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印發了《市農業農村局關於「數字+農業」指導意見(2020—2022年)》(以下簡稱《意見》)。
為便於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
三鄉與您一起學習解讀《意見》。
意見背景
「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我市「網際網路+農業」發展工作,將其作為我市現代都市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工程來抓,2015年,我市全面啟動「網際網路+農業」發展工作,同時,「網際網路+農業」工作列入全市「網際網路+」創新工程11項重點工程之一;2018年起,市政府又啟動實施農村電商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我市「網際網路+農業」取得快速發展。
2019年,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及2018-2019年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了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重要部署;2019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12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精準化、管理服務智能化、鄉村治理數位化。
2020年,為大力推進數字中國建設,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意見提出,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省、市政府制定的數字經濟指導意見均將「數字+農業」發展作為數字經濟應用場景之一加以推進。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武漢有關工作部署,市農業農村局結合職責分工,實施「數字+農業」,助推農業數位化轉型,特制定本意見。
基本思路
《意見》提出實施「數字+農業」行動計劃。
加快推進農業大數據發展,實施農業基礎大數據平臺項目,構建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和數據採集隊伍,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立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研發推廣實用性農業信息服務移動端。
利用北鬥、5G、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重點在農用無人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環境監測、農業生產遠程視頻診斷等方面的應用,通過實施「數字+農業」行動計劃,實現現代都市農業向數位化、標準化、市場化轉型,助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發展目標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末,武漢市「數字+農業」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有力支撐數字鄉村戰略的實施。農業數據採集體系建立健全,5G、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數位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日系日趨完善。
重點實施這11個項目
在徵集局系統及各新城區農業農村局項目需求的基礎上,《意見》提出了11個項目:
(1)農業大數據平臺
(2)智能農機應用
(3)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和應急指揮平臺建設
(4)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化建設
(5)數字畜牧業
(6)「數字+漁業」數字漁場
(7)「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
(8)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
(9)「三鄉工程網」運營和鄉村治理監管平臺
(10)優質種質資源分子指紋圖譜庫
(11)數位技術在農業政策性保險應用
《市農業農村局關於「數字+農業」指導意見(2020-2022年)》原文
各新城區農業農村局,局機關各處室、直屬各單位:
一、意見背景
「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我市「網際網路+農業」發展工作,將其作為我市現代都市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工程來抓,2015年,我市全面啟動「網際網路+農業」發展工作,同時,「網際網路+農業」工作列入全市「網際網路+」創新工程11項重點工程之一;2018年起,市政府又啟動實施農村電商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我市「網際網路+農業」取得快速發展:一批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被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農村電商發展步入全國第一方陣,基層農業信息服務逐步覆蓋到村,市級「網際網路+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功能顯著提升。
2019年,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及2018-2019年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了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重要部署,2019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12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精準化、管理服務智能化、鄉村治理數位化。
二、基本思路
實施「數字+農業」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農業大數據發展,實施農業基礎大數據平臺項目,構建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和數據採集隊伍,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立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研發推廣實用性農業信息服務移動端,利用北鬥、5G、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重點在農用無人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環境監測、農業生產遠程視頻診斷等方面的應用,通過實施「數字+農業」行動計劃,實現現代都市農業向數位化、標準化、市場化轉型,助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三、基本原則
——統籌謀劃,有序推進。面向現代都市農業建設主戰場,把握數字經濟和信息技術發展新趨勢,強化頂層設計,因地制宜,重點突破,分布推進,探索並推廣適合我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模式。
——創新引領,應用導向。現代數位技術的應用不能貪大求全,牽強附會,要切合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加大應用場景創新,加強試點示範與集成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智能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
——多方參與,合力共建。完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發揮網際網路企業和農業信息化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鼓勵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建格局。
四、發展目標
通過現代數位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入應用,力爭到2022年末,我市「數字+農業」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有力支撐數字鄉村戰略的實施。農業數據採集體系建立健全,5G、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數位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日系日趨完善。
五、實施項目
(一)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項目。一是建立農業基礎數據平臺。在我市6個新城區76個街道(鄉鎮),1876個行政村(大隊),依託大學生村官、街道(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以及郵政、電信等基層人員力量,建立網格化到村(隊)的基層數據採集隊伍,構建信息資源目錄,制定反映我市農業生產生活的信息採集欄位標準;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引進優質的數據運營企業,按照信息採集欄位及周期要求,採集並運營我市農業、農村、農民等方面的基礎數據,經過數據清洗、分類、入庫,運用BI、GIS、MIS等技術進行平臺展示。二是協調共享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涉及我市的業務數據資源及我市政府部門業務系統產生的涉農數據。三是選定的數據運營企業為各級農業農村管理部門提供數據服務,按周期形成高質量的數據分析報告,為政府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二)智能農機應用項目。探索基於北鬥精準定位、作業監測、自動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應用;大力推廣植保無人機先進飛防技術,促進農業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融合;推進農機作業管理信息平臺建設,為農機作業監測、農機調度、農機具共享、農機政策輔助提供數據支撐。積極運用新媒體拓寬農機教育培訓渠道,引導農機應用主體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接受線上教學「雲」培訓。
(三)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和應急指揮平臺建設項目。利用5G、地面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我市新城區選取一批現代農業生產基地,設立農業生產環境監測根節點,利用各類傳感器,及時形成溫溼度、光照、風速等天氣數值,利用具有人工智慧的視頻攝像頭監測重要農作物長勢,實現重大病蟲害識別;通過傳感器和攝像頭監測數據和視頻影像匯聚於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平臺,實時調取,應急指揮,通過信息化手段全面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化建設項目。進一步利用武漢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運行使用監管,及時有效上傳追溯數據,對產地農產品逢出必檢,帶追溯二維碼上市銷售。引導更多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入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不斷擴大我市追溯覆蓋面。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相融互促,探索對納入追溯管理的農產品出具電子合格證,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加上「雙保險」。發揮大數據優勢,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數據匯總分析功能,對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判,為有針對性採取措施、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提供有力支撐。
(五)數字畜牧業項目。引導年出欄萬頭生豬、年存籠10萬隻蛋雞等現有大型畜禽規模養殖場對軟硬體設施設備進行數位化改造和提檔升級,推進畜禽圈舍通風溫控、空氣過濾、環境感知等設備智能化改造,集成應用電子識別、精準上料、畜禽廢汙處理等數位化設備,實現畜禽養殖環境智能監控和精準飼喂。加快應用個體體徵智能監測技術探索和推廣,加強動物疫病疫情的精準診斷、預警、防控,實現「生產智能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目標,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數字畜牧業「樣板工程」。
(六)「數字+漁業」數字漁場建設項目。擬在全市擇優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的漁業養殖主體實施數位化建設,推進項目區域水體環境實時監控、餌料精準投餵、病害監測預報、循環水裝備控制、5G數據傳輸系統等數位技術、設施設備等水產養殖生產的智能化及農村水產電商示範街、村、基地建設和管理系統的提檔升級。
(七)「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項目。堅持以農產品電子商務為重點,建立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強化農產品流通數據監測,強化在漢電商企業與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對接,利用優質電商平臺流量和網紅直播帶貨,形成穩定的供應鏈,提高農產品標準化儲存、包裝、運輸技術,加強農村網絡、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將「兩品一標」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農產品打造成網絡商品和品牌。大力發展內容電商、品質電商、社交電商、視頻電商,為職業農民或農業創業帶頭人提供系統化的電商培訓,發展一批「村播」和電商運營實用性人才,通過電商帶動農業市場化、倒逼農業標準化、促進農業規模化、提升農業品牌化。
(八)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項目。建立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管理電子臺帳,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信息數位化。採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等數據,建設農村集體資產大數據。已建的武漢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內的經濟合同數據及部分資產數據,由各區主導,根據實際業務需求進行定製開發進入平臺管理。
(九)「三鄉工程網」運營和鄉村治理監管平臺項目。積極推廣「三鄉工程網」在共享農莊建設中的應用,充實完善我市共享農莊和空閒農房信息資料庫,運用市場化手段加強運營和推廣,為農村和城市居民提供信息紐帶。探索和試點以村域為單位,建設農村廁所、農村生活汙水、農村生活垃圾等智能監測模塊。打造「數字鄉村一張圖」,逐步擴展到街道全覆蓋,縣(區)域一張網,建立鄉村數位化治理新模式。
(十)武漢市優勢種質資源分子指紋圖譜庫項目。對武漢市優勢種質資源,開展農作物表型和基因型精準鑑定評價,深度發掘優異種質、優異基因,構建分子指紋圖譜庫,為品種選育、產業發展提供大數據支持。加大優勢種質資源開發鑑定力度,建立品種資源基因資料庫和表型資料庫,為基因深度挖掘提供支撐。結合數位化智能育種輔助平臺,挖掘基因組學、蛋白組學、表型組學等數據,制定針對定向目標性狀優化育種方案,引導我市種業企業由「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轉變,逐步實現定製設計育種,提高育種效能。引導企業通過分子指紋圖譜庫比對實現種子質量控制、產品追溯、品牌與權利維護。
(十一)數位技術在農業政策性保險應用項目。利用現代數位技術,按照不同險種,對參加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農產品品種、面積進行定位,對保險人、品種、面積、險種、賠付、信用等相關信息實行大數據管理,在各保險公司間實行共享,實現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公開、公正、透明,避免重複投保、重複賠付以及不正當競爭,提高監控管理水平,確保財政投入的效能作用。
六、實施步驟
(一)申請項目階段(2020-2021年)。市農業農村局根據擬實施的支撐項目開展可行性研究,申請財政資金項目預算,按照項目資金安排,擬定具體的項目實施方案,通過項目申報遴選、招投標等形式確定項目實施單位。
(二)項目實施階段(2021-2022年)。市農業農村局指導各區及項目實施單位按照方案要求實施「數字+農業」項目,形成示範成果,並對經濟社會效益進行分析總結。
(三)模式推廣階段(2022年)。形成我市「數字+農業」典型亮點和行之有效的模式,並加以推廣應用。全面提升我市農業農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用數位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切實做好我市「數字+農業」工作,成立市農業農村局「數字+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市農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譚本忠任組長,副局長王玉珍、朱建國、丁朝輝、湯吉超,一級調研員車國強,市農業綜合執法督察總隊總隊長王文高任副組長,相關處室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具體名單見附件)。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局市場合作處,市場合作處負責人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二)明確責任分工。局市場合作處負責統籌「數字+農業」發展全面工作,局辦公室、鄉村產業發展處、科教與種業管理處、種植業管理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畜牧獸醫處、漁業漁政處、農機與農墾處、市農業信息化中心、市農業綜合執法督察總隊、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指導中心依據各自職能合力推進。發展規劃處負責「數字+農業」整體規劃,計劃財務處負責做好資金保障工作。
(三)建立工作機制。建立「數字+農業」發展工作協調會制度,根據工作需要,不定期召開會議通報工作進展情況,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成員單位要明確一名聯絡員,加強溝通合作,保障工作順利推進。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
2020年6月10日
武漢三鄉工程網
武漢三鄉工程網頁面(圖片來源武漢三鄉工程網)
武漢三鄉工程網(www.3xgc.com)是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為推動「三鄉工程」、助力鄉村振興打造的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平臺。平臺向市民提供武漢最新最全的鄉村共享農莊、住宿和景點門票預訂、消費優惠等信息服務的同時,更提供武漢周邊5萬多套閒置農房,供用戶進行租賃交易。
鄉愁薈app頁面(圖片來源武漢三鄉工程網)
文字信息來源於武漢市農業農村局,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