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隨著人類不斷深入地研究多重人格障礙,它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在《美國精神衛生診斷標準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中,它被稱為Dissociative I 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中文譯為分離性身份障礙。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通常會在一瞬間完成靈魂的轉換,從而發生體態、表情、面部皺紋等明顯變化,每個身份都遵循不同的規律生活。部分患者可隨靈魂轉換,令殘疾症狀不治而愈。
分離性身份障礙:瞬間完成靈魂轉換
◎ 劉兆 編著
電影《搏擊俱樂部》講述了一個關於分離性身份障礙的故事。影片中一名叫作傑克的普通男人,他患有嚴重的失眠症。有一天,他恰巧遇到了一位賣肥皂的商人,名叫泰勒。
泰勒與傑克不同,他是一個充滿了叛逆和殘酷的痞子英雄。他們相遇後,一起創建了「搏擊俱樂部」,這個俱樂部是一個讓人們不戴護具而徒手進行搏擊的地方。這個俱樂部的宗旨並不在於搏擊,而在於發洩各自的情緒。
泰勒是一個十分有個人魅力和行動力量的人,他以自己的魅力吸引著人們跟隨他。泰勒讓俱樂部的成員們到處去搞破壞,如砸汽車、縱火以及在顧客的食物中小便等。終於,傑克對泰勒乖戾的行為越來越無法忍受,下決心要疏遠泰勒。但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傑克感到很驚訝,因為自從他下定這個決心後,他所到之處,都會被人們認為是泰勒。
最終,他驚恐地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泰勒」,泰勒不過是傑克人格中的另一面。在電影中,傑克與泰勒經常發生角色互換,但是泰勒本身並不知情,他還是沉浸在與傑克相處的一些故事裡,絲毫沒有感覺到有任何的異樣。
通常情況下,判斷一個人是否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可根據以下五個標準。
第一,患者要符合癔症的診斷標準。以自我身份識別障礙為主,喪失自我同一感,有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在古希臘時期,人們認為女性的子宮會在腹腔裡四處遊走,遊走到某個器官或部位會產生某種作用,從而引發癔症。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癔症被定義為只有女性才會罹患的疾病。現在,癔症被分為癔症性精神障礙與癔症性軀體障礙兩類,分離性身份障礙屬於前者。
第二,周圍意識狹窄。意識狹窄可理解為患者的知識面、道德水平、思維領域和範疇、層面、視角和方式方法等不夠靈活廣泛。在激情狀態下,患者意識的廣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意識的焦點會集中在某一處而對其他情況視而不見。
第三,上述症狀必須是己所不欲,發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認可情境中的類似狀態之外或系其延伸。
第四,患者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狀。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出現持久明顯的異常,無法正常工作學習,且行為難以被人理解,有自殺或攻擊他人的行為。因自知力欠缺,患者通常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常的,並因此拒絕治療。
神經病指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患者病變部分有解剖學上的病理特徵,常表現為頭痛、頭暈、睡眠不正常、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抽風、昏迷、大小便失禁、肌肉萎縮等。
神經症泛指輕度心理障礙。患者沒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壞,能感受到身體及心理上的不適,大多會尋求治療。
第五,排除分離正是由相關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引起的。雖然有了明確的診斷標準,近年來報告分離性身份障礙病例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但至今沒有一份能夠令人信服的權威DID患病率數據。
根據研究者在1984年的估算結果,普通人群分離性身份障礙的患病率為0.01%,精神病院的病人分離性身份障礙的患病率為3%。其中絕大部分為女性患者,約佔比90%,與古希臘時期人們所認為的癔症患者均為女性幾乎驚人的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