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山寨」、「雷人」、「潛規則」這些現代詞彙曾在幾年前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一樣,英語也在不斷收納新造詞彙來完善自身系統。
據界面新聞10日報導,最近,英語詞典裡的最權威的Merriam-Webster(在中國常被稱作韋氏詞典)宣布,他們在詞典裡新增了1000多個常用詞彙。這些詞彙裡有的誕生於現代網絡、並逐漸作為常用詞流行下去——而它們也代表了一個時間段的年輕人文化。
Face-palm
新增詞彙中最受關注的有近幾年的網絡熱詞Face-palm:以手掩面,來表達尷尬、驚愕或者惱怒的情緒。可以解讀為「沒眼看」,或者是「悔不當初」;解釋起來很長,不過其實用一個Emoji表情就能完美呈現——事實上,微信新增的這個哭笑不得的掩面表情,在英文系統中就被叫做Face-palm。(下圖左二)
這個詞被收錄得益於表情包的流行。現代人的情緒微妙又複雜,幾句話很難說清,於是年輕人乾脆丟出一個省事的Emoji表情,讓對方自行解讀。網絡中有許多圖片代表著Face-Palm,同一個動作表達了許多不同的情緒:
Side-eye
另一個來源於表情包的詞語是Side-eye。Merriam-Webster解釋為:用斜瞥或斜眼凝視表達輕蔑、懷疑、不贊同或者好奇(一個微妙地介於翻白眼和斜眼看之間的表情)。
這個詞最早在1797年就出現了,不過真正被納入英文官方字典卻是在220年後。下圖也許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
Colang
一些應用範圍較窄的小眾詞彙也被寫進了詞典。
Colang就是其中之一,指的是人造語言。這個詞其實是Constructed Language的縮寫,用來泛指那些並不屬於任何一國語言、而是被人為創造的特定語言。
比如科幻迷們都聽說過的、《星際迷航》中的瓦肯語——儘管這是來自影視作品、完全架空的瓦肯語,卻因為《星際迷航》的巨大影響力成為科幻迷心中的正式語言,網絡中甚至有許多瓦肯語教學和瓦肯語研究學。
個舉手禮代表了瓦肯語中的「生生不息,繁榮昌盛(Live long and prosper)」
除此之外Colang還包含小精靈語(Elvish Language)、兒童黑話(Pig Latin,起源於二戰時期)等等。在年輕人的亞文化圈子中,會說Colang逐漸變成一件很酷的事。
Binge-watch
科技和網絡不但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語言使用習慣。就像社交媒體「微博」也在2012年被寫入《現代漢語詞典》一樣,Merriam-Webster中也納入了許多與科技發展相關的詞彙。
比如Binge-watch,指沉浸在電視節目中無法自拔、一天看完一整季的行為。這在國內也完全適用,假如你的朋友告訴你,春節期間在家看了三天三夜的電視劇、連續刷完了76集的《甄嬛傳》——這就是Binge-watch。
這個詞與網際網路電視的迅速發展緊密相關。在美國,Netflix等付費網絡電視平臺的誕生大大衝擊了公共電視和有線電視臺。人們不再需要每周固定時間守在電視前等更新,而是可以在完結後一口氣在Netflix看完整部。Binge-watch折射了人們電視習慣的改變。
↑刷完一整部韓劇後的你
Photobomb
Photobomb則折射了社交媒體對傳播的影響。這個詞指的是在別人拍照的時候突然跳進鏡頭惡作劇,也可以理解為「主動搶戲」。
流行起來最初只是個偶然——2013年歐巴馬的就任儀式上,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出現在了一張本該歌手Kelly Clarkson是主角的照片裡,不知是惡意賣萌還是不小心被抓拍。這張照片深受人們喜愛,在社交媒體被改成表情包瘋傳。
樂此不疲發揚Photobomb精神的還有調皮的美國演員Jennifer Lawrence。紅毯上,在明星們一本正經地接受採訪時,大表姐總在他們身後做鬼臉。比如對背後一無所知的Taylor Swift:
還有同樣對背後一無所知的Elizabeth Banks:
明星們身體力行的惡作劇讓網友們都愛上了這件事——因此photobomb開始在社交媒體大範圍流行。
Ghost
同樣受社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影響的詞彙還有Ghost。這個詞原意是鬼魂,但如今它卻多了另一層意思——指代切斷與某人的所有聯繫:手機、社交媒體、電話等等,或者說是某種程度的冷暴力。
在這個手機關機就可以徹底消失的現代世界,人們的聯繫變得緊密卻也更脆弱,因而ghost如今也被指代為在數碼世界裡的徹底消失。
這些詞彙的更新折射了語言與人類社會的變遷。語言的工具化功能決定了它不僅能作為溝通途徑,也能根據溝通自我調節和更新。「一些本不存在的詞彙用的頻率高了、場景也多了以後」,Merriam-Webster的詞典主編Peter Sokolowski說,「他們就應該被更多讀者所了解、並存在於詞典中。」
(作者 劉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