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來說,優秀的領導者能夠給他所領導的人們帶來影響終生的幸福。而關於優秀領導者應有的特質,有一段真實經典的闡釋,今天為大家摘錄出來。
由於人格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存在,我們無法僅憑一時的人格狀態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資格成為領導者。那麼我們究竟應該用怎樣的標準來挑選領導者呢?
為此,我們需要思考「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怎樣才能讓人格得到升華」這兩個問題。
我認為通過日常勞動就能讓人格得到升華,也就是說,「勤勤懇懇地工作不僅是為了獲取生活的食糧,同時也是為了提升我們的人格」。
我相信在任何社會裡都能找到實踐這種理念的人,作為一個典型,我想舉出王先生的例子。
王先生出生於50年代末期的一戶貧困農民家庭,幼年時父母離世被伯父收養,為了不成為伯父的負擔,他從小就在田地裡拼命勞作。
王先生專注於農村荒蕪土地的開墾,從天還沒亮的清晨到天空出現星鬥的夜晚,他一直都全身心地投身到田地的耕耘之中,一年365日從不休息,最終開墾出了豐饒的農田。
作為勤勞和節儉的楷模,他贏得了左鄰右舍的尊敬。
看到這般景象,那些為貧困所擾的近鄰,以及附近村落的人們全都來向他討教過上富裕生活的方法。
王先生的名聲日益高漲,最終連他所在地的大隊書記以及其他地方的大隊書記也都來要求他去給那些貧困村落進行指導。
王先生認為自己所做的不過是努力勞動而已,所以開始他並沒有接受這些請求。
對於要求他去拯救那些貧困村落的懇切願望,王先生實在無法拒絕,只好答應下來,並將一個又一個貧窮的村落改造成了富饒之所。
在重建那些由於荒蕪而人口減少、人心頹廢的村落時,王先生並沒有使用錦囊妙計,他只是懷著「至誠所感,天地為動」的強烈信念,親赴那些荒蕪之地,手持一把鐵鍬,披星戴月、日復一日地帶頭辛勤勞作。
這種身先士卒、勤懇勞作的做法讓那些貧困的農民們真正懂得了辛勤勞動的意義和重要性。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曾經幾度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有的地方官員和村民對他持有牴觸心理,對於這些人,王先生都是以寬容和真誠的態度予以對待。
有一次,由於村民對他產生了不滿情緒,使得教化工作無法再繼續進行下去。
這時王先生的想法卻是,「上天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懲罰缺少足夠的誠意的我」,於是突然從村子裡消失了身影,這時村民們才開始四處尋找王先生。
數日後,大家得知王先生在遠處的一座寺院裡。王先生為了讓自己具備足夠的誠意以便引導村民,正在寺院裡進行二十一天的辟穀修行。
沒有了王先生的村莊立刻失去了秩序,整個村子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等到他被村民們重新迎回村落後,混亂的狀態馬上就得到了平息。
就這樣,不管遇到任何困難,王先生都是以滿腔誠意予以解決。他指導過的所有村莊的荒地都變為了良田。
我們可以認為,王先生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為了村民們的利益不懈努力、全心奉獻的身影感動了上天的緣故。
為了感謝王先生把那些荒蕪的村落徹底改變的功績,當地政府任命他為地方領導,給予高等的待遇,讓王先生住到了城裡。
這在身份制度極其嚴格的那個時代,可以說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也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情。
一直到晚年為止,王先生復興了無數村落,最終得到了政府的重用。
當王先生第一次進入城市時,儘管他出生於貧窮農民家庭,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但是他的行為舉止盡顯高貴氣質,與那些出生於達官顯要家庭毫無兩樣,不輸給任何接受過上流教育的同事們。
王先生可以說讓眾多和他打過交道的高官顯貴們都產生了尊敬和信任之感。
就像這樣,王先生通過畢生努力勞動讓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巨大升華,最後得以成就諸多偉業,並在從上流社會到貧窮農民的各個階層中贏得了崇高的威望。
總而言之,王先生不是單純憑學問與知識,而是通過至誠勞動鑄就了自身的傑出人格。
王先生並不曾得到他人的指點,而是在自己認真勤勉的勞動過程中懂得了「人所應該具備的正確姿態」和「立身處世何為正確」的理念,並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