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微信的故事》是為2016年1月11日微信公開課PRO版準備的官方體驗。這個內容本是微信官方為了次日的微信年度大會「微信公開課pro」做的一個小插曲互動,但到最後居然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被這個活動刷爆了。作為一名網際網路從業者,在狂歡之後,不妨來一些思考,它為什麼會這麼火。
「洩漏」屬於一個營銷賣點,常被使用於各種標題,從而增加關注度,比如《馬雲意外洩露了最有效率的賺錢方法》、《疑似蘋果7真機洩露》、《XX明星不雅照洩露》…《我與微信故事》互動產品地址提前的意外洩露,引發了海量用戶的使用。意外洩露這個關鍵詞就足以勾起人們的獵奇心,讓大家紛紛嘗試這個H5活動。
與個人強相關,引發分享的欲望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自下而上都有對「生理、安全、愛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5種層次的需求,並且,人們只有對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追求更高一層級的需求;而「分享」就是人在得到「生理、安全」這兩種層次需求的滿足後,進而追求其它三種更高層次需求時所表現的一種行為。
人們愛在朋友圈分享什麼?照片、抽獎、雞湯……當然,還有跟自己相關的內容,什麼「你了解我麼」,「原來我的QQ號值8962元」,「30歲身家達到1億」等等之類的與自我相關的測試,都有著不少受眾。人們希望被關注,想要刷存在感。此外,還有許多內心的訴求值得去抓。
朋友圈被懷舊、攀比類圖片分享刷屏了,繼續擴大了影響力。因為是與「我」相關,區別於其他人。分享別人的事跡、文章,更多是一種價值觀理念認同。而分享自己相關的東西,內心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如有人點讚更可獲得成就感。活動數據本身帶有關係綁定有較強的互動性。通過激發參與者的多種情緒擴散活動。
1.打動人的懷舊情結利用大數據記錄到了第一個微信好友,再配上「你們現在還在聯繫嗎」的文字,瞬間就能引發了一股懷舊風。人都會有一種懷舊情結,總是在懷戀過去。過去發生的事,不管是酸甜苦辣,現在看來都是美好的。似乎過去的一切都是那麼地值得懷戀,因為懷舊是一種甜蜜的情結。
在一個人的人生當中,會遇見某個人,不管是因為學業或生計而分開,還是因為世態而許久未聯繫,都會形成在這個人內心當中久難散去的緬懷。時間久已,這樣一種對於故人的思念情緒,便時不時地會化作一種懷舊的情緒。自然,如果那是你的初戀的情人,會頓生起一種特殊的情感來,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懷舊情結。
我知道XXX是我的第一個朋友,但對方不一定知道。如果他是你較珍重的人,發個朋友圈@他一下,告訴對方就不失為種很好的互動。很多人在這個環節上都不忘@一下這位好友,使得互動和分享環節更加火爆。也有些朋友因為第一位微信好友不是特別熟悉,許久未聯繫過了,還不忘吐槽一番。因為第一位好友是自己曾經的戀人,感慨萬千,回憶並分享了先前的趣事,也增強此次分享的互動性。
2.攀比效應和虛榮心當《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被刷爆,並且開始逐漸形成一種趨勢,大家會感到別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個。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人物,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豈不顯得脫節?中年大叔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豈不顯得OUT了?所以大家都希望參加到這次全民狂歡的盛宴中,不當一個」落伍者」。
人際交往中常會出現攀比現象,比利益的差異、比身份的差異、比名譽的差異。一般來說人與人的差異小時、相對公平時的攀比會減弱;如果人與人的差異過大,攀比的可能性也會縮小。只有當人際間的旗鼓相當,實力懸殊不大時,攀比的可能性會加大,係數會提高。「我的花樣生活」——2015年度支付寶個人帳單活動遠不及「我和微信的故事」火熱,因為曬帳單直接與金錢掛鈎。也許你只是想分享一下財務使用情況,可能在別人的眼裡你就是在秀優越,會遭到牴觸感。微信的數據分享使此次分享的差異化縮小,成為人人都能以此「炫耀」的一個關鍵點,使得這次活動成為了全民參與的一場運動。
心理學家Geoffrey Miller提出,每個個體與他人競爭,不僅在內在實力上的競爭,也在通過向周圍人發出自己「牛逼」的信號來競爭。這些「牛逼」的信號,可以讓人們了解到,我們作為朋友、伴侶和合作者的質量和價值。現實社會中,營銷、廣告、孔雀開屏、夜鶯歌唱,都是這種競爭策略的體現。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虛榮心,都希望得到社會的承認,得到朋友的認可,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大家對表揚或讚美的都會有一種渴求。而清晰的數字更容易激起攀比的欲望。自己是第幾位微信用戶、有多少微信好友,一年收了多少個紅包、去了多少個地方,獲得了多少個贊,走了多少步……這些數據拿出來分享可以讓大家對你有個整體認知度。收到的紅包蠻多、獲得的贊不少,對朋友圈裡的朋友們來說,意味著你人緣很好。今年去的地方比較多,說明你有錢又有閒,又懂得體驗生活,著實會讓朋友們羨慕不已。
3.好奇心人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與情況,有求知慾望並且感到有興趣,產生出好奇心,可以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映之本能,能夠滿足知識欲和心理反應的需求,得到興奮與愉悅的感受。
當朋友圈被大量刷屏的時候,子健我也比較好奇我的第一位好友是誰,毫不猶豫的進去測試,結果發現是我的另一個帳號……一方面好奇,是因為想知道自己的微信的第一位好友,或者想知道自己在微信上的一些數據情況。另一方面好奇,就是想知道朋友圈都在發的這個東西是什麼。
造謠事件引發蝴蝶效應南美州的蝴蝶煽一下翅膀,通過種種因素,就可能引起亞洲地區的一陣颱風.這是蝴蝶效應的最初定義。一件極其細微,看似極其不經意的小事,都可能引發很大的後果。
由於活動的火熱,使得它很好地「創造」了謠言。就像劉強東說的:沒負面的人一定是騙子。凡事都有兩面性,當一個事物火到一定程度,受眾面積達到一定範圍,難免會有負面的消息。因為《我和微信的故事》突然火了,面臨龐大的請求量就有點反應不過來了,打開的速度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不免會有一些不好的傳言流露出來。結果被造謠成了病毒連結,可導致支付寶被盜。這是個無中生有的拙劣謠言,但是在一兩個小時內就擴散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有人會轉發是知識體系不一樣,信息不對稱。你的一些常識可能對於一些身邊的朋友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因為轉發的動機在於是否有價值,而不是是否絕對正確或是否有效。對於那些叔叔,姑婆就會覺得打開連結就會「盜取支付寶錢財」,這個短時間的動作,讓他人產生了一種事態緊急的錯覺,所以很多缺乏網際網路基本常識的人都不會去求證這件事情,直接進行轉發。但是更多的是出於對被盜擔心和對朋友們好心,這類人群中年人群佔據大多數。
有許多人不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大覺得謠言是真的。
今天是騰訊老闆馬化騰的生日,只要把這個消息發給兩個群,就能升4級,我已經試過了,10秒鐘就能升4級,不相信也要試試,反正沒壞處。今天是騰訊公司總裁馬化騰的生日,送每人100Q幣,要把本消息發倆群以上,聽說五個人都試了,真有100Q幣,發4個群10秒以後在看看你的頭像。
你只需要知道現在每天依然都能遇見給馬化騰過生的人。
盜取財務這一話題,讓此次活動頓時成了社會話題。接著,當晚10點,微信團隊通過公眾帳號緊急闢謠:「這其實是一個H5互動,絕不是謠言中所說的病毒或者木馬,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造謠者責任,絕不姑息。」再接著連網警也出來闢謠,說此連結不存在病毒或木馬。後續社會媒體的跟進,讓此次事件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熱點。
當然此次活動的火爆遠不止以上因素,還有其他多種因素所構成。1.好的內容,不怕沒有人分享。利用H5承載的內容,往往以數據報告的形式最受歡迎。微信有海量數據做基礎,能夠分析得到指導性結論的項目,是大數據的魅力。2. 2016年的1月10日,正值農曆臘月初一。在一年的收尾時段,搞個年末總結未嘗不好。3.微信的親兒子,有海量用戶支持。近期的「我與網易雲音樂路過的2015年」,小米運動跟風推出的「2015年度運動成績單」遠不及此次活動火熱。光是微信公眾號就覆蓋到超過6.5億月活躍用戶,這可不是其他APP所能相比較的。
科技正在改變人們的交流習慣,「社交網絡依賴症」正逐步影響現實生活。希望大家能把用在網絡精力合理分配到現實生活中,不要把社交網絡當成生活的全部,多去享受外面的世界。
#專欄作家#王子健,微信:woainiww5201314,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創業邦,鳴金網,艾瑞,界面,新芽等平臺專欄作家。95後創業者,成都眾籌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南京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營運長,關注網際網路金融及營銷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