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一簾細雨,正是春日杭州。
G20峰會漸行漸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和創新活力之城正一步步邁向舞臺中央。不久前,中央媒體採訪團集體到訪杭州,聆聽產業轉型升級的杭州故事,探尋杭州經濟逆流而上的內在機理。通過密集的採訪調研,他們找到了答案。
事實上除了逆勢飄紅的經濟和產業,杭州的社會事業發展也繼續走在全國前列。2015年,杭州加大了對各項民生保障的財政投入,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921.92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比重超過75%。以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為主旨,全市各部門通力合作、協同推進,集中財力優先保障社會民生,著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社會事業重大項目建設,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化、環保、公共安全等領域亮點頻現,幸福杭州建設成效斐然。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十大創新生態城市」、「全國首批旅遊休閒示範城市」、「2015中國最受關注會獎城市」、《紐約時報》「2016年全球最值得到訪的52個旅遊目的地」等一系列榮譽的獲得,印證了杭州打造東方品質之城的決心和努力。
搭平臺強培訓 就業創業穩中有進
就業創業形勢穩中向好。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28.79萬人,其中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達14.22萬人,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74%的較低水平。全市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法定勞動年齡人口就業率達到96%左右,基本實現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的目標。鼓勵幫助創業人群。全市新增私營企業6.05萬戶,新增個體工商戶7.16萬戶,新增私營企業從業人員37.14萬人,新增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15.50萬人。加強技能鑑定和培訓工作。全年共培養高技能人才4.03萬人,共為20.87萬人提供了職業技能培訓鑑定,組織大學生參加企業實訓1.16萬人。
勞動關係保持和諧穩定。勞動關係和諧指數連續五年位居全省首位,各區、縣(市)勞動關係和諧指數平均達到85分以上。勞動合同籤訂率保持高位穩定。全市小微企業勞動合同籤訂率達95.81%,全市獨立建會企業勞動合同籤訂率達到98%。做好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糾紛成功率達96%以上,全年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結案率為94.1%。
強保障託底線 社保體系日趨健全
社會保險提標擴面。2015年,市區社保一體化穩步推進。主城區和蕭山、餘杭、富陽區社保權益實現互查互認,其中主城區和蕭山、餘杭區實現939家醫療機構醫保消費實時互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名稱、繳費標準、財政補貼標準和基礎養老金標準「四統一」。社會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多。截至2015年底,全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505.4萬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500.21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鞏固在98%以上。全市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349.42萬人、418.17萬人、326.65萬人。全面提高低保標準。杭州市區城鄉低保標準調整為744元/月,較2014年提高了12.7%。
養老服務體系支撐有力。2015年,杭州全面完成了「9064」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標,即全市以社區為依託、社會化服務為協助的自主居家養老佔90%,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的居家養老佔6%,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的佔4%。加強養老護理專業人才培訓,養老護理員、居家助老員持證上崗率達到93.8%以上。養老設施供給持續增加,全市共改擴建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774家,新增養老機構床位5782張。全年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數為9.07萬人,約佔全市老年人口的6.34%。
挖潛力聚要素 科技創新高歌猛進
科技創新要素加速匯聚。海外高端機構紛紛落戶杭州。矽谷知名孵化與投資機構Plug&Play落戶海創園,英特爾創客空間落戶雲棲小鎮,矽谷幼發拉底孵化器(中國)總部落戶上城區。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累計達24家,繼續深化杭州與中科院、浙江大學、中國美院等戰略合作,支持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建設,積極推進「紫金眾創小鎮」建設。
科技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加大力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全年杭州企事業單位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2個、二等獎項目4個,獲省科技進步獎項目24個。專利申請及授權總量均成增長態勢。全年全市專利申請總量為6.08萬件,授權總量為4.62萬件,較2014年分別增長25.26%和37.85%。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8296件,繼續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副省級城市第二。制定一系列科技新政。出臺《杭州市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引進培育計劃實施細則》、《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若干意見》、《杭州市社會發展科研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
抓提升促融合 教育事業均衡發展
九區教育一體化紮實開展。大江東教育快速融入主城區。2015年起,大江東與主城區實行中考招生一體化,大江東所有中小學(幼兒園)與主城區學校結成互助共同體。八區試行省一級普高雙向定額招生。主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周邊縣市快速延伸。上城區、下城區多所中小學(幼兒園)與蕭山、餘杭兩區學校締結為戰略發展共同體,學軍中學、杭二中兩大教育集團在餘杭、蕭山分別籤約設立分校。天長小學、文瀾中學、學軍中學分別到餘杭區臨平新城、海創園辦學,建蘭中學到淳安縣承辦千島湖建蘭中學,桐廬中學、分水高級中學、葉淺予中學分別加盟杭二中、長河高級中學、公益中學等教育集團。
名校集團化深入推進。名校集團化辦學模式更加豐富。西湖區打造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江幹區打造新教育共同體,拱墅區打造「學校發展群」,實施優勢互補、品牌共生。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學集團165個,學前教育集團157個,幼兒園成員單位564個。六城區中小學名校集團化覆蓋率達到79.69%,全市名園集團化覆蓋面為71.19%,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覆蓋面保持在98%以上。國際學校建設實現歷史性飛躍。新增杭州漢基、杭州世外、杭州娃哈哈三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為來自近50個國家的600餘名外籍學生提供國際課程學習。
重服務促改革 衛生事業便民惠民
醫療衛生改革不斷深化。2015年,杭州公立醫院改革有新進展。市級醫保參保人員門急診和住院均次費用分別較2014年同期下降4.88%和0.59%。藥品集中採購機制進一步完善,市級醫保統籌區公立醫療機構成立了藥品採購共同體。創新推行區域醫療聯合體工作。5家市屬三級綜合醫院分別與9個城區的5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緊密醫聯體,使居民能夠就近享受到與市級醫院同質化的基本醫療服務。生育服務改革有新舉措。簡化生育證辦理手續,實行全程代辦、承諾制,有序推進單獨兩孩生育政策。全年共受理單獨兩孩申請16516例,實際出生12774人,審批及時率達100%。
智慧醫療提升服務水平。杭州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通過國家區域衛生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測評,成為全國首個達標四級甲等的省會城市。完善雙向轉診平臺,共有23家省市醫院進入轉診平臺,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省市醫院、居民籤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一體化信息服務。智慧醫療「全城通」、「全院通」、「全人群」、「全自助」進一步拓展。市屬醫院市民卡診間結算率平均保持在70%以上,全年累計提供服務423萬人次。
增供給促參與 文體事業提質增效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初步形成具有杭州特點、全國領先的「1+X」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我市發布了國內首個針對文化志願者管理的區級地方性規範和鎮級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標準,開展「網絡文化進社區」項目和百家社區文化行活動。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顯著提升。全年服務市民1558.2萬人次,杭州圖書館實現與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1萬餘家圖書館間的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業務,成為我國第三個實現全球館際互借的公共圖書館。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第九屆西湖讀書節、第八屆杭州藝術博覽會、「西湖之春」藝術節、「美麗杭州」群眾文化節、大運河文化節、錢塘江文化節等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
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工作取得實效。全年各公共體育場館和健身苑點共免費接待市民達200多萬人次,參加遊泳、羽毛球等項目低收費的受惠人群超過30萬人次。全市共有567所符合開放條件的公辦中小學體育場地全部向社會開放,全年登記開通入校健身功能的人數達51萬人(含學生),入校健身達141.3萬人次。積極開展國民體質測定服務工作。全年累計測試2.5萬人次,測定人數超過全市總人口的2‰。國際賽事籌備有序推進。成功申辦2022年第19屆亞運會,並認真做好2018年世界短池遊泳錦標賽和亞運會的籌備工作。
重環保提品質 旅遊環境近悅遠來
全市環境質量總體向好。環境質量有所提升。我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EI)指數繼續名列全國前茅,全年環境空氣優良天數242天,同比增加14天,市區PM2.5年均值57μg/m3,較2014年下降12.3%。全市地表水交接斷面三項指標總評價優秀。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市控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的比率,分別比2014年提高了10.5個、10.6個、4.2個百分點。「五水共治」實現新跨越。全年全市共整治完成84條黑臭河,消除排汙口4000多個,基本消滅「垃圾河、黑河和臭河」。
旅遊經濟呈現回升態勢。2015年,全市國內遊客到訪共計40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較2014年增長13.1%;入境遊客1.34億人次,較2014年增長4.1%;國內居民出境達1.28億人次,較2014年增長9.7%。會獎旅遊品牌逐步打響知名度。2015年,杭州先後取得「年度最佳國內會獎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並成功舉辦2015中國(杭州)會議與獎勵旅遊產業交易會。旅遊廁所提升改造工作順利完成。全年共建設70座旅遊廁所,獲評全國旅遊廁所革命創新城市。
抓建設促優化 基礎設施持續改善
交通網絡建設快速推進。完善公交線路布局。全年新闢線路34條,開通「通勤特快」20條、快速路通勤線5條,主城區500米站點覆蓋率達90%。全年新增(更新)公共自行車3000輛,其中24小時服務點達到200個。地鐵網絡化運營初顯成效,地鐵4號線首通段、1號線下沙延伸段相繼開通運營,全年日均客流61.23萬人次,同比增長53.84%。城市路網功能日趨完善。全年共建成快速路17公裡,改造城市主次幹道25公裡,打通斷頭路9條,建成人行過街設施18處,秋石三期、四期,環城北路地下通道等快速路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積極開展城市停車泊位建設,我市共新建成停車泊位50156個,其中公共泊位6694個。
住房保障體系更加完善。落實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並軌管理政策,實現兩房建設並軌,並試點實施市區公租房貨幣補貼保障,實現公租房保障「租補並舉」。積極推進舊住宅區改造工作。全市共完成「三改一拆」舊住宅區改造475.3萬平方米。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全年共實現開工47394套、竣工57530套。加快農村住房改造建設。全年共實施農村住房改造建設30932戶,實施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1460戶。
嚴監管促和諧 公共安全保障有力
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2015年,我市監督抽檢生產環節84種食品共計3048批次,合格率為97.08%。在農產品生產基地抽取農產品共計2680批次,平均合格率為99.40%。食品生產環節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7.08%,不合格產品和問題產品處置率100%。餐飲環節監督抽檢2160批次,合格率94.44%。
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發生。推進區域隱患綜合治理。我市開展了勞動密集型企業消防安全專項治理、「打非治違」專項整治等活動,火災十萬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以內。安全生產事故及死亡人數實現雙降。2015年,全市發生各類事故和事故死亡人數較2014年同比分別下降了3.8%和0.58%。全市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688,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1.274,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2.23,三項指標均在省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