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天性,看到小紅點就不能自拔,解密為什麼我們要刷朋友圈?

2021-01-09 米豆君

今天,我想要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認知心理學領域內一本有趣的科普著作《社交天性》。

這本書的作者馬修·利伯曼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創始人。作者的寫作貫通了 社會-認知-神經 三大研究領域,用通俗而又嚴謹的表達,系統性地告訴我們,為什麼人類最重要的屬性是社交,而社交,這一看似普通的活動又如何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甚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走向。這本書既適合社會心理學的愛好者更深入地了解人類本質,也可以讓普通讀者更深刻地了解社交的本質,進而指導自己的生活。

我在 2013 年註冊的知乎,算是一個老用戶了,而在 2015 年之前,知乎是沒有開通打賞和 live 等知識變現功能的,但當時踴躍答題的用戶依然很多。或許你會疑惑,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花費大量的精力在網上免費答題為別人解惑,而不是把相應的精力用於更能賺錢的事業上去呢?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稍有思考,或許會給出「因為答題者希望通過答題獲得別人認可」這樣的答案。

沒錯,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人類的天性,網際網路則為我們提供了獲取認可的便利。

但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人們為什麼希望獲得別人認可,那麼你需要進一步思考「獲得別人認可」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有趣的是,絕大多數情況下,獲得別人認可並不會給我們帶來看得見的收益,甚至有時還會造成損失——拿我自己舉例,在撰寫知乎回答的時,明明手頭還有重要且能夠獲取明確收益的工作等著我,但我就是抑制不住答題的衝動,去耗費大量精力查閱文獻,進行知識分享。但其實,除了答案獲得贊同讓我自己覺得很愉悅以外,並不會帶來什麼明確的收益。這其實就是個「非理性行為」。

除此之外,人類還有很多行為是不理性的,但種種不理性行為的背後,其實又有著深刻的進化適應意義。

而《社交天性》這本書將會為我們揭示這些非理性行為背後的認知神經基礎,讀完這本書以後,或許你能對人類自身有一個更加接近本質的理解。

接下來,我將從三個要點展開,為你詳細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第一個要點是,現代人類對社交的熱情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靠後天培養的。這個論點或許你在之前聽說過,但這是第一本系統地通過認知神經科學的實驗證據,來闡述這一論點的書籍,這將有助於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的社交天性。

第二個要點是,為了保證普通人的社交熱情與能力,我們的大腦在進化中完成了一系列精巧的改造。讓社交成為了人類快樂與痛苦的重要源泉。相應地,我們的身體也產生了一套專門應對社交的心智化系統。

第三個要點是,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類努力的第一動力已經不再是獲取物質享受,而是獲取他人認可。無論是對於個人生活、員工關係還是子女的教育,認可別人這件小事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接下來,我們先講第一個要點:現代人類對社交的熱情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靠後天培養的。

對腦科學略有了解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左半腦控制邏輯思維,右半腦控制創造性思維的說法。當然,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左右半腦的分工並不是這樣涇渭分明,而是協同合作的。 但是科學家們也確實發現,大腦不同區域主要負責的功能是有差異的,比如大腦中的杏仁核主要負責情緒喚醒,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的存儲轉換,等等。當我們執行不同任務或者接受不同刺激的時候,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看到大腦不同區域的激活程度是不一樣的。那麼,問題出現了,當人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所有腦區都會處於一種靜止的狀態嗎? 你應該猜到,這是不可能的,畢竟即便是睡覺的時候,大腦也沒有完全停止過運轉。事實上,科學家發現,當人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有一系列腦區比人們在執行某個具體任務時更為活躍。科學家將這系列腦區命名為「默認網絡」,這個命名隱含著這樣一個事實:當其他任務完成時,這部分大腦網絡會在默認的情況下打開。

顯然,當人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並不是真的什麼都沒做,至少我們的大腦沒有停止思考。有趣的是,進一步的科學研究發現,人們在進行社會認知活動時,激活的大腦網絡與默認網絡幾乎完全一樣。所謂社會認知活動,簡單來說是指對他人、自己以及與他人關系所進行的思考,你甚至可以進一步將社會認知活動理解為,是與社交有關的思考。

這個科學發現有趣在哪裡呢?或許你會覺得,當人們在無所事事時,就會去想自己和他人,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沒錯,大多數科學家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因此,默認網絡在被發現之初並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直到本書的作者馬修·利伯曼對這個問題做了逆向思考,默認網絡的價值,才重新被重視起來。

馬修·利伯曼所做的逆向思考其實非常簡單。普通人都會覺得,社會認知網絡和默認網絡的重疊表明,人們通常對社交有著強烈的興趣,因此當他們一有空閒時就會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但其實,反過來想,我們之所以對社交有強烈興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會在我們空閒的時候,打開這個默認網絡。

隨後的一系列科學研究也支持了馬修·利伯曼的猜想。其中,最關鍵的證據來源於科學家對剛剛出生兩天到一周新生嬰兒大腦進行的觀察。科學家發現這些嬰兒大腦默認網絡的活動模式與成年人一樣。這意味著,普通人幾乎從出生那一刻起,大腦的默認網絡就處於活躍狀態。

而我們都知道,剛剛出生的嬰兒甚至連眼睛都還無法聚焦,根本不可能培養出對社交或者玩具等複雜事物的特殊興趣。默認網絡的活躍顯然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後天逐漸養成的。

此外,作者在針對成年人的研究中也發現,在參與者完成一個又一個數學題的過程間歇,即便留給他們休息的時間只有幾秒鐘,大腦還是會抓緊這幾秒的時間回到默認網絡狀態。但根據我們的習慣,一個正常人在做數學題間歇只有幾秒的時間裡,是不太可能刻意去思考與數學題無關的事情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大腦是多麼積極地想讓人對社交產生興趣。

好了,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第一個要點,現代人類對社交的熱情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靠後天培養的。

接著咱們來說第二個要點,為了保證普通人的社交熱情與能力,進化對我們的大腦進行了一系列精巧的改造,讓社交成為了人類快樂與痛苦的重要源泉,也產生了一套專門應對社交的心智化系統。

2001 年的時候,Science 雜誌發表的一篇開創性研究表明,社會排斥引起的心理性疼痛與身體受傷時所產生的生理性疼痛激活了相同的大腦反應模式,這意味著,我們平時所說的心痛感受,其實就相當於身體受到了真正的創傷。

你應該不難猜到,這個開創性的研究正是本書作者馬修·利伯曼完成的,這個研究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統一了心理與生理疼痛感受在神經基礎上的一致,更重要的是,發現了社會交往對於人類的重要性竟然可以與身體最基礎的感受相提並論。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疼痛是進化所帶來的一種適應功能,疼痛讓我們能夠及時了解到各類危險,從而遠離危險,更好地生存下去。而社會交往的失敗能夠帶來疼痛,則說明了社交失敗對於人類的生存來說,是一個多麼危險的信號。進一步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越不能忍受身體產生的疼痛,那麼他也越難以忍受社會交往過程中被人拒絕的痛苦。理解了這個機制,你應該也不難想像,當一個人在群體中被孤立時會多麼難受。

當然,大腦除了用疼痛來提醒我們與他人保持連接的重要性,也會用甜蜜的方式去激勵我們進行社會交往。如果你對腦科學略有了解,就會知道大腦內部有一個獎賞系統,當我們品嘗到巧克力等喜歡的食物時,負責獎賞系統的腦區就會被激活,從而讓我們理解這是美味的,會在下一次繼續品嘗。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也是這樣,當我們獲得了他人的讚美時,大腦的感受與吃了一顆糖果的反應是一致的,負責獎賞系統的腦區被激活了。並且更有趣的是,當人們在一些實驗任務中選擇合作時,哪怕獲得的經濟報酬還不如不合作的情況,大腦的獎賞系統卻會在合作時有更大程度的激活。也就是說,儘管合作的結果很重要,但其實合作本身就已經是一個讓人獲得愉悅感受的過程了,這種愉悅感受甚至能抵消經濟收益上的損失,促使人類更願意合作。

進化不僅精巧地為人類設計好了追求快樂與避免痛苦的社交動力,而且為了保證這種動力不被消磨,大腦還產生了心智化系統來保證人類之間的交往能夠順利進行。

讓我們來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和同學正在上同一門美術課,課堂上你們需要用鉛筆完成一個繪畫練習,這個過程中,旁邊同學突然問你有沒有帶多餘的鉛筆。這個時候,你的反應會是什麼呢?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同學可能需要借用鉛筆,那麼證明你跟大多數人一樣,擁有一個正常的心智化系統。但如果是一個心智化系統有缺陷的人,他可能只會單純地思考,自己有沒有帶多餘的鉛筆這個問題本身,而不是立即想到對方可能有借用鉛筆的需求。 心智化系統正是這樣一個如同視覺聽覺一樣普遍卻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為大部分正常人都擁有這種能力,我們對這種能力卻是不以為然。

好了,上面為你講的是本書的第二個要點,為了保證普通人的社交熱情與能力,進化對我們的大腦進行了一系列精巧的設計,讓社交成為了人類快樂與痛苦的重要源泉,也產生了一套專門應對社交的心智化系統。

接著咱們來說第三個要點,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類努力的第一動力已經不再是獲取物質享受,而是獲取他人認可。

現代人類社會最大的一個迷思在於:為什麼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的幸福感卻似乎並沒有比以往得到更大的提升?事實上,迄今為止的絕大多數研究都表明,物質財富與幸福感的關係甚微。這裡舉一個與我們中國文化差異相對較小的例子:從 1958 年到 1987 年,日本人的實際收入增長了百分之五百,他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例如汽車持有量從總人口比例的 1%提高到了 60%,但是,有報告顯示,日本人的幸福感水平在這 30 年裡一直保持不變。

這是一個讓人十分沮喪的結果,因為我們現實中的大多數成年人,每天起床最重要的事無疑是考慮如何去賺錢積累更多財富,可是,我們每天做的最重要事情卻與我們最終想要追求的幸福感受,相關很小,這顯然是有些諷刺的。

但其實我們細心聯繫起本書前面提到的兩個要點,就會明白現代人幸福的關鍵不是物質享受,而是人們的社交生活,因為大腦天生愛社交,社交生活才是我們快樂與痛苦的重要源泉。遺憾的是,現代社會為了追求生產效率,用高聳的商品樓將人們越發隔絕孤立開來,人類的幸福感沒有隨著時代發展出現急劇下降已經是萬幸了。

當然,幸運的是,網際網路為人們的社交生活帶來了新的可能。Facebook 從一個簡單的社交應用起步,成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這種崛起不是偶然。還有一個我們中國人更熟悉的例子——微信。微信無疑是中國最成功的手機 APP 之一,而微信中的朋友圈則是絕大多數用戶都在使用的功能。那麼,你是否好奇過,我們使用朋友圈發照片、寫心情、談感悟,是為了獲得什麼?我相信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發微信朋友圈是沒有任何實際收益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這個活動樂此不疲,因為朋友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點讚。

我們之前提到說,人在受到他人認可時,大腦的獎賞系統會被激活,從而讓人感到快樂,並願意繼續為獲得他人認可,而付出努力。微信朋友圈正是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簡單的獲取認可的入口,而當我們知道隨手的一個點讚就能讓別人快樂,何樂而不為呢?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到不起眼的功能,維持了朋友圈的活躍。

我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經常遇到有人找我諮詢各種各樣的生活煩惱,比如有的大學生苦惱於如何追求自己喜歡的女生,有的家長苦惱於自己的小孩不愛學習,甚至還有企業管理者抱怨哪怕升職加薪也難以調動下屬工作的積極性。

儘管很多來抱怨生活苦惱的人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實際情況,但是跟他們聊天的過程當中,我其實在大多數時候都發現,這些苦惱的人群有一個重要共性:他們不太會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為別人點讚。

想要追求女神的人開不了口誇讚對方的美,想要督促小孩好好學習的家長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願意開出很高薪酬給員工的老闆卻不太會讚賞員工的努力。

「點讚」這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其背後產生的心理感受卻是人類做出各種努力的關鍵動力。其實這個道理並不新鮮,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中國古人早已做出了相關的論斷。遺憾的是,這個流傳了千年的簡單道理卻被金錢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埋沒了。

員工努力工作能夠獲得更高的工資報酬,學生努力學習也可能獲得父母的物質獎勵作為回報,甚至於追求女生,我們也在想自己能拿出什麼樣的貴重禮物。當我們在這個被金錢量化的現代社會裡,耳濡目染了很長時間以後,我們或許也會想當然地以為:激勵和回報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給他一筆錢作為回報。

但當你閱讀完《社交天性》這本書,你就應該對這種金錢至上的傲慢想法感到可笑。

事實上,早已有科學研究表明,金錢鼓勵對工作績效的改善不僅效果微小,有時甚至還會起到相反作用,因為外部的金錢獎勵削弱了員工完成任務的內在熱情。

在工作中,相比於絕對的收入本身,人們其實更關心的是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以及自己的努力能否獲得他人認可。而在生活中,我們在乎的人,給出的一句真誠的誇讚,遠比一個昂貴的禮物更加讓人感到愉悅。在過去,我們並不能確信人類是否真的普遍如此。今天,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找出了「點讚」背後的神經基礎,他人每一次由衷的認可都會激活我們大腦的獎賞系統,而他人的每一個批評與拒絕,則會激活我們感受疼痛的腦區,讓我們痛苦不堪。在現代文明社會裡,比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們獲得歸屬和認可的社交圈子。

好了,《社交天性》這本書講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讓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們講到了人類對社交的熱情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後天才逐漸養成的。無論是針對嬰兒還是成年人的神經影像學研究,都有明確的實驗證據支持了這一觀點。

接下來,我們了解到人類的這種社交天賦,很可能是進化適應所帶來的精巧改造,社交成為了現代人痛苦和快樂的重要源泉,並且普通人的大腦都發展出了一套心智化系統,讓人類可以輕鬆自如地應對複雜的社交活動。

最後,我們將會知道,現代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就是彼此之間的認可與歸屬,比獲取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保持與身邊人的良好關係,維護一個良好的社交圈子。

這本書的這些觀點或許並不算是最新鮮的,但重要的是,這些觀點不再是僅僅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洞悉觀察而提出的假設,而是在嚴謹的認知神經科學實驗中做出的推導。

社交這件小事對於人類而言,就像鳥兒擁有翅膀一般,是一種特殊的天賦,遺憾的是,這個天賦對於普通人而言是如此的普通,以致讓我們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我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你,能夠開始放下對物質財富的無盡追逐,多騰出一點時間來關心身邊人的感受,有時候,僅僅是一句「你今天打扮真好看」的簡單讚美,或許就能讓我們彼此一天的生活都變得更美好起來。

相關焦點

  • 《社交天性》導讀
    願你能細細品讀此書,了解人類神奇有趣的「社交天性」。」社交,是天性複雜而精巧的大腦,是人類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收穫的最大饋贈,在數百萬年的演化裡,每一秒時間、每一份能量都極為重要,它讓我們擁有了其他物種無法企及的智能,讓我們能從無到有地製造出奇妙的工具,構建出一個宏偉的人類社會。
  • 怎麼用社交天性激發員工熱情?
    今天,我要推薦給你的書,叫做《社交天性》,它有一個副標題「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寫在前面:作者認為,人類的社交天性是由連接、心智解讀和協調三大力量驅動形成的。連接是指人們依賴社會群體而存在,渴望融入社會;心智解讀是指準確理解、把握和預測別人的意圖,從而實現合作;協調是指認識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由此適應社會。
  • 一周不看任何社交網絡,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 春節打敗無聊
    (為什麼三天的實驗變成了七天,後面會說)作為一個記者,我是社交網絡的重度用戶,微信裡三千多個聯繫人,朋友圈是我的重要信息來源,有的時候朋友圈的消息來得比新聞推送還快,Twitter 則直接是我日常的選題庫之一。微博和豆瓣的時間線都經過精心打理,按照內容領域和更新頻率分成不同的組,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碎片時間刷來看。
  • 《社交天性》分享人類社交的驅動力
    我們之所以要社交,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生來如此,它原本就是為了深入他人心靈、與他人進行互動而設計的。第一,為什麼說我們的大腦天生愛社交?大腦在停止一切工作的時候,會啟動一個默認網絡,這個默認網絡主要的工作就是思考一切和社交有關係的事情。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堪比丹·布朗的小說
    出自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的權威之作《社交天性》,首次揭露大腦天生愛社交的神經奧秘,讓「影響力教父」西奧迪尼都讚嘆不已。  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們想不通,道不明。比如:  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善於社交,而有的人總是充滿障礙?
  • 人類社交天性的「三大驅動力」是什麼?答案其實並不意外
    大家好我是西門君,每天幾分鐘,為你解密生活中的傳播學。如果我問你,「人類為什麼需要社交?」,你會如何回答呢?可能有人會撓撓頭回答說:「為了排解孤單,繁衍後代,實現社會協作等等的吧。」那人類社交天性的驅動力是什麼呢?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薦讀
    對人類社交天性的三大驅動力分析,作者的核心貢獻大體就是上面這些內容,所有這些都以充分的科學研究和實驗驗證為基礎,因此,它是可信的;但作為一本集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學術著作,社交天性》一書引人入勝的原因還有三點必須交待:第一,神奇絕妙的實驗設計。
  • 把他們統稱為「外賣小哥」,暴露了我們怎樣的社交天性?
    也許,這些職業稱謂形成的關鍵不在於性別,而在於我們的社交天性。撰文丨肖舒妍1為什麼是「外賣小哥」?與此同理,我們看到小區門口翹著二郎腿、穿著白背心、搖著扇子和人嘮嗑的大爺,就默認他是小區門衛,「看門大爺」;站在大爺邊上穿著白色襯衫、黑色皮鞋、胸前掛著名牌的,很有可能是某個房產中介。「我只是送外賣的。」《喜劇之王》(1999)劇照。2最熟悉的陌生人,就是最好的距離?
  • 承認社交是人類的天性,這並不容易!
    那一瞬間我再次體會到了為什麼很多人除了對研究本身的內在熱情之外,也總是難以滿足於自己取得的進展——總有一張你尚未融入的就餐圓桌等著你在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以後去融入。這也是為什麼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幸福感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大提升地重要原因之一,決定你幸福感的不是你在社會所擁有的絕對地位,而是你在你社交圈中的相對地位。
  • 如何從刷爆朋友圈的追隨者變成策劃人?今天用直播告訴你答案!
    實戰方法@所有人「品牌思維」是根基可為什麼廣告投入在增加,收效卻在降低?「質美價廉」是王道,可為什麼降價帶來的只有薄利,卻沒有多銷?用戶最近,我們的朋友圈被網易雲音樂、支付寶年度帳單、羅胖子的時間的朋友以及18歲的照片等等頻頻刷爆!為什麼別人的產品和想法能夠刷爆你的朋友圈,而你卻只能做一個追隨者?追根究底的還是因為我們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用戶通過用戶畫像來確定用戶的特性,讓我們的用戶從被動變主動!更多精彩,我們直播間見!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社交天性》。 作者馬修·利伯曼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在200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家協會頒發的「傑出科學獎」。1999年,作者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經過對人類的不斷探索寫出此書,給心理學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社交網絡依賴症:我們自己刷爆了「我和微信的故事」
    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被這個活動刷爆了。作為一名網際網路從業者,在狂歡之後,不妨來一些思考,它為什麼會這麼火。「洩漏」屬於一個營銷賣點,常被使用於各種標題,從而增加關注度,比如《馬雲意外洩露了最有效率的賺錢方法》、《疑似蘋果7真機洩露》、《XX明星不雅照洩露》…《我與微信故事》互動產品地址提前的意外洩露,引發了海量用戶的使用。
  • 今早彩虹刷爆朋友圈,你看到了嗎?
    今早彩虹刷爆朋友圈,你看到了嗎? 昨晚,一場降雨潤澤了大地 今天一大早 驚豔的彩虹劃破天際 帶給了我們不少驚喜
  • 茉莉花葉片有小紅點是什麼原因,噴了多菌靈和多蟲靈以後也不管用
    敲重點:茉莉花在養護的過程中,如果環境通風差,溼度過大的話,容易爆發紅蜘蛛和介殼蟲,對於網友說的小紅點,很明顯是紅蜘蛛,而介殼蟲的話,要大一些,網友沒有提供圖片,但是根據我的養護經驗,我用圖片來分享吧。
  • 《認真覺醒》:窮人越來越窮的原因,源於人類這四個天性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的上班,最好是一種清閒養老式的狀態,得空的時候刷刷抖音看看微博,下班了三五好友一聚,回到家敷個面膜躺床上看看韓劇繼續刷抖音看朋友圈至深夜,這是很多人都嚮往的一種生活狀態,喜歡即刻、確定、簡單、舒適,這也是屬於人類天性的部分。沒有壓力不用學習,一眼望得見未來,安全又舒適。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nbsp&nbsp&nbsp&nbsp這是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解讀人類「社會腦」的權威之作,它告訴我們為什麼在充滿合作與競爭的智慧社會中人們喜愛社交又相互連接,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如何得以發揮,書中處處充滿了令人驚喜的洞見。
  • 刷屏,刷劇,刷朋友圈……你知道「刷」用英語 怎麼說嗎?
    刷朋友圈、刷微博、刷抖音、刷頭條……早上起床後刷,晚上睡覺前刷,白天只要有一點空閒時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了「刷」一切的生活。當然,小天也刷,只不過更多的是刷大家每天的留言。swipe: 滑動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在刷手機時手指在屏幕上滑動,但刷手機不用接介詞on。
  • 分拆朋友圈:從社交切入內容,可行嗎?
    當關係依賴佔比大於50%,則是社交產品;當內容依賴佔比大於50%,則是社區產品。我們用這個社交-社區區隔定理去看網際網路的類似產品,可以細分出各個形態產品的位置。抖音關係依賴度低,做社交產品並沒有產品屬性的關聯性,所以多閃失敗了。快手相對於抖音有更強的內容依賴,甚至在下沉市場構建出了半熟人關係,但快手並沒有繼續深度探索關係構建,反而對標抖音轉向了內容消費。為什麼是現在,內容產品當紅?市場的初期,新增是持續不斷的。
  • 這隻刷爆朋友圈的卻要小心…
    有人見「鯉」就轉,但也有人看不下去了……有網友說,看到全國都在找錦鯉當然商家也不會錯過這一絕佳的效(營)仿(銷)機會,近日,就有一個刷爆朋友圈的「杭州錦鯉」活動,引發關注,但是轉發的網友還是單純了……這隻刷爆朋友圈的「錦鯉」疑點重重!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解密這場「英雄之旅」
    飛往火星【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解密這場「英雄之旅」】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