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在睡覺前不停地刷小視頻,手指仿佛不受大腦控制,等再看時間時,已經是後半夜。
看起了手機小說,被一個又一個的情節吸引,不知不覺看到了天亮。
我們覺得自己做這件事的時候是快樂的,是滿足的,是放鬆的。
但是第二天早晨醒來,想想前一夜睡得那麼晚,對著鏡子看看黯淡發黃的皮膚,無神的黑眼圈,又覺得後悔懊惱。
為什麼就總是管不住自己呢?
然後在新的一天清晨,對自己說,今天一定要早睡。
可是到了晚上,猶如陷入魔咒一般繼續熬夜娛樂。
這,就是多巴胺導致的上癮。
多巴胺,並不是產生快樂的源泉。
這裡有一個誤區,在鋪天蓋地的科普文中,人們普遍認為多巴胺是產生快樂的源泉。他們舉出了很多例子,其中包括抑鬱症是因為缺少多巴胺。
所以,你的不快樂,是因為多巴胺分泌變少了嗎?或者是因為多巴胺分泌穩定,沒有變化?
首先,我們要了解多巴胺的原理。
它產生於「大腦獎勵系統」,大腦進化出這個功能的目的,是讓人類能夠存活下去。
大腦會定下一個獎勵的承諾,然後分泌多巴胺,承諾只要你在多巴胺的驅動下有所行動,就可以得到獎勵。
例如,原始森林中的人類,當見到肥肉、脂肪、糖類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會促使他們不顧一切地進行得到這些東西、吃下去這些動作,保證身體的能量,這樣才能活下去(這就是獎勵)。同樣的,為了繁衍,當看到裸體異性時,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促使雙發發生性行為這個動作,使人類得以延續(這也是獎勵)。
所以,多巴胺的作用是刺激人體產生一個行為,這個行為的目的是得到特定的獎勵。
仔細想想,為什麼在熬夜刷視頻之後,第二天會覺得懊悔?甚至有時候會一邊刷視頻一邊看時間一邊有罪惡感?
因為多巴胺的本質並不是讓人感到快樂,而是促使人不停地進行某個動作。
它是雙面的,會給人帶來希望的同時,帶來壓力和焦慮。
這就是欲望的壓力。
它會讓人一邊期待著得到獎勵,一邊讓人因為壓力、一直得不到獎勵而感到焦慮不安。
多巴胺可以帶來希望、欲望,但是不會帶來幸福、快樂。人們在多巴胺分泌時,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渴望,而不是切切實實的幸福或快樂。
而當獎勵,也就是渴望一直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形成強迫症、焦慮症。
當獎勵遲遲未來,就會形成上癮行為。例如許多遊戲會設置最終關卡,誘使玩家們奔著那個目標一直玩下去,不分晝夜,甚至如新聞中報導的連續幾天幾夜不睡而導致的猝死。
上癮行為產生後,大腦就會放大及時行樂的快感,而不關心長期後果。
他們會期待和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獎勵,但這種感覺本質並不是幸福和快樂,它們並不等同。
事實上,讓人感覺到幸福快樂的物質並不是多巴胺,而是由大腦中完全不同的一個區域分泌的另一種物質,這裡不展開討論。
然而多巴胺的分泌對我們的大腦是必須的。
多巴胺可以讓人產生希望、動力、希望,對生活充滿興趣。
而缺乏多巴胺,會帶來冷漠、抑鬱,並不是平靜。這也解釋了抑鬱症,當多巴胺分泌減少時,並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不快樂,而是沒有動力去追求快樂。
如何利用多巴胺。
這一點市場營銷做得非常好。
如今的商家實際上正是在運用這種方法。飯店的菜單或宣傳圖片,總是將食物製作得看上去油汪汪、水嫩嫩,服裝店或者內衣店則會擺出身材極好的模特圖片,誘惑路過的潛在顧客。
路過蛋糕店,從裡面飄出濃濃的蛋糕香味,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刷小視頻的時候是不是會激動?那是因為大腦覺得,某個小視頻會讓你捧腹大笑;或者某個小視頻會帶來未知的某種,例如不知名的民族趣事,世界上某個角落發生的暴力。
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的獎勵有很多:食物、性、新鮮感、多樣性,關於讓人類生存下去的一切。
可關鍵是,我們已經不再生活在原始世界,然而大腦進化而來的、促使它分泌多巴胺的反應對象,已經不再適用於如今的世界。
但是,人類仍然被這些進化的原始功能而支配,從而做出許多身不由己的、並不想做的事情。
被多巴胺驅使著做出的事情,許多並不能夠帶來積極的效果,反而威脅我們的生活。
這就需要我們區分:
哪些是真實獎勵,它們使生活更有意義,也是我們意志力的來源。
哪些是虛假獎勵,它們消耗我們的精力,使我們上癮,對生活造成了威脅。
我們需要區分欲望引導我們的方向,以及何時該聽從欲望。
你是暫時地屈服於誘惑,是在緩解焦慮;還是基於長期目標,提高生活的意義?
以上就是第一步,理解多巴胺產生的而原理,以及明確知道大腦產生多巴胺,並不全是出於自己的意願。
當人們注意到獎勵的承諾不過是假象時,多巴胺所形成的魔咒就被打破了。
第二步,強迫大腦,真切地感受到現實狀況。當大腦一邊期待著獎勵(如買了衣服就會快樂、沒完沒了地刷小視頻就會開心)時,一邊感受到現狀,而現狀與獎勵並不匹配,那麼大腦最終會調整它的期待值,並不認為現下的行為會帶來快樂。
例如讓暴飲暴食的人放慢吃飯速度,僅僅是放慢進食,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就會發現吃少一些的食物並不會讓他們更不開心,發現食物看著、聞著,反而也會讓人愉悅。
其實他們原本狼吞虎咽的時候,也意識到這樣做並沒有使身體更舒服,也沒有品嘗到食物的味道。
僅僅是將感受放到當下,仔細感受當前,大腦就會發覺這個獎勵是虛假的,類似於上癮般的行為並不會帶來快樂。
這個方法很簡單,具體:
允許自己接受誘惑。和你的期望比起來——這種體驗怎樣?是否會仍然促使你不停地消費、吃飯、刷視頻?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滿足?你是否達到了沒法繼續的到程度,因為你太累了、淘寶了,無法得到承諾的「獎勵」了?結果就是,一些人會發現他們其實並不需要想像中的那麼多東西。
另一些人則發現,這種體驗完全無法讓他們滿足——這就是實際體驗與獎勵的承諾之間的差異。
那麼,如何利用多巴胺來使我們去做那些並不願意做、但是為了提高生活而必須要做的事情?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那就是當人在多巴胺的促使下行動,當得到的事物與原本承諾的獎勵並不符合時,大腦也不會釋放出停止的信號。甚至在承諾獎勵消失之後,人們也不會故態復萌——他們會繼續之前的積極行為。
也就是說,獎勵承諾是假象。只要我們執行了動作,就會消除焦慮,認為自己是在追求希望。雖然上面我們極力區分虛假獎勵,以此讓自己不那麼衝動,那是因為那些承諾的獎勵實際上也對生活不會帶來改觀。
而此刻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切切實實提高生活的質量。
很多人能夠知道,雖然在做這些難做的工作時,確實有拖延,但是當我們做完之後,卻會有成就感。這才是真實的幸福和快樂。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有動力去做,如何讓大腦在適當時候分泌多巴胺。
所以許多人會在辦公室放一些咖啡、甜品、麻辣鴨脖,這就是從食物上對自己的獎勵承諾。
有些人會在研究難以看懂的文件時,聽著喜歡的音樂,或者是活力十足的音樂,也是一種獎勵承諾。
然而獎勵承諾並不止這些。
研究發現,聲音、氣味、圖像、口味、那些難以琢磨的獎勵,都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
例如,一個雜亂的房間,她很早就想收拾了,但是一直拖著,導致這個房間越來越亂,然後進入惡性循環——越亂越不想收拾。
但是一項研究發現,節日的音樂和節日的味道,使顧客更願意呆在商店裡。於是這位女性由此想到一個方法——她在那個房間裡播放了聖誕歌,又點燃了節日蠟燭。然後她就在這兩樣東西的影響下,充滿幹勁地完成了打掃工作。
——當然,你也完全可以播放其他節日歌曲,例如《新年好》或者《咱們工人有力量》。
這樣長久的行為之後,甚至會形成條件反射,在打算工作時,大腦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至此,你的好習慣業已形成。
THE END.
參考文獻:《自控力》(凱利.麥格尼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