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改變雲的微結構,從而改變雲降水的發展過程,達到增加降水、防禦冰雹、消雲、消霧等目的。雲和降水的發生、發展是大氣動力熱力過程和雲中微物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溫度低於0℃的自然冷雲中,局部過冷水多,有時缺乏自然冰晶,雲滴到雨滴降水轉化很不充分;在溫度高於0℃的自然暖雲中,雲滴大小均勻,不易產生降水。
雲和降水的發生、發展是大氣動力熱力過程和雲中微物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產物,要形成降水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雲中水汽豐富、凝結核充足和有氣流上升運動。一般來說,積雨雲、濃積雲和雨層雲容易降水,而晴天的積雲和層積雲不易產生降水。最有利於雲滴增長為雨滴的是冰水共存的混合雲。
人工增雨
根據云的性質,人工增雨分為冷雲催化和暖雲催化作業,其中冷雲催化是目前世界各國都採用的相對成熟的技術。
在溫度低於0℃的冷雲中,降水效率之所以不高是因為雲內缺乏冰晶,雲滴得不到增長,雲水不能更多地轉化成降水。通過向雲中播撒碘化銀成冰劑,產生大量的人工冰核,冰核轉化成冰晶,冰晶吸附水汽,凝結增長,碰並增長,當冰晶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降落,進入暖區融化成為雨滴,從而引發雲層降水或增大降水強度或者向雲中播撒乾冰、液氮等致冷劑,在其周圍形成-40℃的區域,即有自生冰晶,大量過冷水滴迅速凍結,引發冰晶效應。在冷雲催化過程中,冰晶凝華釋放潛熱,使雲體溫度升高,促進上升氣流的發展,進一步加強降雨。
在0℃以上的暖雲中,雲物理結構穩定,自然條件下的水滴大小均勻,缺乏大水滴, 不易產生降水。通過向雲中播撒大小適當的鹽粉等吸溼劑,可以改變雲滴譜分布的均勻性,吸溼性凝結核在相對溼度接近100%的雲霧環境中能增長成直徑超過40微米的大滴,促進凝結碰並增長,生成雨滴增加降水。
人工防雹
災害性冰雹主要產生在強對流的積雨雲中,冰雹一般出現在雲中一個範圍不大的冰雹累積帶上,由初始冰雹胚胎凝華和碰並周圍的水滴而增長形成。在雲發展初期,通過向雹胚形成區中增加大量人工冰晶,與自然雹胚競爭周圍環境中有限的水分資源,抑制冰雹增長,使雹胚都不能長成危害嚴重的大雹塊,從而達到消雹增雨減災的目的。
雲降水微物理過程。
人工消雲減雨
人工消雲減雨可以說是人工增雨的擴展和延伸。主要是通過在降水雲團的上遊地區實施大範圍、大規模、超常規的人工增雨作業,使天氣系統的能量加速擴散,同時使空中水滴快速形成,讓移進目標區的降水雲團提前降雨;或者在目標區的上風方地區,往雲層裡超量播撒冰核,使雲中無法形成足夠大的雨滴,阻止和延緩大降水。
人工消霧
霧是接近地面的雲,分為冷霧、暖霧和冰霧。消冷霧主要是向霧中播撒碘化銀成冰劑或者乾冰、液氮、丙烷等致冷劑,產生大量冰晶,迅速增長沉降,以減輕霧的濃度。消暖霧主要有三種方法:在霧中播撒氯化鈣溶液和鹽粉等吸溼劑,以形成大滴沉降減小霧濃度;向霧區噴射高溫氣體,以加熱蒸發霧滴;用螺旋槳攪動,使上下乾濕空氣混合,消除霧氣,改善能見度。消冰霧原則上也使用加熱法。
(責任編輯:王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