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齊靜
在網絡社交過程中,不少人正面臨著一種難以言表的尷尬境遇——雖然對方發到手機上的每個字都認識,但放在一起卻怎麼都搞不明白。「中二」「新番」「祖安人」……大批網絡流行語就像過濾器,把一些人擋在了網絡社交之外。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他們四處尋找答案,網絡流行語出現「科普熱」,越來越多專注於網絡流行語收錄與解釋的「科普手冊」得以發展。「雖然某些用語只流行於特定圈子,但隨著網絡社交的廣泛開展,大家還是會受到網絡流行語影響,並嘗試了解這些流行語背後的文化內涵。」網絡流行語詞典APP「小雞詞典」創始人黃宇帆說。
網絡流行語詞典成為必備品
通過去年B站跨年晚會「二零一九最美的夜」,在濟南某廣告傳媒公司工作的「85後」呂瑩開始認識並常駐B站。「當初抱著積累素材的想法註冊了B站帳號,沒想到卻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呂瑩笑言,看著彈幕上飛過的「前方高能」「我方了」「賽高」等詞語,自己經常處於「一臉懵」狀態,所以趕緊上網搜索這些語句的意思。
實際上,不只是「剛入門」的呂瑩,不少B站資深用戶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我在B站最常看的是生活區和音樂區,有時看到彈幕上出現沒見過的新詞彙,也會在上網查一查。比如最近很火的『奧利給』,就是從B站鬼畜區興起並逐漸傳到其他分區的。」入住B站六年多的大三學生李曉雨告訴記者,網絡流行語的更迭速度極快,即使長時間浸潤在網絡環境中,也很難對所有網絡流行語了如指掌。
「2017年我們開始做『小雞詞典』,就是因為發現有很多網友在微博、知乎上問一個流行語的意思,說明大家在進行網絡社交時遇到了『圈層壁壘』問題。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種新文化層出不窮。大家以興趣愛好聚成圈子,某些特定語言成為『接頭暗號』。」黃宇帆說,對人們來說,最困難的不再是獲取信息,而是理解信息。正因如此,「小雞詞典」誕生之初就定位於解釋圈層文化,希望通過對網絡流行語的收錄與解釋,為各個圈子提供一個認識彼此的窗口。
李曉雨對此也深有感觸。「無論是在B站還是微博,大家幾乎都在以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情況來判斷彼此身份。知道『佛系』『生肉』『中二』的人,一般是日本動漫愛好者;說出『蒸煮』『站姐』『走花路』的人,一般是飯圈男孩或女孩;而喜歡說唱音樂的人,才會知道『skr』『freestyle』……」李曉雨認為,如果想儘快了解或融入某個圈子,懂得與其有關的網絡流行語至關重要,對流行語「一問三不知」,意味著大家不是同類,繼續溝通的可能性會變小。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網絡用語都會成為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是語言系統對現實社會迅速、直接的反映,是反映社會文化的符號,只有當某一言語折射出人們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共同境遇,或蘊含著具有高度認同感的情感態度,才可能被大眾較為廣泛地使用。」除了網絡流行語的「圈層化」特點,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前瑞還提到了網絡流行語背後的文化心態。
陳前瑞舉例,「996」作為一種工作制度(早上9時上班,晚上9時下班,每星期工作6天),源自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員工對繁重工作壓力的吐槽,其中涉及企業用人倫理、勞動者合法權益等問題。「996」這一詞語的流行,則反映了在社會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工作與休息有更加平衡的認識。
圈層文化迎來「出圈」時代
目前,「小雞詞典」已經有了三萬多個詞條,大多是網際網路上流行的「頂部」高頻詞彙。2019年10月的時候,這個數字還是兩萬多,而《新華詞典》收錄的詞條也不超過五萬個。詞條數量擴張的背後,是「小雞詞典」越來越多的用戶圈子及日均20萬的活躍用戶。
「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小雞詞典』,說明大家想知道網絡流行語背後的文化內涵,有了解不同圈層文化的需求,即使這種需求僅僅是出於好奇心。」黃宇帆認為,網際網路的開放性為不同的圈層文化提供了平等而廣闊的展示空間,許多人願意圍觀來自不同圈層人們的經歷體驗,也願意在網絡社交過程中跟上大多數人的步伐。網絡流行語在不同圈層之間的傳播,預示著圈層文化正迎來「出圈」時代。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辦公軟體「釘釘」因鬼畜視頻爆紅網絡,也印證了黃宇帆的判斷。疫情期間,不少中小學生用「釘釘」上網課,這讓他們叫苦不迭,所以把怨氣轉移到「釘釘」上,紛紛到應用市場給「釘釘」打一星。面對「未來的用戶」流失危機,「釘釘」沒有義正詞嚴地作出解釋,而是選擇在B站發布了鬼畜視頻《釘釘本釘,在線求饒》,高呼「少俠饒命」「五星求一次付清」。截至5月20日,這段視頻僅B站播放量達到2517.9萬、轉發量達到81.1萬,更不用提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後續傳播。
「『鬼畜』一詞最早是由日文直譯而來,本意原為佛教用語,現在指的是一種聲畫同步、內容反覆、洗腦魔性的視頻形態。由於其具有幽默風趣的特點,人們喜歡用鬼畜視頻來尋找快樂和緩解壓力。」常住B站鬼畜區的「橋北的芹菜」說,用鬼畜視頻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釘釘」並不是第一個「圈外」創意者。2015年4月,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的鬼畜視頻《Are You OK》被小米官方微博轉發,因其梗戳人而引發全網觀看。
「只要有人在小米官方微博下面留言解釋,就會有更多人懂得『鬼畜』這個詞以及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如果再看上幾個鬼畜視頻,馬上就可以在鬼畜文化圈暢行無阻。」「橋北的芹菜」說,「鬼畜」這一概念開始進入主流文化視野,正是源自小米官方微博的那次「跨界」力推。李曉雨也提到,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的影響力,讓各種圈層文化更容易「出圈」。「『檸檬精』最初出現在電競圈,被用來諷刺那些見不得別人好,說話語氣酸溜溜的人。後來,越來越多人將其搬上微博、微信朋友圈,用來表達對他人外貌或才華的羨慕嫉妒,大家覺得好用又好玩,才逐漸流行起來。」雖然是為追趕潮流才用起「檸檬精」,但李曉雨通過搜索語義也知道了不少電競圈的情況。
網絡流行語亟待引導規範
從2006年開始,教育部、國家語委每年都會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介紹我國語言文字工作開展情況。而在近幾年的報告中,低俗網絡詞語的使用情況引發關注——各類網站評論區低俗詞語使用率達到0.8%,幾乎每100個詞中就有一個低俗詞。接受採訪的幾位青年網民也談到,大家普遍認為書本或電視上呈現的應該是文雅內容,不能口吐髒話或言語粗鄙。而在網際網路平臺上,人人可以發聲且不會暴露真實身份,這導致不少人在表達時更肆無忌憚,各種粗俗用語也隨之而來。
「有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粗口』是幽默、接地氣的表現,但當這些看似時髦的網絡詞彙變形、引申、擴展,甚至從人們口中跳到出版物上,其負面影響就會加大,語言文明的發展必然受到影響。」陳前瑞說,對於無傷大雅的網絡流行語,可以抱著開放心態對待;但對於庸俗暴戾的網絡流行語,有關部門需要做好引導規範。
2012年,「屌絲」一詞突然在中國網絡流行。該詞本來是百度「三巨頭吧」對「李毅吧」球迷的諷刺稱謂,含有貶低之意,卻因蘊含著無奈和自嘲的意味,被許多青年人領受下來,並一路爆紅網絡。隨著自稱「屌絲」的人越來越多,主流社會開始重視並約束這一詞語的使用。2015年6月,在國家網信辦召開的「淨化網絡語言」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提出要遏制「屌絲」「你妹」等網絡語言使用,倡導社會各界在網上正確表達。同年9月,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向「屌絲」一詞發起猛烈攻擊。他認為,為自我矮化而流行起來的「屌絲」用語,表現的是一種拒絕進步和自甘墮落的暮年心態,其廣泛傳播對社會有不良影響。
與此同時,教育部、文化部、國家網信辦等部門也不斷通過各種舉措加強對低俗網絡用語的規範和整治。2016年5月,因在節目中時常使用低俗用語,自媒體Papi醬被廣電總局勒令整改,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內容,符合網絡視聽行業的節目審核通則要求後,才能重新上線。同年12月,國家網信辦出臺《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規定網際網路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對評論、彈幕等直播互動環節的實時管理,並配備相應管理人員。
「在整治低俗網絡語言的議題上,政府應在約束與開放、公權力管控與公民自由表達中保持一種平衡,構建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空間,打造良性生態圈。實際上,政府的監管更多應起到倡導建立網絡禮儀的作用。」陳前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