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節日甚多,但春節毫無疑問才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科技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卻讓很多傳統習俗逐漸消失,至今懷念沒有手機、沒有平板的童年裡的春節才是最美好的記憶。不過很多古人的詩詞能讓我們憶起美好的傳統中國年。
千百年來春節詩詞最佳者當屬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來換上新的桃符。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這些民間習俗很多地方仍有傳承。值得一提的是逢年過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不過如今為了保護環境,很多地方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不得不說有點小小的遺憾。桃符倒是很少見了,不過現在一般都會在門上貼上新的春聯。
兒時的記憶裡,過年那幾天常常都會下雪,長輩們會跟我們說:「瑞雪兆豐年,明年會有好收成。」陸遊有一首《除夜雪》,正是說的過年時節下雪的場景:「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書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在很多人過著幸福平安團圓年的背後,有許多堅守崗位默默付出的人。這些可敬的人此時難免思鄉心切,劉長卿的一首《新年作》很好的表達了這種心情:「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新年已至,自己與親人們相隔千裡,思鄉之心,自然更切。獨立天邊不禁熱淚橫流。
膾炙人口的春節俗語裡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自古以來就有除夕守歲的習俗。蘇軾的《守歲》寫道:「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小孩子明明想打磕睡,卻還要勉強歡鬧。這一年蘇軾二十六歲,膝下只有一子蘇邁,虛齡五歲,不可能有這兩句所寫的場景。這兩句應該是作者回味故鄉的風俗,而不是他在鳳翔時的情景。 「晨雞」二句將守歲時的心理狀態寫得細膩入微,「坐久」兩句將守歲時的情景寫得很逼真。這兩句主要是針對大人守歲所說的。紀昀很欣賞這十個字,說是「真景」。實際上這是人人守歲都有過的感受,他能不費力地寫出來,增添了不少親切感。
範成大的一首《賣痴呆詞》形象的描述當時的過年場景:「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
唐太宗李世民也寫了一首《守歲》,展示了宮廷的除夕夜:「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傍晚的夕陽斜照著華麗的宮殿,歲月使宮廷更加美麗。年終歲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宮闈裡似乎吹進了和煦的春風。巨大紅燭點燃了,遠遠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團。君臣歡宴飲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辭舊歲,通宵歌舞。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生活節奏緊張的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雖然大多數單位都是正月初七上班,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