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推進國家和地方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臺建設

2020-12-03 和訊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日電 12月2日,國辦發布《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明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能力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提高作業水平,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

關於發展目標,《意見》提出,到2025年,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重要突破,現代化水平和精細化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安全風險綜合防範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更加優化,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裡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58萬平方公裡以上。到2035年,推動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意見》明確,做好重點領域服務保障:

強化農業生產服務。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000061,股吧)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乾旱、冰雹等災害評估與區劃工作。加大重點區域、重要農事季節的抗旱、防雹作業力度,強化動態監測和區域聯防,減輕災害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支持生態保護與修復。針對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常態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作計劃。提升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重要河流水源區的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積極開展重點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發揮其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庫增蓄水等方面的作用。

做好重大應急保障服務。完善應對森林草原火災火險、異常高溫乾旱等事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工作機制,及時啟動相應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強強對流等極端天氣監測預警。根據重大活動需要,建立人工影響天氣試驗演練工作機制,制定工作方案,加強技術儲備,保障重大活動順利開展。提升軍民聯合應急保障能力。

《意見》要求,增強基礎業務能力:

提升監測能力。聚焦人工影響天氣重點作業區域優化探測裝備布局。統籌提升氣象衛星監測能力,加快補上雲降水空中探測短板,補充布設雲降水地面探測設備,構建監測精密、技術先進的「天基—空基—地基」雲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為人工影響天氣監測預警、指揮作業和效果評估提供基礎支撐。

提升作業能力。發展高性能增雨飛機,推進作業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建設,提升精準催化、實時通信和專業保障水平。加快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推進火箭、高射炮、煙爐等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推廣應用高效、安全、綠色作業彈藥。建設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的智能物聯站點。探索大型無人機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新方式、新手段。

提升指揮能力。推進國家和地方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臺建設,提升指揮調度和區域協同水平。做好汛期氣候趨勢監測,提前研判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需求。發展多源融合雲降水同化分析和數值預報系統,提高作業條件識別和效果評估能力。加強空中交通管制部門與氣象部門的信息融合,建立智能識別、科學指揮、精準作業、定量評估的人工影響天氣一體化業務系統。

《意見》明確,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體系。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加大重大科技攻關力度,深入開展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雲降水和人工影響天氣機理研究,著力在雲水資源評估、作業條件監測預報、作業催化、效果檢驗和效益評價等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加快重大技術裝備研發,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應用。加強國際交流,提高技術創新開放合作水平。

改善科學試驗基礎條件。建設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基地和重點實驗室。分類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示範區,持續開展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雲減雨、消霧、改善空氣品質等科學試驗,逐步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成效。

加強人才和專業隊伍建設。圍繞重大科技攻關,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團隊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相關專業科技人才。統籌各類專業隊伍集約發展,加強基層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強化技術培訓,健全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配強骨幹力量。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勞動保護、人身意外傷害和公眾責任保險等保障制度,按規定落實津補貼政策,保障合理待遇。

《意見》要求,健全安全監管體系:

落實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嚴格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強化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確保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安全責任措施落實落地。制定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依法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加強重點環節安全監管。健全部門緊密協作的聯合監管機制,加強作業裝備、彈藥的生產、購銷、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依法加強對作業人員的備案和培訓,落實空域申請、作業安全保衛、作業站點巡查等工作制度,切實消除安全隱患。

提高安全技術水平。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質量提升行動,加快列裝更高安全性能的作業裝備,限期淘汰落後和老舊裝備。作業裝備生產企業要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範和要求組織生產。加強安全技術防範和信息化管理,推廣物聯網、智能識別、電子晶片、信息安全等技術應用。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智能化平臺建設,實現對重點場所、重要裝備、重大危險源的遠程監控和實時風險監控預警。

《意見》明確,完善保障機制:

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作用,全面加強對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統籌規劃、政策指導和區域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將其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穩定人員隊伍,提升隊伍素質。

完善聯動機制。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軍地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上下銜接、分工協作、統籌集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協同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建設、科技研發攻關、業務運行保障以及監管、協調和服務等方面工作。優先保障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空域,按照有關規定對開展飛行作業實行收費優惠或減免。

切實加大投入。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相關經費列入政府預算。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機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優化投入結構,重點支持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運行和作業保障等。通過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科學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地方政府加強服務地方的應用研究和特色技術研發。

依法依規管理。嚴格執行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加強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類組織依法依規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相關活動。加快推進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體系建設,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

加強科普宣傳。將人工影響天氣作為公益性科普宣傳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融入國家公園、國家氣象科普基地、防災減災基地和科普場館等內容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會對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認識。對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中新經緯APP)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國辦: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應用研究
    發展高性能增雨飛機,推進作業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建設,提升精準催化、實時通信和專業保障水平。加快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推進火箭、高射炮、煙爐等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推廣應用高效、安全、綠色作業彈藥。建設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的智能物聯站點。探索大型無人機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新方式、新手段。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發展高性能增雨飛機,推進作業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建設,提升精準催化、實時通信和專業保障水平。加快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推進火箭、高射炮、煙爐等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推廣應用高效、安全、綠色作業彈藥。建設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的智能物聯站點。探索大型無人機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新方式、新手段。
  • 國辦:到2025年,人工增雨作業影響面積超550萬平方公裡
    發展高性能增雨飛機,推進作業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建設,提升精準催化、實時通信和專業保障水平。加快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推進火箭、高射炮、煙爐等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推廣應用高效、安全、綠色作業彈藥。建設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的智能物聯站點。探索大型無人機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新方式、新手段。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為進一步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益,全面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科學、協調、安全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文件要求,全面貫徹第三次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會議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2〕44號)文件精神,認真落實中國氣象局關於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和推進氣象現代化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
  • 2035年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意見》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準確把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能力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提高作業水平,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
  • 【負責人解讀】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解讀《關於推進...
    從現有業務能力來看,尚不能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保障服務領域需進一步拓展,必須增強基礎業務能力,實現監測、作業、指揮能力全方位提高。第三,科技能力和人才支撐需要向更高水平邁進。目前,我國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核心技術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人工影響天氣雲降水機理研究、催化作業技術、效果檢驗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科技難題亟待突破。
  • 耕雲播雨 護佑民生——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綜述
    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把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推進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載體,在祖國大地上,書寫著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責任擔當。以人民為中心,應急抗旱防雹保豐收我國水資源短缺,但空中雲水資源豐富。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通知
    完善防災減災體制各級政府成立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領導機構和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協調機構;大力推進地方氣象事業發展,加強氣象防災減災保障機制建設;組織實施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與防汛、水文、國土、環保等部門信息共享、定期會商和應急聯動機制;落實基層鄉鎮(街道)
  • [公告]新餘國科:新餘國科特種裝備有限公司人工影響天氣裝備擴產...
    胡春華指出,隨著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益的不斷提高,在防災減災、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水資源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力推進科學作業、精準作業、安全作業,全面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質量和效益。
  • 國辦:探索建設氫燃料運輸管道 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
    原標題:國辦:探索建設氫燃料運輸管道,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   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
  • 中國首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在金昌首飛成功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在甘全國人大代建議加快推進祁連山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能力建設。2019年3月底,甘肅省組織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9月,選定大型無人機平臺,開展試驗工作。2020年9月底,該無人機轉場到祁連山附近的金昌機場,開展祁連山增雨試驗。2020年10月11日凌晨,該無人機順利實施了首次夜航祁連山增雨雪作業。作業區下遊及周邊地區降水明顯。
  • 青島:開展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服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林澤磊報導 4月13日,記者從青島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獲悉,青島市常態化開展以生態涵養區、水庫水系增蓄水等為目標的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服務,效益顯著。
  • 人工影響天氣的歷史「足跡」
    隨後,1938年,美國科學家霍爾頓在麻省理工學院試驗站用吸溼性物質(氯化鈣)播入暖霧中進行消霧,這是首次符合物理原理並獲得成功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1939年,德國科學家芬德生從數以千計的降水雲觀測中證明,貝吉龍的假說是成立的,並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即「貝吉龍-芬德生」理論。  下一個裡程碑,當屬美國人文森特·謝弗和英國人馮內古特。
  • 國辦關於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專題新聞發布會實錄
    海上搜救工作主要是在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下開展,由於缺少上位法律法規,地方政府執行落實力度不足。我國沿海各省市和黑龍江成立了省級海上搜救中心,但只有部分省市出臺了省級水上搜尋救助條例,其落實效果也不太理想。下一步,我們將以此次通知出臺為契機,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進一步加強對地方搜救工作的監督指導,落實省市縣搜救機構與職責,切實加強水上搜救工作。
  • 推進「數字+農業」發展,「三鄉工程網」等11個項目重點建設!
    2020年,為大力推進數字中國建設,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意見提出,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省、市政府制定的數字經濟指導意見均將「數字+農業」發展作為數字經濟應用場景之一加以推進。
  • 南雄大力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
    國家儲備林項目對破解造林綠化融資瓶頸、推動林業生態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南雄市通過種植高價值樹種,全力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促進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南雄市瀧頭林場,工人們正忙著挖坑種樹,一棵棵紅錐樹、閩楠等高價值樹種在該市的山林中紮根生長。
  • 2019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情況 人工智慧...
    會議宣布百度、阿里、騰訊和科大訊飛成為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更多的開發者可依託這些平臺快速搭建自身的產品。  2018年9月,科技部正式宣布,依託商湯集團建設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商湯集團成為繼百度公司、阿里雲公司、騰訊公司、科大訊飛公司之後的第五大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
  • 人工影響天氣——雲端「活水」這樣來
    自1958年我國啟動人工影響天氣試驗以來,把「空中水庫」搬運到地面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並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和重大活動保障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六十多年來,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不斷發展、能力不斷提升,作業手段日趨豐富,人們的關注度也隨之上升。
  • 翼龍振翅 天降甘霖 國內首架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成功
    ,1月6日,由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製的國內首架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在甘肅金昌成功首飛。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世界首創,為全球氣象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航空工業黨組副書記、總經理羅榮懷表示,「甘霖-Ⅰ」無人機作為國內第一款用於民用領域的大型無人機系統,開闢了航空先進裝備應用的新領域,是央地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