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需要組織?畫條虛線看看中美差異就懂了

2021-01-20 看看新聞Knews

在12月23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丁一凡教授共同就「中國:組織起來的力量」展開了演講。

張教授過去曾給鄧小平同志做翻譯,小平同志談中國經常使用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無非是塊頭大」。這句話的準確意思究竟如何翻譯?最終總結為「地廣人多」。後來,張教授在「文明型國家」概念的使用中說的是超大型的人口規模和超廣闊的疆域國土。

我們經常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從中國整個國家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人多意味著人均資源少、地廣意味著治理難度大。文明型國家是百國之和,內部各種差異非常大,處理不慎就容易引起各種矛盾和衝突。換言之,人多、地廣、資源少、治理難這四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不了解這一點,恐怕連讀懂中國的門都進不了。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張教授比較了美國和中國的基本情況。美國1848年打敗墨西哥,吞併了包括加利福尼亞在內的大片領土。當時美國的人口才2000多萬,而當時中國的人口已經是4個億,大約是美國的20倍。當時,雙方都處於前工業社會,前工業社會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地。如果套用中國人的標準,那麼當時的美國白人幾乎家家都是大地主,還要僱傭黑人來種地。相比之下,中國屬於人均資源高度緊運行的國家,資源的競爭非常激烈。

大家可能聽說過「胡煥庸線」。胡煥庸是我國地理學家,他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過一個觀點,說可以在中國的版圖上畫一條虛線,從黑龍江璦琿,也就是今天的黑河,劃到雲南的騰衝。你會發現,中國90%多的人口生活在這條線以東,10%不到的人口生活在生活在這條線以西。這不僅是人口的分界線,也是地理、氣候、歷史、文化和宗教的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它的西部是遊牧的、部族的、多元信仰的、非儒教的。今天看來,這條虛線其實也基本上是自然資源分布的劃分,大致上四分之一的自然資源在這條線以東、四分之三的自然資源在這條線以西。換句話說,這種人口資源的分布情況使得中國更加成為一個資源緊運行的國家,特別是和美國這樣的國家相比。

世界上很多文化和政治傳統的形成,歸根到底都與資源多寡有關。美國土地資源在相當長時間內幾乎是無限制供給,歐洲來的移民消滅了本地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又通過戰爭和墨西哥等國家戰爭獲得了大量土地,這種資源佔有的奢侈使美國人更傾向談自由、談權利。相比之下,中國人均資源少、資源競爭激烈,一個村的人甚至會為河水、井水的資源分配而打架,所以中國人更傾向於講「孔融讓梨」、講權利與義務的平衡、講「不可三日無君」。在政治領域內,中國人集體心理是怕亂。中國人自己形成的傳統就是通過選賢任能組成一個比較中性的政府來協調保證各方的利益,確保國泰民安、長治久安。

當然,中國的人均資源緊運行也使中國人形成自己有滋有味的生活方式,比方說中國人講人氣。「人氣」這個詞英文很難翻譯,沒有人氣再好的房子也賣不掉。中國餐飲之豐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法比,背後也是人均資源緊運行帶來大量的餐飲創新和餐飲革命。

過去,中國人經常被認為是一盤散沙、不團結、窩裡鬥等,這相當程度上實際上也和資源緊運行有關係,因為競爭非常激烈,當然競爭多人的智商也比較高,誰都不服誰,所以在社會各個階層沒有一個領導核心和秩序的話,社會就容易陷入混亂、陷入一團散沙。中國近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但大家都同意中國首先要把人民組織起來解決一盤散沙的問題,使中國獲得民族獨立。毛澤東主席說過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個意思是馬克思主義意味著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可以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反動統治者;第二是十月革命本身的成功意味著列寧主義的成功,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在蘇聯的成功,這是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國仁人志士一下子看到,中國人民可以通過共產黨組織起來,擺脫西方列強的奴役、擺脫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

相關焦點

  • 印度為何突然挑釁中國? 學者:充當中美新冷戰棋子
    (原標題:印度為何此時突然挑釁中國?如果你有看三周前美國白宮發布的名為《美國對華戰略方針》的文件,其中明確指出,美國的死對頭以及美國全球利益的頭號威脅,不再是蓋達組織或其它恐怖組織,而是中國共產黨,簡稱CCP。華盛頓方面的願望是通過針對共產黨,讓中國政府、行政機構,即整個治國理政、調控經濟、管理地方政府的政治體系,全部解體。美國現在的思維與當年對付蘇聯的思維是一樣的。
  •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舉辦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研討會
    2020年11月11日,由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主辦、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貿易救濟專業委員會承辦的「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研討會」在北京錦天城律師事務所舉行。 此次研討會是美國大選投票結束後,為把握美國下一步對華政策走向和影響研判而召開的形勢分析會,研究會外顧委員、商務外交官聯席會議委員、貿易救濟專業委員會專家共計20餘人參會。
  • 為何至今無人再提克隆了?看看克隆羊「多莉」的下場,就懂了!
    為何至今無人再提克隆了?看看克隆羊「多莉」的下場,就懂了!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時代。各方各面都離不開科技的發展,而要說起克隆這個詞語,其實在剛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這個詞語的使用可是非常的頻繁,尤其是世界第1隻克隆羊多莉誕生之後,讓克隆這個詞語更加的貼近現實,仿佛迎來了一場技術革命。
  • 學者:中美兩極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國需要盟友
    我在書中是對歐盟未來的預測,建立在國際組織成立、維持和解體的原理之上。成員國在受益的前提下才會參加國際組織,參加後只要不受損害,它就不會退出;只在利益受損的條件下才會退出。朝鮮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就是一例。我之所以在2013年做出英國可能「脫歐」的預測,就是根據上述原理觀察了歐盟給哪些成員國帶來傷害,它們是否有能力和意願承受。
  • ...中美通脹差異不大,均在2%左右,中國不存在高通脹嚴重侵蝕人民幣...
    【管濤:中國M2/GDP之比遠高於美國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必然高估】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稱,當前「1美元=19.77元人民幣」的說法傳播較廣,根本上還是反映了普遍悲觀情緒主導下,市場選擇性地相信壞消息的一般規律。儘管中國的M2/GDP之比遠高於美國,但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必然高估。
  • 同樣是做科普,中美兩國有何異同?
    所有院系以上級別的科學傳播行動,幾乎都依賴於這些大學所在地公民社會的推動,尤其是當地科技館等科普社團組織倡議的結果(如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所在的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科學節)。 不用問,這種差異源於中美科學傳播管理機制的不同。
  • 沈逸:應對新時期中美關係,需要保持「戰略定力」
    當然了,中國也不是全然的被動,我們廣闊的消費市場對於美國來說無可替代,中美之間的經濟關係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互相嵌套的二元壟斷模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壟斷了高科技的製造,美國則壟斷了高科技的創新。
  • 來看看彈簧的熱處理工藝,看完你就懂了
    本文小編就來帶大家來來看看彈簧的熱處理工藝,看完你就懂了。彈簧產品的熱處理一般可分為中間熱處理和最終熱處理兩類:前者有退火(等溫退火、再結晶退火等)、正火及索氏體化處理。主要目的是軟化,為冷拔工序準備良好的金相組織;後者有鉛浴淬火、油淬火-回火、形變熱處理及貝氏體等溫淬火等。
  • 英媒:看不懂中國,明明是個石油大國,為何還要從國外進口?
    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貿易領域、製造業領域、基建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伴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提升,我國也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關注,就有英國媒體評價中國說:看不懂中國,明明是個石油大國,為何還要從國外進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英媒如此評價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尉遲薦書丨沒看過這10本政治類讀物,別說你懂中國
    這是一位精明的猶太人,遊走於中美政商兩界,是中國和美國領導人的座上賓。在中美世紀博弈的背景下,這位老兄的著作和見解,很值得一讀。第八本書,是《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這本書的作者,被公認為「權威人士」,他是中美全面經濟對話的中方牽頭人,也是中美兩國貿易磋商中出鏡率最高的人。
  • 當年那麼火的克隆技術為何現在很少提?看看多莉的下場,你就懂了
    導語:人類科學技術一直在不斷的進步和提升當中,都知道一項新的發明要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是需要反覆做很多次實驗才可以的。畢竟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弊大於利的情況下,那麼也就會被放棄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非常火的克隆技術,為何現在很少提?看看克隆羊多莉的下場,你就懂了。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去美國看病,這些中美就醫差別你要知道
    去美國看病,由於中美醫療文化的不同,中國患者需要進行病歷翻譯與整理,醫生會根據患者翻譯的歷史病歷進行診斷。但是在美國,各州醫院的醫學術語也存在差別,所以病歷翻譯時特別注意美國醫學術語的表達方式,如果出現差錯,直接會影響醫生的判斷。除此之外,美國醫生查看光片更習慣在醫院系統上看DICOM格式的影像,所以這些都是與國內醫院所不同的地方,也是家屬及患者需要了解的常識。
  • 中美STEM教育對比,不忘初心
    中國代表團驚呼:美國的STEM教育太普及了,從中小學就開始了! 結果就是兩國後來熱火朝天的STEM中小學科創教育,以及各種「國際青少機器人大賽」。但對比之下差異還是很明顯的: 2出發點:公益?生意?
  • 最好的組織狀態是什麼樣的?任正非:華為不需要熱血沸騰
    昨天說過「狼文化」其實是很偷懶很扯淡的方法,那麼企業管理應該追求什麼境界呢,或者說,企業最好的組織狀態是什麼樣的?看看華為就知道了。不可否認,現在的華為絕對是中國企業群體當中最強大、最有競爭力的群體,三十多年的厚積薄發,讓華為成為了行業的絕對王者。
  • 中美基金投資風格穩定性比較 基金風格為何漂移?
    來源:上海證券報基金風格為何漂移?——中美基金投資風格穩定性比較分析⊙黃威 ○編輯 張亦文基金投資風格是基金經理投資方法、策略和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投資者挑選基金的重要參考指標。伴隨基金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同基金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為了滿足投資者不同的風險收益偏好,基金的投資風格也越來越多樣化。
  • 中美名校閱讀榜單公布,兩國閱讀書目差異巨大
    美國資料庫項目「開放課程」(The Open Syllabus Project)收集了各大學過去15年以來超過100萬項課程和圖書閱讀信息,公布了美國大學學生的閱讀書目數據,而中國的各大高校也公布了當年關於圖書借閱情況。閱讀榜一放出,就有機智的筒子們將中美名校閱讀榜單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差別很大。
  • 中美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比較:兩者有何差異?美國的是不是更科學?
    張東海中美科研經費預算中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差異,認為我國科研項目預算要明確間接費用的範圍和比例,並在直接費用中增列一定比例的人員經費開支[1]。潘昕昕以美國NIH為例,分析了美國以專業機構管理項目為基礎的科技項目監督機制,提出我國要建立內外結合、分層分級的科技監督體系[2]。劉芳等對比了中美科學基金經費的管理規定、內涵界定、核算模式及監督機制,並提出我國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的建議[3]。
  • 同是超10億級人口大國,美國為何擔心中國超越他,卻不擔心印度?
    中印同是10億級的人口大國,美國支持印度的發展,卻千方百計地阻止中國的發展,這是為何呢?其實,這裡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美國擔心中國遲早有一天會超越自己,而不用擔心印度會超越自己。從二戰時期開始,美國對於中國的態度就是拉攏,畢竟中國是當時的人口大國,如果美國跟中國站在同一戰壕裡,那麼無疑對美國非常有利。但是新中國建立後,中美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再加上當時冷戰的需要,美國不再選擇拉攏中國,轉而走向遏制中國之路。
  • 為何人類至今不再登月?中美兩國心照不宣,原因非常簡單
    因此所有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何人類至今不再登月?中美兩國心照不宣,原因非常簡單。 首先登月所需要花費的費用是非常高的,在美國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後,他們從月球上拿回了一些土壤樣本,根據研究發現在月球上能夠獲得的有用價值是非常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