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古代關於春節的詩詞很多,但能夠為人所知的並不多。唯有一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首詩就是王安石的《元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換成現代白話文,意思是:在一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這首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民間關於春節的習俗很多。詩人選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春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過節燃放鞭炮,這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直到今天,這種習俗還在延續。除此之外,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要喝屠蘇酒,互相拜年祝福。「千門萬戶曈曈日」,當然春節並不一定趕上好的天氣,但是這裡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最後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繼續在寫一種習俗:掛桃符,辭舊迎新,在新年這一天,把舊的換成新的。整首詩用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春節辭舊迎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說到寄託詩人的思想,這要結合時代背景來認識。這首詩作於詩人拜相推行新政之時。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這一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言為心聲,詩亦為心聲。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不僅僅是寫景需要,還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他的理想,就是改革創新,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明朗。

這首詩,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新陳代謝是一種規律,新生事物總要取代舊的事物。當然,如果不是進行學術探討,我們大多數人把它看成一首單純寫春節歡樂氣氛的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