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封喉」!美國人謾罵中國?復旦教授張維為三句話回敬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在7月20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美國的多重危機」展開了主題演講。

張教授提到,外部世界對美國的好感急劇下滑。美國專欄作家、歷史學家馬克斯·布特6月3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說,由於美國警察在帶有種族主義傾向的川普政府「支持」、「鼓勵」下粗暴對待有色人種,美國現在已經成了國際社會的「棄兒」,他用的英文詞叫pariah,這是一個很重的詞。他說,川普政府無力抗擊疫情,造成死亡人數超過所有其他國家,這表明美國政府的無能。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經歷經濟大衰退、經歷種族歧視引發的抗議示威後,美國國際聲譽直線下降。「川普政府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上的表現,讓美國的國際聲譽跌至谷底。」他還這樣寫道,說現在幾乎沒有人站出來為美國說話,這是川普政府在國際上被孤立的一個標誌。

這令張教授想起了川普經常說的America First,就是「美國優先」,這句話也可以翻譯成「美國領先」,也就是美國疫情的情況、災難的情況領先世界,而美國今天又處於這種孤立無援的樣子,又不像America First,而更像America Last,「美國最後」,也就是說美國在世界抗疫的跨國比較重屬於墊底的,還有比這種局面更能說明美國今天面臨的種種危機、或者危機嚴重性的嗎?

在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有這樣一項調查,當時全世界對川普政府的執政信心程度已經跌到了31%。相比之下,原來的歐巴馬執政時期曾經一度高達74%。如果此時此刻再進行一個同樣內容的民調,估計全世界對美國川普政府的信心會更低。

6月1日,川普曾經威脅美國各州州長,要他們動用軍隊來遏制騷亂。德國《南德意志報》是這樣評論的:「川普政府在向美國人民宣戰。」這篇文章還說,美國為保護自身在競爭中的地位而對盟友、對競爭對手、對國際機構採取越來越強硬的態度,因此,美國在海外的形象急劇下降。不久前,川普宣布要推遲舉行原定於6月底在美國舉行的七國首腦會議,即G7峰會,因為德國總理默克爾拒絕出席。德國《明鏡》周刊6月8日也以「精疲力盡的國家」來形容眼下的美國。德國《焦點》周刊是這樣說的,世界超級大國美國曾經是「管理危機的榜樣」,現在這個形象已經動搖,八成美國民眾認為自己的國家正在失控,折射出美國人的自信心在消減。他還說,這或許成為美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同樣,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外交官也陷入了集體尷尬。「美國的對手樂見美國的混亂,而美國的外交官卻感到絕望。」這是美國《政治》網站6月2日一篇文章的標題。文章說,廣泛的抗議活動暴露了美國的種族問題和經濟裂痕,以及非同尋常的政治兩極化。文章專門引用了美國前駐阿富汗和前駐波赫的一位外交官的話,他說,「我們過去美國外交官習慣於對其他國家的侵犯人權行為表示關注和抗議。今天呢,外國政府要求我們來解釋美國的立場。」對於許多投身外交工作,並在海外積極推廣美國價值觀、民主觀、法治和人權的外交官來說,這是一個悲傷和值得深思的時刻。文章還這樣說,美國警察和安全部隊用催淚瓦斯對抗抗議者、甚至毆打抗議者,在全球的電視屏幕上廣為傳播,為長期以來一直指責美國虛偽的外國對手提供了不可抗拒的大量素材。「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塔格斯發表個推特,批評中國對香港採取的一些決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用三個英文詞『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了』來回擊,這就是大家知道的被警察暴力致死的弗洛伊德當時說的話。」

張教授有一個建議,如果大家今後還是碰到美國人謾罵中國、指責中國,不妨可以用這三個短語中的任何一句來回敬,也可以把這三個短語放在一起送給他們。第一句就是「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了」。第二句就是「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第三句就是張教授經常說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先管好你自己的事」。這叫做一劍封喉,因為它把美國存在的問題全部點出來了。

相關焦點

  • 通俗「歌星」張維為辯才所向無敵的奧秘
    導讀:批評張維為,不代表否定中國的發展成就,而是擔心他信口開河的「自信」有可能誤國誤民之所以把張維為單獨挑出來寫,把金燦榮和陳平撇在一邊,是因為在這個「收割韭菜三人組」中,張維為長得相對比較帥,而且比起另外兩位,以及晚到了一步、最近試圖加入這支隊伍的旅美「學者」李毅,張維為「唱功」算是最好的
  •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
    中國崛起的規模效應和世界意義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   新華網北京5月7日新媒體電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最近出版的《道路自信:中國為什麼能》一書,通過作者瑪雅與十幾位著名專家學者的對話,從不同角度探討總結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在採訪中,張維為說中國的GDP就是一個困境,和天氣預報以及房價的困境是一模一樣的。這個說法很特別,他恰當的比喻能把你從生澀的政治經濟名詞中拉到百姓生活裡。他一直在強調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在他眼中,那是中國震撼。  張維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 張維為:美國神話走向終結 國內公知集體崩塌
    10月1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媒體採訪稱,美國神話走向終結,中國公知集體崩塌。2019年1月22日,張維為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會。(資料圖片/新華社)10月1日,《觀察者網》採訪張維為問到,從中國國慶70周年到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這些年愛國主義氛圍特別濃烈,是否和外部環境變化有關。
  • 張維為:世界將以更快的速度向東方、向中國、向社會主義傾斜
    29日晚,最後一場主旨演講迎來兩位重磅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主題為《世界與中國》。作為2020「答案」年終秀的壓軸場次,本場在線直播熱度為兩天最高,僅在年輕人最喜歡的B站直播熱度就達到250萬,現場樓上樓下座無虛席,20多次響起掌聲。以下為張維為教授演講全文。
  • 張維為個人簡介
    張維為,男,中國政治學者、作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上海春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訪問教授,春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 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鄧小平高級翻譯。
  • 今晚《這就是中國》聽張維為教授解讀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如今,隨著中國的全方位崛起,中國文化的海內外傳播也將會成為一個蔚為壯觀的事業。這些年,在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學院,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商品、遊客、投資和公司等都在證明著這一點。然而,從總體上看,中國文化傳播的影響力還遠遠跟不上中國崛起的步伐。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 第35屆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完整試題及解析,五大高手的精彩解法讓人直呼:"一劍封喉"!
    美國發布的"2025年的數學科學"報告指出,每年美國的大學將超過半數的數學科學博士學位授予非美國公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美國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 張維為教授回應網友犀利吐槽:不是臉皮厚是學養厚
    說起來還是前段時間觀察者網開年會那陣,虎牙妹邀請我觀重量級專欄作者張維為教授出席年會,無奈張教授日程已被預訂滿了…… 領導交代說,那請張老師錄段拜年視頻吧! 可是拜年除了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猴(hold)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能怎麼有趣呢?虎牙妹站在讀者老爺的鞋子裡想了想,不如做一期毒舌點評節目吧!
  • 張維為:這次疫情把中國公知虛構出來的美國打回原形
    6月1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剖析美國抗疫失敗的種種因素。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張維為:   我在這兒曾經講過,一場新冠疫情「大戰」暴發,中國是倉促上陣,但很快就鎮定下來,打得有聲有色,一手爛牌打成一手好牌;美國是以逸待勞,結果荒腔走板,一手好牌打成一手爛牌。美國這次防控疫情的失敗,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
  • ...陳平、王義桅、李世默、張文木、陳新、羅思義、張維為、趙宏偉
    就上述問題,觀察者網訪問了在國際關係及政經領域卓有建樹的9位專家,其中包括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倫敦前副市長觀察者網特約作者羅思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木等,為各位一一分析。
  • 被問日本諾貝爾獎多的原因,張維為教授表示我們國人根本不用自卑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獎項,比如:諾貝爾獎、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菲爾茨獎等,但要放在國家層次來說,無疑諾貝爾獎是最吸引人的,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這樣的人數遠遠被日本甩在身後,但是無需感到不舒服,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七期:中國表現出來的一切,絕不是西方簡陋...
    近日,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持續熱播。每周一21:30,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都會在節目中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先進性。 在上一期節目中,張教授系統論述了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建構歷程,並提出,有別於線性發展的西方政治邏輯與歷史經驗,獨特的中華文明締造了現代中國這一「文明型國家」。
  • 張維為:這四波愛國主義熱潮,造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自信的一代人
    年初一場疫情,也讓今年的國慶有點與眾不同:經歷了全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我們看到了一線人員的辛苦,見證了中國奇蹟的誕生,也更懂得了「國家」的含義。「家國情懷」的自豪感,激蕩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在這個特殊的國慶日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接受了觀察者網的專訪,請張老師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也對接下來的國家發展做出展望。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中國的崛起是『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新基建很可能要改變世界未來格局。」 「5G改變的不僅僅是通信,它將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管理模式。」8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內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老師,共同探討中國新基建建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美國面臨四大挑戰 其中3個需要中國的合作與幫助
    在1月11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教授,共同就中美關係何去何從展開主題演講與討論。拜登目前面臨三個挑戰,即國內不團結、盟友不聽話和中國不信邪「三座大山」。在川普執政的四年中,中美關係可謂經歷了跌宕起伏,包括一場場的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金融戰、輿論戰等等。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六期:縱論「文明型國家」(一)
    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將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先進性。 《這就是中國》每周一21:30在東方衛視播出,在本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系統論述了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建構歷程,並提出,有別於線性發展的西方政治邏輯與歷史經驗,獨特的中華文明締造了現代中國這一「文明型國家」。
  • 中國為何需要組織?畫條虛線看看中美差異就懂了
    在12月23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丁一凡教授共同就「中國:組織起來的力量」展開了演講。張教授過去曾給鄧小平同志做翻譯,小平同志談中國經常使用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無非是塊頭大」。
  • 她曾是復旦大學「金字招牌」,被調侃成「毒女」,讓人不寒而慄!
    從走紅復旦到《開講啦》再到《新聞聯播》陳果火得猝不及防,但是時代的情緒變化莫測,走紅和爆冷只是一瞬間的事,突然網絡風向大變,所謂的雞湯文化成為眾矢之的,而迎接陳果的是網友鋪天蓋地的謾罵,甚至有人把陳果和於丹、咪蒙調侃為新時代的「三大毒女」,直至今日網友對陳果的謾罵熱潮還不曾褪去,這讓我不寒而慄,陳果作為一名教師做錯了什麼?對她的謾罵著實冤枉了一點。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公眾號8日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