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消息】1月11日,鄭州市發改委網站發布《鄭州市現代能源建設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公開徵求意見時間截止到2021年2月10日,公眾可通過電子郵件或郵寄信件的方式提出意見建議。
《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2023年底前,鄭州市電力熱力保障體系提質增效取得較好成果,力爭實現「四個提升」,即:氣電裝機規模翻一番;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翻一番;外來電量吸納比例提高到40%左右;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增加100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綠色安全電力熱力保障體系。
《徵求意見稿》提出,近期重點爭取豫中第二回特高壓直流(入豫第三直流)納入國家規劃,加快建設500千伏馬寺-惠濟線路、鄭州南部網架優化工程,提升主網架承載力。2023年前建成500千伏變建新變、港區東變,開工500千伏中牟變、文化變,力爭全區220千伏變電站達到75座以上。統籌大型調相機、調相站等無功電源發展,增強電網無功電源支撐,提升大電網安全運行水平和穩定裕度。
附:鄭州市現代能源建設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
為加快推進全市能源結構轉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構建低碳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按照鄭州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的加快能源供給現代化,大力推進「引熱入鄭」「外電入鄭」工程,加快推進市域煤電企業由「供電」向「供熱」轉變、由「城區」向「城郊」轉移,實現外電輸入比例大幅提升的要求,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升級優化,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進一步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努力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能源保障。
二、指導原則
安全綠色。堅持安全保障和綠色節能相結合,消除能源供應瓶頸,提高電力熱力供應能力,優化調整能源結構,促進電力熱力體系綠色清潔發展,既保證電力熱力供應的安全可靠,又保證清潔發展。
內源優化。堅持優化存量和擴大增量相結合,重點提升燃煤電廠供熱能力,推動天然氣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和供熱比重,構建結構優化的電力熱力供應體系。
外引多元。堅持超前謀劃和有序推進相結合,重點擴大電力、熱力清潔能源引入規模,加快建設多品種、多方向、多渠道的外引通道,構建多元支撐的供應體系,加快推動電力、熱力供應由內供為主向內外並重轉變。
創新引領。體制上加快電力、熱力等體制改革,科技上加快先進技術應用,理念和路徑上更加體現綠色發展,構建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加快推動電力、熱力發展,實現全市能源高質量發展。
三、主要目標
2023年底前,鄭州市電力熱力保障體系提質增效取得較好成果,力爭實現「四個提升」,即:氣電裝機規模翻一番;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翻一番;外來電量吸納比例提高到40%左右;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增加100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綠色安全電力熱力保障體系。
四、重點任務
(一)積極推進「外電入鄭」
為保障鄭州電力可靠供應,結合電力供需形勢,在強化電源自主供給能力的基礎上,加快推動外電入鄭特高壓通道建設,建成涵蓋鄭州全域的「內外雙環」500千伏骨幹網架,加大500千伏、220千伏變電站布點力度,優化電網結構,提升供電能力和外電吸納能力。持續強化電網綠色環保調度,擴大外電利用能力,提高外電輸入比例,確保清潔能源全額消納,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綠色安全堅強可靠的電力保障。近期重點爭取豫中第二回特高壓直流(入豫第三直流)納入國家規劃,加快建設500千伏馬寺-惠濟線路、鄭州南部網架優化工程,提升主網架承載力。2023年前建成500千伏變建新變、港區東變,開工500千伏中牟變、文化變,力爭全區220千伏變電站達到75座以上。統籌大型調相機、調相站等無功電源發展,增強電網無功電源支撐,提升大電網安全運行水平和穩定裕度。
(二)積極推進「引熱入鄭」
為滿足鄭州市日益增長的供熱需求,消除供熱缺口,加快熱源和熱網同步建設,進行周邊煤電機組供熱改造,充分發掘現役大容量熱電機組的供熱潛能,實施「引熱入鄭」長輸管網工程。近期逐步完善裕中電廠百萬機組至鄭州市區供熱管網工程,積極推進華潤登封電廠至鄭州市區供熱管網工程,同時加快推進裕中電廠至航空港區供熱管網工程,遠期研究大唐鞏義電廠「引熱入鄭」工程,最終形成六條「引熱入鄭」供熱「主動脈」,緩解鄭州市主城區、航空港區供熱不足局面。
(三)推動市域煤電由「供電」向「供熱」轉變
實施大型清潔高效機組供熱改造或深度供熱改造,將鄭州市域燃煤電廠由主力電源轉型為集中供熱主力熱源。貫徹 「多城聯供,立足存量,環保優先,以熱定電」的原則,對周邊現役大型煤電機組進行供熱改造,充分發掘供熱潛能。按照熱負荷需求,合理確定煤電機組供熱改造的時間,重點推進裕中電廠、華潤登封電廠等現有燃煤機組供熱改造,適時推進大唐鞏義電廠機組供熱改造。
採用多種先進技術,全面啟動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和綜合節能升級改造,提升系統調節能力,實現鄭州市域燃煤電廠轉變為集中供熱主力熱源的同時,轉變成為調節型基礎電源。
(四)推進市域煤電企業由「城區」向「城郊」轉移
探索實施電量轉移,將鄭州市內單機容量較小、煤耗指標較高的機組基礎發電量指標轉移至市內其他單機容量較大、煤耗指標較低的機組,或將鄭州市燃煤發電企業的基礎發電量指標轉移至鄭州市以外區域發電企業代發,減少鄭州市燃煤消費量和汙染排放量。
(五)加快天然氣發展利用
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及燃氣熱水爐作為補充熱源保障全市供暖需求。在城市中具有冷熱電需求的能源負荷中心、產業和物流園區、旅遊服務區、商業中心、交通樞紐、醫院、學校等推廣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探索「網際網路+」、能源智能微網等新模式,實現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根據天然氣供應情況和實際需求,有序推進天然氣熱電聯產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天然氣儲氣及主幹管網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豫中LNG應急儲備中心功能,進一步加大儲備能力建設力度,提升本市及區域內天然氣應急調峰能力。根據鄭州市氣源現狀,做好主幹管網及區域管網互聯互通,增強燃氣供應保障能力,建立適度競爭的運營機制,打造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統納統配、聯合調控的全域天然氣體系。
(六)科學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
積極開發分布式光伏,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務區、汙水處理廠、綜合交通樞紐屋頂、大型體育館、學校等公共建築及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屋頂等資源優勢,積極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建設;在庭院廣場景觀照明、公共區域設施照明、風光互補路燈、交通信號指示燈、路政信息監控等領域推廣使用太陽能照明設備。因地制宜發展風電,按照生態優先、有效利用的原則,加強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序發展平原低風速風電建設;繼續推進已核准項目前期工作,確保項目早日開工建設。有序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不斷提升生物質利用水平,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資源能源化利用,布局清潔高效的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在農林廢棄物集中的郊區縣適度建設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設。
(七)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供暖。
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稟賦、用能需求及城市現有供熱體系,重點在現有集中供熱未覆蓋的區域、城鄉結合部、鄉鎮等,因地制宜大力推動地熱能(包括再生水)供熱、生物質、太陽能、空氣源熱泵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熱,全面提升我市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探索和研究核能供熱的可行性,為供熱保障體系提供有力補充。在高標準嚴要求的電、熱、冷、儲等多需求負荷中心,充分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立綠色高效的綜合能源服務示範中心,為區域提供綜合能源服務。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以市政府組織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重點企業細化落實的實施工作機制,加強對電力熱力重大項目的研究和審議,協調電力熱力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指導推動實施意見落實。
(二)強化責任分工。各有關部門對照實施意見落實工作,支持項目建設,按照職責做好簡化審批手續,圍繞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提效率,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做好宣傳引導。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倡導新型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和能源消費方式,通過網絡、電視、報刊、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向廣大群眾開展政策解讀,宣傳能源轉型工作相關知識,進一步強化實施能源結構調整對於汙染防治、改善環境的重要意義,凝聚社會共識,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