰狼」的。

我是怎麼被「逼」成戰狼的?

很多人都知道,我不僅是典型的「小粉紅」,還是意志堅定的「深紅」。但其實,以前的我並不是這樣的,我以前很「崇洋」,張口閉口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怎麼怎麼好,還經常和幾個寫文的朋友探討「這國怎,定體問」的問題,對於西方文明和西方自由,迷得有點上頭。

受年少時的啟蒙導師誤導,我以前最反感的就是政治,尤其是「中式思維的政治」,所以十七八歲那會兒自己就發下毒誓:絕不碰時事政治這東西。那時候,我看到網絡上有人談「輿論戰」會覺得他們腦子有病,看到有人說「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會輕蔑地嘲笑對方被洗腦,我甚至會遠離張口閉口談愛國的人。

簡單地說就是,當代公知們最討厭的事物,也是我當初所討厭的。可是幾年過去,尤其是走出國門之後,我卻活成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模樣,我變成了「小粉紅」,寫起了「政治帖」,談起了「輿論戰」,譴責起了「美利堅」。

▲從歷史推文可見,郎君早已是「超級粉紅」了。

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變化,不僅僅是我在前期文章中提到的「看到了真實的資本主義面目」那麼簡單。

的確,我在諸如《出國前我曾迷信西方,出國後我卻敬佩中國》之類的文章中反覆提到過,西方社會真實的文明建設、制度保障、社會福利、基礎教育等等都讓我大跌眼鏡,因此感到被欺騙的我決定提筆記錄這真實的一切。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讓我變成筆尖「戰狼」的,是來自西方勢力、漢奸勢力以及國內公知勢力的「逼迫」。

就像網絡上很多人說的那樣: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是被反華勢力逼出來的。而我的一腔熱血,也有一半是他們逼出來的。

我記得2016年底,美國谷歌旗下的Youtube上有一段叫《如你所願,這就是中國的2016》的視頻,這段視頻非常火,在海外有數億次的播放,底下評論區也有很多華人華僑和海外友好人士的祝福和感嘆。

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段視頻很快就被谷歌官方刪除。我當時感到很鬱悶,和一些華人朋友提起這事,他們給的解讀是:這很正常,支持中國的聲音,說中國好的東西,很容易就沒掉了,他們現在的電視臺上還放中國最落後的影像。

▲原視頻被刪除後,Youtube上有愛國人士再次上傳該視頻,但播放量和綜合影響力都大打折扣。

我突然發現,這個世界的信息「極其不對稱」,這種不對稱不是說中國人不了解世界,而是在西方把控的輿論氛圍下,中國以外的世界,真的很難公平公正地認識中國。西方社會的自恃清高和對世界的無知令人驚愕,讓我失望至極。

到了2017年初,那時候我還介於「不知政治鬥爭」為何物的懵懂狀態裡,根子也不算「深紅」。但作為中國人的自己,還是會和老外介紹「中國的土地是不可分割的」、「中國現在發展得很好」、「中國的基建比歐美好太多了」等等,可我發現,這樣客觀表達的我,不僅常被當成異類,甚至還會被言語攻擊。

隨著深入的了解,尤其是見證了一些西方社會辱華、排華事件之後,我開始意識到,在西方政治正確性的輿論和思想中,中國是有原罪的:中國必須撕裂,中國必須落後,中國必須有罪。

▲西方社會中,代表中國「原罪」的形象之一的傅滿洲博士,其象徵意義是「罪惡的中國人」。

在這些事實的衝擊下,恍然醒悟的我,開始在漢奸的「賣國帖」下面闡述一個中國不可分割的原則,我甚至跑到反動派的推文下面駁斥他們「不識大局,胡言亂語」。雖然那時候的我不算「根正苗紅」,對於自己的國家仍有不少的誤解,但讓我更不爽的,是那些漢奸裡應外合出賣民族的醜陋嘴臉。

2017年春,我在網上發表了第一篇以劉斯郎為筆名的文章,文章的內容是寫捷克布拉格的,內容大概是偏向「西方社會的美好」,後來我又寫了幾篇類似的點讚西方社會的稿子,發現我的文章還挺火。與此同時,我在境外的臉書帳號也因為批評臺毒而被封號。

於是,我便尋思著,要不寫一些自己出國後看到的真相吧,畢竟話總不能總由得它們胡說。

▲早期,我經常寫西方的「美好的生活」,這是最早的狀態。

然後,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寫了《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系列文,那時候我就很單純地把自己親眼所見寫了下來,例如「西方人有很多不文明的地方」、「西方社會的治安普遍較差」、「什麼中國人的劣根性是不存在的」、「西方的制度導致社會效率低下」等等。

可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樣的稿子,發到國內的網媒平臺,居然「處處碰壁」,甚至經常被扣上違規的帽子,網絡上更是一堆「帽子」扣了過來,有詛咒表達威脅的,有說我是拿了錢惡意抹黑西方的,有說我是人類公敵的。我從未想過,自己把親眼所見寫出來,也會被「定罪」。

那時候我不過20出頭,從未見到過這樣的場面,因此也是第一次感覺到原來人心是可以這樣「惡」的。

於是,我換了一種寫法,我不說「西方的缺點」了,乾脆寫一批題為《超級中國》的系列文。可同樣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我連發布歌頌自己祖國大好河山的《超級中國系列文:土地的力量》這篇文章,也吃了閉門羹,一連提交審核三四次方才過審。而前面兩三次斃稿的理由居然是「不適合收錄」。

後來,我再寫「中國人很團結」、「中國的科技在崛起」等內容的文章,也陸陸續續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像這樣的讚美祖國大江大河、抒發熱愛祖國山水之情的文章,在推送過程中也被不明人員多次屏蔽,上面這篇一百多萬閱讀量的文章,推送了數次方才發表出去。

那段時間,攻擊謾罵、封貼問罪、人肉信息等惡意堵截,全都朝著我撲面而來,在不斷的滋擾下,我的精神狀態也不好,甚至得了輕度抑鬱:不敢上網,不敢表態,甚至不敢出門和別人說話。這種精神狀態,維持了近一個月。

在《超級中國》系列文推出後不久,大概是2017年7月中,我發布了一條「西方國家的社會基礎設施監管不到位」的相關視頻,該視頻被某商業媒編輯屏蔽,隨後便收到了「反洞警告」。負責審核的商媒編輯發來通知說,我因為涉嫌反洞被「永久性處理」。

那種感覺,就像喉嚨卡了個刀片,裡頭很痛,但想喊卻喊不出來。

那時候,身在異國的我,收到這樣的「定罪信息」,氣得在屋裡踱了幾天的步,開始重新架構世界觀——原來,我曾經嘲笑的「第五縱隊論」和看似不存在的「輿論戰」,是真實存在的。而也正因為看到這些背後力量的真實一面,讓我更加堅定信念,要把自己看到的真相寫出來,於是便有了「郎言志」這個號,一個新興「小粉紅」就此誕生。

再後來大家也都看到了,郎君和郎言志的小夥伴們,不僅在境外和反華勢力口頭上隔空對戰,還當街手撕境外賣國賊的海報,撰文公開漢奸私通外部勢力的細節,甚至屢屢冒著被各種警告的風險扒皮國內公知······

▲此前相關文章截圖。

「犀利」、「敢懟」、「啥都敢提」是很多人對郎君文章的評價,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這就叫「小戰狼」。

就像前文所說,我活成了當初自己最討厭的模樣,涉足令自己反胃的政治,忙於和各類公知據理力爭。這樣的變化不僅源於走出國門後的成長,還源於那些歪屁股編輯的封鎖、公知們的攻擊以及漢奸們的滋擾。

他們一次次用自己的惡臭,將我逼成了「小戰狼」,而我的文字也從最早的初春細雨,變成了現在的風雨雷暴。

我們年輕人為什麼不好騙了?

我自己應該也算是「年輕人」的一類代表吧,上個世紀末出生的我,接受過較為良好的基礎教育,又有幸走出國門遊歷了許多國家,並最終在迷途中醒悟,讀懂了被自己曾經誤解的「中國之道」,也算是迷途知返。

而在我自己發生這樣變化的同時,我發現和我有類似情況的年輕人有很多,就像網絡上人們常提起的「一出國就愛國」一樣,我認識的絕大多數走出國門的年輕人,尤其是90年代之後出生的這一批年輕人,多數是支持並認可祖國的。

這種情況,和近年來逐步攀升的留學歸國率以及B站(群聚年輕人的視頻網站)上愛國主義受到熱捧的現象,是相吻合的。

也正如方方自己所說,年輕人多不喜她。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再那麼容易被蠱惑了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良好的基礎教育:相比於老一輩,年輕的90、00後群體,從小就接受著良好的基礎教育,高等學歷的佔比也高很多,因此科學的辨思能力大大強於前輩。在這種情況下,「公知」們要想忽悠年輕一代,不再是簡單的造謠就能解決的了,討論任何事情都變得必須要擺事實、講科學,這對公知來說顯然不是一個輕鬆的活。

不信,你看公知直播的翻車現場:

(2)優越的生活條件:90、00後這一代年輕人,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經濟騰飛的時代,生活條件相對而言都很好,至少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在這樣的情況下,拿西方那一套騙人的「天堂論」來忽悠年輕一代,效果是很差的。

(3)較廣的信息渠道:相比於老一輩,年輕一代獲取信息的方式顯得更豐富一些,尤其是網際網路媒體發展起來後,信息獲取的渠道不再拘泥於幾家「公知雜誌」,越來越多的世界的真實一面,開始通過網絡傳播的方式,打開了年輕人的視野。

(4)外訪的便捷程度:隨著國家的一步步開放,年輕一代走出國門了解世界變得越來越方便。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看到世界的「真實模樣」,也因此有了「一出國,就愛國」的說法。

寫在最後:

今天我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一個網名叫 @瞧,那是誰 的網友在我們近期的稿子下留言說郎君「不得好死」,還說以後「路上見到一次打一次」。

我不知道這些人哪來的勇氣,但最近他們這樣的威逼還挺多的,嚇得我喝了兩杯奶茶壓壓驚。

我倒是想勸勸這些人:公知和洋爹的大勢已去,別再動不動就打打殺殺的了,香港那批螞蚱當初不也很狂,現在怎麼樣了呢?

你們有滿嘴噴糞的自由,那我就有譴責你們噴糞的自由,我說幾句「中國挺好、西方沒那麼好」的大實話,你們就要對我打打殺殺,這叫什麼道理?

爾等要有自知之明,畢竟這年頭,「公知體」的大勢已去了啊!

作者信息:劉斯郎,郎言志(liusilang520)主筆,去過二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95後作者,知名極左、小粉紅、愛國賊,歡迎往上加帽子。

相關焦點

  • 致公知:所有潑在中國身上的髒水,未來都會原路奉還!
    從新冠疫情造成的輿論反轉開始,網絡上出現公知大量刪除自己貼文的現象。可惜,刪的再快,也不及網友的手快。當帖子截圖「復活」之後,涉事公知遇到了人生最為難堪的高光時刻:「光著屁股推磨——轉圈丟人」。被抓住了實錘,還放在了聚光燈下。
  • 為什麼中國的文人「公知」卻最恨中國?
    「日本軍隊攻佔南京」後發生了南京大屠殺,志願軍攻佔漢城後發生過「漢城大屠殺」嗎?把「志願軍攻佔漢城」與「日本軍隊攻佔南京」相提並論等量齊觀做類比,本身就是在誣衊中國抗美援朝戰爭是「侵略」——這正是當年美國操縱聯合國強加給中國的「罪名」。文人「公知」做這種類比本身就證明他們完全站在與中國敵對的立場上看問題。
  • 呂景勝:中國公知在新冠輿情中的沉默與不沉默
    不妨回顧試舉幾例。中國疫情初期公知不沉默,著文立說中國體制必然帶來疫情,中國不民主專制言論不自由必然造成疫情失控。中國抗疫前期問題及原因大家都能看到,且專業診斷批評及建設性文章一堆堆,但把疫情與中國整體政治制度掛鈎,不沉默中有味道。而西方疫情開始且不斷惡化,公知沉默。
  • 慕容雪村 我是被逼成公知的
    其他作品還有《原諒我紅塵顛倒》等。    1996年,慕容雪村大學畢業來到成都。5年後,他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紅極一時。但當時的成都文化主旋律對它表示拒斥,成都的報紙登出「讀者來信」,譴責這類網絡小說;接著,有關方面組織文藝界召開「座談會」,成都口語藝人李伯清先生嘲笑說,這樣的小說他一個月可以寫3本。
  • 強勢圍觀古墓派公知,這年頭居然還有蔡英文吹
    第二張在地鐵邊上站著的圖片可謂是廣為流傳,當初剛發出時候被國內的「公知」們好好的吹捧了一番。可是很快就有網友打臉說這是舊圖,還是在蔡英文沒有上臺前拍的。還有一張這位菜吹沒有發出的,筆者給補上,這種蹲在地上洗碗的背影照怎麼能少了呢?多麼的接地氣貼合「民主文明」呀!
  • 《流浪地球1》太狠把吳京變成了煙花,2023年要怎麼復活他?
    是讓他變成數據,還是變成劉啟成熟版?網友們在線上發表了熱烈的討論。有說讓吳京變成機器人和Moss結合,把他的大腦數據放進Moss.的資料庫再來個機械身體,一個新的劉培強就出來了,兩個角色還能合二為一。有說來個平行宇宙,這樣怎麼都說的通,或者來個前傳。或者在爆炸的時候基因突變,超能粒子重組什麼的。
  • 「公知」閉嘴!蔡英文丫霸,做到了陳水扁不曾做到的事!
    「雙標」是近年來常出現的網絡用語,它是「雙重標準」的簡稱,主要是指某些「公民團體」或「公共知識分子」(簡稱「公知」),因為立場,對同樣的事情採取截然不同的做法。而等到民進黨執政了,他們就突然都變成「務實」、「妥協」,因為他們都當官了。最近最鮮明的例子,無外乎島內著名的「女權鬥士」、民進黨新科立委範雲。
  • 「黑色眼睛」視野下的抗疫中國——方方們的公知話語邏輯
    談方方《日記》,不由想起多年前的一句經典話語——「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無論從社會影響和歷史地位言,它並不比《軟mai》和《日記》遜色。「黑色眼睛」應運而生,上世紀70年代末,正是「歷史終結」的鼎盛年代,自然而然地成為時代強音,在「重寫」的文學史上,作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依然與作者的巍巍高冠一樣未曾動搖。
  • 誰才是公知媒體真正的幫兇?
    用在毛洪濤書記絕筆舉報事件的通報未必合適,反正我是不信的!「我反正信了」——哪怕你說的是真的,這樣的態度也是極端傲慢的。謠言當然應該拿出充分的證據反擊,面臨質疑應該拿出有理有據的解釋;壓制提出問題的聲音,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並不利於問題的徹底解決。所幸,一個月後王勇平就被調離了工作崗位。
  • 一位公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因為那張著名的以蘑菇云為背景的「愛因斯坦騎車圖」,在我的想像中,愛因斯坦應該是個老頑童周伯通式的人物,天賦異稟又天真調皮。但在讀了這本《我的思想與觀念》後,我意識到愛因斯坦並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愛因斯坦是一位公知。公知這個詞這些年已經徹底被汙名化了,但其本身的意思是「公共知識分子」,指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同時,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人,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主義者。而在讀過這本書後,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愛因斯坦是一位真正的公知。
  • 胡錫進說過,中國沒公知不行,公知太泛濫太能帶節奏同樣不行
    知名媒體人胡錫進曾經說:「等我退休了,也當公知。批評政府,遇事多說美國、西方好話。遇中外衝突咱不用衝鋒,不用著急,說一堆風涼話,還顯得挺高雅挺有情懷的,國家好了咱跟著沾光,而且一邊沾光邊顯示咱的犀利。國家如果出問題,瞧瞧,我說什麼來著!
  • 被德媒評"戰狼外交",為了我國利益和尊嚴,成為"戰狼"又何妨
    而在我們看來,能夠維護我國的利益和尊嚴,就算做了所謂的"戰狼"又如何?還有曾經有美聯社的記者在微博上私信中國民眾,尋求抗疫的黑料,而遭到了大批網友的群嘲,隨後不甘心的記者前往新發地,卻蹭到了我們的一次免費核酸檢測。而對於這種捕風捉影的事外媒是十分熱衷的一種行為。對於"藏獨"分子的美化,對於中國產品的污衊,把香港暴動稱為"風景線",再到現在用"戰狼外交"對我國的詆毀。無疑彰顯著他們的別有用心。
  • 連嶽稱公知必亡遭港作家反駁 公知討論公知亡不亡
    微博、大V、公知,似乎是三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概念。微博日益式微,引諸多大V競相關閉微博,公知又將何去何從?騰訊《大家》欄目11月14日發布原《南周》記者連嶽的文章,《「公共知識分子」必然死亡》。連嶽認為「公知」因無私的「犧牲」而受到公眾青睞,但這樣的犧牲本身是反人性的。而事實上公知替公眾發聲早已不是公益事業。
  • 被方舟子打假,柴靜從女神、公知變為群嘲對象,最後移居美國
    ,好多人都認為柴靜是個好主持人,無論是她的業務能力,還是她的優雅氣質,都被觀眾所認可,是無數觀眾心目中的公知女神。這個結論引發了網上劇烈討論,網友們對北京的空氣品質產生了巨大擔憂。  在《穹頂之下》推出後,也有部分網友質疑其中的數據、圖表造假問題,但自始至終都不見柴靜及其團隊做出回應。
  • 公知卻造謠是美國CIA拍攝
    他在中國的一些地區訪問,原擬以「電影通訊」形式,拍攝一系列短片,定名為《中國來信》,後將在內蒙、南京、無錫等地拍攝的表現我國北方、南方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的勞動熱情與昂揚的精神面貌三部短片合編成一部影片,原名《雪》,後根據夏衍的建議定名為《早春》。後來被人翻譯成為《早春-1958年中國》。而現在播出之後大家更多的是用時間來記錄,就變成了現在的《1958年的中國》。
  • 舉報韓紅公知身份曝光:詐騙網民數萬元,為黃毅清方舟子至交
    尤其是疫情時期,韓紅帶領的公益團隊捐獻了諸多物資,就在得到公眾紛紛稱讚的時候,有網友卻在網上指出她所牽頭的慈善基金存在問題,同時質疑捐獻金額的去向。消息一出,立即在網上引起網友們的熱議。同時更有北京市民政局介入調查,輾轉幾日之後,終於有了調查結果,真相大白之時,不少網友都開始為韓紅叫屈。
  • 誰出的餿主意,騙公知大V掙這種傻錢
    公知大V,平時最愛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理中客」形象, 雙重標準自相矛盾前後打臉玩得一套又一套 隨著對於事件的不斷深入,不苟發現事情沒這麼簡單, 沒想到平日裡風光無限的大V, 會為了100元低下高貴的頭顱,變成資本的打手
  • 戰狼2再被蹭熱度,低配版戰狼2畫虎不成,嘎子哥擔任主演
    時隔多年,戰狼二依舊還是站在中國電影票房的巔峰。這份榮譽來之不易,而且《戰狼2》也足以配得上這份榮譽。自從拍完了《戰狼2》之後,吳京在導演領域以及演員領域發展的真的是風生水起。他被稱之為票房錦鯉,只要有他所參演的電影,往往票房都會特別的高。
  •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時間:2020-01-18 15:53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 指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洗腦手段過於落後的公知。此處的公知指盲目吹捧他國,貶低中國的知識分子。
  • 中國救災從來不靠「公知」的爛嘴
    但輿論場中,一些所謂的「公知」「大V」卻藉機活躍了起來。他們又是鼓譟「負面新聞不能播」,又是以漫畫諷刺「(國內)媒體只盯著美國」,陰陽怪氣,上躥下跳。只不過,今天的網友並不好糊弄。在「水災隱瞞論」冒頭後,許多網友自發開始闢謠。媒體沒有報導水災?廣西、廣東的地方媒體報導一搜就有;主流媒體沒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