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歌星」張維為辯才所向無敵的奧秘

2020-12-06 小炒說

導讀:批評張維為,不代表否定中國的發展成就,而是擔心他信口開河的「自信」有可能誤國誤民

之所以把張維為單獨挑出來寫,把金燦榮和陳平撇在一邊,是因為在這個「收割韭菜三人組」中,張維為長得相對比較帥,而且比起另外兩位,以及晚到了一步、最近試圖加入這支隊伍的旅美「學者」李毅,張維為「唱功」算是最好的,最適合當通俗派領銜抒情「歌星」。

把他界定為「通俗派」,是因為他的那一套極端民族主義反西方話語,十幾年前的新左派也曾手舉義旗高聲鼓吹過。然而,新左派普遍立足於象牙塔,主要面向知識社群發聲,使用的多是專業術語和學院式表達,整個陣營高揚的民族主義屬於專業性偏強的美聲唱法,不利於大眾傳播。

這自然不像立足於自媒體、熟稔草根語言、面向金字塔底層的普羅大眾抒情的張維為顯得那麼親民。所以,毫不奇怪,張維為成了時代的主角。

昨天,一位讀者告訴我,有一個知名公眾號在為張維為辯護的時候,順帶寫了幾段話罵我。

於是,我找出那篇文章來讀了讀。

文章第一段,作者盛讚張維為口才出眾,雄辯滔滔,把英國著名學者駁得體無完膚:

「對於(英國著名學者)艾什的質疑和攻擊,張維為基本全都做出了全面而紮實的回覆,並且還有豐富的數據做支撐,逼得這位牛津的教授顧左右而言他。所有與張維為意見相左的人中,最高層次也就是牛津大學教授這個水平了吧。連他都招架不住,其他人有什麼資格去造謠說張維為沒有乾貨呢?」

張維如何做到雄辯滔滔,所向無敵?我偶爾看過幾眼他的視頻,除了信口開河,乾貨從未看到,其「辯才無礙」的奧秘,卻一眼被我洞穿。

當一個人存心要撒謊的時候,事實是駁不倒他的,因為他不在乎對和錯,只圖嘴上贏一把,而且謊言可以隨手捏造,不需要任何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你提出一個事實,他可以手到擒來地舉出十幾個「事實」來反駁你。

我沒有看過文中提到的那段辯論的視頻,我不知道,張維為到底拿出了多少豐富的數據,但是我知道,人如果撂下臉皮,隨手捏造數據是一件非常簡單容易的事情。

我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你就能清楚地知道這個理。

假如,某國學者說,美國的基礎教育非常成功。

張維為若是願意,想要什麼數據,什麼數據便可以信手沾來。他完全可以如此這般反駁英國學者:「美國每年有12631名中學生數學和語文考試不及格。請問,美國基礎教育成功在哪裡?」(注意:本人是假設,以此說明造假不需要成本。)

作為某國著名學者,聽到這個聞所未聞、橫空出世的數據,在辯論現場,肯定就像是突然被閃電擊中一般猝不及防。但是,只要他受過的是嚴謹的教育,能遵循基本的學術倫理和辯論禮儀,他肯定不會因為自己沒有聽說過這個數據,就當場斷然否定對方。對於嚴謹的學者來說,否定或肯定一件事,都是慎之又慎的事情。

出於對對手的尊重,本著嚴肅的學術態度,在暫時無法認同、無法查證、也無法否定對方的節目現場,他要麼沉默不語,要麼瞠目結舌,把疑問留待辯論結束之後,花時間去深入考證。

這也是美國著名學者福山面對「雄辯滔滔」的張維為時的態度。

這是為張維為辯護的那篇文章引用的張維為的另一個「巨大戰果」:在一場電視辯論中,被張維為「擊敗」的對手竟然是當代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學者福山。

福山:「阿拉伯之春一系列的民主運動,將會真正幫助中東各國脫離困境。」

張維為:「不可能!阿拉伯之春很快就是阿拉伯之冬。」

福山:「美國成熟的政治制度具有極強的自我糾錯能力。」

張維為:「不可能!如果美國政治制度不主動進行實質性改革,很可能選出比小布希更糟的總統。」

福山:「世界各國的文化將會逐漸趨同,尤其是中產階級。」

張維為:「不可能!在一些難題上西方的智慧已經不夠用了,該是東方智慧做出貢獻了。」

在文末,那篇文章的作者豎起兩隻大拇指,盛讚張維為:「在辯論現場,張維為每次反駁時,福山都會一邊搖頭,一邊苦笑。他的臉已經徹底被抽腫了。」

福山對西方民主的自信和讚美是否正確,這裡暫且不論。但是,在這一場辯論中,除了與人鬥嘴,我真的看不出張維為到底勝在哪裡。

任何一位嚴謹的學者,提出任何一條學術觀點,一定要在經過紮實的研究和嚴密的論證之後,才敢說出口。而一個潑皮破落戶則無須任何研究和論證,只要願意,隨口就可以提出幾十條觀點來反駁對方,不需要任何成本。他能不雄辯滔滔、所向無敵嗎?

由於福山的上述觀點有點深奧,我不妨再次打個簡單的比方,讓讀者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你是廣東人,你說廣東發展得非常好。

作為貴州人的張三,存心為了反駁而反駁你,完全可以信口開河地說,貴州遠遠比廣東好。

且看他提供的以下「事實」:

貴州的山山水水是最美的;

貴州的家庭是最和諧的;

貴州人內心的幸福感遠遠比廣東人強得多;

貴州食物是最健康、最美味;

……

所以,貴州比廣東先進。

廣東發展得很好,是經受了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經驗事實驗證的,而貴州發展得很好,是張三張嘴就來提出的,支撐觀點的「事實」都不是事實,而是有待用事實來論證的觀點。

你是在和張三嚴肅認真地辯論,而張三卻是在進行一場表演。表演的對象是他的粉絲。你在乎的是對和錯,他在乎的是輸和贏。只要逼得你無話可說,他的粉絲就認定他贏了,因為他的粉絲們幾乎根本不知道事實與觀點的區別。只要粉絲們報之以雷鳴般的陣陣喝彩,他面對鏡頭的表演就算極其成功了。

福山是一位贏得廣泛讚譽的國際知名學者,他的幾本蜚聲世界的論著,無不是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才得以問世。儘管著作的觀點正確與否,有待商榷,福山的學術地位,豈是張維為能比。

福山的中外讀者和受眾一般都是受過良好教育,思維嚴謹,學養深厚的人。在這一小部分能理性地把這場交鋒當做一次辯論的觀眾眼裡,張維為並沒有勝利,福山只是對他的信口開河感到極為驚訝而已。

但是,對於純粹把這次交鋒當成一次商業演出的張維為來說,他絲毫不會在乎英國學者和美國學者內心如何看待自己。他表演的目標對象是國內那一大群陷入思維惰性、不尚思考的「追星族」。

這些追星族大都被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裹挾,思維極其不嚴謹。除了少數常識和邏輯嚴重缺失的高學歷人士,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掙扎在社會中下層。由於工作和生活均無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自我認同,他們內心普遍潛藏深深的自卑感。

和張維為不一樣的是,大多數嚴肅的學院派知識分子一旦出場,其所提供的觀點,對於底層群體來說,往往具有某種程度的挑戰性和顛覆性,不大「親民」。換言之,就是有點深奧,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才能理解。這無形中加深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體內心的自卑感。

儘管對學院知識精英心存仰慕之情,但是在潛意識層面,很多底層群體對學院精英心懷一絲自己也許意識不到的反智主義牴觸情緒。大多數時候,它像一座暫時沉睡的活火山。

當頂著復旦教授頭銜的張維為,憑藉一口親民悅耳的通俗「唱腔」,和樸素易懂的「唱詞」,以順著毛摸的方式,迎合了底層群體幾近於固化的認知時,他極大地化解了他們的自卑感,驚嘆「原來我的看法和復旦著名教授一個樣」。

有了張維為的撐腰,他們內心那座沉睡的反智主義活火山被激活了,瞬間便擁有了謾罵嘲諷嚴肅派學院知識精英和公共知識分子的勇氣。

是張維為給了自感一向遭歧視、受壓抑的他們造嚴肅知識分子反的底氣,他們能不愛張維為嗎?

今年,我就是這樣被逼退了幾個微信群。

在學歷上,那些微信群成員結構呈現出橄欖型分布:我是唯一一個本科以上學歷的博士(描述一件事,絕無自誇之意)。處於中間位置的是數量居多的是受過專科或本科教育的人。剩下的一小部分是沒有讀過大學的人。

一般來說,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和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但是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人,即使不同意我的觀點,對我仍然比較溫和或友好,因為他們內心沒有多少自卑感。

在那些既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經濟狀況又不太理想的一小部分人的眼裡,我的存在顯得特別扎眼,深深刺痛了他們的自卑感。然而,除了罵我「毫無骨氣跪舔美國「,他們實在找不出其他任何可以貶低我的地方。

當除了「愛國」,他們在其他任何方面都比不過別人的時候,你說,他們能不「愛國」、不仇美嗎?

只要我在群裡說幾句美國的好,他們馬上見縫插針逮住機會瘋狂攻擊我。「彈藥」全部是張維為、陳平和金燦榮的視頻提供的。

一旦我懶得理睬,覺得跟這些毫無邏輯和常識的人辯論非常掉價的時候,他們便認定我認輸或理虧了。於是,會心一笑:「讀了那麼多書,又有什麼用呢?博士也不過如此,讀書讀傻了」。

一時的「勝利」暫時化解了內心的自卑,他們感謝張維為都來不及呢,怎麼可能去深究張維為隨口吐出來的數據和觀點是否真實?

他們甚至想都沒有想過,對於這些以前聞所未聞,突然從天而降的數據,是否需要深究一下,才能相信。

他們相信,那是因為他們願意相信。否則,「至道學宮」撒的彌天大謊說美國疫情嚴重到吃人肉包子,怎麼可能贏得七百多條打賞呢?

他們受過的教育導致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什麼叫學術倫理,什麼叫辯論風度,只會把英國學者艾什和美國學者福山出於對對手最起碼的尊重,出於對未知——自己從未聽過的數據和觀點——的尊重而表現出來的沉默或驚訝,等同於慘敗或認輸。

於是,在這一大群追星族的眼裡,通俗「歌星」張維為總是辯才無礙、所向無敵,屢屢殺得敵人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可以說,從商業角度衡量,張維為一次次面對鏡頭的表演都相當成功。

在這個流量經濟時代,只要國內的粉絲願意捧他,他就穩賺。國外學者怎麼嘲笑他,他才不在乎。心理學定律早就證實,一個人一旦被偶像化之後,越是遭到「敵人」的嘲笑,粉絲就會越忠誠於他。所以,張維為偶爾也願意「受受傷」、挨挨罵。

旅美「學者」李毅看了不免垂涎三尺。不久前,他也隨手撈起美國的疫情來說事,忙不迭地想加入張維為領銜的合唱。看來,「收割韭菜三人組」很快就要變成「收割韭菜歡樂組」了。

這些年,社會底層的反智和學院內部的反智勝利「會師」,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仗著人數眾多的巨大優勢,在自媒體廣場上,幾乎把秉持嚴肅思考的學院知識分子的聲音盡數淹沒。

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如何挽救日漸微弱的理性的聲音呢?由於嚴肅的思考永遠是小眾的事情,我們很難打敗張維為,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採取另外一種態度:對於張維為、金燦榮和陳平的視頻和段子,我們應該做到不看、不理、不罵、不轉發。

這幾個人的共同點是不怕有人罵,就怕沒人理。如果臉皮薄,怕挨罵,他們早就不敢信口開河,到處招搖撞騙了。

看到朋友圈有人轉發他們的段子嘲笑他們,我經常會私聊勸說他們別轉發。嘲笑他們、漫罵他們,其實都是變相幫助他們出名。不管惡名,還是善名,他們的名氣越大,那就意味著傳播力越大,被他們製造的「病毒」感染的人就越多。於是,在無形中,你就成了他們傳播「病毒」的宿主。

畢竟這是一個高等教育普及率還非常低,國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還不高的國度。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中,尚且有一大把不辨是非的糊塗蟲,何況大多數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百姓呢?

中國的發展成就當然需要肯定,但是張維為式的盲目虛驕和自信,只會誤國誤民。

相關焦點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張維為:在中國震撼裡看中國       採訪手記:  張維為曾經是鄧小平的翻譯。2008年,他寫過一本《中國觸動全球》,是張維為走完一百多個國家的一些感觸。那本書寫完之後,他總覺得還有些想法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又用兩年時間寫了《中國震撼》。
  • 張維為:美國神話走向終結 國內公知集體崩塌
    10月1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媒體採訪稱,美國神話走向終結,中國公知集體崩塌。2019年1月22日,張維為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會。(資料圖片/新華社)10月1日,《觀察者網》採訪張維為問到,從中國國慶70周年到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這些年愛國主義氛圍特別濃烈,是否和外部環境變化有關。
  • 張維為個人簡介
    張維為,男,中國政治學者、作家。
  • 張維為教授回應網友犀利吐槽:不是臉皮厚是學養厚
    說起來還是前段時間觀察者網開年會那陣,虎牙妹邀請我觀重量級專欄作者張維為教授出席年會,無奈張教授日程已被預訂滿了…… 領導交代說,那請張老師錄段拜年視頻吧! 可是拜年除了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猴(hold)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能怎麼有趣呢?虎牙妹站在讀者老爺的鞋子裡想了想,不如做一期毒舌點評節目吧!
  •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
    中國崛起的規模效應和世界意義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   新華網北京5月7日新媒體電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最近出版的《道路自信:中國為什麼能》一書,通過作者瑪雅與十幾位著名專家學者的對話,從不同角度探討總結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古今之辯」,從秦始皇以來,已延續2000多年。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
  • 張維為:這四波愛國主義熱潮,造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自信的一代人
    在這個特殊的國慶日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接受了觀察者網的專訪,請張老師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也對接下來的國家發展做出展望。張維為:一年前的國慶慶典十分難忘。那天我是作為思想理論界的代表,登上彩車參加了這場盛典,它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人們洶湧澎湃的愛國熱情。那天上午9點,我們就抵達了北京建國門外彩車集合區,緊挨著我們「凝心鑄魂」彩車是「中華文藝」彩車。我們候場的時候,歌唱家廖昌永帶領大家一起唱《我和我的祖國》。
  • 被問日本諾貝爾獎多的原因,張維為教授表示我們國人根本不用自卑
    張維為 教授張維為還在節目中說道> 現在我國的科研狀況,根本就無需擔心這些小問題,科研方面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
  • 美國女歌星惠特尼·休斯頓去世
    美國女歌星惠特尼·休斯頓去世 (1/10)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當地時間2月11日晚,美國著名女歌星惠特尼·休斯頓去世,享年48歲。
  • 歌星比莉·艾利什已經差不多兩年沒變髮型
    #明星髮型#歌星比莉·艾利什說,她已經差不多兩年沒變的髮型,將在2021年變換Billie Eilish said she would change her signature hair in 2021一些名流明星,每周變換一次頭髮的顏色,比莉·艾利什(Billie
  • 今晚《這就是中國》聽張維為教授解讀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現場,主講人張維為教授提出了「入腦入心」的傳播概念,強調需要在兩個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力求在生活層面和情感層面觸動別人,甚至嵌入受眾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二是要從各種文化元素中提煉出對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找出那些可以引起人類廣泛共鳴的共同價值,從而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 張維為:諾貝爾科技獎都是二三十年前成果,我們根本不用自卑
    但是從1901年開始頒獎以來,我國總共才有兩位科學家拿到諾貝爾科學獎,這不得不說是遺憾。而大學特聘教授張維為在一次演講中表示:「諾獎所頒發的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成果,我們根本不用自卑。」她也是經歷了幾十年的繼續研究和反覆實驗才拿到了諾獎。所以張維為教授演講中說的話確實是有理有據的。從國家層面上來說,拿到諾貝爾科學獎其實是需要一些硬體條件的。前面提到的發現物理粒子的大型粒子對撞機,光是建設費用就需要200億美金,更不要說後期的維護、實驗、人員等成本。
  • ...陳平、王義桅、李世默、張文木、陳新、羅思義、張維為、趙宏偉
    就上述問題,觀察者網訪問了在國際關係及政經領域卓有建樹的9位專家,其中包括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倫敦前副市長觀察者網特約作者羅思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木等,為各位一一分析。
  • 春晚連唱9首歌,鄧麗君在她面前也是小歌星,李谷一的傳奇一生
    她曾在春晚舞臺上一口氣連唱9首歌,當評委選出蔡國慶,鄧麗君在她面前也是小歌星。今天帶大家走進李谷一的傳奇一生。一時間,民眾議論不斷,李谷一形象大損,她百口莫辯。召開了40多場記者會,力爭清白,甚至一紙訴狀將文章作者和韋唯一起告上了法庭,曾是師生的李谷一和韋唯,從那時起關係惡化,陷入僵局。最終,李谷一用勝訴證明了自己。而她與韋唯也在10年後重歸於好,重視師生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七期:中國表現出來的一切,絕不是西方簡陋...
    每周一21:30,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都會在節目中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先進性。 在上一期節目中,張教授系統論述了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建構歷程,並提出,有別於線性發展的西方政治邏輯與歷史經驗,獨特的中華文明締造了現代中國這一「文明型國家」。
  • 唱歌聽不到換氣聲的歌手,為什麼老一代歌星居多?
    關於唱歌聽不到換氣聲的歌星,你能想到的是誰呢?鄧麗君,一個流行樂壇無可替代的歌手。在網上出現的唱功評分榜裡,鄧麗君都是處於首位或者滿分。有著紮實的聲樂功底,她的高音也能做到清澈透亮,口咽部的發音和氣息控制地近乎完美。除了音色和咬字、共鳴以外,她的優勢集中體現在了氣息的運用上。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8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內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老師,共同探討中國新基建建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張維為:中國過去數十年的迅速崛起震撼了整個世界。
  • 蘇軾最通透豁達的《定風波》: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
    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變幻,都如雲煙過眼,明淨透徹的心靈不會被外物所困折,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這不是一種虛無主義,而是明白宇宙與人生的真諦後,對身世利害的斷然超越。如此才可以擺脫一切的牽絆,去實現自己的生存價值。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六期:縱論「文明型國家」(一)
    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將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先進性。 《這就是中國》每周一21:30在東方衛視播出,在本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系統論述了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建構歷程,並提出,有別於線性發展的西方政治邏輯與歷史經驗,獨特的中華文明締造了現代中國這一「文明型國家」。
  • 張維為:這次疫情把中國公知虛構出來的美國打回原形
    6月1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剖析美國抗疫失敗的種種因素。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張維為:   我在這兒曾經講過,一場新冠疫情「大戰」暴發,中國是倉促上陣,但很快就鎮定下來,打得有聲有色,一手爛牌打成一手好牌;美國是以逸待勞,結果荒腔走板,一手好牌打成一手爛牌。美國這次防控疫情的失敗,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