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政贛州」背後的故事
客家新聞網 記者鍾雅歡
「南康區龍華鄉龍鳳村正年坑至上猶縣黃埠鎮龍頭村城塘遠鄉村公路南康龍華段已施工。」
「瑞金市雲石山鄉梅坑村小連排小組自來水實現戶戶通。」
「贛州政府部門聯合幫助投訴人成功拿回退房款16萬元。」
……
在江西省贛州市,很多市民都知道有一個網絡投訴平臺叫「問政贛州」,幫助市民解決了很多急難事、麻煩事、煩心事。
探索「網際網路+政府+媒體」
「用了都說好。」近日,贛州市「五型」政府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贛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二級調研員羅璘笑著對記者說:「這不是廣告詞。」
在他們的指導下,記者通過「贛州政務」微信公眾號登入「問政贛州」平臺,在該平臺投訴通道嘗試著「投訴」。
記者在平臺發布「完善瑞金公共運輸」的建議後,不久,瑞金市交通運輸局回復稱,「瑞金綜合客運樞紐站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計劃2020年開工建設。同時,將推進公交體制改革等,改善瑞金公共運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自去年江西開展忠誠型、創新型、擔當型、服務型、過硬型的「五型」政府建設以來,贛州市針對一些省級媒體對贛州的曝光案例進行了研究分析。他們發現,這些曝光案例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由百姓投訴的小事引發出政府服務和幹部作風問題。如「社保卡未領到」「維修公路廢土淹沒耕地」等問題。
長期以來,贛州並不缺乏群眾投訴平臺,如「12345」政府服務熱線、市長信箱等,但為什麼百姓會往上一級投訴諮詢呢?這引發了贛州市領導的思考,他們認為,以人民為中心,就要直接接受群眾的監督,不僅有平臺投訴,還要解決投訴方便有效及投訴後快速處理、無風險、政府服務態度優質問題,他們決定探索運用「網際網路+政府+媒體」,與贛州影響力、傳播力最大的網絡媒體——客家新聞網聯合建立「問政贛州」網絡問政平臺。
「早在2017年,客家新聞網就赴膠東在線『網上民生』學習網絡問政平臺建設。」客家新聞網總編輯曾德軍向記者介紹,「今年4月中旬,贛州市『五型』辦、客家新聞網一行6人,我帶隊赴中國江西網,學習考察『問政江西』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
隨後,客家新聞網立即組織精幹技術團隊研發「問政贛州」平臺,「我們汲取『問政江西』『網上民生』成功經驗,結合實際,經過近2個月技術攻關打造『問政贛州』平臺。」客家新聞網技術部負責人龍宏彬說。
平臺上線前,政府與媒體聯動,通過線上線下廣泛宣傳,讓百姓迅速了解平臺並積極參與。7月10日,「問政贛州」上線試運行,僅當日便收到網民投訴諮詢200餘條,獲得網友紛紛點讚留言:「好事!匯集問題,服務民生。」「方便百姓,給政府點讚。」……
便捷高效處理投訴件
「問政贛州」平臺建立在網民、政府和媒體之間,運用網絡「匯民智、分民憂、解民難」,持續深入推動幹部轉變作風和政府提質提效,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打造人民滿意政府。
「平臺從網民投訴到轉辦回復一整套流程都很順暢。」龍宏彬告訴記者,為方便市民投訴,平臺與政府網站、政務新媒體、「贛州通」APP等融合發展,市民通過手機、電腦可以快捷反映訴求,通過問政簡訊、編號查看訴求辦理情況。
同時,平臺集各縣(市、區)政府、市政府部門及市屬、駐市單位等115家單位於一體,客家新聞網「問政贛州」欄目組收到投訴諮詢帖文後,第一時間轉有關部門辦理,要求3至5天內辦理回復,贛州市「五型」辦跟蹤督辦解決,效率遠高於其他網絡信訪平臺。
記者登入平臺看到,9月16日,網民通過「問政贛州」平臺反映南康區花香美林郡項目拖欠溫某、鄧某2名民工工資1.35萬元,經當地政府督辦協調,19日該項目足額清欠了民工工資。
此外,客家新聞網、贛南日報、贛州廣播電視臺等市級媒體實時監督,跟蹤採訪調查典型案例,推動網友訴求辦理解決。
家住南康區陽光康城小區的劉先生告訴記者:「我轎車停在小區地下車庫內,結果被掉落的水泥塊砸中,小區物業以各種理由推脫責任。」經媒體介入調查,劉先生成功拿到車輛維修款。
「我們每月通報『問政贛州』辦理回復情況,既宣傳辦理好的,又批評辦理不好的。」贛州市「五型」政府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這有利於提高投訴辦理質效。」截至12月5日,「問政贛州」平臺收到網友投訴諮詢帖文4011條,辦理回復3691條,回復率達92.02%。
「問政贛州」平臺構建了覆蓋全贛州、及時高效、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協同聯動的網絡問政新平臺,讓百姓講真話,幫百姓解困惑,為百姓排憂愁,架起黨群幹群「連心橋」。如今,贛州市民更傾向於在「問政贛州」平臺反映訴求,省級媒體曝光明顯下降,網絡越級信訪情況得到有效疏導。
用平臺解決百姓「三事」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時作出「認真解決好老百姓身邊的急難事、麻煩事、煩心事」重要指示精神,贛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問政贛州」平臺成了收集百姓「三事」的重要渠道。
記者翻閱10月8日《江西日報》,頭版刊登《「紅」出特色 改出實效——贛州以主題教育助推高質量發展》中提到贛州開設「問政贛州」等專欄,全面收集民情民意,解決百姓「三事」。
對於收集的百姓「三事」,贛州市「五型」辦安排專班按照教育文化體育、交通運輸、城市管理等十二大類分類,建立百姓「三事」臺帳,及時轉交有關部門辦理,跟蹤辦理情況,實施銷號管理,確保件件有落實、有反饋。
同時,加大督促不滿意件辦理力度,通過電話督辦、現場督辦、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紮實推動二次辦理,提高群眾滿意率。截至11月30日,9月份收集百姓「三事」294件事項中,265件群眾對辦理情況滿意,滿意率達92.98%。
此外,贛州市「五型」辦舉一反三、分類推進、建立長效機制。記者了解到,10月中旬,贛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曾文明在章貢區走訪調研,發現毛家返遷地路段路燈因電費問題長時間不亮,現場協調點亮路燈,推動了贛州中心城區「五區」開展「點亮背街小巷路燈」整治行動。
贛州市章貢區紅旗大道32號巷居民曾朝輝向政府贈送錦旗並告訴記者:「我們這一片屬於『盲區』,通過此次點亮行動,180多戶居民路燈照明問題解決了。」截至12月9日,贛州中心城區「五區」背街小巷已新裝路燈562盞,已維修路燈1568盞。
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從解決一類問題到解決全局性問題,從解決當前問題到解決長遠問題,贛州辦成了一批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解決了一批百姓牽腸掛肚的問題,進一步提升了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