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社交是人類的天性,這並不容易!

2021-01-09 博哥講社會

前段時間我跟隨老闆去參加了一場學術會議,與之前碩士期間去參會時懵懵懂懂地趕一場又一場感興趣的學術報告不同,這一次我認真貫徹了老闆的囑咐:「來開會就要多認識些人,多交點朋友。說不定就找到了自己在學術上的靈魂伴侶(微笑臉)。」

其實學術上的社交是十分水到渠成的事情,遇到正好做同一個方向的人,無論面對的是大牛還是跟我一樣的普通博士生,上去攀談很容易就能聊到研究興趣點上,此後話題的延伸往往取決於各自研究的進展。這樣的社交是讓人放鬆的,這种放松大概來源於討論問題的專注及互相作為研究者身份的平等。

然而到了午間飯點,這种放松的社交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會方安排的自助餐餐桌是一張張容納8-10人的圓桌。儘管每一張桌子、每一個位置都是可以隨意坐的,大家在取餐後還是或有意或無意地分成了不同的人群坐在一起——最知名的大牛們坐了一張桌子,相熟的普通教師學者及同校一起來參會的學生們各自會湊成一小桌或半桌,剩下落單的老師學生們都稀稀落落地坐在角落,彼此也幾乎沒有攀談。我就是那最後落單的學生之一,我一直饒有興致地邊就餐邊觀察各處三五成群的小團體,儘管也不免有些輕微的失落——意料之中的社會排斥感。

那一瞬間我再次體會到了為什麼很多人除了對研究本身的內在熱情之外,也總是難以滿足於自己取得的進展——總有一張你尚未融入的就餐圓桌等著你在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以後去融入。這也是為什麼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幸福感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大提升地重要原因之一,決定你幸福感的不是你在社會所擁有的絕對地位,而是你在你社交圈中的相對地位。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往往走了歧途,我們不斷地去積累財富、勇攀地位高峰,卻總也容易無力地倒在下一個我們認為的幸福終點前。這一迷思我們人類困惑、爭論了很多年,總結了很多經驗,心理學家也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開發了無數的量表與行為指標,卻並沒有一個直接的證據能告訴我們幸福的關鍵在哪裡。

破解這一迷思地的轉折點是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與功能磁共振(FMRI)技術被成熟地應用到了社會心理學領域。我在知乎曾經寫過一個關於社會排斥感的答案,當一個人的知乎答案長期被低點讚率、高反對率、高圍攻率包圍,他會不會自我反省? - 熊希靈的回答其中引用了Lieberman的經典研究:腦成像的結果表明,社會性疼痛與生理性疼痛對人類來說具有一致的感受,大腦收到社會排斥形成的疼痛感甚至不亞於被人暴揍一頓。

這一研究結果的貢獻自然是巨大的,其進一步統一了我們生理和心理的聯繫,因此文章發表在了學術頂刊Science。Lieberman此後一發不可收拾,針對人類社交行為背後的腦神經機製做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結論始終指向一點:人類跟其他動物最本質的區別不在於人類擁有更高的智商、能夠利用更多的工具,而是人類有更強的社交天賦,我們的大腦時刻都在準備著與社交活動相關的一切,社交比物質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要為這一看似簡單的結論提供足夠的證據支撐是非常困難的事,其不僅需要利用大量精巧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範式以相互補充形成匯聚證據,還必須進行更精巧的設計以與FMRI技術結合來探明背後的神經機制。而最終要將論據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寫成科普,讓不在學術界的普通人也能清楚整個證據鏈環環相扣的邏輯,則需要極豐富的知識儲備與高超的敘事技巧。

Lieberman在他的暢銷書《社交天性》裡全做到了。

《社交天性》一書儘管在趣味性上不如《怪誕行為學》輕快活潑,但在敘事邏輯上更為嚴謹,對每個實驗設計的精妙之處也寫得毫不含糊,較之暢銷書的定位,作為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的入門教材倒或許能為其贏得更高的評價。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嚴肅又親民的心理學科普讀物,值得心理學愛好者以及對社會認知神經方向做研究感興趣的同學一讀。

相關焦點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薦讀
    對人類社交天性的三大驅動力分析,作者的核心貢獻大體就是上面這些內容,所有這些都以充分的科學研究和實驗驗證為基礎,因此,它是可信的;但作為一本集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學術著作,社交天性》一書引人入勝的原因還有三點必須交待:第一,神奇絕妙的實驗設計。
  • 人類社交天性的「三大驅動力」是什麼?答案其實並不意外
    如果我問你,「人類為什麼需要社交?」,你會如何回答呢?可能有人會撓撓頭回答說:「為了排解孤單,繁衍後代,實現社會協作等等的吧。」那人類社交天性的驅動力是什麼呢?美國的社會認知神經學者馬修利伯曼給出的回答是:「三個。連結、心智解讀和協調。
  • 《社交天性》分享人類社交的驅動力
    我們之所以要社交,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生來如此,它原本就是為了深入他人心靈、與他人進行互動而設計的。第一,為什麼說我們的大腦天生愛社交?大腦在停止一切工作的時候,會啟動一個默認網絡,這個默認網絡主要的工作就是思考一切和社交有關係的事情。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堪比丹·布朗的小說
    出自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的權威之作《社交天性》,首次揭露大腦天生愛社交的神經奧秘,讓「影響力教父」西奧迪尼都讚嘆不已。  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們想不通,道不明。比如:  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善於社交,而有的人總是充滿障礙?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社交天性》。 作者馬修·利伯曼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在200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家協會頒發的「傑出科學獎」。1999年,作者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經過對人類的不斷探索寫出此書,給心理學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怎麼用社交天性激發員工熱情?
    今天,我要推薦給你的書,叫做《社交天性》,它有一個副標題「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寫在前面:作者認為,人類的社交天性是由連接、心智解讀和協調三大力量驅動形成的。連接是指人們依賴社會群體而存在,渴望融入社會;心智解讀是指準確理解、把握和預測別人的意圖,從而實現合作;協調是指認識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由此適應社會。
  • 《社交天性》導讀
    「在我讀過的眾多心理科普讀物中,這本書是極為少有的將最前沿的神經科學研究講解得如此通俗易懂的書籍,而且作者的語言風趣幽默、敘事條理清晰、結構扣人心弦,是難得一見的絕佳心理讀物。願你能細細品讀此書,了解人類神奇有趣的「社交天性」。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nbsp&nbsp&nbsp&nbsp這是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解讀人類「社會腦」的權威之作,它告訴我們為什麼在充滿合作與競爭的智慧社會中人們喜愛社交又相互連接,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如何得以發揮,書中處處充滿了令人驚喜的洞見。
  • 社交的天性,看到小紅點就不能自拔,解密為什麼我們要刷朋友圈?
    今天,我想要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認知心理學領域內一本有趣的科普著作《社交天性》。這本書的作者馬修·利伯曼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創始人。這其實就是個「非理性行為」。除此之外,人類還有很多行為是不理性的,但種種不理性行為的背後,其實又有著深刻的進化適應意義。而《社交天性》這本書將會為我們揭示這些非理性行為背後的認知神經基礎,讀完這本書以後,或許你能對人類自身有一個更加接近本質的理解。接下來,我將從三個要點展開,為你詳細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 《人性的弱點》談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
    我對此書的評價心理學類的勵志書有一個共性,就是人物案例特別多,長篇大論,西方人的名字長且辨識度也不高,這讓讀者讀起來容易覺得枯燥,另外這類書沒有什麼邏輯性,上下文聯繫性不高,不管你是有目的或者無目的的拿起來翻翻,都能看得進去。
  • 出軌現象越來越普遍的原因在於,這是人類的天性
    人類的天性 據統計,95%哺乳動物都愛「出軌」。有些動物之間為了爭搶交配權,相互廝殺,最終取得勝利的個體,將會獲得領導權與交配權。 縱觀人類歷史,一夫一妻制僅佔了很短一段時間。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是有權有勢,能夠承擔家庭多人開支的男人,大多都有好幾個老婆,分為正房、二房、三房等。 而皇帝身為一國之主,更是後宮佳麗三千。到了現代,由於國家頒布政策,這才視陳規為陋習,改為一夫一妻制。
  • 為什麼社交是人類社會必須的
    在長期的進化中,人類大腦內部的神經系統「布線」已經為人的「社交天性」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第一,在大腦中,背側前扣帶皮層、喙側前扣帶皮層和前腦島等主要負責接收和感知來自社交連接的信息,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側紋狀體等主要負責對這些感知的能動評價與反饋執行第二,鏡像神經元
  • 把他們統稱為「外賣小哥」,暴露了我們怎樣的社交天性?
    也許,這些職業稱謂形成的關鍵不在於性別,而在於我們的社交天性。撰文丨肖舒妍1為什麼是「外賣小哥」?這是一種社交邊界被打破,或是私人空間被侵犯的不適。心理學研究發現,任何人都需要在自己周圍擁有一個能夠把控的自我空間,與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個社交距離可能是空間上的,可能是行為上的,也可能是信息隱私上的。曾經我們對這種社交距離的需求很小,搬個板凳在村口小賣部一坐,就能知道整個村子的家長裡短,坐火車和鄰座一路聊天,到下車時兩人已經知根知底。
  • 哲學思考是人類的天性麼?
    兒童的思辨天性如何?這個是有爭議的,皮亞傑在他的《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中批評傳統哲學只顧到認識的某些最後結果,開始注意對兒童的哲學研究,這一點被美國的哲學家馬修斯提出了嚴肅的批評,馬修斯認為皮亞傑低估了兒童的天性,因此有了兒童哲學的一些討論。兒童哲學有兩個含義,第一是關於兒童的,一個就是兒童自身的,前者不一定認為兒童就是天生的哲學家,而後者認為兒童是有自己的哲學思維,而且是天生的哲學家。
  • 真正的社交高手,都有這3種本能
    如此看來,親密的社交關係,往往能夠讓我們的身心更加愉悅。 那麼,如何讓我們社交更加順暢呢? 《社交天性》一書指出,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潛藏的社交天性,它們能讓我們的交際更加和諧。 科學家做過一個網絡球實驗。 即讓兩個實驗員A、B進入實驗室,假裝不認識。
  • 《認真覺醒》:窮人越來越窮的原因,源於人類這四個天性
    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這極符合人類不願動腦的天性。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動腦,享受幸福也需要動腦平衡各種微妙的關係,而承受痛苦則只需陷在那裡不動。」—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的上班,最好是一種清閒養老式的狀態,得空的時候刷刷抖音看看微博,下班了三五好友一聚,回到家敷個面膜躺床上看看韓劇繼續刷抖音看朋友圈至深夜,這是很多人都嚮往的一種生活狀態,喜歡即刻、確定、簡單、舒適,這也是屬於人類天性的部分。沒有壓力不用學習,一眼望得見未來,安全又舒適。
  • 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攝影師:趙莉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 網友分享: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原動力!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原動力!——題記有人認為自由是個偽命題,這世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所謂的自由都是人們捏造出來的虛假定義。至於人類文明進程的動力,那跟自由也無甚關係,倒是自私和欲望,成就了我們的歷史和文明。
  • 戰爭是人類的天性嗎?
    深入研究考古和其他方面的證據可以推斷,大規模集體殺戮是1.2萬年前逐漸出現的,這很有可能是由當地風俗習慣的變化和社會結構的建立導致的。撰文 | 布萊恩·福格森(Brian Ferguson)翻譯 | 蔣青人類——或者說,只有男性——是否因為演化,逐漸發展出了屠殺他族成員的天性?
  • 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忌口,人類不吃食肉動物,根本原因在於天性
    當初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大自然殘酷的環境,選擇朝著雜食方向發展。現如今我們基本上已經不會為食物發愁,但是在選擇食物的時候,依然保留了原始的天性。餐桌上的植物種類繁多,肉類看起來也比較豐富。但人類卻幾乎很少吃食肉動物,平常我們所吃的雞、鴨、鵝、牛、羊肉,這些基本上都是雜食動物或者食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