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不是志願者,也不是義工,而是指拿工資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是幫助困境人群修復社會功能,從而解決一些社會問題。」連日來,贛州市圍繞第11個「國際社工日」開展了一系列主題宣傳活動,讓更多人再次將目光聚焦在了社會工作者這一職業群體。近年來,贛州市不斷投入財政資金,加大對社會工作服務的購買力度,推動壯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目前,全市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有6400人,他們為流浪兒童、空巢和孤寡老人等群體提供了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是服務城鄉居民和增進民生福祉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工介入社會救助服務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救助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吃、住、送回」等簡單的救助管理服務無法滿足越來越精細化、專業化的時代要求。如何更加有效、深入地幫助服務對象,分類實施救助,滿足服務對象多元化的需求是贛州市救助管理站一直在思索和探索的道路。流浪未成年人關愛保護試點項目、特殊服務項目就是市救助站探索創立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服務的全新嘗試。
其中,贛州市救助站特殊服務項目是市政府購買社工服務項目的先河,已於2016年正式啟動,為期三年。其間,贛州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駐站社工將通過個案幫扶、轉介援助、跟蹤回訪等方式,介入救助入站的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群體。
朱聰是贛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工作類專業的首批畢業生。作為項目駐站專業社工之一,他已在一次次服務救助對象過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專業技能。越南人範琳(化名)就是朱聰的幫扶個案之一。「她的情況特殊,因沒有護照變成『黑戶』被公安送至救助站後,因言語溝通障礙,少與站內工作人員溝通,且當時還懷有身孕。」了解這些情況後,朱聰等社工決定為其提供個案服務。
此後,社工們多方收集範琳資料,了解到她存在的各類問題後對症下藥,根據制定的工作內容展開跟蹤服務,包括通過日常交談與她增進信任關係,幫助其熟悉環境,增強對當前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用臉普、微信與其家人取得聯繫,讓其經常與家人語音溝通;在生活中,向救助站提出建議,給予其單獨的居住區域和日常飲食特殊照顧。2個多月後,範琳回到家人身邊,直至今日仍不時通過微信感謝幫助她的社工。
範琳只是在社工介入社會救助服務模式下實施的救助服務案例之一,截至目前,項目社工團隊已經為1200名入站救助對象提供了專業服務,其中個案服務對象50餘人。實踐證明,社工在提升救助服務的水平上有著「先天」優勢。朱聰說:「具備心理學、社會學等綜合學科背景的社工與各類社會救助對象交流時,可以更快獲取信任,更好深入溝通。通過專業社工人員的介入能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引入外展社會工作手法開展輔助性救助,一方面有利於全面精細地服務於救助對象,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轉變政府職能。」
社工「把脈」邊緣婚姻家庭
「沒有你們輔導員那天的親情輔導和人性調解,就沒有我們家今天的安寧生活。」近日,今年60歲的袁女士走進章貢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服務大廳,連聲表達對婚姻家庭輔導員的感恩之情。
袁女士要感謝的輔導員就是章貢區婚姻登記處婚姻家庭輔導中心的社工姚銳等人。原來,2月底,一對剛新婚不到兩月的夫妻在離婚登記處發生爭吵,女方一度情緒失控拿起水果刀,這急壞了也在現場的女方母親袁女士。此時,輔導員果斷採取危機幹預,了解雙方問題所在後,分別與他們面談,耐心傾聽其內心的需求和真正想法,並協助雙方了解對方的想法,調適不良情緒,以形成理性心態。經過社工們4個多小時的專業服務,最終夫妻雙方達成和解,邊緣家庭糾葛得以化解。
「一個家庭的糾紛矛盾如果協調不好極易『升級』,輕則可能導致一個家庭的不穩定或破裂解體,甚至誘發嚴重刑事案件,重則可能引起社會不穩定。」作為專職婚姻家庭社工,姚銳每天的工作就是為婚姻家庭提供婚姻危機援助及情感輔導調解。日常工作中,姚銳還經常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為邊緣家庭把脈婚姻重獲「新生」。姚銳說,如今很多人面對家庭矛盾,他們的解決方式簡化成了離婚,他們中有一半是衝動型離婚,當事人如果能夠通過理性對話緩衝的話,不少婚姻是可以挽救的。
也正是帶著這樣的初衷,2015年姚銳引領專業社工師、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合作律師等進駐章貢區婚姻登記處,共同組建「婚姻家庭輔導中心」。該中心成立以來,先後接待上門求助者600多人,通過專業社工服務妥善解決婚姻家庭中因壓力事件、養育子女、婚外情、性生活不和諧、婆媳關係及鄰裡糾紛問題等,讓超過100個即將破碎的家庭重新復原,有效減少了非理性離婚,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溫偉霖 、記者陳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