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播雨 護佑民生——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綜述

2021-01-07 中國氣象局

肇始於1958年,從一滴水到一片湖,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注入鮮活力量,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把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推進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載體,在祖國大地上,書寫著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責任擔當。

以人民為中心,應急抗旱防雹保豐收

我國水資源短缺,但空中雲水資源豐富。6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從艱難起步、探索發展、優化調整到穩步發展壯大——應急抗旱防雹力保豐收,常態增雨作業守護生態,重大應急保障盡責履職,將飛雹化為細雨,讓甘霖潤澤大地。

特別是自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印發以來,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進入發展最快、服務最廣、效益最突出的階段,服務領域從以農業生產為主向生態文明建設縱深拓展,服務方式從應急響應型作業向常態保障型作業延伸,作業布局更加合理,作業規模日趨壯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有效提升。

築牢鄉村振興根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活水」。在旱情蔓延時,為土地送去「潤田雨」——近五年,我國共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5474架次、飛行14917小時,地面高炮、火箭等地面作業23餘萬次,年平均人工增雨(雪)作業區覆蓋面積達512餘萬平方公裡,累計增加降水約2100億立方米;在雹災多發期,為農作物撐起「安全傘」——雲南、貴州、福建、陝西等地氣象部門在設施農業區和林果、菸葉等種植區開展人工防雹作業,根據瓜果、棉花、烤菸等經濟作物種植情況,適時調整人工防雹作業布局,有效擴大防護面積,全國每年防雹面積逾50萬平方公裡,科學高效防雹作業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深扎防災減災前沿陣地,為護佑民生福祉找準發力點。面對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區域性荒漠化加劇、夏季高溫頻發等情況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需求,氣象部門不斷拓寬人工影響天氣服務領域。為把森林火險等級降到最低,山西、內蒙古、吉林、福建、江西、湖北、四川、浙江、廣西等地近年來與林草部門深化合作,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為有效降低森林火險、撲滅火作出突出貢獻。

擔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之責,為繪製青山綠水圖景添彩。在青海湖、黃河上遊等地加強增雨作業,生態系統涵養水分功能逐步恢復,黃河源頭「千湖景觀」再度顯現;在三江源、祁連山、天山等重點生態保護區,持續開展大範圍常態化人工增雨(雪)作業,累計增加降水約750億立方米,補充生態用水,擴大湖泊溼地面積,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蓋度;在河南、四川、重慶、湖北、安徽等地探索開展人工增雨淨化空氣作業試驗……積極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為呵護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以創新為動力,現代業務體系領航新徵程

2019年春季,北方經歷了一段大範圍抗旱和森林防撲火關鍵期。各級氣象部門密切與應急管理、水利、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民航等多部門協作,組織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11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為期3天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作業影響區域內普降小到中雨,大興安嶺撲火前線聯合指揮部評價稱「人工增雨作業效果相當於發揮了幾千人的撲火作用」。

唯其艱難,更見擔當。面對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區域性荒漠化加劇、夏季高溫頻發、森林草原火險等級高、生態安全遭受威脅的嚴峻形勢,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堅持「防抗救」相結合,多次在森林火險撲救等自然災害防禦中成為「一招制勝」的利器。

難題破解的背後,是在自主創新驅動下現代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的推陳出新,是從擴大規模發展到注重科技支撐、強化業務指導的思路轉變,是從地面、高空分散作業向立體化、規模化、跨區域作業的升級轉型——

政府主導人工影響天氣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完善。多個國家層面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重大戰略政策規劃,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涵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汙染防治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人工影響天氣相關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有力促進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規範發展;部門間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形成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合力,匯聚激發澎湃力量。

作業能力顯著提升,「四級業務縱向到底、五段流程橫向到邊」的現代業務體系更加完善。全國新增高性能作業飛機12架,初步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增雨飛機作業機群。目前,由飛機、高炮、火箭和高山燃燒爐等組成的立體作業網,全方位守護人民福祉。國家(區域)-省-市-縣-作業點逐級指導的作業指揮體系全部建成,作業指導產品覆蓋率達100%。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已完成驗收,覆蓋東北區域125萬平方公裡的空地一體化作業、監測、指揮業務技術體系建成。

創新引領的科技支撐體系在發展中壯大。針對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建成中國氣象局雲霧物理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華北雲降水試驗基地以及吉林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根據地方特點開展了對流雲觀測、山區降雪觀測、冷渦增雨、人工增雨綜合試驗和效果檢驗。青藏高原大氣水循環、氣溶膠與雲降水相互作用、雲降水催化效果仿真模擬、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參量反演等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自主研發的3公裡水平解析度雲降水數值預報系統投入業務運行,國產新型高效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

安全作業水平不斷提高,「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綜合監管」的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綜合監管機制不斷完善。彈藥存儲運輸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28個省份實現了省-市彈藥100%專業化運輸。裝備彈藥安全性能大幅提升,推動高炮和火箭自動化改造,裝備彈藥安全風險大幅降低。作業隊伍安全素質不斷提升,建立了應急演練常態化機制,每年對全部作業人員進行培訓考核。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為新階段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負載著黨和人民的期望與重託,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者將銳意進取,奮力創造無愧於新時代的新業績!

相關焦點

  • 揭秘:我們為什麼能耕雲播雨?
    其實,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是為了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等。那麼,人工為何可以耕雲播雨?人影作業中使用的催化劑會不會造成大氣汙染?往下看~~~人工影響天氣 古代就有!
  • 人工增雨到底會不會汙染空氣?
    高炮、火箭、飛機……人工影響天氣的裝備聽起來就讓人感覺高大上!加上「呼風喚雨」,讓人感覺「神秘莫測」。其實,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是為了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等。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為進一步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益,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科學、協調、安全發展,中國氣象局組織制訂了《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是黨和政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福祉的一項民生工程,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公共安全的一項公益事業,是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的一項基礎工作。現階段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中較成熟的主要包括人工增雨雪和人工防雹,人工消霧(霾)、消減雨、防霜等技術應用尚未形成常規的業務,有待不斷加強試驗研究和技術開發,逐步形成相應業務能力。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近年來,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快速發展,作業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服務農業生產、支持防災減災救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重大活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國內首架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成功
    1月6日,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國內首架「甘霖-I」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在甘肅金昌成功首飛。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世界首創,為全球氣象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15時24分,「甘霖-I」從金川機場滑行起飛。
  • 武陟:縣領導調研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情況
    11月17日,河南省武陟縣副縣長邢明一行到解封村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詳細了解業務情況,慰問一線作業人員,了解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  邢明表示,縣氣象局要不斷提高作業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為農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服務經濟發展;要合理規劃,增加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加快建設步伐,提高人工增雨、防雹水平,改善生態環境,有效促進農業生產。
  • 新疆空管局積極保障轄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進入夏季以來,新疆地區極端雷雨天氣頻發,不僅造成了新疆轄區範圍內民航航班大範圍繞飛,同時也嚴重威脅和影響到新疆地區農林業生產。為了降低災害天氣對農林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新疆空管局積極配合全疆各地州人影辦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 「天氣預報」裡的民生「大文章」
    據衛星雲圖顯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空氣活動頻繁,建議藜麥種植戶,以每畝100毫升防凍劑原液稀釋後噴灑藜麥田;   結合當前牧草長勢和氣候條件,預測今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各地家畜夏季轉場適宜時間為6月下旬,轉場前隨時注意臨近天氣預報,以防不利天氣的影響,另,轉場時家畜需要消耗大量體力,故日行進距離不宜超過10公裡;
  • 綜述:「十三五」,決勝全面小康帶來民生新獲得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 題:綜述:「十三五」,決勝全面小康帶來民生新獲得  新華社記者趙文君、孫少龍、齊中熙  近日,河南省焦作市最大棚戶區改造工程——焦作澗西街棚戶區改造項目首期工程全面封頂。
  • 國家標準委批准成立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等6個標委會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君報導  近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關於成立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六個技術委員會和分技術委員會的復函》,批准成立全國人工影響天氣、農業氣象、氣候與氣候變化等3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大氣成分觀測預警預報服務、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
  • 翼龍振翅 天降甘霖 國內首架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成功
    ,1月6日,由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製的國內首架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在甘肅金昌成功首飛。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世界首創,為全球氣象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航空工業黨組副書記、總經理羅榮懷表示,「甘霖-Ⅰ」無人機作為國內第一款用於民用領域的大型無人機系統,開闢了航空先進裝備應用的新領域,是央地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
  • 人工影響天氣的歷史「足跡」
    隨後,1938年,美國科學家霍爾頓在麻省理工學院試驗站用吸溼性物質(氯化鈣)播入暖霧中進行消霧,這是首次符合物理原理並獲得成功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1939年,德國科學家芬德生從數以千計的降水雲觀測中證明,貝吉龍的假說是成立的,並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即「貝吉龍-芬德生」理論。  下一個裡程碑,當屬美國人文森特·謝弗和英國人馮內古特。
  •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公告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公告
  • 中國首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在金昌首飛成功
    中國首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在金昌首飛1月6日下午,由中國氣象局、甘肅省人民政府等主辦的「甘霖-I」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儀式在金昌機場舉行。在履行放飛籤字手續後,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下達首飛命令。「甘霖-I」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騰空而起,御風飛行。
  • 人工影響天氣——雲端「活水」這樣來
    自1958年我國啟動人工影響天氣試驗以來,把「空中水庫」搬運到地面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並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和重大活動保障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六十多年來,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不斷發展、能力不斷提升,作業手段日趨豐富,人們的關注度也隨之上升。
  • 國辦: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應用研究
    來源:中國政府網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近年來,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快速發展,作業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服務農業生產、支持防災減災救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重大活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現代人工影響天氣的原理
    現代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改變雲的微結構,從而改變雲降水的發展過程,達到增加降水、防禦冰雹、消雲、消霧等目的。雲和降水的發生、發展是大氣動力熱力過程和雲中微物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產物。
  • 綜述:中國人工智慧和民生領域創新亮相日內瓦發明展
    新華社日內瓦4月13日電 綜述:中國人工智慧和民生領域創新亮相日內瓦發明展   新華社記者劉曲   一年一度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本周迎來第46次盛會。與近年來的趨勢一致,許多來自中國的發明和創新成果在展會上亮相,今年來自中國的展臺面積約佔整個展區的三分之一,特別是人工智慧(AI)、民生等領域的發明引起廣泛關注。
  • 民生銀行英文人工服務上線
    和訊銀行消息 為響應銀監會提出的關於奧運期間銀行業提供文明規範金融服務的號召,中國民生銀行(600016,股吧)於6月30日隆重推出95568英文人工服務。此項功能的上線是民生銀行繼去年推出95568電話銀行英文自助服務後的又一重要舉措,它將以奧運為契機,進一步促進95568民生客服系統向專業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和訊財經原創)  為打造一支專業英語坐席精英隊伍,團隊成員都是通過層層篩選挑選出的工作經驗豐富、英語基礎好且通過國家教育部舉辦的大學英語考試六級或八級的人員,團隊成員均具備專業技術水平及較高的綜合素質。
  • 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成功
    1月6日,甘肅金昌金川機場,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中國乃至全球第一首架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成功首飛。 據悉,甘霖-I是在翼龍-2無人機基礎上改進研製而來的人工影響天氣領域的大型無人機系統,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成本低、工作時間長,其機翼掛點多、承載能力大、拓展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