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和複查確認保留榮譽稱號的前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淮北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淮北傳媒發布微信公眾號一經推送,不到24小時閱讀量就突破3萬。
成績揭曉,滿城歡騰!廣大市民紛紛轉發消息並在公眾號留言,許多話語飽含深情,為淮北驕傲、為家鄉喝彩、為身為淮北人感到榮耀和幸福,對家鄉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的確如此。此時的淮北人,力量再一次凝聚,文明再一次提升,同心同德的熱情再一次點燃!
建設幸福之城,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要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地體驗到。6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共享理念,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用一年又一年的創新、一年又一年的發展,為百姓打造更好的城市、創造更好的生活,讓轉型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遊客在柳孜文化園內欣賞薰衣草花海
嶽建文/圖(資料圖)
生態環境增強居住舒適感
環境髒亂差、公共設施落後、安全隱患多……一提起原來的生活,此前居住在濉溪縣新倉新村棚戶區的居民直搖頭。「這裡是老居民區,房子都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平房,一個大雜院裡住了好幾戶人家。附近沒有公共廁所,衛生環境較差,吃水更是老大難。」
2016年,新倉新村被列入棚戶區改造範圍。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工作組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制定徵遷、補償、安置等各個環節的激勵政策,並且通過陽光操作確保整個過程公開、公平、公正,讓群眾拆得明白、拆得放心。如此貼心的關懷贏得了群眾信任和支持。
棚戶區改造是一項重大的民生民心工程。民之所盼,政之所為。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造棚戶區14萬多套,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及機制、房屋徵遷、安置、監管、基層黨建等11個方面不斷創新,通過成立「居民自改委」、實行貨幣化安置等創新工作,獲得了國家住建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更讓40多萬棚戶區居民蝸居變安居,實現了「無房變有房、小房變大房、舊房危房變新房」的夢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逐漸多樣化。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堅定實施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抖去黑灰披上綠裳,探索形成「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的綜合治理模式,打造南湖、乾隆湖、綠金湖、碳谷湖、古樂湖、朔西湖等六大採煤沉陷湖泊,「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特色城市風貌日益彰顯,淮北人民擁湖發展、依水而居的夢想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我市先後獲評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綠色發展優秀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捧回國家11家部委和單位聯合頒發的第十屆「中華環境獎」獎盃。特別是,《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推出淮北轉型十年成功經驗;國家自然資源部在淮召開全國部分省市礦山生態修復暨採煤沉陷區治理座談會,推廣淮北經驗。
城鄉客運一體化務實惠民
立體交通提升出行體驗感
淮北因煤而建、緣煤而興。長期以來,因與鐵路主動脈「擦肩而過」,淮北人慾乘火車前往國內部分重要城市大多需要到徐州、宿州等鐵路樞紐站中轉,由於開行列車較少,費時費力不必細細言說。
2012年12月,作為國家高速鐵路「四縱四橫」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徐客運專線正式開工建設。建設淮北至蕭縣北客車聯絡線,對於迫切希望打通與發達地區和周邊城市快捷通道的淮北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市發改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數十次跑省進京,不遺餘力推進符夾鐵路擴能改造,千方百計爭取建設鄭徐高鐵淮北聯絡線。
久違的等待,執著的努力,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2014年5月4日,符夾線擴能和淮北至蕭縣北客車聯絡線項目獲得鐵路總公司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設。2014年12月30日,淮蕭客車聯絡線正式開工建設。工程開工以來,市委書記黃曉武等市領導傾注大量心血,多次帶隊前往項目建設工地,現場協調解決工程遇到的問題。各有關縣區及市直部門負責人靠前指揮,主動作為,及時了解情況,妥善化解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力做好項目建設服務工作。
2017年12月28日,淮蕭客車聯絡線正式開通運營,淮北火車站共開行動車組列車6對。隨著淮蕭客車聯絡線的開通,淮北220多萬百姓出行變得更加輕鬆快捷,市民從市區即可乘坐動車組列車出行,最快2個小時通達合肥、南京、濟南,3個小時可達上海、蘇州,3個半小時可到北京、杭州等地。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城市的交通狀況是一個關乎城市運行的重大民生工程。我市不斷加快城鄉道路設施建設:濉溪縣城鄉一體化公交在全省率先實現全覆蓋,村村通公交,偏遠鄉村農民只花一元錢,公交可進城;淮北至京滬高鐵聯絡線、市區至煤化工基地快速通道、創新大道等建成通車,實現高鐵夢;青龍山鐵路「無水港」項目建設對我市提升外向型經濟戰略,有效改善淮北市外貿進出口物流通道以及轉型發展意義重大;淮—宿—蚌高鐵、淮—蒙—阜高鐵、徐—淮—阜高速公路等項目的開工建設,將多方向打通對外通道。
如今的淮北,高速環城四方、高鐵川流不息、澮河航道通江達海、內通外聯的立體化交通網絡,讓百姓出行越來越便捷。
相城夜景 嶽建文/圖
醫療保障提高百姓安全感
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建立健全,醫療保障能力穩步提高;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縱深推進,群眾就醫獲得感穩步攀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逐步強化,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升……伴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我市醫療衛生事業和人民健康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市加快醫療機構布局建設,著力構建多元辦醫格局。從建市之初市級無醫療衛生機構、郊區農村僅有1所個體醫生參加的聯合診所,到全市擁有各級各類政府辦醫療衛生機構414家、非政府辦醫療衛生機構494家,建成等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77家,其中三級醫院6家,二級醫院15家。市緊急醫療救援(市120)指揮中心啟用運行,實現院前醫療急救統一受理、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總投資預算11.67億元的市人民醫院新院區建設項目住院北樓、住院南樓、門診醫技樓區域等主體醫療區已全面封頂。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我市於2012年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在濉溪縣醫院和濉溪縣中醫醫院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價格機制、醫保支付制度、採購機制和監管機制等綜合改革。創新縣域醫共體改革試點中,濉溪縣兩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完成對6個基層醫療服務區全面託管,全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暨智醫助理建設推進現場會2019年9月在濉溪縣召開,2017、2018連續兩年濉溪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獲省政府辦公廳通報表揚。
我市全面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疾病突發事件應急防控得到檢驗。2018年8月,受颱風「溫比亞」影響,我市普降暴雨,部分地區發生洪澇災害。各級衛生健康系統全力做好洪澇災害衛生應急工作,出動醫療、防疫衛生應急分隊706支、3213人次,救治傷病人數1062人;發放消殺藥械價值89.3萬元,開展外環境消殺680.7萬平方米,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後,全市衛健系統和醫療機構人員奮戰在一線、挺身在前沿。來自市人民醫院、淮北礦工總醫院、濉溪縣醫院、濉溪縣中醫醫院的28名醫務人員聞令而動,奔赴支援湖北一線。市人民醫院、淮北礦工總醫院、濉溪縣醫院3家定點救治醫院,各級疾控機構以及15家發熱門診醫務人員不畏辛勞、堅守崗位,截至3月5日,全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全部治癒出院,實現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雙清零」。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將全面貫徹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美好嚮往,努力繪就「健康中國」美好藍圖中的淮北畫卷。
春風送崗促就業 萬善朝/圖
穩就業讓百姓更有獲得感
就業惠民生,創業促發展。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淮北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就業領域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挑戰。市委、市政府把解決就業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根本舉措,深入實施創業富民工程,全力保障好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保持了全市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
做好大型公益系列專場招聘活動,溫馨服務暖意濃。在去年的「就業援助月」活動中,全市走訪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624戶,登記認定的未就業困難人員112人,其中殘疾就業困難人員14人,去產能職工72人;組織專場招聘會5場,幫助74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其中殘疾就業困難人員11人,去產能職工63人。在去年的「春風行動」活動中,全市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共舉辦大型專場招聘會24場,入場參與現場招聘的單位2204家次,提供就業崗位累計13404個次;為1.9萬名求職者提供了免費就業服務,共推薦5807名勞動者實現就業,並為5807名勞動者提供了勞動維權和法律援助服務。在去年的民營企業招聘周工作中,我市共舉辦7場現場招聘會,全市參加招聘會的企業共有367家,提供就業崗位13252個。
我市著力解決困難人員就業難題,大力實施就業扶持民生工程,助力精準扶貧。通過託底安置助力精準扶貧,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開展進家入戶送政策,密集招聘送崗位,創業扶持養家送服務,專項援助送溫暖的「四送」活動。同時設立「就業困難人員服務窗口」,承諾及時推薦上崗,開展一對一、面對面職業指導幫扶,幫助有就業意願的就業困難人員落實市場準入、場地安排、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一條龍服務。
上半年,受疫情持續蔓延的影響,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給穩就業工作帶來了新的考驗。我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六穩」「六保」工作的決策部署及省委、市委與全國總工會、省總工會相關安排,強力推動保居民就業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積極做好就業崗位開發,開展「陽光就業行動」,協調推動面向應屆高校畢業生、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困難職工家庭高校畢業生子女招聘社會化工作者;實施創業促就業援助行動,開通「創業促就業援助」綠色通道,為符合條件的去產能轉崗分流職工、返鄉農民工、困難職工及家庭成員等群體提供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無息借款、生產資料支持等服務。
棚戶區改造圓百姓安居夢
精準幫扶帶來滿滿幸福感
伴著「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嘹亮號角,我市保持響鼓重錘、盡銳出戰的攻堅姿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結合起來、統籌協調推進,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問題,不斷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努力建設美麗宜居家園。
我市把牢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目標標準,貫徹精準方略,遵循實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消極拖延,在杜絕數字脫貧、指標脫貧、虛假脫貧的基礎上,穩紮穩打推進各項任務,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效。持續優化脫貧舉措,強化抓鎮村兩級工作導向,出臺《淮北市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要點》,接續部署四季攻勢,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兜底保障等領域固強補弱效果顯著。持續優化精準幫扶,出臺《進一步加強定點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市級104家單位包保貧困戶670餘戶,183個非貧困村均選聘扶貧專幹。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扶貧專幹「三駕馬車」聯動發力,抓增收、強保障、增動力、防返貧等方面成效明顯提升。
在脫貧攻堅扶志扶智的同時,我市大力幫助貧困戶開展庭院淨、臥室淨、廚房淨、個人淨、廁所淨「五淨」活動,同時聘請有勞動能力和有意願的貧困戶為保潔保綠公益崗,充分提起貧困戶精神氣兒,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脫貧攻堅齊頭並進。在建設美麗宜居新家園方面,我市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推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深入推進農村垃圾、汙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遊美麗鄉村……行走在淮北廣袤的農村大地,遠處望,山青水碧天湛藍,一幅幅秀美的鄉村畫卷如幻燈片般接連展現在眾人眼前;近處看,房前屋後一眼淨,錯落有致的民房、寬闊平坦的馬路、乾淨整潔的農村小院,一個個笑容可掬的村民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建市60年,是淮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更是續寫輝煌的新起點。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站在新起點,我市將毫不動搖地堅持人民至上,堅定不移增進全市人民福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速崛起,再造一個激情燃燒、幹事創業的火紅年代,奮力開創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新未來,讓淮北人民的腰包一年更比一年鼓、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幸福感一年更比一年強。
淮北市傳媒中心全媒體記者 王晨
原標題:《發展為百姓 共圓幸福夢——建市以來我市民生福祉實現歷史性重大改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