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4日,英國「脫歐」公投計票工作全部結束,結果顯示,脫歐陣營以52%的得票率獲勝。這一結果引發海內外輿論高度關注,並在資本市場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然而一切可以說才剛開始,英國以及歐盟的未來將去向何方,整個歐洲不確性的瞬間加大該如何應對,如何看待此次脫歐公投,公投之後是否英國鐵定離開歐盟,一個分裂的歐盟對中國的戰略利弊何在?
就上述問題,觀察者網訪問了在國際關係及政經領域卓有建樹的9位專家,其中包括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倫敦前副市長觀察者網特約作者羅思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木等,為各位一一分析。
觀察者網:今天英國公投退歐,結果出乎意料嗎?脫歐派真的勝了,你怎麼評價這個結果?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金燦榮:曾經以為英國人很理性
應該說還是讓人意外的。從理性的角度看,脫歐對於英國風險很大,利益損害很大。原來我們對英國人的理性信任度很高,如今看來一旦將國家命運以這種方式交由老百姓決定,個人情緒就會戰勝理性。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你的政治制度早該好好修理了
英國脫歐可以放在英國走衰,歐盟走衰,西方政治模式走衰的大背景下來看。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國家不敢承擔責任,而是"交給"民眾,而民眾的決定又是情緒性的,結果就是"脫歐"。
幾年前BBC問我中國有這麼多riots,我說你最好多關心英國那年發生的倫敦summer riot,你的政治制度早該好好修理了。
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李世默:脫歐與留歐之戰 更深層次的是一場文化對決
脫歐與留歐之戰,大多數人只看到政治和經濟層面,除政治和經濟外,其實更深層次的是文化的對決。
在英格蘭,只有倫敦投票支持留歐(60/40),在其他地區都投了脫歐。這是一場文化自主和世界主義的爭鬥,所以留歐派的「經濟崩潰論」作用不大。
倫敦人已被改造成了世界公民,但可悲的是,「世界國」還沒成立。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陳平:英美自由主義的思潮出現逆轉
英國公投,脫歐派比留歐派多了大概一百多萬票。那說明什麼問題呢?英國原來是亞當斯密主張自由貿易全球化的發源地。現在實際上在多數的基層老百姓背離了自己的傳統,他們發現全球化自由貿易對他們不利。
以前全球化只是損害發展中國家,現在你看,包括美國川普的崛起和英國退出歐盟,說明英美自由主義的思潮在西方發達國家老百姓中間出現逆轉。
所以,英國公投退歐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
倫敦前副市長、觀察者網特約作者 羅思義:這是一個瘋狂的決定
英國人恨精英,所以他們投票做了這個選擇。但是這不是最終結局,因為這並不意味著英國最終會脫離歐盟。然而,這是一次重大政治危機的開端。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主任 陳新:從英國當年入歐的歷史看 退歐是遲早的事
我是脫歐派,所以出現這個結果是意料之中的。我的判斷是基於歐洲一體化史和英國加入歐盟的歷史。
50年代末,歐洲有兩種經濟一體化思路,一是由法德主導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他們主張不僅僅建立關稅聯盟,而且還主張通過進一步的一體化來建設統一市場,同時還有政治抱負。這是歐盟的前身。
另一個思路是英國主導的自由貿易,主張通過自有貿易的方式,在不讓渡主權的情況下獲得發展,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應運而生。
從英國最初的主張看,脫歐是遲早的事。
現在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只剩瑞士、挪威、冰島和列支敦斯登4國,而歐盟擴大到28國。
但是,在金融危機,特別是歐洲債務危機的衝擊下,歐洲的經濟復甦緩慢,歐洲人沒有及時找到能夠通過進一步一體化來發展經濟的新動力。
與此同時,歐盟的不斷擴大造成歐洲決策機制的低下,歐盟機構本身不斷的膨脹造成布魯塞爾的官僚體制運轉效率出現問題。
正如英國為脫歐製作的宣傳片所揭露的:歐洲議會每月一次浩浩蕩蕩到斯特拉斯堡去開會,耗費大量的錢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張文木:對英國和歐洲的統一都是災難性的
對於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我不意外,是預料到的。人過了兩代,跟老政治家的經驗已經遠了。在碰到一點困難都想著眼前利益,英國從短期利益看,肯定會作出脫歐的決定。
英國這次脫歐對歐洲的統一是災難性的,歐洲長期以來因為內鬥失去了很多機會,讓別國得利。兩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們痛定思痛決定統一。統一的進程到默克爾這一代政治家,接近完成了。就在這時候,英國脫離歐盟。這樣一來,歐洲統一就遙遙無期了。這對歐洲的挫敗,是拿千年來計算的。這時最難受的大概就是默克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