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陽光暖 福祉春風柔
——新疆和平解放70周年民生改善綜述
「我今年80歲了,有幸見證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疆和平解放70周年,見證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9月15日,在柯坪縣蓋孜力克鎮喀拉瑪村,溫暖的陽光灑滿農家小院,老黨員熱合曼·塔依爾站在自家院子裡,穿著白襯衣黑馬甲,精神矍鑠,胸前的黨徽佩戴得很端正。
時光追溯至10年前,2009年9月14日,《新疆日報》一版刊發了一篇題為《一位維吾爾族老黨員的思想匯報》的文章,文中主人公就是熱合曼。他在思想匯報中寫道:「自己是經歷了新舊兩重社會的人,親眼目睹了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村民們過上了由貧窮到富裕的生活。」10年後,撫今追昔,老人感慨不已:「我們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感慨,更是新疆和平解放70年來滄桑巨變的一個縮影。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民生改善的腳步在新疆大地上堅實邁進,天山南北展現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和諧幸福的新圖景。
從「憂居」到「宜居」
「我們村以前住的房子是用土坯壘成的,一遇到地震、洪水等,房子就塌了。有些人還住在『地窩子』裡。」熱合曼在思想匯報裡這樣描述。他說,後來政府補貼資金,給村民們建抗震房、安居房,村民們再也不怕地震了。
2004年起,我區在地震高發、多發地區實施抗震安居工程;2010年以來啟動農村安居、遊牧民定居、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全區1000多萬城鄉居民告別危舊土坯房和棚戶區,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住上安居房,不忘共產黨。」像熱合曼說的那樣,他所在的喀拉瑪村,205戶村民全部住上了安居房。如今,走進南疆鄉村你會發現,村民們把安居房裝修一新,房內沙發、電視、洗衣機、熱水器等一應俱全。村民還搞起了庭院經濟,平整的柏油路通到家門口,把村民們與更遠的世界緊密聯繫起來。
喀什古城改造,是安居惠民工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2010年,喀什古城改造項目啟動實施,這項投資數十億元的大工程,堅持「一戶一設計、守住原生態」的改造理念。改造後的喀什古城脫胎換骨,5萬戶20餘萬居民徹底告別了「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水管牆上掛」的尷尬,過上了水電暖氣配套完善的現代文明生活。經過改造後的喀什古城如今已成為國家5A級景區。
從「沒學上」到「上好學」
「解放前,我們村的教育基本上是空白,整個鄉沒有一所像樣的學校,大多數人不會認字寫字,只能在紙上畫畫或畫圈來溝通。」正如熱合曼寫的那樣,解放前新疆教育十分落後,文盲率高達90%以上。
新中國成立後,新疆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進步。
198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義務教育實施辦法》出臺,全區義務教育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道路。2000年起,國家在內地部分經濟發達城市開設新疆高中班,2011年新疆啟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構建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較為完善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2018年共撥付學生資助資金58.54億元,幫助數以萬計的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一項項教育惠民工程的實施,使我區教育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1949年,新疆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19.8%,2018年,小學入學率達到99.94%,初中入學率達到99.32%。全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由2000餘人增加到25.37萬人。
學有所教的逐步實現,為每一個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今年12歲的古麗阿沙爾·居馬在阿克陶縣小白楊小學讀六年級,她的夢想是「坐著飛機環遊世界」。像她一樣,來自偏遠山區的3000餘名農牧民子女,正在多媒體教室、電子琴教室、塑膠跑道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的小白楊小學裡讀書。「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該校老師葉山阿里·吾不力哈森木說。
從「沒有工作」到高質量就業
「兩年前我還是一個農民,如今成為一名產業工人,有了穩定工作,每個月幾千元工資,這都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9月16日,新疆聖雄氯鹼有限公司聚合車間巡檢工麥爾但·艾麥提說。
解放前,新疆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落後,人民生活貧困不堪。讓人們有事幹、有錢掙、能脫貧,促進就業是關鍵。
長期以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把促進就業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建立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建立以政府主導為基礎的有組織轉移就業新機制等,多措並舉促進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村富餘勞動力等各類群體實現就業創業。
熱合曼掰著手指頭,一邊數一邊告訴記者:他的兩個兒子是卡車司機,每人每月收入近萬元;女兒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安置了公益性崗位,在縣城做環衛工人;孫子輩除上學的以外,其餘的全部就業。「孩子們都有工作,收入穩定,不用我操心,還經常給我零花錢。」熱合曼一臉滿足。
2018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764元,自1978年以來年均增長12.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975元,自1978年以來年均增長12.2%。在國家惠民春風的吹拂下,新疆各族群眾努力奮鬥,用辛勤和汗水開拓出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從「缺醫少藥」到「健康新疆」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解放前,新疆醫療衛生水平低下,缺醫少藥,地方病、傳染病頻發,人均預期壽命不到30歲。
讓人民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實民生之基的重點。70年來,新疆堅持把醫療惠民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來抓,逐年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體系,醫療技術、醫療質量穩步提升。
從「馬背醫生」到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人們看病越來越方便了;從「新農合」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人們看病報銷比例越來越高了;從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到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人們看病花錢少了;從遠程醫療到醫聯體建設,基層群眾看病不用跑遠路了。
從2016年起,我區每年開展一次全民健康體檢,截至目前累計投入40.68億元,累計體檢5383萬人次,基本實現戶籍人口全覆蓋。如今,全民健康體檢已成為「醫療惠民」和「健康新疆」的響亮名片。
「每年都能享受一次健康體檢,有病早發現、早治療,少花錢,這是惠民的好政策。」提起健康體檢,巴楚縣色力布亞鎮博孜艾日克村村民吐爾遜·卡迪爾讚不絕口。
與此同時,我區建立了統籌城鄉、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應保盡保,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養老金連續漲了15年,我的養老金從每個月幾百元漲到現在的3000多元,養老有依靠,日子越過越舒心。」烏魯木齊市企業退休人員王福玲高興地說。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新疆連續多年70%以上公共預算支出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民生暖陽照耀千家萬戶。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疆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未來的日子更加充滿希望。
來源:新疆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