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2020-11-29 騰訊網

本文字數4432,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社交天性》。

作者馬修·利伯曼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在200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家協會頒發的「傑出科學獎」。1999年,作者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經過對人類的不斷探索寫出此書,給心理學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如何與他人合作,到如何幫助孩子高效學習、如何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解釋和建議,為我們講述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這是一本兼具科學性和通俗性的讀物,讀者不僅可以從中了解研究者們如何通過實證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神經基礎,還可以藉助本書的內容幫助自己更為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從事社交活動,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進而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1

連接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和他人關係保持得好,我們就會覺得快樂,如果這個連接關係破裂了,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通常把這種類型的痛苦叫做社會疼痛。這種痛苦其實和我們的身體疼痛是一樣的,不管你是肉疼還是心疼,對於大腦來說都是一樣的。我們天生害怕被拒絕,很多時候我們不敢去跟別人交往,就是因為害怕被拒絕,害怕這種沒有建立起來的社會連接。

有一個研究就是調查人們最害怕的事情,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當眾演講。一方面怕自己出醜,另一方面就是害怕別人對你說的話沒有反應,或者是有負面的反應,比如嘲笑,這種感覺才是最難受的。即便是和自己有一面之緣的人,我們也都很在意他們的反應。我們大腦的默認狀態就是進行社會化思考,並且這個思考是不斷發生的,只要你閒下來了,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想這些事情。

有這麼一個「網絡球」的實驗,就是讓參加實驗的人在進實驗室之前,先在旁邊的等待室裡坐一會。這時候等待室已經有兩個人了,其實這兩個人是相互認識的實驗人員,其實就是託兒,但他倆相互假裝不認識。

等真正參加實驗的人坐下了,其中一個託兒假裝無意間發現了旁邊地上有一個網球,把球扔給另一個託兒,然後這個人把球傳給實驗的參與人,就這樣三個人來回傳球。

等玩了幾分鐘後,這兩個託兒忽然不再把球傳給這個人了,就他倆在不停地傳來傳去。等這個人進到實驗室,做了核磁共振的結果就發現,他的背側前扣帶皮層更活躍,這個區域就是負責痛苦的那一個部分。

這時候問一下他參加這次實驗的感受,他一般都會先說剛才在等待室裡被冷落的這件事情,並且都表達出了生氣、憤怒或者是難過的心情,這和他們核磁共振的掃描結果也是一致的。

社會連接的中斷,會產生社會疼痛,反過來,我們社會連接的增加,會讓我們更快樂,更能增加我們的社會愉悅感。當然這種快樂其實和我們身體上的生理滿足是一樣的效果。那怎麼才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愉悅呢?

那就是合作。合作是我們大腦的天性,我們天生富有同情心,幫助別人會讓我們覺得開心,我們的大腦更喜歡給予而不是索取。利他主義其實是我們天生具備的一個品質。

比如,電擊實驗。一個人被要求觀看另一人受到電擊時的情景,被電擊的人特別痛苦,表情扭曲,不停地問能不能停止。這個時候,研究員就會問這個旁觀的人,你願不願意跟他互換一下?如果不願意換,就繼續看這個人被電。結果很多人都表示願意跟受害人互換一下,幫助當事人減輕痛苦。有時候我們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

米勒認為,霍布斯、休謨和其他聲稱自私是人類所有動機的根源的學者提出的假設變成了一種自我實現預言。他們的理論以及追隨者的一再重複已經影響了許多人的實際行為。因為一直被教導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即使我們做出一些無私奉獻的事情,也會不自覺地解釋成這麼做是為了自己。尤其是別人誇獎我們的時候,我們願意用謙虛、自黑的手段來讓自己更合群。

作者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來幫助大家簡化了工作流程,在開會的時候大家都使勁地誇他,他下意識說,哎呀這樣做我也是受益者,我也是為了自己更方便一點。其實這個人工作特別忙,這個事情對他來說,做不做都無所謂,但是他還是對大家做出了貢獻。那為啥就是個無私奉獻的人,不敢坦然接受別人的誇獎呢,其實這樣說,是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鶴立雞群。

進化賦予我們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大腦網絡,它們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周圍的人,並且能夠與他們緊密合作。連接是建立社交生活的基礎,但它並不是進化的終點。為了確保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我們的社交生活,進化遠遠沒有結束。

2

心智解讀

心智解讀決定了你是理解還是誤解他人。這和我們的情緒理解能力、情商智商都有著關係。就是讓我們能夠猜出來別人的語言、動作,然後把自己的行為做到超前一步,它能讓我們佔儘先機,在新的風口存活下去,或者在遇到問題時立馬作出反應,掌握主動權。理解了別人的想法,我們才能夠跟別人進行下一步的社會交流。

比如,有一個比賽是石頭剪刀布錦標賽,這個遊戲的精髓就是「如何預測你的對手對你出招的預測」。就是你在預測他要出什麼的同時,還要防著他猜透了你的戰略。

其實這個還真的有策略,如果你的對手是新手的話,一般你可以出布,因為石頭更容易給人有力量的感覺,新手一般都願意出石頭。如果對手是老手的話,一般出剪刀會比較合適。

心智解讀能力,不僅能讓我們在遊戲裡更容易贏,還能讓我們在局面對我們不利的時候,損失更小。心智解讀的工作原理有兩條:一個是我們的心智化系統,也就是我們經常用的邏輯推理能力,還有一種是鏡像神經元。

1、心智化系統

心智化系統是隨著我們的年齡慢慢成熟的,我們都在利用心智解讀能力,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預測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他人的需求、欲望和憂慮,並採取行動讓他們過得更好。如果我們足夠幸運,那麼別人也會將心比心,為我們付出。

社會痛苦和愉悅只是一系列隨機事件,它們之所以能夠呈現出區別,就是因為我們擁有了能夠帶領我們趨向快樂、避開痛苦的心智解讀能力。

2、鏡像神經元

這個系統像照鏡子一樣,你做什麼動作,它也做一樣的動作,在大腦中映射出別人的行為。其實它的原理就是通過內部模仿,辨認出所觀察對象動作的潛在意義,然後做出相應的情感反應。

這個系統被發現的過程是這樣的,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研究員,本來是為了研究猴子的一些神經反應,但是在實驗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這些研究員伸手去抓花生的時候,猴子腦中的一組神經元就被激活了,這組神經元正好就是猴子自己去抓花生時候激活的神經元。也就是說,猴子看到了別人的行為,就好像在自己腦子中也正在做這樣的經歷一樣。

這個現象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願意看那種特別虐的小說、電影,因為代入感很強。看到電影裡的人被虐的時候,你大腦中負責痛苦的區域也會被激活,你也會覺得自己被虐得死去活來的,好像自己就是那個主角,但又對你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傷害,只是刺激下我們的情緒,但又沒有真正的損失。

既然這兩種系統都可以幫助咱們了解別人的想法,那它倆之間是什麼關係呢?作者說這兩個系統是互補的關係,一個活躍一點,一個就安靜一點。心智化系統更傾向於抽象的刺激物,比如說別人的表情、反應。鏡像神經元是通過實際的動作激活的,才會讓你做出下一步的猜測。

比如,一個人說他被女朋友甩了,你的心智化系統就解讀出來他很傷心,然後看他去跟領導請假說想下午出去散散心,你的鏡像神經元就解讀出來他好像心情不太好。

3

協調

這裡的協調,其實就是自己不斷地了解、調整自己,並且能跟別人和諧地相處,讓自己融入社會。作者說其實我們對自己的了解,都是建立在別人對我們的反應上。正因為這樣,抓住別人對我們的反饋就特別重要。這些反饋,不僅是語言,還包括表情、動作等等。

有一個男女配對實驗,一共是100個年輕大學生,男女各一半,然後製作了100張卡片,卡片上寫了從1到100總共一百個數字。單數的50張卡片給男生,雙數的50張卡片給女生。直接貼在他們背上,他們都不知道卡片上寫的是什麼數字。

大家隨便說話,但是不能說出來別人的號碼,然後去找一個異性配對,如果配對成功,只要兩個人加起來的數字越大,得到的獎金就越高。獎金的金額是編號總和翻10倍,比如99號男生找到了100號女生配對,那麼兩人可以獲得100加99再乘以10,一共是1990美元的獎金。但如果2號女生找到了1號男生配對,那麼兩人只能拿到30美元了。

因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後的數字,首先就是去觀察別人,很快這裡面的99分男生和100分女生就被找到了。這兩個人身邊都圍了一大堆人,大家都想說服他們和自己配成一對。這兩個人就在大家的各種誇獎和讚美中,變得特別高冷,因為他們知道了自己是號碼很大的人。而那些沒有來搭訕自己的人,基本也可以猜出來自己的號碼很小。這個例子裡面,大家對自己的認識,就是根據別人的反應來判斷的。

我們就是這樣依靠別人的反應來評價自己,隨後做出反應。所以,別人的反應,就是我們調整自己的重要參考。那我們既然天生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那怎麼能保證我們不被負面幹擾呢?這就需要自我控制的能力,這個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變強。

有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也叫延遲滿足實驗。給32個3-5歲的小孩子面前放一塊棉花糖,對他說,我現在要出去一下,如果你能忍住不吃這個棉花糖,等15分鐘我回來以後就再給你兩個棉花糖。實驗結果發現,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忍得住,大部分孩子都在堅持了5分鐘之後,就把棉花糖吃掉了。

為什麼控制自己很難,因為我們要克服的東西是現實中具體存在的,但是我們要達成的最終目標是抽象的。那應該如何自我控制呢?

1、抑制

心理學上,它通常指的是,一個人很好地控制著自己的面部表情、語調和身體語言,以確保他人無法看出自己的內心世界。抑制並不是說要你壓抑自己,而是讓你培養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2、重新評價

根本上講,重新評價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改變了自己的視角,從而使自己對某種令我們痛苦、沮喪的事物的體驗發生了變化。在許多情況下,重新評價都表現為「上帝在關上了一扇門的同時打開了一扇窗」。

比如,你不幸被解僱了,但是你可能很快就會意識到,原來的工作其實並不適合你。現在,你可以為快餐廣告撰寫「順口溜」,那才是你一生的夢想呢。

在外人看來,你這種認識似乎只是一種相當牽強的「合理化」過程的結果,與那些人們經常說給自己聽的過於樂觀的故事一樣,並不能改變現實。

然而,在心理上,我們的現實源於我們告訴自己的故事。既然你已經失去了工作,如果你能誠實對待自己,努力去尋找可以改善你的處境的方法,這種重新評價確實是有幫助的。

3、情緒標籤化

就是用各種方法把我們的情緒表達出來。既可以用語言,比如跟朋友傾訴一下,或者是用文字,比如說寫寫日記。把你的情緒寫出來之後,你的負面感受就會變少了。

最後的話:

不論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還是在與戀人共處時,如果表現出了很強的自我控制傾向,就更能贏得信任。另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在戀人關係中,自我控制能力很弱的人很難保持對愛情的忠誠。

相關焦點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薦讀
    對人類社交天性的三大驅動力分析,作者的核心貢獻大體就是上面這些內容,所有這些都以充分的科學研究和實驗驗證為基礎,因此,它是可信的;但作為一本集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學術著作,社交天性》一書引人入勝的原因還有三點必須交待:第一,神奇絕妙的實驗設計。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堪比丹·布朗的小說
    出自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的權威之作《社交天性》,首次揭露大腦天生愛社交的神經奧秘,讓「影響力教父」西奧迪尼都讚嘆不已。  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們想不通,道不明。比如:  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善於社交,而有的人總是充滿障礙?
  • 《社交天性》分享人類社交的驅動力
    我們之所以要社交,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生來如此,它原本就是為了深入他人心靈、與他人進行互動而設計的。第一,為什麼說我們的大腦天生愛社交?大腦在停止一切工作的時候,會啟動一個默認網絡,這個默認網絡主要的工作就是思考一切和社交有關係的事情。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nbsp&nbsp&nbsp&nbsp這是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解讀人類「社會腦」的權威之作,它告訴我們為什麼在充滿合作與競爭的智慧社會中人們喜愛社交又相互連接,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如何得以發揮,書中處處充滿了令人驚喜的洞見。
  • 人類社交天性的「三大驅動力」是什麼?答案其實並不意外
    如果我問你,「人類為什麼需要社交?」,你會如何回答呢?可能有人會撓撓頭回答說:「為了排解孤單,繁衍後代,實現社會協作等等的吧。」那人類社交天性的驅動力是什麼呢?美國的社會認知神經學者馬修利伯曼給出的回答是:「三個。連結、心智解讀和協調。
  • 怎麼用社交天性激發員工熱情?
    今天,我要推薦給你的書,叫做《社交天性》,它有一個副標題「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寫在前面:作者認為,人類的社交天性是由連接、心智解讀和協調三大力量驅動形成的。連接是指人們依賴社會群體而存在,渴望融入社會;心智解讀是指準確理解、把握和預測別人的意圖,從而實現合作;協調是指認識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由此適應社會。
  • 《社交天性》導讀
    願你能細細品讀此書,了解人類神奇有趣的「社交天性」。」社交,是天性複雜而精巧的大腦,是人類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收穫的最大饋贈,在數百萬年的演化裡,每一秒時間、每一份能量都極為重要,它讓我們擁有了其他物種無法企及的智能,讓我們能從無到有地製造出奇妙的工具,構建出一個宏偉的人類社會。
  • 承認社交是人類的天性,這並不容易!
    其實學術上的社交是十分水到渠成的事情,遇到正好做同一個方向的人,無論面對的是大牛還是跟我一樣的普通博士生,上去攀談很容易就能聊到研究興趣點上,此後話題的延伸往往取決於各自研究的進展。這樣的社交是讓人放鬆的,這种放松大概來源於討論問題的專注及互相作為研究者身份的平等。然而到了午間飯點,這种放松的社交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會方安排的自助餐餐桌是一張張容納8-10人的圓桌。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社交媒體基於用戶關係節點的互動圈層傳播模式,擴展了公共議題構建及輿論生成的時空。交往分享機制提升了傳播節點間的關係黏度,有利於凝聚社會共識;辯論、質疑等話語方式激活了傳播節點之間的關係張力;關係黏度是價值趨同的外顯,而關係張力是價值差異的產物,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交傳播驅動力。社交媒體嵌入了社會交往系統,成了新的信息方式,深刻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方向。
  • 心理學教授力薦的3本書籍,幫你提升社交關係,讓你更好的溝通
    心理學教授力薦的3本書籍,幫你提升社交關係,幫讓你更好的溝通編輯:悅讀有書我在上學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心理學的書籍,因為我想當一個心理諮詢師這樣就可以幫助困在自己世界的人走出陰霾,後來聽說急需量很大但是沒有太多的公司,所以也沒有考證,但是現在依然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
  • 社交的天性,看到小紅點就不能自拔,解密為什麼我們要刷朋友圈?
    今天,我想要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認知心理學領域內一本有趣的科普著作《社交天性》。這本書的作者馬修·利伯曼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創始人。作者的寫作貫通了 社會-認知-神經 三大研究領域,用通俗而又嚴謹的表達,系統性地告訴我們,為什麼人類最重要的屬性是社交,而社交,這一看似普通的活動又如何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甚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走向。這本書既適合社會心理學的愛好者更深入地了解人類本質,也可以讓普通讀者更深刻地了解社交的本質,進而指導自己的生活。
  • 為什麼社交是人類社會必須的
    在長期的進化中,人類大腦內部的神經系統「布線」已經為人的「社交天性」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第一,在大腦中,背側前扣帶皮層、喙側前扣帶皮層和前腦島等主要負責接收和感知來自社交連接的信息,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側紋狀體等主要負責對這些感知的能動評價與反饋執行第二,鏡像神經元
  • 裂變、分享、傳播:App推廣社交玩法全解析
    一、App社交分享的形式《社交紅利》一書認為:社交紅利(收益)=信息✖連結✖互動,可以認為社交的構成要素是內容、關係、互動,其中社交關係是核心。需要有基礎的分享形式,App社交關係的各種玩法和互動邏輯才能成立。先來看下App社交分享的主流形式有哪些,主要結合微信上的分享形式分析。1.
  • 社交媒體或改變人類習慣
    社交需求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性,社交網絡藉助技術滿足了人類的原始需求,並且這種需求的表達方式長期以來呈現出極高的相關性和規律性。對於這種社交需求的規律進行探索,能夠更好地激發起人們在如今社交網絡上的分享和互動。
  • 把他們統稱為「外賣小哥」,暴露了我們怎樣的社交天性?
    也許,這些職業稱謂形成的關鍵不在於性別,而在於我們的社交天性。撰文丨肖舒妍1為什麼是「外賣小哥」?這是一種社交邊界被打破,或是私人空間被侵犯的不適。心理學研究發現,任何人都需要在自己周圍擁有一個能夠把控的自我空間,與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個社交距離可能是空間上的,可能是行為上的,也可能是信息隱私上的。曾經我們對這種社交距離的需求很小,搬個板凳在村口小賣部一坐,就能知道整個村子的家長裡短,坐火車和鄰座一路聊天,到下車時兩人已經知根知底。
  • 社交媒體研究分享
    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出現,人們的社交方式正發生改變。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社交環境下,傳統社交方式早已被微信朋友圈中各種信息所取代,而移動端設備使用,也大大加劇了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 阿里社交布局,基於芝麻信用社交新模式
    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社交,會帶來怎樣的改變?阿里戰略布局,支付寶進軍社交,開啟金融+社交模式,對於生活將有什麼改變?騰訊社交稱雄,微信開啟支付時代,社交+金融不斷深化,對於服務有什麼挑戰?百度搜索為王,大數據進軍金融,數據+金融提升市場,對於信息有何衝擊?
  • 2015年,移動社交的五大趨勢三大方向
    這主要是有幾個趨勢決定的,第一,年輕人追求個性化,需要有新的社交軟體滿足獵奇的心理;第二,綜合移動社交應用功能越來越繁雜,社交屬性被弱化,用戶需要單一社交的平臺;第三,新興的社交人群需要不一樣的社交空間,以避免諸如父母、領導等熟人的幹擾。
  • 約單打破傳統社交的壁壘,約單模式讓社交更豐富
    社交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社會行為之一,可以說人們的需求除了衣食住行四大剛需之後便是社交。在人類的眾多生理需求裡有排解孤獨,尋求關注、被大家讚美、被認可、被需求類似的需求佔有很大比重,生理需求有求偶等,間接的需求就更多,所有為了生存而做出的行為多為間接生理需求。同時,社交不單單屬於年輕人,不分年齡段不分階級,人們渴望獲得信息,更需要分享。
  • 7月13日運勢:下弦月帶來社交驅動力,個體能量提升是轉機!
    忌:入宅、安葬 轉:提升個體能量 最強水逆結束後,人們社交的驅動力開始逐漸提升正如,陽陽老師在7月運勢中說到的,有意義的社交可以得到更多的機會與邂逅。而「個體能量提升」(內在能力+外在魅力)卻會使你你在月相的影響下表現出更為強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