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依賴症:我們自己刷爆了「我和微信的故事」

2021-01-1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我和微信的故事》是為2016年1月11日微信公開課PRO版準備的官方體驗。這個內容本是微信官方為了次日的微信年度大會「微信公開課pro」做的一個小插曲互動,但到最後居然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被這個活動刷爆了。作為一名網際網路從業者,在狂歡之後,不妨來一些思考,它為什麼會這麼火。

「洩漏」屬於一個營銷賣點,常被使用於各種標題,從而增加關注度,比如《馬雲意外洩露了最有效率的賺錢方法》、《疑似蘋果7真機洩露》、《XX明星不雅照洩露》…《我與微信故事》互動產品地址提前的意外洩露,引發了海量用戶的使用。意外洩露這個關鍵詞就足以勾起人們的獵奇心,讓大家紛紛嘗試這個H5活動。

與個人強相關,引發分享的欲望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自下而上都有對「生理、安全、愛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5種層次的需求,並且,人們只有對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追求更高一層級的需求;而「分享」就是人在得到「生理、安全」這兩種層次需求的滿足後,進而追求其它三種更高層次需求時所表現的一種行為。

人們愛在朋友圈分享什麼?照片、抽獎、雞湯……當然,還有跟自己相關的內容,什麼「你了解我麼」,「原來我的QQ號值8962元」,「30歲身家達到1億」等等之類的與自我相關的測試,都有著不少受眾。人們希望被關注,想要刷存在感。此外,還有許多內心的訴求值得去抓。

朋友圈被懷舊、攀比類圖片分享刷屏了,繼續擴大了影響力。因為是與「我」相關,區別於其他人。分享別人的事跡、文章,更多是一種價值觀理念認同。而分享自己相關的東西,內心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如有人點讚更可獲得成就感。活動數據本身帶有關係綁定有較強的互動性。通過激發參與者的多種情緒擴散活動。

1.打動人的懷舊情結

利用大數據記錄到了第一個微信好友,再配上「你們現在還在聯繫嗎」的文字,瞬間就能引發了一股懷舊風。人都會有一種懷舊情結,總是在懷戀過去。過去發生的事,不管是酸甜苦辣,現在看來都是美好的。似乎過去的一切都是那麼地值得懷戀,因為懷舊是一種甜蜜的情結。

在一個人的人生當中,會遇見某個人,不管是因為學業或生計而分開,還是因為世態而許久未聯繫,都會形成在這個人內心當中久難散去的緬懷。時間久已,這樣一種對於故人的思念情緒,便時不時地會化作一種懷舊的情緒。自然,如果那是你的初戀的情人,會頓生起一種特殊的情感來,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懷舊情結。

我知道XXX是我的第一個朋友,但對方不一定知道。如果他是你較珍重的人,發個朋友圈@他一下,告訴對方就不失為種很好的互動。很多人在這個環節上都不忘@一下這位好友,使得互動和分享環節更加火爆。也有些朋友因為第一位微信好友不是特別熟悉,許久未聯繫過了,還不忘吐槽一番。因為第一位好友是自己曾經的戀人,感慨萬千,回憶並分享了先前的趣事,也增強此次分享的互動性。

2.攀比效應和虛榮心

當《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被刷爆,並且開始逐漸形成一種趨勢,大家會感到別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個。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人物,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豈不顯得脫節?中年大叔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豈不顯得OUT了?所以大家都希望參加到這次全民狂歡的盛宴中,不當一個」落伍者」。

人際交往中常會出現攀比現象,比利益的差異、比身份的差異、比名譽的差異。一般來說人與人的差異小時、相對公平時的攀比會減弱;如果人與人的差異過大,攀比的可能性也會縮小。只有當人際間的旗鼓相當,實力懸殊不大時,攀比的可能性會加大,係數會提高。「我的花樣生活」——2015年度支付寶個人帳單活動遠不及「我和微信的故事」火熱,因為曬帳單直接與金錢掛鈎。也許你只是想分享一下財務使用情況,可能在別人的眼裡你就是在秀優越,會遭到牴觸感。微信的數據分享使此次分享的差異化縮小,成為人人都能以此「炫耀」的一個關鍵點,使得這次活動成為了全民參與的一場運動。

心理學家Geoffrey Miller提出,每個個體與他人競爭,不僅在內在實力上的競爭,也在通過向周圍人發出自己「牛逼」的信號來競爭。這些「牛逼」的信號,可以讓人們了解到,我們作為朋友、伴侶和合作者的質量和價值。現實社會中,營銷、廣告、孔雀開屏、夜鶯歌唱,都是這種競爭策略的體現。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虛榮心,都希望得到社會的承認,得到朋友的認可,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大家對表揚或讚美的都會有一種渴求。而清晰的數字更容易激起攀比的欲望。自己是第幾位微信用戶、有多少微信好友,一年收了多少個紅包、去了多少個地方,獲得了多少個贊,走了多少步……這些數據拿出來分享可以讓大家對你有個整體認知度。收到的紅包蠻多、獲得的贊不少,對朋友圈裡的朋友們來說,意味著你人緣很好。今年去的地方比較多,說明你有錢又有閒,又懂得體驗生活,著實會讓朋友們羨慕不已。

3.好奇心

人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與情況,有求知慾望並且感到有興趣,產生出好奇心,可以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映之本能,能夠滿足知識欲和心理反應的需求,得到興奮與愉悅的感受。

當朋友圈被大量刷屏的時候,子健我也比較好奇我的第一位好友是誰,毫不猶豫的進去測試,結果發現是我的另一個帳號……一方面好奇,是因為想知道自己的微信的第一位好友,或者想知道自己在微信上的一些數據情況。另一方面好奇,就是想知道朋友圈都在發的這個東西是什麼。

造謠事件引發蝴蝶效應

南美州的蝴蝶煽一下翅膀,通過種種因素,就可能引起亞洲地區的一陣颱風.這是蝴蝶效應的最初定義。一件極其細微,看似極其不經意的小事,都可能引發很大的後果。

由於活動的火熱,使得它很好地「創造」了謠言。就像劉強東說的:沒負面的人一定是騙子。凡事都有兩面性,當一個事物火到一定程度,受眾面積達到一定範圍,難免會有負面的消息。因為《我和微信的故事》突然火了,面臨龐大的請求量就有點反應不過來了,打開的速度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不免會有一些不好的傳言流露出來。結果被造謠成了病毒連結,可導致支付寶被盜。這是個無中生有的拙劣謠言,但是在一兩個小時內就擴散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有人會轉發是知識體系不一樣,信息不對稱。你的一些常識可能對於一些身邊的朋友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因為轉發的動機在於是否有價值,而不是是否絕對正確或是否有效。對於那些叔叔,姑婆就會覺得打開連結就會「盜取支付寶錢財」,這個短時間的動作,讓他人產生了一種事態緊急的錯覺,所以很多缺乏網際網路基本常識的人都不會去求證這件事情,直接進行轉發。但是更多的是出於對被盜擔心和對朋友們好心,這類人群中年人群佔據大多數。

有許多人不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大覺得謠言是真的。

今天是騰訊老闆馬化騰的生日,只要把這個消息發給兩個群,就能升4級,我已經試過了,10秒鐘就能升4級,不相信也要試試,反正沒壞處。今天是騰訊公司總裁馬化騰的生日,送每人100Q幣,要把本消息發倆群以上,聽說五個人都試了,真有100Q幣,發4個群10秒以後在看看你的頭像。

你只需要知道現在每天依然都能遇見給馬化騰過生的人。

盜取財務這一話題,讓此次活動頓時成了社會話題。接著,當晚10點,微信團隊通過公眾帳號緊急闢謠:「這其實是一個H5互動,絕不是謠言中所說的病毒或者木馬,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造謠者責任,絕不姑息。」再接著連網警也出來闢謠,說此連結不存在病毒或木馬。後續社會媒體的跟進,讓此次事件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熱點。

當然此次活動的火爆遠不止以上因素,還有其他多種因素所構成。1.好的內容,不怕沒有人分享。利用H5承載的內容,往往以數據報告的形式最受歡迎。微信有海量數據做基礎,能夠分析得到指導性結論的項目,是大數據的魅力。2. 2016年的1月10日,正值農曆臘月初一。在一年的收尾時段,搞個年末總結未嘗不好。3.微信的親兒子,有海量用戶支持。近期的「我與網易雲音樂路過的2015年」,小米運動跟風推出的「2015年度運動成績單」遠不及此次活動火熱。光是微信公眾號就覆蓋到超過6.5億月活躍用戶,這可不是其他APP所能相比較的。

科技正在改變人們的交流習慣,「社交網絡依賴症」正逐步影響現實生活。希望大家能把用在網絡精力合理分配到現實生活中,不要把社交網絡當成生活的全部,多去享受外面的世界。

#專欄作家#

王子健,微信:woainiww5201314,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創業邦,鳴金網,艾瑞,界面,新芽等平臺專欄作家。95後創業者,成都眾籌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南京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營運長,關注網際網路金融及營銷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我和微信的故事」連結盜號 微信:惡意謠言
    1月10日晚,微信官方稱,weixin.qq.com相關連結為官方發布,用戶可以正常使用。1月10日,作為微信公開課PRO版活動的預熱,「當你打開這個,你與微信的故事就這樣發生了」H5刷爆朋友圈,微信用戶爭相曬出相關數據截圖。但晚間約9時起,朋友圈中開始有人聲稱相關連結導致「盜號」,甚至聲稱點擊後「馬上把支付寶的錢轉出去」。
  • 「金星伴月」——刷爆了我的微信群
    金星伴月,也稱金星合月,是金星和月亮正好運行到同一經度上,兩者之間的距離達到最近,它是行星合月天象中的一種。金星合月是行星合月天象中除木星合月外觀賞效果較好的。熄燈一小時,一起看星星一小時,恰逢「金星伴月」天象,群裡發了消息,日落後,一時「金星伴月」圖片刷爆了我的微信群。總以為城市裡看不到星星,那是你沒有試著抬頭!
  • 微信在獨孤求敗時,騰訊正在悄悄地「綁架」用戶,在「連接一切」的...
    一個人時、聚會時,在車上、在路上,在睡前、在醒來後,人們爭分奪秒地刷著「朋友圈」,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在中國,「微信依賴症」正在形成。這種依賴症背後,是一種孤獨的症候。微信有讓你變得越來越孤獨嗎?微信讓許多人患上了這種新病症:微信依賴症。嚴格說,這是一種社會病灶,一種社會性格和習慣的形成——可能好,也可能壞。「我真的崩潰了。」回憶起一年前的事兒,曹國鈞不停搖頭。2013年7月22日,整整一天,曹國鈞都抱著手機,不停地點擊微信登錄按鈕。當天上午,由於通信電纜問題,微信大面積崩潰,和數億受影響的其他微信用戶一樣,曹國鈞無法登錄微信。
  • 都市人常見五大「依賴症」 壓力引發心理問題
    專家分析: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理學專家全東明教授診斷強子患上了「網絡依賴症」。全教授認為,網絡依賴目前無明確固定的原因及發生機制,因人而異,是個複雜的現象,受社會、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並可顯示出社會、心理和生理等各種效應,各個因素並不是彼此孤立的,它們的影響是相互的。
  • 刷爆雲浮市民微信朋友圈的"恐龍骨"真相在這裡!
    近日,一條近10秒鐘的有關「挖出最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的短視頻,刷爆了不少雲浮市
  • 「時髦病」主要症狀:拖延症、手機依賴症...
    即便沒有身體病痛的困擾,同樣也要學會處理長大後的各種心理和情緒問題。表現為拖延症、手機依賴症、晚睡症、星座控……這些「病症」之所以被稱為「時髦病」。微時代,海量信息如洪潮洶湧,玩微信、曬生活、點讚等;明明有一堆事情要做,卻還在刷微博微信、聊天、逛網店,拖到凌晨才工作;明明已經很困了,卻還要拿著手機打幾把遊戲,沒有一天早早睡覺的;要是哪天出門沒帶手機,或是在外面手機沒電了,整個人就像是丟了魂一樣……拖延症、強迫症、手機依賴症、晚睡症、星座控、選擇恐懼症……沾染上了這些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病症,被認為就是一種時髦。
  • 獨家:刷爆你微信群的京東東小店是怎麼做到的?
    - 從社群維度看,一般用戶的微信群超過 200 人時,社群開始創收,但之後轉化率會慢慢下降。能長期持續的微信群,必須要足夠的情感聯繫。你有多少次被好友邀請到京東的購物微信群中去?現在,一共有 800 多萬用戶(店長)每天幫助東小店在微信群中推薦優惠的商品。從 2019 年起步的這個玩法,在那段時間不僅刷爆了我們的微信。
  • 人均刷社交媒體近2小時,時間都去哪兒了
    近日有報告顯示,網絡社交媒體在中國的滲透率已高達97%,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天在手機上花費近4個小時,其中在網絡社交媒體上花費2.3個小時以上。 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無非有兩種。在壓力徒增的社會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意味著我們少了很多機會去專心做除工作,生活以外的事情,靜下心來讀書成了一種奢望;此外,手機的普及,網絡的便利,時間的碎片化,造就了社交媒體的盛行,當聊天工具和各種短視頻的井噴,進一步壓榨了我們的時間,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人的社交。因此,低下頭來刷手機,網絡交友,刷視頻,成為了生活壓力下的一種排遣。
  • 一周不看任何社交網絡,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 春節打敗無聊
    微博和豆瓣的時間線都經過精心打理,按照內容領域和更新頻率分成不同的組,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碎片時間刷來看。但是我也知道習慣性的刷社交網絡並不是一件好事,同事也總是建議我,如果信息總是從社交網絡來,一定是有哪裡出了問題。
  • 這些刷爆朋友圈的教師故事告訴你我:教師的青春,無關年齡
    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些刷爆朋友圈的教師故事向我們詮釋著什麼是青春青春是經歷灰頭土臉和跌跌撞撞後依然對前方目標的篤信青春是穿過荊棘仍不會停下腳步的堅韌青春是心中像火一樣燃燒、從未熄滅的鬥志青春是迎著一切向前衝不回頭、不認輸的勇氣無論身處什麼時代
  • 年輕人的社交,在微信表情裡
    熱門的二次元原創IP,也基本都擁有自己的表情包,無論是流氓兔、阿狸,還是羅小黑和長草糰子。原本屬於Z世代的各類亞文化,也由此佔據了社交的主流,並從中產生了商業經濟價值。在本期小酒館中,我們和幾位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表情」故事。這其中,有「社恐」人士靠和朋友日常開啟鬥圖模式交流感情;有人成為了喜愛的表情包IP的粉絲,為它付費、給它作圖,甚至舉辦生日會。
  • 社交的天性,看到小紅點就不能自拔,解密為什麼我們要刷朋友圈?
    有趣的是,絕大多數情況下,獲得別人認可並不會給我們帶來看得見的收益,甚至有時還會造成損失——拿我自己舉例,在撰寫知乎回答的時,明明手頭還有重要且能夠獲取明確收益的工作等著我,但我就是抑制不住答題的衝動,去耗費大量精力查閱文獻,進行知識分享。但其實,除了答案獲得贊同讓我自己覺得很愉悅以外,並不會帶來什麼明確的收益。這其實就是個「非理性行為」。
  • 社交推薦能給微信減負嗎?
    看起來愈發臃腫的微信,成為了移動網際網路最大的數據孤島。這似乎又回歸了那個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宿命故事,人們在微信中也仿佛越來越沒有了自由,微信還有潛力嗎?1、社交的終局要理解微信的一切,必須回到它基本的社交功能去理解。
  • 最近有一篇文章,刷爆了美國社群媒體
    冬日裡,一篇溫暖的文章,刷爆了美國的社群媒體。
  • 年輕人的社交,都在微信表情裡
    熱門的二次元原創IP,也基本都擁有自己的表情包,無論是流氓兔、阿狸,還是羅小黑和長草糰子。原本屬於Z世代的各類亞文化,也由此佔據了社交的主流,並從中產生了商業經濟價值。在本期小酒館中,我們和幾位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表情」故事。這其中,有「社恐」人士靠和朋友日常開啟鬥圖模式交流感情;有人成為了喜愛的表情包IP的粉絲,為它付費、給它作圖,甚至舉辦生日會。
  • 田中良和:專注於打造移動社交網絡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GREE.Inc.是日本著名的社交網絡服務公司,在日本年輕人中享有很高的人氣,其在全球擁有上億用戶。田中良和(Yoshikazu Tanaka)是該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2010年,33歲的他被評為35歲以下「亞洲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
  • 理解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得從 StaaS 和社交資本開始
    )來幫助我們理解社交網絡是如何迭代和輪迴的。但我想將其擴展到第三個維度:社交資本(Social Capital)。不過在本文中,我們優先分析其中的兩個,實際效用(Utility)和社交資本(Social Capital),因為娛樂性過於複雜,需要另外解釋。所以就變成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清晰感知到社交網絡的實際效用。
  • 年輕人社交的靈魂,藏在微信表情裡
    熱門的二次元原創IP,也基本都擁有自己的表情包,無論是流氓兔、阿狸,還是羅小黑和長草糰子。原本屬於Z世代的各類亞文化,也由此佔據了社交的主流,並從中產生了商業經濟價值。在本期小酒館中,我們和幾位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表情」故事。這其中,有「社恐」人士靠和朋友日常開啟鬥圖模式交流感情;有人成為了喜愛的表情包IP的粉絲,為它付費、給它作圖,甚至舉辦生日會。
  • 精確社交網絡被指成耍流氓工具:LBS淪為幫兇
    混搭的微信、小圈子的Path、情侶專用的Pair、只愛陌生人的陌陌……  社交網絡越來越細緻、精準、目的明確,我們稱之為精確社交  近日Facebook上市,號稱活躍用戶高達9億,讓人不得不直視社交網絡的急速進化。
  • 社交溫度:社交軟體上匹配到自己最討厭的人,展開一段溫馨的故事
    《社交溫度》是由長佩文學作者卡比丘所寫,講述冷漠不善交際宋遠旬和被同學孤立交換生方昭暮在交友軟體上認識成了很好的朋友,但在現實裡兩人卻是相看兩生厭,在網絡中兩人由陌生到熟悉,彼此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慢慢的讓身在異鄉的兩人感受到彼此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