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民政廳副廳長高建華
在呼和浩特市東郊恆康安養院,老人們安享晚年,幸福滿滿。 (圖片由自治區民政廳提供)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十四五」期間,自治區民政廳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圍繞這一主題記者採訪了自治區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高建華。
記者:「十四五」新徵程,內蒙古民政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高建華:「十四五」時期,內蒙古民政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民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守住守好基本民生底線,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引領促進全區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記者:「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在推進基本民生保障方面有哪些重要舉措?
高建華:「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將進一步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一方面,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建立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評估指標體系,分類明確救助準入條件,制定針對性救助措施;推進社會救助由依申請受理向基層及時主動發現、部門協同、信息共享、慈善銜接轉變,實現困難群眾需求的綜合研判和快速響應;全面落實「先行救助」「分級審批」「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等規定,從方便困難群眾申請的現實需要,打破戶籍限制,暢通線上和移動終端申請救助渠道和信息核對,實施社會救助跨區申請、一網通辦制度,增強救助的時效性。另一方面,積極穩妥加大對困難群眾救助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強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全面推進村(嘎查)級設立社會救助協理員,救助對象較多的村(嘎查、社區)建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的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在街道(鄉鎮、蘇木)以社會化方式建立困難群眾救助服務站(點)。不斷創新社會救助方式,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提升救助保障的針對性和精準度。
記者:「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將從哪些方面採取措施,積極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高建華:「十四五」期間,為推動內蒙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自治區民政廳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一是科學布局城鄉社區基礎服務設施建設,開展智慧社區建設試點。積極補齊城鎮社區尤其是老舊小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實現城鎮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全覆蓋,進一步加強農村牧區社區建設,以農村牧區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其他特殊困難群體的照料、幫扶等為重點,提升農村牧區社區服務水平。二是加大力度孵化和培育社會組織,積極引導社會組織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深化社會組織審批監管改革,加快社會組織地方性政策法規配套步伐,細化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範圍,對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完善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和引導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優惠政策,完善社會組織評估機制。三是適應人口跨區域、跨地域流動以及人戶分離、人地分離等新情況,積極探索開展婚姻登記異地辦理業務,健全完善婚姻登記便民服務體系。四是持續推進殯葬改革,推動存量殯葬設施有序整合和跨地區利用。加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力度,逐步擴大惠民殯葬減免範圍,增加服務項目,提高保障標準。五是進一步健全黨領導行政區劃工作的體制機制,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合理調整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加快構建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三級區劃地名數據資源共享體系,探索創新界線管護手段和載體,維護邊界地區和諧穩定。
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在推進養老服務發展方面有哪些規劃?
高建華:「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將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為契機,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首先,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建設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讓老年人住在自家,樂在社區。到2022年,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達到100%。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無養老服務設施或現有設施未達到規劃要求的,通過購置、置換等方式配齊。加快補齊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短板,完善標準體系,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便捷性,逐步提高社區助餐、助潔、助浴、助行等服務覆蓋率。到2022年,各地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大於90%,居家社區養老緊急救援系統普遍建立,「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基本建成。其次,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完善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強互助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通過農村建立互助幸福院、助老院等讓農村老年人安度晚年生活。第三,扶持引導養老機構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加快護理型床位或設施建設,到2022年,全區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不低於50%。同時,積極完善特殊困難失能老年人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政策,到2022年,全區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0%,有集中供養意願的特困人員全部實行集中供養。(記者 楊婷)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