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裡的民生「大文章」

2021-01-13 人民網

  據衛星雲圖顯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空氣活動頻繁,建議藜麥種植戶,以每畝100毫升防凍劑原液稀釋後噴灑藜麥田;

  結合當前牧草長勢和氣候條件,預測今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各地家畜夏季轉場適宜時間為6月下旬,轉場前隨時注意臨近天氣預報,以防不利天氣的影響,另,轉場時家畜需要消耗大量體力,故日行進距離不宜超過10公裡;

  水文信息顯示:5月21日08時布哈河水位3196.65米,流量23.20立方米每秒;沙柳河水位3281.88米,流量為6.39立方米每秒;根據實地調查測量裸鯉洄遊產卵主要河道水溫在13℃左右,預計,7月中旬達到洄遊高峰期將出現「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觀;

  ……

  在人們的印象中,天氣預報主要是預報天況、氣溫、降水、風向和風力等氣象變化,而防凍劑噴灑、牛羊轉場、裸鯉洄遊等似乎不在天氣預報的範疇內。沒想到的是,天氣預報也可以這樣做,在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上更加精細,使預報的準確性和參考價值大增。

  「小預報」發揮民生「大作用」

  9月20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郊的藜麥地頭,種植戶尚文忠正在準備無人機防凍液噴灑:「8月10天,德令哈市氣象臺向我們種植戶發布了11日後將有霜凍的預警,大家提前5日做了無人機防凍劑噴灑,果真在當天的霜凍後,藜麥沒有受到任何凍害,今天準備再做噴灑,預防25日的霜凍。」

  說起氣象預報的好處,尚文忠給大家算了一筆帳:「今年種了400畝藜麥,一畝地正常收入2500元,然而一次霜凍基本就是減收一半,所以真的要感謝氣象臺,今年避免了50餘萬元的損失。」

  尚文忠還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雨順種植合作社有40戶種植戶,都接收氣象臺的預報,不僅如此,每次噴灑哪種防凍劑效果好,什麼時候噴灑,噴灑多少量都有氣象臺精準提醒服務,效果又好又省心。

  同一時間,地處都蘭縣諾木洪農場種植戶謝守忠收到了格爾木市諾木洪氣象站發來的提示簡訊:諾木洪地區20日夜間可能會出現沙塵天氣,請種植戶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做好田間管理。「摻了沙子的枸杞根本沒人要,幸好氣象站的簡訊發得及時,要不我這些枸杞就全完了。」謝守忠便早早地用塑料布蓋住了曬場上正在晾曬的枸杞。

  「時至今日,天氣預報不僅要報得精準,還要發得精心及時,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對生產生活的指導和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青海省氣象局副局長高順年說。

  陰晴冷暖每天上演,風霜雨雪隨時而來。天氣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最直接顯現的。而幾百字的一條短訊,幾句話的一個預警,不僅讓人民群眾暖了心,更保障了生命財產的安全。

  科技先行讓氣象服務「快準狠」

  「現在天氣預報究竟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一個小時以後的雨停都能及時預測出來!」9月27日,看著手中天氣預報顯示,準備出門辦事的西寧市民王先生發出了感嘆。

  近年來,由於青海氣象預報系統設備的改造以及技術的升級,天氣預報才真正實現了「快準狠」。

  「10年前,青海省的天氣預報質量處於全國倒數。2019年,我們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經達到全國中遊水平,主要城鎮24小時晴雨預報技巧位列全國第11名,天氣預報水平落後的局面逐漸在改變。」青海省氣象臺臺長馬元倉說。

  現在,走進青海省任意一個氣象臺,都會看到天氣預報服務人員依託「青海省氣象臺綜合業務平臺」製作當地天氣預報。在這裡,實況資料分析、短時臨近預報、災害風險預警、環境氣象監測、決策氣象產品……圖文並茂,一目了然。

  「這個新平臺真的是效率『加速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重點進行參考、下載使用,並結合當地實際稍作加工訂正,即可開展各項服務。」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氣象局局長喬小龍說。

  2019年1月1日,青海省智能網格預報實現單軌運行,每日8次滾動發布全省0到240小時內5×5公裡、逐3小時全要素短臨天氣預報。

  2020年6月1日,青海省氣象預報服務統一數據源的網格預報業務正式運行。以前天氣預報員重點在研究天氣圖上,現在則是依託「一張網」。

  馬元倉指著密密麻麻的分布在青海省乃至周邊地區的各類氣象站點和格點數據說:「在這張網上,只要提供經緯度數據,就可以生成當地精準的天氣預報。」

  截至2020年7月底,青海省各類氣象站點已達到1056個,氣象監測密度還在不斷增加。此外,風雲4號衛星系列產品、葵花衛星產品、衛星天氣應用平臺、三維閃電定位監測預警系統等只在新聞中出現且代表最先進氣象監測預報的高端技術早已參與到了青海省日常的天氣預報當中。

  以「天氣」為引精心民生服務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正如氣象服務,把天氣變化告訴老百姓是氣象事業的立足點。而進入新時代,氣象部門不僅要報準天氣預報,還要儘可能多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因地制宜,多方位改善民生。

  春夏時節,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美麗的草原靜靜鋪展,牛羊肥壯,草長鳥翔,雪豹、普氏原羚等珍稀物種頻現鏡頭。

  正是當地生態環境的逐步向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祁連縣政府也規劃了旅遊發展的藍圖,越來越多的當地百姓也因此吃上了能實現脫貧致富的「旅遊飯」。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為此,除了做好常規天氣預報外,青海省氣象部門圍繞青海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戰略,利用部門優勢,開展科研攻關,努力做好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2018年青海省生態氣象中心開始組建運行,2019年三江源、祁連山、黃河源生態氣象分中心正式運行,建成生態氣象數據管理、服務分析、產品發布三大平臺及業務、服務、技術、科技支撐、人影保障、制度標準六大體系。同時,圍繞生態保護和建設需求,青海省氣象部門形成6大類23種生態氣象服務產品。

  其實,這只是氣象服務的冰山一角,在他們看來氣象服務永無止境。

  在美麗的金銀灘草原上,坐落著海北州牧業氣象試驗站,別看這站點地處偏遠,但它是全國氣象部門兩個牧業氣象試驗站之一,為中國氣象局首批野外科學試驗基地,也為當地百姓、政府提供著牧業發展的寶貴數據。

  該站先後開展草原蝗蟲氣象預測預報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環青海湖地區典型生態監測試驗及評價方法研究、湖濱溼地植被保護與恢復技術及試驗示範、氣候變化對海北州農牧業影響評估研究等十幾項科學研究並積極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今天,青海氣象人不再是蒙頭做科研,他們定期拿著產品走進田間地頭、居民農戶,詢問需要,推廣服務,不斷改進。「百姓的一句肯定,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獎勵和動力。」格爾木市氣象局局長才仁扎西說。

  從出行指南到生態環境、農牧業發展……青海氣象正在更高效、更精心、更細緻地服務百姓,多方入手做好民生這篇「大文章」。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告訴你 天氣預報到底難在哪裡?
    ……」意思是說寒冷北風吹到、風大,帶來的雨雪也大。這是歷史上對冷空氣的最早描述。可以看出,經驗是古人進行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 到了現代,如何科學地預報天氣呢?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天氣預報降水概率70%,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氣象臺有10個預報員,領導問明天下不下雨,結果7個舉手下雨,3個認為不下雨,降水概率70%。
  • 安卓天氣預報軟體哪個好?手機天氣預報軟體大合輯
    手機天氣預報軟體大合輯 眾所周知,近段時間國內天氣動蕩無常。江南大部分地區酷暑難消,西北四川、陝西等地暴雨卻連綿不絕。給大家的出行以及商務人士的出差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我們無法改變天氣,但我們能夠預知天氣。
  • 看美國天氣預報不亞於看大片!
    就有小夥伴發出抗議了,說大天朝的天氣預報永遠是風和日麗,歲月靜好的模樣。發布一個颱風,也就是個圈圈在轉動的樣子,壓根無法通過天氣預報感知颱風的威力。再看大洋彼岸的美國,他們在播放天氣災害時候的預報,簡直就是身臨其境!
  • 天氣預報背後的高科技
    下面,就來聽聽專家介紹那些助力天氣預報準確率提升的「高科技」吧,正是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前,為公眾通風報信,保駕護航。颱風是夏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現象,它雖能緩解高溫伏旱,補充淡水資源,但與之相伴的巨大風力、猛烈暴雨以及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災難。近幾年,藉助集合天氣預報模式及衛星觀測等技術的進步,我國颱風預測路徑誤差正在不斷縮小。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2015年9月3日出版的Nature雜誌,封面文章選擇了氣象界最為關注的數值天氣預報(NWP)主題的評述文章,這不僅是近年來很少發生的事情,而且因為是一篇評述文章,在科技創新內容方面被弱化,因此即使是長文章,進入封面報導編輯的視野也很難得。
  • 二三四五天氣王「趨勢預報」 看天氣更清晰!
    統計作為一種服務社會民生、科研、教育等重要領域的工具和學科,已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從統計呈現的方式來看,與人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且較常見的有折線圖、柱形圖、餅狀圖等。其中折線圖能夠直觀反應數據在相等時間間隔下的變化趨勢,其重要的應用場景就是天氣預報。二三四五天氣王折線趨勢圖首次在7.8新版本亮相,給用戶查知未來氣溫趨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 巴西作物種植區天氣預報
    原標題:巴西作物種植區天氣預報   南裡奧格蘭德州/帕拉納州天氣預報  周三至周四有零星陣雨,大多集中在北部。周五至周六天氣大體乾燥。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今後,當天氣預報報導「局部地區有雨」,觀眾也許再也不用追問,「局部地區」是什麼地區。深圳市氣象局局長王延青介紹,深圳颱風、暴雨、強對流天氣頻發,是氣象災害的高敏感區,加上深圳人口與經濟高度密集,導致氣象災害影響產生放大效應,因此亟待提升氣象服務精細化智能化城市管理的能力。然而,要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就必須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測算。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天氣預報的誕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天氣預報能精確到啥程度?
    將來15分鐘後1公裡內的天氣都能知道  本報記者 溫傳斌  當你在暴雨中行駛,地圖軟體會提醒你:「前方道路已嚴重積水,您的車輛駛入可能會遭水淹,建議您繞道文三路。」這並非好萊塢電影中的場景,而是不久的將來,高德地圖將實現的重要功能。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象百科
    之後還增加了中國責任海區天氣預報,為海上航運、捕撈、勘探進行氣象服務(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間新聞中播出);另外在夏天還增加了颱風預報圖。以那個年代的技術水平,天氣預報畫面還是非常具有視覺震撼力的。 伴隨著新一代廣播級電視天氣預報製作系統的建成,1993年電視天氣預報迎來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圖而言,形式上出現了三維立體天氣符號;內容上全國天氣趨勢時效由24小時延長到48小時。
  • 2小時內天氣逐10分鐘「精準」預報
    原標題:2小時內天氣逐10分鐘「精準」預報揚子晚報訊(記者 石小磊) 省政府辦公廳、中國氣象局辦公室日前下發《江蘇省「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無縫隙、精細化、智慧型成為江蘇未來氣象事業發展的關鍵詞。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海量數據深度學習、複雜神經網絡等逐步應用,人工智慧預報天氣已成為熱門話題,甚至有科研團隊稱研發出新算法,能提前一周預測颱風,這或許意味著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方面已經開始發力
  • > 氣象百科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
    那時候不像現在的宣傳報導手段如此發達,《天氣預報》主持人走到臺前根本沒有做過任何宣傳,以至於後來的報導標題竟是《屏幕上「跳」出一個氣象先生》。記者之所以稱之為「跳」,是因為所有觀眾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稱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鏡後的半年左右的時間裡,畫面裡是沒有主持人姓名的。後來應廣大觀眾的強烈要求,節目中才出現了一行通欄字幕:主持人 中央氣象臺 XXX。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現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02完成一份天氣預報,首先需要依次收集在一定時間段裡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包括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溼度等。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會場內外說心願①丨極端天氣下 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
    環衛工人不斷用鏟子清理積雪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林雲龍 攝在我們的「兩會」心願牆上,很多網友都非常關心在這樣大雪紛飛的寒冷冬季裡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董旭明 攝 1月21日,杭州梅靈路上天竺已披上了銀裝。省人大代表、寧波市氣象臺副臺長 錢燕珍   核心觀點: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幫助老百姓和政府更好應對極端天氣。
  • 民生智庫 | 四項措施應對臭氧重汙染天氣
    >↑↑↑ 北京市未來三天空氣品質預報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官網——END——往期精選★ 民生智庫 | 試論預付式消費的利與弊★ 民生智庫 | 關於產業扶貧「長效增收模式」的思考——對北京市六大特色模式的分析★
  • 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有哪幾種?
    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有哪幾種?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11-08 17:00:23 天氣預報就是對未來時期內天氣變化的預先估計和預告。「天有不測風雲」,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天氣預報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