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銀河 李銀河
銀河小助手
蘇格拉底說:「不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
既然我們只有一世,既然快樂是人生的重要目標。
人怎樣才能得到快樂?這是個問題。
來聽聽李銀河老師怎麼說。
首先,只做自己能夠勝任愉快的事,不做力不從心的事。
此話聽去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原因在於人往往並不知道或者有時不願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明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會以為自己能做好,付出很大努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就會陷入痛苦之中。
然而,有些事是經過人的艱苦努力最終能夠做好的,但是努力的過程是痛苦的,要不要在這種痛苦前止步呢?還是應當繼續努力達成目標?
米勒畫作《拾穗者》
| 黑塞【1】所寫的歌德與席勒對比的文章就很典型:歌德【2】是一個對寫作勝任愉快的人,他仿佛得到天啟,一切都那麼自然地毫不費力地流淌出來,仿佛神來之筆;而席勒【3】卻在寫作中苦苦煎熬,面對一疊稿紙大受折磨,懷疑,猶豫,不自信,經過千辛萬苦才最終寫出傑作。
黑塞因此給二人不同的評價:歌德是神;席勒是英雄。
問題是,如果你屬於席勒的類型,你還應不應當寫作呢?
如果當初席勒知難而退,文學史上就少了一位偉大的作家。
作家席勒
由此可見,一個人能否確切了解和定位自己的才能的界限至關重要。
如果你能確知自己最適合做什麼,確知自己經過努力能夠做成的事和即使怎麼努力也做不成的事,你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避免墜入痛苦的境地,才能進而得到快樂。
其次,只投入能夠使自己快樂的人際關係,擺脫痛苦的關係。
人際關係主要有三類:親情、友情和愛情。
親情與生俱來,多數情況下是美好的,給人帶來快樂的。但是當親情變質為給人帶來痛苦的情況偶爾發生時,卻不容易擺脫。
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的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情形其實就在現實中大量發生,當事人痛苦不堪。在關係無法擺脫的時候,只能適當調適,使得關係的痛苦程度不那麼尖銳而已。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的故事廣為流傳
相比之下,友情變質時就比較容易擺脫。因為與親情相比,它是後天選擇的關係,一旦友情不再為雙方帶來快樂,比較容易擺脫。
愛情的情況就更複雜一些,它既是後天的選擇,又是一種強烈的情感關係,不像友情那樣相對平靜,不那麼激烈。
愛情跟親情和友情相比是一種烈度更強的關係,快樂起來更快樂,痛苦起來也更痛苦,不容易發生,一旦發生又不容易擺脫。
莎士比亞著名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最終以悲劇結尾
愛情雖然是人世間最美的花朵,但是在愛情消失的情況下,只有堅決擺脫,才能重獲平靜和快樂。
當然,有些愛情關係最終變成了親情和友情,這是愛情消失後一種痛苦程度較低的過渡途徑。
人的欲望來自生命本身,欲望強烈者生命力強大;欲望微弱者生命力弱小。
欲望包括創作欲望、行動欲望、各類生理欲望如食慾、性慾等等,它是一種來自生命深處的衝動,像山間的一股泉水,盈滿之後就需要宣洩。
有的人的泉湧細小無力,只是涓涓細流;有的人的內心之泉洶湧澎湃,一瀉千裡。
挪威畫家卡爾·頓伯格畫作
前者的人生瑣碎平靜;後者的人生大悲大喜,快樂與痛苦的程度都要尖銳得多。
對於前者來說,沒有克制欲望的問題,因為他們原本就沒有什麼不可克制的欲望和衝動;對於後者來說就會遇到這個問題。
因為他們的各種欲望都很充沛,在欲望難以宣洩時就難免痛苦異常。
例如在戀愛和交友上,他們常常會遇到欲望受阻的情況,此時就需要升華:按照弗洛伊德【4】的升華理論,在原欲受阻的情況下,應當將其升華至文學藝術一類的精神活動中,使得不到宣洩的欲望轉化為創造力,在創造性活動中得到宣洩。
工作中的弗洛伊德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個人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社會也因之受益:人們可以享用這些人創造出來的文學藝術品,得到美妙的藝術享受。
總之,如果人能夠一生只做自己勝任愉快的事情,能夠只交往給自己帶來愉悅感的人,能夠克制自己無法宣洩的欲望並將其升華至美好的精神生活之中,他就一定能夠得到一個快樂的人生。
註:
【1】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
【2】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代表作:《葛茲·馮·伯利欣根》《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
【3】約翰·克里斯多福·弗裡德裡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裡德裡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華倫斯坦三部曲》《瑪麗亞·斯圖亞特》。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代表作:《夢的解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