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鳩魯 | 在死亡未到來時好好地活,當死亡到來時好好地死

2020-11-28 搜狐網

原標題:伊壁鳩魯 | 在死亡未到來時好好地活,當死亡到來時好好地死

奢華酒食不足以避害,不足以健身;

超過自然之財富,其無用猶如溢出容器之水;

真價值不生於劇院、澡堂、香水與油膏,

而生於自然科學。

凡智慧所能夠提供的、助人終身幸福的事物之中,

友誼遠超過一切。

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情。

當我們說快樂是最終目的時,

我們並不是指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受的快樂,

而是指身體上無痛苦和靈魂上無紛擾。

死與我們無關,

因為凡是消散了的都沒有感覺,

而凡是無感覺的就是與我們無關的。

愛情這種東西從來都沒有帶來過好處,

只要它沒有傷人,就應該很滿足了。

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希臘文Έπίκουρος 英文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伊壁鳩魯生於公元前341年的薩摩斯,但父母親都是雅典人,他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曾去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他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公元前307年開始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

傳說中該學派居於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他創立的學派也被人們稱為花園學派,學派裡有男有女,還有奴隸,以充滿友誼而著稱。據說在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據記載,伊壁鳩魯的著作多達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論自然》、《準則學》 、《論生活》和《論目的》等 。現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題為《格言集》和《學說要點》的殘篇。

伊壁鳩魯認為,哲學是通過論辨和討論的方式產生幸福生活的一種活動;正如不能治療身體疾病的醫藥是無用的技藝,不能解除靈魂痛苦的哲學是無用的空話。為了能夠幸福地生活,必須學習倫理學;為了擺脫錯誤的認識和不必要的憂慮與恐懼,必須學習物理學。

死亡是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

一】

公元120年,小亞細亞西南角有一座萬餘人的小城——奧諾安達,一個名叫第歐根尼的富翁出錢在小城的集市中心建了一塊長80米高約4米的石碑,上面刻著伊壁鳩魯式的口號,以引起來往行人的關注:

奢華酒食不足以避害,不足以健身;

超過自然之財富,其無用猶如溢出容器之水;

真價值不生於劇院、澡堂、香水與油膏,而生於自然科學。

他想要和人們一起分享他在伊壁鳩魯哲學中發現的使人生快樂的秘訣,於是他在一面石牆上把伊壁鳩魯關於友誼、焦慮、死亡、快樂等各個方面的分析刻了下來,總計25000字,並在牆上寫下了下面一段話:

我將要離開這個世界,在死之前,我要寫一篇對美滿快樂的頌詞,以期對當前春秋正富的人們有所幫助。如果只有一兩人,或三四人,或五六人處於困境,我將與他們個別交談……但是如今大多數人患著對事物有錯覺的通病,在互相攀比中互相傳染,如羊群的瘟疫一般……我要用這一柱廊廣為宣傳治此病的良藥,以拯救世人。

不幸的是,這位富翁「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話卻沒有阻擋人們進入奧諾安達商店購物的腳步。

到處充滿著奢侈品和昂貴家園的形象,同孩子玩玩、與朋友聊聊天,這樣簡單的、普通人的快樂變得越來越少。

在今天的倫敦或巴黎,還有人打著伊壁鳩魯的招牌,你可能會遇上一家名叫伊壁鳩魯的咖啡屋或是餐廳;也可能在咖啡屋或餐廳裡還放著一本叫做《伊壁鳩魯式的生活》雜誌;翻開《牛津詞典》,我們還能找到一個詞:伊壁鳩魯式的。在這裡「伊壁鳩魯」這個詞基本上意味著享樂主義。

的確,這位哲學家十分重視物質的滿足與感官上的快樂。他曾說:「一切好東西的開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因為即使是有教養的高級動物,也必須考慮這個問題。」又說:「一切善的根源來自於口腹之樂,就是智慧與文化也必須與此相關。」

但他絕不是個享樂主義者,因為他同時又告訴我們:「寧肯睡在安穩的樹葉墊上,也不睡在不安穩的黃金床上。」伊壁鳩魯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他說:「只依靠麵包和水為生,全身就會感到一陣輕鬆。」

透過物質的窗簾,我們仿佛依稀看到公元前306年,35歲的伊壁鳩魯和他的朋友梅特多魯斯、他的妹妹、數學家波利埃努、埃馬爾庫斯、雷奧修及其妻泰米斯塔,還有一個名叫伊多門紐的商人,一起吃飯、喝茶、高談闊論的情景。伊壁鳩魯說:「凡智慧所能夠提供的、助人終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誼遠超過一切。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標準來衡量我們,他們看重的是我們的本質,就像理想的父母一樣,他們對我們的愛不以我們的外表和社會地位為轉移,所以我們身穿舊衣服、承認今年沒賺多少錢,都不會於心不安。追求財富的欲望不一定單純出自對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動機可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賞和善待。我們追求發財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和關注,否則他人就會對我們視而不見。」朋友們鼓掌表示贊同,接著伊壁鳩魯總結說:「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給予我們的關愛與尊敬是財富不見得能提供的。」這是伊壁鳩魯快樂清單的第一條——友誼。

二】

公元前341年,伊壁鳩魯出生於靠近小亞細亞西岸、四季常青的薩摩斯島,父母都是雅典人。他天生聰慧,14歲開始學習哲學,曾在雅典接受軍事訓練兩年,也曾就學於柏拉圖學派的潘菲勞和德謨克利特學派的西芬尼等人,並熟悉亞里斯多德和阿納克薩哥拉斯等早期哲學家的哲學,但後來這些人都成了他的敵人。他在小亞細亞各地講學5年,繼承、修正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義哲學,他宣稱快樂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則,他相信感覺,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感覺主義者,他曾說「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情」。

公元前306年,他輾轉回到雅典,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買了一座花園辦學。他的學園大門上醒目地寫著:賓至如歸,樂為到善。在校門口迎候客人的是水罐和麵包。

這個學生群體的生活非常簡樸,一日三餐主要是水和麵包,但伊壁鳩魯覺得很滿意。他說:「當我靠麵包和水而過活的時候,我的全身都洋溢著快樂;而且我輕視奢侈的快樂,不是因為它們本身的緣故,而是因為有種種的不便會隨之而來。」這個群體的日常開銷靠的是自願捐助。一次,他在給一個朋友寫信時說:「請你給我送一些乾酪來吧,以便我在高興的時候可以宴客。」又寫給另一個朋友說:「請你代表你自己和你的孩子們送給我們一些為我們神聖的團體所必需的糧食吧。」儘管生活如此貧困,他還是感到很快樂,他相信這是真正的快樂,因為他認為「當我們說快樂是最終目的時,我們並不是指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受的快樂,而是指身體上無痛苦和靈魂上無紛擾」。

春去冬來,花園裡樹木參差、百花爭豔,一陣陣笑聲和掌聲傳來,偶然也會有些許的爭論聲,有男有女,有數學家、哲學家,還有奴隸,徜徉在百花叢中,聽著老師伊壁鳩魯的教誨,並將他的學說廣泛傳播於希臘—羅馬世界,使他的聲音綿延了近4個世紀。他的學校被人稱為「伊壁鳩魯花園」,他的學生被稱為「花園哲學家」。

他不喜歡被人約束,為了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辭去了雅典商業界的工作,把自己從政治牢籠中釋放出來。雖然掙錢少了,但他覺得無比幸福,因為他獲得了他的自由。他在園子裡種一些供廚房用的蔬菜,平時吃的也都是新鮮的親手種的蔬菜,沒有大魚大肉,但是有味道、有營養。朋友都說他生活過於簡樸,他卻說:「聰明人挑選食物不求量多,而求可口。」這和當時雅典世俗的價值觀大相逕庭,他就是這樣特立獨行的人,家徒四壁不必汗顏;黃金萬兩無可炫耀。這是伊壁鳩魯快樂清單的第二條——自由。

【三

校園中的思考得到很多人的讚賞,伊壁鳩魯的朋友們的名氣逐漸顯露,其中還有好幾位作家,最出名的梅特多魯斯一人就寫了12本書,其中有《智慧之路》和《關於伊壁鳩魯健康欠佳問題》。但他和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分析他們由金錢、疾病、死亡和鬼神引起的焦慮。

伊壁鳩魯試圖從現實的生命之中排遣對死亡的恐懼,最終實現靈魂的平靜,他說:「死亡是一種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為什麼呢?因為按照伊壁鳩魯唯物主義原子論的觀點,無論人還是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且這些原子的聚合都有著極大的偶然性,所以他們可以組成一頭牛、一塊石頭甚至是一棵大樹。原子組合到一起時叫做生,反之原子離散時叫做死。因此生死只不過就是那些和我毫不相干的原子的聚合和離散罷了。當死亡時,我們的感官和心靈就離散成了單個原子,感覺也就不再存在了,所以他說:「死與我們無關,因為凡是消散了的都沒有感覺,而凡是無感覺的就是與我們無關的。」

當時伊壁鳩魯的政敵因為他的學校接收女學生,就傳出各種猜疑,甚至還有人說見他家裡經常有青樓女子出入,但事實上,伊壁鳩魯雖然被稱為快感哲人,可他對性愛關係從不荒唐。他說:「愛情這種東西從來都沒有帶來過好處,只要它沒有傷人,就應該很滿足了。」也有人說,他每天都要嘔吐兩次,以便在胃中給美食騰出位置,他很虛偽,說和做完全是相反的。但清醒的分析使人心神寧靜,伊壁鳩魯的朋友們即使感到生活的艱難,受人蠱惑,也沒有被打擾,始終忠誠地相隨。對於真正懂得不活著沒有什麼可怕的人來說,生命中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事了。後來伊壁鳩魯的追隨者遭到了驅逐,在克裡特島,敵人把蜂蜜塗抹在他們身上,好讓蜜蜂和螞蟻把他們吃掉。

在他久臥病榻臨死之時,他給朋友寫了這樣一封信:「現在,當我度過我生命的最後和幸運的一天時,我給你寫信。疾病攫住了我,並給我帶來了毀滅性的折磨,但是我用記憶中的我們在一起時的思想和交談的快樂來抵抗這些痛苦。」面對死神他高傲地宣布:「我已經預感到了你——命運,我已經以壕溝防衛自己以免你的全部偷襲。我們決不會像俘虜一樣屈從你或任何別的機遇。但是當我們走的時刻到來的時候,我們將蔑視人生,蔑視那些徒勞迷戀人生的人,我們將聽任人生高唱我們生活得很好的光榮凱歌。」快樂主義者伊壁鳩魯用他的一生向我們訴說著:「在死亡未到來時好好地活,當死亡到來時好好地死。」這是他的全部死亡哲學,也是他快樂清單的第三條——思想。

註:本文選自《向死而生:哲學大師的死亡筆記》,作者:孫勝傑。

《向死而生:哲學大師的死亡筆記》

作者:孫勝傑

出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如果不知道讀什麼書

或者點閱讀原文試試看

【現實以上主義書單】

原編文章,歡迎轉發 | 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存在主義:用現象學的方式詩意地解釋死亡
    伊壁鳩魯說過:當我們活著時,死亡離我們很遠,當我們死去後,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去思考死亡。古希臘享樂主義的代表人物伊壁鳩魯認為死亡固然可怕,但是思考死亡才是最可怕的。仔細想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只有人擁有智慧,也只有人去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可能動物也思考過,我們無法證實。)
  • 中國最懂死亡的女孩告訴你,死亡的意義是什麼?丨一刻影像
    這段殘酷的青春讓她不得不靠近死亡,通過近十年的成長和蛻變,兩千七百個小時與臨終者的生命融合,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死亡,可以好好地活著而創辦了體驗死亡工作坊,幫助每一個體驗者在死亡面前可以與恐懼握手言和。她說:「當死亡真正來臨,我們都要有尊嚴地和這個世界告別。」
  • 男子換8大器官創造奇蹟 命懸一線時只想好好活
    他經常對妻子說,可能活不過這個年頭了。  他又那麼希望活著。痛得嚎啕大哭時,他反覆念叨:我不想死,不想這麼早死……  他才38歲。  2010年最後一天,他被推進手術室。  也就是這天,北京,那個搖著輪椅在地壇思考死與生的人離去。  「死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 第五節 伊壁鳩魯:死亡是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二)
    他在小亞細亞各地講學5年,繼承、修正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義哲學,他宣稱快樂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則,他相信感覺,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感覺主義者,他曾說「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情」。   公元前306年,他輾轉回到雅典,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買了一座花園辦學。他的學園大門上醒目地寫著:賓至如歸,樂為到善。在校門口迎候客人的是水罐和麵包。
  • 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老死」 最自然的死亡方式產生可怕劇痛
    在我們當今社會中,提及某人「老死」是很常見的,但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老死」,他們終會因其他已患疾病或者新發疾病而死,「老死」是不會寫在死亡證明上的死亡原因,通常最有可能是心臟驟停所致,這與潛在的身體問題有關。例如:感染、心臟病發作或者癌症等,血栓可能進入肺部,阻止大腦為身體器官供氧,從而導致心臟停止跳動。
  • 上海交大白血病研究生去世,告別父母:儘快忘了我,好好活下去
    但是面對生死真正做到坦然的人很少,面對新生命的到來,生的喜悅,面對死亡時,對死亡的恐懼一直圍繞著我們每一個人。今天要說的他,是一位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本該有大好年華在等著他,卻在他即將踏入社會時被病魔帶走。面對死亡,他坦然接受,面對死別,他勸慰父母的話感動無數人,讓活著的我們更加珍惜生命。
  • 藝術家用藝術的方式詮釋:正確面對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
    在全市第六屆「公益夥伴日」期間,由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等機構主辦的首屆死亡藝術節預展在公益新天地舉行,公益與藝術跨界融合,行為藝術、繪畫、攝影等藝術手段成為表達「死亡」、推動死亡教育的新方式。 死亡是什麼?提到死亡,你會想起什麼?是冰冷?陰暗?孤獨?禁忌?死亡還有沒有其他的表現形式?
  • 生離死別,世間常事,如何正確地看待死亡?
    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這是生物學與醫學的科學結論,可如何對待死亡卻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當他老婆死了,他卻敲著盆子唱歌,因為他知道人總是要死,人們不應違反自然規律,這就是有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表達莊子了對待死亡的智者態度。
  • 韓國歌手具荷拉在家中死亡,她曾說為了雪莉好好活著
    11月24日下午,來自韓國的最新消息,韓國知名女星具荷拉在家中被發現已死亡。歌手具荷拉被發現死在家中畢竟又是韓國娛樂圈的一顆「重磅新聞」。近些年韓國不少明星自殺,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張紫妍。江南警察署方面表示:「當天18點09分,具荷拉被發現已經死亡。 至於詳情,目前正在調查中。」
  • 生命的另外一面——死亡時發生了什麼
    潛在的末那識,菩薩到了第八地時才會完全消失,但是深度睡眠的時候,不會有「我要……」的念頭,所以,末那識此時也停止了。死亡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死亡的時候,前面的六識和末那識都不存在。阿賴耶識也會受到破壞,會有瞬間斷掉並很快恢復的情況,此時唯一存在的就是佛性。死亡與深度睡眠非常相似。
  • 活得好好的,突然被殺,幸福終止!如何正確面對和看待死亡?
    每個逝去者都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迎接死亡這件事的呢?有懊悔歉疚的,也有知足無憾的;有怨恨不甘的,也有坦然接受的;有死有所得的,也有死不悔改的等等。死役所的故事就是以逝去者的視角展開,一個個因各種原因而死亡的靈魂,來到這個專門處理死亡事件的死役所,在填寫死亡原因和詳情的同時,回顧自己一生的故事。故事以「死」的視角讓人去深度思考「生」的意義。
  • 《非自然死亡》告訴你應該怎樣看待死亡
    《Unnatural》(《非自然死亡》)講述了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任職的法醫三澄美琴與同事們通過對非正常原因導致死亡的遺體進行解剖一起探查非正常死亡者的真正死因,以求找到案件真相的,從而改變現實世界的故事。「在日本,你可能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 如果時光倒流,真想讓自己好好地再活一次……
    時光倒流,再讓自己好好地活一次吧!寒冷的冬夜,街上因為是春節臨近,夜而顯得還算繁華;此時的我冷冷地走在街上,心在抖,在流血,眼淚一直在眼圈裡打轉,我強迫自己不要流淚,我想讓自己堅強和成熟起來。我們就曾這樣一天天快樂地過著,雖然也有過傷心,有過淚水。但我一直都認為這是生活的小插曲,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完美。我一直以為,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傷害背叛我,他也不會,真想不到,恰恰就是他,就是他傷我傷得最深。其實我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夢,有時候我沉溺在夢裡不願意醒來。夢裡的我哭了、笑了、難過了、開心了。當夢醒了,還依稀在夢中一樣。
  •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編者按: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在西方,安樂死(Euthanasia)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 希臘史12:追求快樂是人生目的,伊壁鳩魯告訴你怎麼做才能更快樂
    伊壁鳩魯派宣揚無神論,認為人死魂滅,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同時提倡尋求快樂和幸福。人們稱他的倫理學為快樂主義倫理學。據記載,伊壁鳩魯的著作多達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論自然》、《準則學》 、《論生活》和《論目的》等 。現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題為《格言集》和《學說要點》的殘篇。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對他來說,死亡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一旦身邊的人或者是自己養的小寵物死去,自己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小景(左)今年11歲,雖然他也經歷過家人的離世,但還是覺得自己不了解死亡。對於安樂死,他說自己非常不接受,因為好好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同樣對死亡不是很了解的小周,卻有和小景不同的原因,還未經歷過親人離世的他表示對死亡的概念還很模糊。
  • 老人被醫生宣布死亡,準備火化時突然活了過來,當天又死了
    印度一名老人因為呼吸系統疾病而被醫生宣布死亡,家人隨後為其準備葬禮,在準備火化的時候老人突然活了過來。醫生到達現場對其進行救治,然而幾個小時以後他又死了。 據印度媒體8月9日報導,這一離奇事件發生在印度北方邦庫希納加爾地區。當地時間周六(8月8日),一名老人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
  • 智慧法語:佛說想永生的人應該好好思考這個道理
    ——《增一阿含經》 【經文解釋】這是佛在摩揭陀國迦蘭陀竹園精舍的時候,有四位修得了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這五種神通的婆羅門,聚在一起議論如何躲避死亡,最後他們的結論是:「當死神來時,再強悍、再有權勢的人也躲不過,我們應當各自以神通隱藏起來,讓死神找不到。」於是第一位婆羅門飛翔在空中,想要以這種方式躲避死亡,結果死在空中。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談到生,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談到它的對立面,死亡。世上總有一些不可言說,但又逃避不過的事實,比如死。就像是現代社會的人類,正在參與一場大型的「皇帝的新裝」盛宴——我們為生而狂歡,卻不去談論死,仿佛它就不存在一樣。但誰也說不清,這個年代既然有這麼多可以延長生命的高科技手段,可人要好好地死,自然地死,卻變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請讓我與落日一起迎接迎接黎明的到來
    佛經有言:不可說;人活一世有太多不可言語之事。如今大多數人都在負重前行,為了家庭,為了事業,或者是為了自己更體面的生活。有的人朝九晚五,有的人天天奔波,似乎都迷失在對工作,對生活的狂熱追求,品質提升之中。世事似乎成為造夢者的一場遊戲,我們似乎都在夢中奔波。人始終是高級動物,最基本都要滿足吃喝拉撒的欲望,繼而再追求更高級的欲望。似乎沒有人能夠擺脫這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