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告顯示,網絡社交媒體在中國的滲透率已高達97%,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天在手機上花費近4個小時,其中在網絡社交媒體上花費2.3個小時以上。
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無非有兩種。一可以滿足人們社會聯繫的要求;二可以滿足人們對於媒體的娛樂消遣功能。在壓力徒增的社會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意味著我們少了很多機會去專心做除工作,生活以外的事情,靜下心來讀書成了一種奢望;此外,手機的普及,網絡的便利,時間的碎片化,造就了社交媒體的盛行,當聊天工具和各種短視頻的井噴,進一步壓榨了我們的時間,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人的社交。因此,低下頭來刷手機,網絡交友,刷視頻,成為了生活壓力下的一種排遣。
當代人對社會媒體的依賴程度取決於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畢竟人們使用社交媒體大多是為了娛樂放鬆,因此很容易沉迷,具體表現為無節制的在社交媒體上瀏覽,並沒有特定目的,花費大量時間影響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如果控制好程度,利大於弊;如果被社交媒體控制和裹挾,弊大於利。
使用社交媒體不要沉迷還是有不少的利的。因為現在的時間都是比較碎片化,讓一個人老老實實花幾個小時看書挺難的,也很難看下去,但是社交媒體的扁平化,時效性讓我們可以花更少的時間了解更多的全球時事,而這些短平快的時訊也能讓我們快速學學習更多的知識,這是社交媒體帶來的好處.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導致人更容易分心和注意力不集中。能沉下來心學習和工作,甚至不浮躁的生活都是一種奢侈。當消遣時間的門檻越低,人們越容易沉迷其中;消遣的花樣越多,沉迷的時間越長。大數據時代下的網際網路,意味著我們局限於特定的機器推薦,能夠展示到手機界面的,永遠是基於自身的興趣愛好,而算法處心積慮推薦合你口味的內容,內容創作者拼命地製造「短平快」的社交媒體內容。當內容創作者們一直夢寐以求的點擊量和用戶粘性,終於量產產生質變,普通用戶就更加無從抵抗了。當我某一天刷著抖音,看著微博,聊著微信,抬頭時已是三五個小時後。我意識到,如果我願意,我可以永遠刷下去,就像一臺人肉做的,帶眼球的上劃機器人。
科技發展是浪潮,我們需要使用科技,而不是科技使用我們。我們可以透過社交媒體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但在使用這些社交媒體時,保持自製,設定好時間限制,並保持強烈的自我意識更加顯得彌足珍貴。放下手機,真實的周圍往往比網際網路世界要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