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史12:追求快樂是人生目的,伊壁鳩魯告訴你怎麼做才能更快樂

2020-11-28 地圖說歷史

不要因為渴望你沒有的東西而破壞你所擁有的東西;你現在擁有的東西曾經是你所希望的東西之一。

伊壁鳩魯畫像

伊壁鳩魯(Epicurus,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創建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派宣揚無神論,認為人死魂滅,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同時提倡尋求快樂和幸福。人們稱他的倫理學為快樂主義倫理學。

據記載,伊壁鳩魯的著作多達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論自然》、《準則學》 、《論生活》和《論目的》等 。現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題為《格言集》和《學說要點》的殘篇。

一、伊壁鳩魯生平

薩摩斯島位置圖

公元前341年,伊壁鳩魯出生於薩摩斯島(Samos),他的父親是薩摩斯的雅典殖民者。伊壁鳩魯的童年是在薩摩斯度過的,他自述他從十四歲開始研究哲學。

公元前313年,十八歲的伊壁鳩魯來到雅典,顯然是為著確定他的公民權而來的。

公元前322年,雅典的殖民者被趕出了薩摩斯,此時伊壁鳩魯還在雅典。伊壁鳩魯的家人逃到小亞細亞,他也很快到了那裡和家人團聚。很可能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

伊壁鳩魯和他的「菜園」

公元前311年,伊壁鳩魯創立他的學校,最初是在米特林,後來是在蘭普薩古。公元前307年後,他的學校設在雅典,而且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據說,學校裡面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蔬菜以及各樣草本植物和香料,在食物上自給自足,因此伊壁鳩魯也被稱為「菜園哲人」。在學校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公元前270年或前271年,伊壁鳩魯死於雅典。

二、伊壁鳩魯哲學體系

伊壁鳩魯哲學體系分為三部分:第一為研究真理標準的準則學,主要是研究真理的標準及獲得知識的途徑,而判定真理的準則分為三類,即感覺、預見、情感。他認為感覺是絕對真實的,而理性也是完全來自於感覺的。只有感覺的真實性才保證了理性的真實性。預見是對外在事物的回憶。感情是內在的感覺,分為快樂與痛苦。第二為研究自然的物理學,他接受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並作出了修正,認為原子形狀有限,具有重量,有偏斜運動。第三為研究人生的倫理學。對伊壁鳩魯而言,準則學與物理學只是手段,倫理學才是目的,他認為「快樂」才是最高的與天生的「善」,我們的目的便是要獲得它。

(1)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

伊壁鳩魯認為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當時有三種關於感覺的觀點:第一種是懷疑派的觀點,認為所有的感覺都是不真實的;第二種是逍遙派的觀點,認為感覺的內容真假參半;第三種是伊壁鳩魯所持的觀點,認為所有的感覺都是真實的。

針對第一種觀點,他反駁說,判斷感覺不真實的標準來自於感覺,沒有完全獨立於感覺之外的判斷真假的標準;即使表面上看來與感覺不同的思想,歸根到底也來自於感覺。他說,依據感覺的標準說所有感覺都不真實,這犯了自我否定的錯誤。針對第二種觀點,他說,我們沒有區分真實的感覺和虛假的感覺的標準。人所具有的各種感覺相互驗證,而不相互矛盾。比如,在遠處看到的一個較小的塔在近處看較大,視覺並沒有欺騙我們。對塔的視覺與對視者和塔之間距離的感覺相互配合,告訴我們塔的真實大小。

在排除其餘兩種觀點之後,最後剩下的唯一可能的觀點是:「所有可感的東西都是真實的。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感覺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事物;第二,感覺的內容是真實的影像,就是說,它與產生它的外在事物相像。

(2)原子論

伊壁鳩魯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的繼承者。面對各派自然學說,他堅決維護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原子和虛空雖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覺所直接證明,但它們的真實性卻是不可辯駁的,就是說,如果不設定原子和虛空,那麼自明的感覺將被推翻。感覺的自明性證明了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

自道爾頓以來原子模型的演變

伊壁鳩魯認為,原子除有形狀、次序和位置之外,還有重量這一性質。原子的數量是無限的,但原子形狀的種類是有限的。無限的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原子的運動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垂直下落;二是由於原子相互碰撞,原子可沿著任何方向運動。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運動時產生偏斜,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運動的原子,產生出這種橫向和斜向的運動。

原子的重量是齊一、有序的運動(垂直下落)的原因,原子的偏斜是雜多、無序的運動(碰撞)的原因。用這種方式,伊壁鳩魯克服了德謨克利特混淆「必然性」和「原因」所產生的困難,區分了原子運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並進一步說明了偶然運動的原因所在。「偶然性」和「偶然原因」思想對伊壁鳩魯的倫理學也有重要意義,他以此否認命運決定論,論證意志的自由。

(3)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目的

伊壁鳩魯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善。他明確主張:「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是因為快樂而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得到快樂。」快樂是善的出發點和歸宿。正因為如此,人們稱他的倫理學為快樂主義倫理學。

伊壁鳩魯對快樂、欲望、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思考。他認為快樂應該是由這三個方面構成:一是寧靜,二是免於恐懼(ataraxia),三是沒有身體疼痛(aponia)。綜合這些因素最終使人們在最高層次上體驗到快樂。伊壁鳩魯把快樂與幸福相等同,但反對把快樂與享樂相等同。伊壁鳩魯區分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快樂:

第一層次,自然和必要的欲望:例如食物和住所等。這些東西更容易滿足,很難或不可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消除。

第二層次,自然和非必要的欲望:這指的是美食和奢侈品。它們代表了難以滿足的事物,並且可能最終導致我們因未滿足的欲望而感到痛苦。伊壁鳩魯建議最好儘量減少或完全消除這種欲望,以尋求平靜。

奢侈品品牌

第三層次,虛榮和空虛的欲望:例如,權力、地位、財富或名望。這些是難以獲得或實現的東西,並且不太可能滿足。他認為,由於這些欲望沒有限制,他們永遠無法完全滿足或帶來快樂。因此,我們不是要實現這些願望,以幫助自己獲得更大的幸福和快樂。

伊壁鳩魯認為能讓人快樂的方式分別為動態和靜態,影響快樂和痛苦的兩個方面為生理和心理。動態快樂指積極地處於滿足欲望的過程中,比如在你感到飢餓時吃東西。在那些時刻,我們正在朝著我們預期的愉悅目標採取行動。靜態快樂指的是我們的願望在得到滿足後的體驗。拿上述飢餓時吃東西的例子,一旦我們吃了,我們就會感受到靜態的快感。感覺飽了,不再需要(飢餓)的滿足感就是一種靜態的樂趣。伊壁鳩魯認為靜態快樂是快樂的首選方式。他還認為,身體上的快樂和痛苦與現在有關,精神上的快樂和痛苦與過去和未來有關。  

(4)知識是獲得快樂的保證

明智是開端和最高的善,所以明智甚至比哲學更可貴。伊壁鳩魯明確地把哲學、倫理學的任務歸結為解救人的痛苦,使人生活幸福。他認為,只有學習知識,研究哲學,了解人體自然的原因,才能使人正確對待死亡,解除對死亡的恐懼。人們心靈痛苦的真正原因只有兩個,一是恐懼宗教懲罰,即恐懼神靈;二是恐懼死亡。因此,伊壁鳩魯提出,人們對神靈和死亡有了正確的認識,就會驅逐內心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從而擺脫痛苦,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伊壁鳩魯承認神靈的存在,但他認為神靈也是由原子構成,人死後靈魂亦消失,但構成神靈的原子還在,只是再也無法被感知。神靈不會幹預人的社會生活和道德生活,人本身有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善惡的能力。同時,他認為死亡並不可怕,也不神秘,它只是一種自然的事實。「你要習慣於認為,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無所謂的。因為一切的善與惡都存在於感覺之中,而死亡就是感覺的停止。「我們活著時,死亡尚未來臨;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了。」因此,有智慧的人不應厭惡生,也不該恐懼死。人們要正確對待死亡,就要快地活著,就是要追求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就要像賢者和智者那樣,對死亡抱著超然的態度,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人們享受時間不能單單去度量它是否長久,而是看它是否最合意。因此,關鍵是要把握住現在,對於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只能夠順應自然的發展,不能苛求。

三、伊壁鳩魯語錄

(1)我們生存時,死尚不存在;死來時,我們已不生存,所以死對我們毫無關係。

(2)哲學家們的論證若無法有效治療人類的苦難,這樣的論證是沒有價值的。若是無法解除身體上的疾病,醫學可謂毫無益處;同樣的,若是無法去除心靈上的苦難,哲學亦是毫無用處 。

(3)如果你想享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充當哲學的奴僕。

(4)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5)在確保終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結識朋友。

(6)快樂沒有本來就是壞的,但是有些快樂的產生者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擾。

(7)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8)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困擾。

(9)友誼真是一種最神聖的東西,不光值得特別推崇,而且值得永遠讚揚。

(10)如果你順其自然地生活,你就決不會貧窮;如果別人怎麼說你怎麼做,那你就永遠不會變富。

(11)不明智、不健康、不正直地生活是不可能活得愉快的;同樣,活得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健康和正直。

(12)宇宙是無限的。

(13)歡娛本身並不是罪孽;但是,能帶來一定樂趣的東西,同時也會留下比樂趣本身大出許多倍的煩惱。

(14)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

(15)對我們幫助最大的,並不是朋友們的實際幫助,而是我們堅信得到他們的幫助的信念。

(16)我們把樂趣看作是幸福生活的全部,樂趣是人們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四、結語

以羅素的一段話做結尾——「不要貪圖吃喝,以免腸胃出問題;不要在政治和感情上糾纏;不要結婚生子,這樣就沒有親人去世的痛苦了;學會欣賞快樂,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時間很長,就得依靠心靈的訓練只去想那些讓人快樂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伊壁鳩魯 | 在死亡未到來時好好地活,當死亡到來時好好地死
    他想要和人們一起分享他在伊壁鳩魯哲學中發現的使人生快樂的秘訣,於是他在一面石牆上把伊壁鳩魯關於友誼、焦慮、死亡、快樂等各個方面的分析刻了下來,總計25000字,並在牆上寫下了下面一段話: 我將要離開這個世界,在死之前,我要寫一篇對美滿快樂的頌詞,以期對當前春秋正富的人們有所幫助。
  • 快樂只是一個假象,你應該追求的是滿足感
    導語:不少人窮盡一生追逐快樂,而身為精神病專家的作者則對此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那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更有現實意義、更容易實現的滿足感,而不是抓住快樂這一幻想。我不會對抗或打擊那些前來尋求幫助的人,而是會溫和但又誠實地回應他們那可憐的嚮往(「我所要的只是快樂」),告訴他們這是一種人類固有的情感。即抱著能夠逃避痛苦並永遠享受歡樂狀態的幻想不放,其實就是自我欺騙。
  • 你好12月 | 怎樣才能得到快樂?
    原創 李銀河 李銀河 銀河小助手蘇格拉底說:「不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既然我們只有一世,既然快樂是人生的重要目標。人怎樣才能得到快樂?這是個問題。問題是,如果你屬於席勒的類型,你還應不應當寫作呢?如果當初席勒知難而退,文學史上就少了一位偉大的作家。作家席勒由此可見,一個人能否確切了解和定位自己的才能的界限至關重要。
  • 第五節 伊壁鳩魯:死亡是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二)
    公元前341年,伊壁鳩魯出生於靠近小亞細亞西岸、四季常青的薩摩斯島,父母都是雅典人。他天生聰慧,14歲開始學習哲學,曾在雅典接受軍事訓練兩年,也曾就學於柏拉圖學派的潘菲勞和德謨克利特學派的西芬尼等人,並熟悉亞里斯多德和阿納克薩哥拉斯等早期哲學家的哲學,但後來這些人都成了他的敵人。
  • 一個故事告訴你:人生的不快樂,都是因為欲望過多所致!恍然大悟
    人為什麼會不快樂?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個原因或許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人生的不快樂,都是因為欲望過多所致!以下分享一個寓言故事「命喪狗嘴的烏鴉」,故事雖短,道理卻深。這個故事就會告訴你:人生的不快樂,都是因為欲望過多所致!恍然大悟。
  • 生活簡單快樂的句子
    2.不知足,放不下,把好好的人生弄得苦不堪言。豁達一點,看淡一些,人生沒有多少事情比快樂更重要。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何必去用這一顆不平的心看待人和事,那麼也就是作踐了自己,辜負了歲月。3.凡事不要想的太複雜,手握的太緊,東西會碎,手會疼。4.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掉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遺忘了.5.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最易迷失自己;處在別人的關愛中,最易弱化自己。
  • 怎麼做一名快樂主義者?使自己習慣於簡單,使自己不懼命運
    他倡導了一種退出社會的哲學,他說:「當我們的同胞還算安全時,哲學家就應該追求一種從人群中撤出的安靜的私人生活。」知識分子應該努力「活得不被覺察」。伊壁鳩魯教導說,快樂是「人生的全部」。沒有絕對的善和惡,只有帶來快樂的想法和行為,以及帶來痛苦的想法和行為。
  • 快樂=幸福?你錯了,快樂興奮刺激但短暫,蜥蜴告訴你什麼是幸福
    幸福的一家人關於這個問題,我問大兒子,(老大今年8歲)他說:「我打遊戲的時候很幸福。」追求快樂的極端現象是「上癮」。2、上癮:寧願餓死,也不願意吃東西的老鼠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奧爾茲做了一個老鼠實驗。實驗人員在老鼠大腦的「快樂中樞」區域植入了一根探針,然後把老鼠放在裝有兩根橫杆的籠子裡,按動其中的一根橫杆,就會有微電流刺激老鼠的快樂中樞,按動另一根就會有食物掉下來。
  • 人生路上感悟的十句話,痛並快樂著
    三、人生路上,必須看遠,別讓生活的壓力擠走快樂,真正的痛苦,沒有人能與你分擔。成長就是這樣,痛並快樂著。四、有山有水更何憂,知足能令萬事休,這是一種胸懷的寬闊,也是一份命運的厚重,雪飄過,霜也重,浮生就是此情景,心事重的更誤了山水風景。
  • 職場人生感覺累和不快樂:重塑快樂認知模型,感知快樂該有的樣子
    文/職場三哥閱讀時長/一杯咖啡的時間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 是快樂太少,還是我們缺少感知快樂的能力
    一位作家說: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它會使一個人變得開心,擁有好的心態。擁有快樂,會更容易發現、享受生活中的幸福細節,提升生活品質,獲得成功。快樂是人類必須的生活品質,也是儒家文化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無論是學習、交友、修道都強調快樂。快樂是人生態度,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 比毒品成癮更可怕的,是垃圾快樂成癮
    每個人都知道毒品上癮的危害,但不知道比毒品上癮更可怕的是垃圾快樂成癮。這種成癮不是在傷害你的身體,而是在不斷消磨你的意志,減少你生命中的可能性,最終,讓你只能過極其平庸的一生。這些產品背後有強大專業的團隊,他們會根據大眾的心理,設計出一環扣一環的產品,它能不斷刺激你的神經,讓你感到快樂、欲罷不能。而這些產品唯一的目的,就是賺錢。就像阿成一樣,他習慣了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很難去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比如:工作、學習、鍛鍊。
  • 肥宅快樂水,你喝著真的快樂了嗎?
    肥宅快樂水,你喝著真的快樂了嗎?最近流行一個詞:肥宅。肥宅是指對日本ACGN文化領域痴迷的身體肥胖的人群,也可理解為肥胖的御宅(即Fat Otaku)。現在連可樂都變成了肥宅快樂水,原因是因為可樂糖分高+喝著爽,一天兩瓶快樂水,一個月能胖10斤,讓你有三倍的快樂。
  • 那麼如何對抗才能獲得快樂?
    如何吃苦才能得到快樂?回到人的社會層面,如何吃苦才能得到快樂,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開放。學會從外界獲取能量和信息。簡單來說就是借力為我所用,降低信息熵。什麼是信息熵?它被用來度量信息的不確定度,信息熵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它跟熱力學的熵是可以換算的。
  • 擁有生命熱情才能讓你真正快樂
    也許在剛開始的第一個星期是雀躍、迫不及待的,但之後隨著邊際效用的遞減原理,我慢慢覺著了不快樂,內心開始懷念記憶中所有充滿生命熱情的日子。,我竟然發現:原來真正的快樂既不是享受,也不是輕鬆,而是你是否擁有生命熱情,你的生命是否在為之燃燒。
  • 擁有合理期待讓人更快樂
    的確,降低期望可能會讓人更加現實、更理智。然而,「佛系」人生就是快樂的人生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對充滿期待的人來說,發生好事都是應得的,發生的壞事都是偶然、都可以避免;那些對大多數事情都不抱期待的人會認為,發生好事都是偶然,發生壞事才是日常狀態。  因此,無論這個期待是要實現還是會落空,充滿期待的人通常總是更快樂。
  • 多巴胺並不能使你快樂
    它產生於「大腦獎勵系統」,大腦進化出這個功能的目的,是讓人類能夠存活下去。大腦會定下一個獎勵的承諾,然後分泌多巴胺,承諾只要你在多巴胺的驅動下有所行動,就可以得到獎勵。所以,多巴胺的作用是刺激人體產生一個行為,這個行為的目的是得到特定的獎勵。仔細想想,為什麼在熬夜刷視頻之後,第二天會覺得懊悔?甚至有時候會一邊刷視頻一邊看時間一邊有罪惡感?因為多巴胺的本質並不是讓人感到快樂,而是促使人不停地進行某個動作。
  • 感官快樂都是短暫的,真正的快樂是和意義的結合
    一個追求知識的人,會因為獲得新知而感到高興;一個追求道德的人,會因為自己良好的聲譽而感到滿足。這種精神愉悅,比起感官享受,不那麼直接,也沒有那麼強烈,甚至說更加虛無縹緲,但是,它卻足夠持久,更容易給人帶來一個好的心情。
  • 讀懂莊子,你就會明白: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快樂?
    我們有誰不羨慕莊子的逍遙自在,可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現代社會下喘息的我們,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很難擁有屬於自己的快樂,換句話說,只有用錢,才能買到我們所謂的快樂。,你就會發現,原來快樂不是用錢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