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3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丁一凡教授共同就「中國:組織起來的力量」展開了演講。
張教授過去曾給鄧小平同志做翻譯,小平同志談中國經常使用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無非是塊頭大」。這句話的準確意思究竟如何翻譯?最終總結為「地廣人多」。後來,張教授在「文明型國家」概念的使用中說的是超大型的人口規模和超廣闊的疆域國土。
我們經常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從中國整個國家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人多意味著人均資源少、地廣意味著治理難度大。文明型國家是百國之和,內部各種差異非常大,處理不慎就容易引起各種矛盾和衝突。換言之,人多、地廣、資源少、治理難這四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不了解這一點,恐怕連讀懂中國的門都進不了。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張教授比較了美國和中國的基本情況。美國1848年打敗墨西哥,吞併了包括加利福尼亞在內的大片領土。當時美國的人口才2000多萬,而當時中國的人口已經是4個億,大約是美國的20倍。當時,雙方都處於前工業社會,前工業社會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地。如果套用中國人的標準,那麼當時的美國白人幾乎家家都是大地主,還要僱傭黑人來種地。相比之下,中國屬於人均資源高度緊運行的國家,資源的競爭非常激烈。
大家可能聽說過「胡煥庸線」。胡煥庸是我國地理學家,他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過一個觀點,說可以在中國的版圖上畫一條虛線,從黑龍江璦琿,也就是今天的黑河,劃到雲南的騰衝。你會發現,中國90%多的人口生活在這條線以東,10%不到的人口生活在生活在這條線以西。這不僅是人口的分界線,也是地理、氣候、歷史、文化和宗教的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它的西部是遊牧的、部族的、多元信仰的、非儒教的。今天看來,這條虛線其實也基本上是自然資源分布的劃分,大致上四分之一的自然資源在這條線以東、四分之三的自然資源在這條線以西。換句話說,這種人口資源的分布情況使得中國更加成為一個資源緊運行的國家,特別是和美國這樣的國家相比。
世界上很多文化和政治傳統的形成,歸根到底都與資源多寡有關。美國土地資源在相當長時間內幾乎是無限制供給,歐洲來的移民消滅了本地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又通過戰爭和墨西哥等國家戰爭獲得了大量土地,這種資源佔有的奢侈使美國人更傾向談自由、談權利。相比之下,中國人均資源少、資源競爭激烈,一個村的人甚至會為河水、井水的資源分配而打架,所以中國人更傾向於講「孔融讓梨」、講權利與義務的平衡、講「不可三日無君」。在政治領域內,中國人集體心理是怕亂。中國人自己形成的傳統就是通過選賢任能組成一個比較中性的政府來協調保證各方的利益,確保國泰民安、長治久安。
當然,中國的人均資源緊運行也使中國人形成自己有滋有味的生活方式,比方說中國人講人氣。「人氣」這個詞英文很難翻譯,沒有人氣再好的房子也賣不掉。中國餐飲之豐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法比,背後也是人均資源緊運行帶來大量的餐飲創新和餐飲革命。
過去,中國人經常被認為是一盤散沙、不團結、窩裡鬥等,這相當程度上實際上也和資源緊運行有關係,因為競爭非常激烈,當然競爭多人的智商也比較高,誰都不服誰,所以在社會各個階層沒有一個領導核心和秩序的話,社會就容易陷入混亂、陷入一團散沙。中國近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但大家都同意中國首先要把人民組織起來解決一盤散沙的問題,使中國獲得民族獨立。毛澤東主席說過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個意思是馬克思主義意味著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可以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反動統治者;第二是十月革命本身的成功意味著列寧主義的成功,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在蘇聯的成功,這是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國仁人志士一下子看到,中國人民可以通過共產黨組織起來,擺脫西方列強的奴役、擺脫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