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聊天時千萬別只發文字。
文 |朱曉宇 侯燕婷 杜曉玲 林木
郭一夢 馮曉亭 楊潔
來源 |燃財經(ID:chaintruth)
現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什麼必不可少?回答可能是:手機、充電器、WiFi信號,以及表情包。
所以,當微信又上線新表情時,迅速佔據了當日的熱搜,並刷屏了朋友圈。更遑論,這一次更新的表情還都充滿了「靈性」。
圖 / 微博 燃財經截圖
11月18日晚,微信官方微博發文,宣布更新了6個微信新表情。從「五阿哥」專屬的「讓我看看」,到仿佛擁有靈魂的「裂開」,這批表情激活了一批網友的新靈感。更有人認為,這6個表情,幾乎可以完美詮釋新一代「打工人」們的一天,一時間,段子層出不窮。
微信表情增加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其中隱藏的潛臺詞是,在線社交的話語體系,已經完全偏向了「Z世代」們。他們所偏好的聊天表情以及表情包,已經成為所有網民在社交溝通時的必備品,以及新的文化載體。
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叫做「聊天時千萬別只發文字」。點擊進去,裡面全是網友的「社死」現場。當不帶表情的文字出現在手機社交APP的聊天框裡時,幾乎等同於宣讀一個人在社交上的死亡通知書。這樣的對話基本意味著,聊天的雙方之間感情等同於無,對話也通常堅持不了幾個回合。
比對話時沒有表情更可怕的,則是雙方對表情的「理解」各不相同。大多數年輕人,相信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被上司發來的「微笑」驚到毛骨悚然,以及面對父母長輩的「再見」表情無言以對。當然,更尷尬的是,你敲完一大串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發過去「狗頭」,結果收到了對方更加嚴肅認真的回答。
表情和表情包,無形中形成了新的社交「潛規則」。它既是在線社交的門檻,也是劃分出不同社交群體的天然界線。當一個人上網聊天時,只有認可了對某些表情含義的詮釋之後,才能跨過這道隱形的鴻溝,獲得某一群體的身份認同。
今年1月,騰訊發布了2019年微信數據報告,報告披露了網友們最常使用的表情數據,其中「捂臉」(facepalm)成為去年網友們最為喜愛的表情,其次是呲牙(grin)、捂嘴笑(chuckle)、強(thumb-up)和玫瑰(rose)。而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使用人群來說,00後最愛「捂臉」,90後偏愛「笑哭」,80後最愛用的是「呲牙」,70後鍾愛的是「捂嘴笑」。
不久前,某地「骨幹教師培訓」的一份「討好」學生的課件在網上流傳開來。在這份培訓文檔中,圖文並茂地講述了表情和圖片使用的「雷區」。諸如在老師們看來,「微笑」的表情表示鼓勵,但在學生看來,就是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尬笑。「再見」的表情,則是「沒法跟你聊了」。聊天時的語言,也同樣如此,兩個字的「哈哈」是「滾」,三個字的「哈哈哈」是「無聊」,只有五個「哈」字以上,才表示開心。
表情,經歷了從ASCII符號、顏文字、emoji表情、魔法表情、動態表情的演變過程,到現在,表情包大行其道。這是用語言無法詮釋的「傳神」交流,它充滿視覺的衝擊性,越來越圖文兼具、聲情並茂。
各種表情包中,流行的形象也是五花八門,更新迅速。當年隨著帝吧出徵火遍Facebook的黃子韜,還珠格格裡一臉正直的爾康,都曾佔據了年輕人手機的聊天框。之後,各種文娛影視IP總是伴隨著各種主演表情包的推出。熱門的二次元原創IP,也基本都擁有自己的表情包,無論是流氓兔、阿狸,還是羅小黑和長草糰子。原本屬於Z世代的各類亞文化,也由此佔據了社交的主流,並從中產生了商業經濟價值。
在本期小酒館中,我們和幾位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表情」故事。這其中,有「社恐」人士靠和朋友日常開啟鬥圖模式交流感情;有人成為了喜愛的表情包IP的粉絲,為它付費、給它作圖,甚至舉辦生日會。
而精準地使用和理解表情,也正成為新社交時代的必修課,不分年齡和職業。
「表情包」也有生日派對
毛毛 | 24歲 新媒體運營
給「表情包」舉辦生日派對,聽起來是不是很離譜?
我就參加過這種派對,而且場面超乎想像的熱鬧:當天有幾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粉絲齊聚北京,大家拿著各種應援手幅和表情包合影,為表情包吹蠟燭、唱生日歌、吃蛋糕,還為表情包手寫了心願卡片,場面堪比一場娛樂明星粉絲見面會。
這個表情包IP叫做「長草顏糰子」,你一定見過它:一個白色圓腦袋軟萌的簡筆畫小糰子,頭上帶著一棵草,臉上掛著各種可愛的顏文字表情。2015年,微信第一次上線表情開發平臺,在微信的助力下,「長草顏糰子」迅速成了「國民爆款」表情包,攻佔了大家的聊天界面。
我第一次見到這個軟萌小糰子,就被它圈粉了。「長草顏糰子」每上架一套表情包,我都會迅速下載。
也許有的人理解不了,一個成年人為什麼會把情感寄托在一個活在2D世界的虛擬形象身上,但在我心裡,它就是一個鮮活的小生命,有性格,有想法,開心了會笑,難過了也會哭。在長草顏糰子的世界觀裡,每個糰子都代表著一個夢想,如果夢想破滅了,就代表一個糰子消失了,在許多粉絲的眼裡,守護糰子就是守護夢想。
我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不擅表達的人,和朋友聊天時,我都會用「長草顏糰子」的表情包來表達一些難以直言的情緒。說到底,我之所以這麼喜歡一個表情包,是因為「長草顏糰子」能夠幫助我在網絡上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它就是活在網絡世界裡的我。
「長草顏糰子」很爭氣,擁有了一大批像我一樣的忠實粉絲,現在的「長草顏糰子」已經不僅局限於表情包了,它正在成為國內漫畫形象IP化的代表,不僅和周大福、光明牛奶等品牌合作「帶貨」,還出了一系列的周邊產品,並開過自己的展覽。
在三裡屯,有一個以「長草顏糰子」為主打的夾娃娃店,每次去逛街,我都要去店裡「抓糰子」,現在已經陸續抓了十幾個各式各樣的長草顏糰子,為了給它們安家,我還特地買了一個大書架。
我希望「長草顏糰子」繼續努力,成為中國的Hello Kitty、熊本熊和Line Friends。
為了「乖巧寶寶」,打賞二話不說
SEVEN | 26歲 新媒體編輯
大概是兩年前,我跟妹妹聊天時,她發了一個乖巧寶寶「嗯嗯」的表情包,我瞬間就感受到了一種「被擊中」的感覺。從此,我愛上了乖巧寶寶系列表情包。
這種感情說是「愛」完全不為過。我下載了乖巧寶寶所有表情包,並且關注了作者的微博帳號,還有乖巧寶寶的微博超話。我開始追作者的更新,並每天在超話籤到。
在跟朋友聊天時,我會尋找一切機會發乖巧寶寶的表情包。因為發得多,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歡它。我在的一個影迷群裡,一個群友有一天突然私聊我,發了一堆乖巧寶寶後問我:「加入粉絲群嗎?」
於是,我加入了乖巧寶寶的官方粉絲群,他們有近10個群,每個群都達到了500人滿員上限。粉絲們由於等不及作者更新,還會進行「飯制」,也就是自己對乖巧寶寶表情包進行修改和創新。我也加入了其中,而我自己做的表情,也有其他人出於喜愛拿去使用,相當於我也擁有了自己的「粉絲」。慢慢地,我的自定義表情包庫裡也充滿了乖巧寶寶。為了乖巧寶寶,我只能把其他表情包都刪掉。
群友們圍繞著乖巧寶寶,用各種形式互相支持。在群裡,我還認識了一個來自澳門的粉絲,經常組織乖巧寶寶粉絲的線下聚會;有群友去澳門時,他有時間也會接待。我去澳門的時候,他也給了我關於自定義表情的很多建議。
受訪者自製的乖巧寶寶頭像來源 / 受訪者提供
隨著乖巧寶寶IP越來越火,它的表情包開始收費,每套表情包收費1元。即使它開啟了付費模式,每次出新表情包,我依然會毫不猶豫購買。甚至購買了付費表情包之後,我還繼續給它的每個表情包打賞,1-10元不等。當我看到自己的頭像出現在打賞列表裡,就會覺得特別開心。
我真的越來越喜歡乖巧寶寶。在我成為粉絲時,作者還沒有籤約公司,也沒有製作周邊,我只能去不知名的淘寶店裡「定製」乖巧寶寶T恤。這種衣服儘管廉價,質量也不好,但我仍然非常喜歡。
我去搜索了作者的故事,當時聽說他的工作室就在廣州TIT創意園,我特意跑去過這個工作室的辦公區,心裡想著,萬一我能和作者來個「偶遇」呢。後來聽說有位記者朋友採訪過他,我甚至特地去找了這位記者,打聽作者的具體情況。
作者超能根據《隱秘的角落》製作的表情圖
在生活中,我會將乖巧寶寶不遺餘力地推廣給自己身邊的朋友和同事。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想買新出的乖巧寶寶表情包,但她的蘋果ID沒有綁定銀行卡,所以沒辦法買,我還轉給了她微信紅包,支持她去買表情包。因為我的關係,她們也都開始喜歡上的乖巧寶寶,這是我最開心的事。
說真的,如果哪一天微信聊天時不能再用乖巧寶寶表情包了,我會覺得生活簡直就失去了樂趣。
我的社交短板,靠「鬥圖」補齊
李夢瑤 | 27歲 程式設計師
我的性格比較內向,甚至有點社交阻礙。我不愛說話,也不怎麼會說話,一和別人說話我就犯怵,老是說錯話,我也覺得自己說話總沒有什麼邏輯。
我羨慕那些能夠侃侃而談的人,但我自己怎麼也說不出來。哪怕在社交軟體上和人聊天,也不知道該敲些什麼字才好。用微信表情,也得加上文字才行啊。
在我通過微信加了一個愛用表情包的朋友後,突然感覺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和他交流的時候,他不怎麼說話,但是總發很多搞笑的表情包過來,很快我們就熟絡了起來。
我突然意識到,表情包可以迅速拉近距離。此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收藏很多表情包。如果和人聊天時卡殼,沒什麼話題,或者感覺尷尬的時候,就會一直用表情包代替自己想說的話。有趣的是,對方時常也都會回應。聊著聊著,我就認識了很多「鬥圖好兄弟」。
現在,鬥圖已經成為了我最喜歡的社交方式。我加的所有聊天群裡,都活躍著我的諸多表情包。
我的微信上,很快就存滿了300個表情包,也經常找人鬥圖。在專門的鬥圖群裡待上一兩個星期,我就能更新一遍自己的表情包圖庫。
但後來我也突然發現,用鬥圖隱藏社交和說話的短板,其實是一種鴕鳥心態。也許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鬥圖是拉近距離的方式,相反有時候鬥圖是因為他們也在敷衍,不想和你聊天。「鬥圖好兄弟沒有感情」這個形容是真的。當一個人開始給你甩表情包的時候,可能也是他想終止聊天的信號。
表情包已滿 來源 / 受訪者供圖
慢慢地,我也不再那麼熱衷於跟每個聊天的人鬥圖,開始有意識地能說話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去用表情包來隱藏自己的尷尬。
鬥圖可以調節氣氛,但是不應該成為掩蓋社交短板的方式。現在,我依舊喜歡收藏表情包,但是只是會偶爾發有趣的圖調節氣氛,而不是熱衷成為「鬥圖好兄弟」了。
「家族專用」表情包
取代了「60秒語音
奶酪 | 23歲 新媒體運營
「合家親」發來一條消息:「早晨好,今天是2020年11月21日,星期六,農曆十月初七........」
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工作群的消息,而是家族群裡的天氣預報,同時還要搭配上一個中老年人群專屬的「早上好」表情包。
從來都是靠「60秒語音」佔據家族群的長輩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學會使用表情包了,甚至比我收藏的表情還要多。
我離開家鄉到北京工作已經一年了,但家族群裡每天的消息從沒斷過。最初不會使用表情包的長輩們,每天在群裡分享著他們的生活。這倒是能讓我們這些晚輩們在應對工作的同時也不用擔心他們,但是由於不能及時回復群裡滿屏的消息,一開始我只能應付地發個表情包。可是我卻忽略了,長輩們並不能通過這一個沒有過多文字的圖片,來看出我想表達什麼。
「最近北京冷了,你缺不缺衣服,有好好吃飯嗎?今天一直在你姥姥家......」長輩們發來了幾條將近60秒的語音,我卻只回復了幾個字:「好的,你們放心,我能照顧好自己。」其實這段語音我只聽到了一半,並不太清楚後面到底說了些什麼。
「他們只是關心你而已,不要不耐煩。」我對自己說。漸漸地,我開始尋找和製作能讓他們看懂的表情包,主動發在群裡。對於微信裡只有自帶表情的他們來說,這很新鮮。我用視頻的方式教給他們如何保存,後來他們也會自己分享表情包,還學會@我,「你看,我又有新的表情了,好不好看?」
漸漸地,我們的家族群裡,形成了自己的「專用表情包」。數量不算太多,但是對我們的日常溝通而言,足夠用了。遇到合適的,我們也會逐漸再添加。但是現在,我的長輩們習慣了用表情包和我們打招呼、聊天,傳達他們的心情。節省時間,而且,對於他們而言,發表情和尋找新表情,也是一件新鮮的事,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夠和我們更順暢地交流。
很慶幸,這些「專屬於中老年人」的表情包幫助我學會怎麼和家裡人溝通,不是再敷衍的面對長輩的關心。
現在我有時候還會「嘲笑」他們找來的表情:「你看看又跟不上潮流了吧,這都是專屬老年人的GIF。」但雖然嘴上這樣說,我的手機裡還是為他們保存著將近20個專屬於他們的表情。
拯救過我的表情包,也曾讓我陷入尷尬
小豬豬 | 29歲 媒體從業者
我一度認為,微信的社交尺度是個迷,不知道該如何把握,我也在這方面被別人誤解過。
剛畢業的時候我加入一家比較大的媒體公司,我的社交工具就從QQ變成了微信。那個時候我還經常用比較簡潔的文字跟同事們交流,比如剛工作的時候我需要知道公司後臺的具體網址,部門負責人讓我問其中一個同事,我就詢問了對方,「你有咱們公司的後臺連結嗎?方便發我一份嗎?」 「好的,謝謝」,就這樣不加任何表情跟表情包地進行溝通。
雖然對方給了我網址,但是拖拖拉拉好像並不愉快。有一天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她就對我說:「感覺別人給你幫忙,好像很應該似的。」儘管我有點委屈,但是我想,可能是我的表達方式出了問題。
雖然微信連接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腦海裡的語氣也是客氣的,但是僅僅通過一串生冷的文字表達出的意思,到了微信另一端或許已經變了味。
於是從此以後我跟別人交流開始嘗試語氣詞、表情符號和表情包。特別是用了表情包,溝通下來果然效果比較好,不但交流順暢了很多,也加強了跟朋友之間的關係,因此我的微信裡也存了很多我喜歡的表情包。
不過,表情包雖好,也不是對誰都適用,尤其是對我媽不適用。因為習慣了跟朋友用表情包聊天和鬥圖,在跟我媽聊天的時候也避免不了如此,但我媽就認為說話就該說「人話」,不要用表情包。有一次她就反問我,「你不覺得用表情包聊天,顯得不誠懇嗎?」
為了適應她的習慣,每次想給她發表情包的時候我都忍住了。我媽也提醒了我,不是所有人都愛表情包。通過這件事,我也在衡量跟長輩聊天過程中該不該用表情包、用什麼表情包,以及用多少比較妥當。
一位媒體前輩就提過表情包用錯場合對他造成的困擾,特別是以女性為主的甲方公關,給他發送「擁抱」、「親吻」的表情包,讓他這位已婚男士感覺非常不適,更不知道對這種表情包做出何種回復。
表情包的出現,加強了微信好友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得生硬的文字變得有趣和諧許多,但是隨著朋友圈的好友越來越多,圈子結構越來越複雜,社交的尺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個時候,使用合適的表情包也顯得尤為重要。
猜表情是道「送命題」
李達 | 28歲 新媒體運營
工作中最怕什麼?領導發給你一個表情。
真的。這個問題的可怕程度,堪比男生最恐懼的「老媽和女友掉進水裡先救哪一個」。
這是領導突然想起來了問問你什麼時候能完成,還是他在指責你進度太慢?越想越可怕,可怕到讓人想發一個「害怕」的表情包給他的程度。
當然很大的可能,就是他想表示對你的親切。我和家族群裡一位40多歲的高管級別的親戚請教過,他表示「微笑」和「呵呵」是他最喜歡的表情,平易近人,他最喜歡和年輕人發了。說完還給我發了一個「調皮」。
當時我在心裡對他呵呵了一下。
而最讓人不知所措的,還是在公司群裡聊天的時候,不知道該發什麼表情。尤其是我們公司,業務線比較複雜,既有做2B業務的研發團隊,也有我們這樣跳脫的新媒體團隊。有數百人的公司大群,也有各類小群,有同事在裡邊發言,確實很難一時間反應過來該回復些什麼。因為負責行政的同事告訴過我們:「收到」太過冷冰冰了,而我們平時私下聊天裡亂飛的表情包,又太過花哨,尤其是那個熊貓頭的表情,太不正經了。
這個難題,最後是被公司自製的表情包解決了。公司新產品推出時,設計了一個動漫形象作為logo。在老闆的一聲令下後,設計同事製作了一整套該形象IP為主的表情包,「加油」、「謝謝老闆」、「真棒」、「保證完成任務」之類的,不一而足,還貼心地有銷售版和研發版等。
公司行政同事印了一套IP檯曆給我們一人發了一本,並告訴我們,這是為了提升我們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和互動感。大家在聊天時儘量使用這個表情包。對外也最好用,因為這表示我們的企業品牌,會加強用戶對我們的認同感。每個入職的新同事,也都會領到一個帶著這個IP的桌面和下載到表情包。
這真是太好了。從此以後,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領導和同事發過來的表情包,我們互相不能理解的問題了。我還遇到過更加接地氣的公司,鼓勵我們用老闆的頭像做成表情包,比如「給你點讚」之類的,讓員工使用。但不能否認,這確實是個提升企業認同感的辦法。
尤其是當工作群裡逢年過節發了紅包之後,一口氣滑下來幾十個整齊劃一的「謝謝」表情包,震撼之餘,還真的有些感動。
聊天沒有表情包,我寧可閉麥
馬文靜 | 23歲 學生
一圖勝千言,我的社交離不開表情包。
「文靜、內向、不愛說話」是我給大家留的印象。從讀書起我就一直是班裡的「隱形人」,印象最深是有次大一時候組織去燒烤,數人頭拼車回學校我都能被漏掉,因為沒有同學記得我也來參加了活動。
本科畢業後,我選擇了繼續讀研。原因也並不全是我還想在深造,還有部分原因是我不願逃離象牙塔。其實我也不想成為一座孤島,可是社交給我壓力很大,與陌生人交流我就會手心冒汗,不知該怎麼回話,可能我就是網上所說的「社恐」本人了。
「人前獨自美麗,網上八面玲瓏。」這是朋友對我的評價。
與人面對面談話我會犯怵,可是網上衝浪就不見得了。微信裡可添加的300個表情包,我早就添加滿位了,不僅如此,我還會將當下火熱的表情包保存至相冊或轉發至我的「文件傳輸助手」。大量的表情包就是我的「裝備」,以備不時之需。
讀研後,社交比大學時更廣泛了。還沒開學的時候,導師便將我拉入了同門群裡;寒暄之後,同門便將我拉入了各種沒有導師的大群小群裡。加的群太多了,為了避免冷場,我就會在「裝備庫」裡翻找合適的表情包。
用表情包「破冰」這招屢試不爽,因為一個表情包,比文字更能生動形象地傳遞我想要表達的情感,比起「大家好」這冷冰冰的三個字,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文字溝通中的情感局限。
或許是表情包給同門帶來的假象,他們都覺得我個性「活潑開朗」。開學第一次線下聚會的時候,他們都會上前和我主動聊天,可是我並沒有他們所認為那麼熱情,僅是微笑點頭做以回應,隨即又在群裡連發幾個表情包帶動了聊天氣氛。
上周我去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出發前,導師告訴我們可以和在場的研究生交朋友,也可以找會場上自己感興趣的poster作者聊天。甚至還打趣道:「你們還沒脫單的小朋友在會上看到有中意的也可以告訴我,我不介意給你們牽個線。」
參加會議之前我也想過可以嘗試突破下自己,會上都是同一行業的研究人員,多交流對我日後的研究也有益處。可是到會場之後看到那麼多人,我的小心臟不自覺砰砰砰打起鼓。
看著同門們在休息時候輕車熟路與同行或各位教授談笑風生,其實我內心十分羨慕,很想加入到他們交談中。可事實上我一直坐在角落位置,連茶歇的小蛋糕也不敢吃,更別提主動與人發起對話。
線上衝浪運動員,線下社交隱形人。有時候想想我也覺得自己挺可笑的,沒了表情包「助威」,連天都不會聊了。
*文中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毛毛、SEVEN、李夢瑤、奶酪、小豬豬、李達、馬文靜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