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感動自己是心靈的升華,徵服自己是人生的成熟

2020-11-29 LF藍澈夫人

文 | LF·藍澈夫人

《斷舍離》書中曾言:世界上最難攻破的不是那些堅固的城堡和城池,而是自己為自己編織的「心獄」。因此,我們要想走上成功的道路,擺脫不順的現狀,必須勇敢地衝出「心獄」』

其實,成年人的煩惱千篇一律,有些煩惱本不會滋生,之所以憂愁過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自身造成的,也就是庸人自擾。要明白,沒有什麼可以束縛我們,除了我們自己。

我們害怕跌倒,所以走得心驚膽戰,我們害怕受傷害,所以把自己裹得嚴實,甚至封閉自己。可是我們在封閉自己的同時,也關閉了自己的人生,人生不是不接納我們,而是我們逃避了人生。

《逆商》書籍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為了擺脫煩惱而不斷探尋,他漫步在郊外,聽到了一陣悅耳的笛聲,循著聲音他來到了山腳下。

吹笛子的原來是一個小牧童,小牧童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是逍遙愜意的。年輕人走上前問牧童:『你每天都如此輕鬆自在嗎?你就沒有什麼煩心的事嗎?』

牧童說:『當我在牛背上吹著我最喜歡的曲子時,我就忘記了所有的煩惱』——年輕人聽了牧童的話,自己也想試試,但煩惱依然在。

因此,年輕人繼續向前探尋

不知不覺,年輕人眼前出現一條小河,他在河邊看到一個白髮老者正在釣魚,安靜閒適、輕鬆自在、怡然自得。

年輕人又走上前問:『你全神貫注地釣魚,現實中就沒有什麼讓你煩惱的嗎?』

老者笑著說:『當我坐在河邊,全身心地釣魚時,煩惱的事情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年輕人也嘗試著坐下來釣魚,但是他心中的煩惱依然存在,那些煩惱的事情還在困擾著自己。

他告別了釣魚老者,繼續探索。

在一個山洞裡,年輕人見到了一個滿臉笑容、和藹慈祥的老人家,他就把自己的來意向長者講明了

老人微笑著對他說:『有人捆著不讓你動嗎?』——年輕人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當然沒有人捆我呀!」老年人說:「既然這樣,你為什麼不能解脫呢?」

年輕人一想也就這麼回事,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了:自己為自己設置了一個牢籠,把自己關在了裡面。

誠然,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太多的煩惱,更多的是自尋煩惱,就算有煩惱,如果我們不能衝破煩惱的束縛,反而給自己打造一個精神牢籠,這何嘗不是咎由自取呢?

許多人不快樂,過得生不如死,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總愛把光陰,用在擔心自己的幸福與否之上。如果你不想被煩惱禁錮心靈、囚禁靈魂,首先摒棄雜念,做到心無旁騖。

《逆商》書中的年輕人就是自己捆綁自己,從而煩惱不能消除,幸而得到山洞老人的開導,才恍然大悟。如果沒人開導我們,這時我們就要自我審視一番,與其徒增傷悲,為何不從容一些呢?

正如《菜根譚》書中而言:『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狂風暴雨中,飛禽走獸都會感到惶惶不安;而風和日麗的天氣,花草樹木也充滿生機、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間不可以一天沒有祥和之氣,而人們心中也不可以一天沒有愉快喜悅的心情』

誠然,在這個忙碌的世界,生活的焦慮、工作的壓力、家庭的擔憂,常常讓我們感到苦惱和煩悶,那麼,怎樣做才能幸福呢?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弄明白的問題。

其實,生活原本淡然,浮躁的是我們的心罷了。因此,請大膽邁開因思謀金錢而駐足的腳步,撫平因渴求名譽而躁動的心靈,安慰因攫取地位而難眠的靈魂。

再來看看《斷舍離》書籍中的故事

一個人在他25歲時因為被人陷害,在牢房裡待了10年,後來沉冤昭雪,他終於走出了監獄。出獄後,他開始了幾年如一日的反覆控訴、咒罵:「我真不幸,在最年輕有為的時候競遭受冤屈,在監獄度過本應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那樣的監獄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狹窄得連轉身都困難,唯一的細小窗口裡幾乎看不到陽光;冬天寒冷難忍,夏天蚊蟲叮咬……真不明白,上帝為什麼不願罰那個陷害我的傢伙,即使將他千刀萬剮,也難解我心之恨啊!」

75歲那年,在貧病交加中,他終於臥床不起。彌留之際,牛師來到他的床邊:「可憐的孩子,去天堂之前,懺悔你在人世間的一切罪惡吧……」

牧師的話音剛落,病床上的他聲嘶力竭地叫喊起來:「我沒有什麼需要懺悔,我需要的是詛咒,詛咒那些造成我不幸命運的人」牧師問:「您因受冤屈在監獄待了多少年?離開監獄後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惡狠狠地將數字告訴了牧師。

牧師長嘆了一口氣:「可憐的人,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對你的不幸,我真的感到萬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囚禁了你區區10年,而當你走出監牢,本應獲取永久自由的時候,你卻用心底裡的仇恨、抱怨、詛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如《斷舍離》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可憐呢?他的可憐不是被冤枉而做了10年牢,而是因恨折磨了自己整整40年,同時他還為自己打造了囚禁心靈的牢籠。

我承認,一些人給這位可憐之人造成了整整10年的痛苦,甚至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礙。但往事如煙,逝去的歲月,我們無法挽留,就如夕陽雖好,但它始終會消失在山頭,而它第二天會再次冉冉升起。

如果我們總是以恨入世,以抱怨度日,或許我們能得到「口頭」上的痛快,但卻難以收穫心靈上的慰藉,以及精神上的享受。他人帶來的傷害縱然痛苦至極,但不代表永遠,而我們自己無法衝破「心獄」則如那位可憐的人一樣鬱鬱而終。

《斷舍離》書中還說:『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徵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

很多人最大的悲哀,不是失敗,也不是運氣不好,而是在於,他們總是為自己設計條條框框;這些條條框框限制了他們的想像空間和前進的勇氣,模糊了他們的視線,從而失去,對人生原初目標的方向以及追求。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記住一句話:『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站在在鏡子裡的另一方自己,如果能夠戰勝另一個自己,並且衝破心獄的桎梏,我們自然會與快樂以及幸福相伴』

——EDN——

關注LF藍澈夫人

每日影視解讀、好書品鑑、情感故事分享

相關焦點

  • 斷舍離,極致人生的必要條件(適合所有人)
    我冷漠是不想被看出太容易被感動觸及我比較喜歡現在的自己不太想回到過去告別過去,開啟極致新生活,斷舍離很重要。只有在當下那些合適自己的且是必需品,而且你正在使用的那些東西才值得你留在自己的空間裡。選擇一件物品,千萬不要判斷它能不能用,因為每一件東西都有用,你真正要做到的是你要不要用,這才能取你所需,也發揮了物品最大的價值。
  • 《秀美人生》影評:心靈的洗刷 靈魂的升華
    它讓人的心靈得到洗刷,靈魂得到升華,使視聽得到審美。影片不拘泥於真人真事的藝術創作,而是塑造了生動鮮活的黃文秀形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部主旋律影片之所以好看,得益於它的藝術精湛。首先,講究敘事技巧,賦予影片強大的吸引力,令觀眾感同身受。
  • 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喚起心靈的感動
    畢淑敏專為青少年創作的「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系列叢書,用充滿母性光輝的文字、豐富真切的人生經驗、透徹心扉的成長期盼,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堂有趣而真摯的心靈成長課,妥善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靈謎題。  「成長不僅是青春期的拔節,還是人生都在進行的過程,你能夠看到自己身心的變化,甚至人生休止符的到來。成長,無法拒絕。」這是畢淑敏對成長所做的注釋。
  • 心理故事兩則,在追求中升華自己
    其次,年輕人要儘快給自己找到合適的位置,定位很重要。有的人進入社會都幾年了,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誠然,嘗試一下銷售、廣告、保險等各行各業對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在一塊不適合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太久,可能到頭來仍然是勞而無功。眼看周圍一同走向社會的同齡人已小有成就,自己還未安定下來,心裡恐怕不是滋味。
  • 給自己一個準確的評語,它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大多數剛剛進入職場的人,對職場和自我的看法不成熟、不穩定,他們比別人更容易激動,更容易孤獨,也更容易自卑,所以在這個時候學會認識、分析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對自己的現狀—現實的我是不滿意的,往往會「幻想」一個更讓自己滿意的「我」—理想的我。
  • 人生最好的升華方式,莫過於學會沉澱自己
    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大抵是過著虛偽的生活,還麻木不仁的沉迷其中。要知道,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為自己而活才是真理。別人怎麼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測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用一種最真實的方式,度過在指縫滑過如滴水一樣無法停止下落的時間。要直面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該如何生活。
  • 「斷舍離」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大家有聽過一本書叫《斷舍離》嗎,《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於2009年首次出版。該書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斷等於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等於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等於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該書敘述了「斷舍離」的含義,讓讀者了解並做到「斷舍離」。
  • 遠離「戀物癖」,才能整理好自己的人生
    明白了「整理」的重要性,不僅是整理自己的物品,更是要整理自己的人生。作者山下英子在書中提出了「斷舍離」的概念:「斷」斷絕想買不需要物品的念頭,「舍」捨棄沒有實際用途的物品,「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並且合理利用家裡的空間。
  • 拯救別人,升華自己的心靈,善良的人一定是最美的
    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救人的行為,你看著他們是在救別人,其實他們不僅救了別人,無形中也幫助了自己。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比如我們看到新聞裡報導出來的事跡,我們都會感覺到特別的感動。因為他們是真實的,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陌生的人。
  • 一個人最大的勇敢不是打敗別人,而是徵服自己,句句勵志感悟人生
    無論如何,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別人無法幫忙。仰望滿天的繁星,回望留下的腳印,我們一直在孤獨中跋涉,在寂寞裡堅守。只要你願意走,踩過的都是路。只要你不迴避與退縮,生命的掌聲終會為你響起。三 * 人生有時候,想要擁有卻不能夠擁有,或許會使人們自暴自棄。確實失去,就要越堅強,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無法挽回過去。
  • 夜闌心語|沉澱自己,是最好的升華
    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能苦會樂是人生的坦然,化苦為樂是智者的超然。倚樓聽風雨,淡看江湖路。播種善良善良不是刻意為之,它是一件愉快並且自然而然的事,有的時候,善良就是為了心安理得。古人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播種善良,造福人間,也就是為自己積德積福。
  • 斷舍離是國外的超前理論?《紅樓夢》早有記載,她才是踐行第一人
    這也是斷舍離所要傳達的精神。很多人認為,「斷舍離」不就是扔東西和不要買東西嘛,類似於一種清修和苦行。其實這種觀點也是有偏差的,「斷舍離」的目的,應該是「營造好身邊的環境,追求心靈的自由」。物象只是外在,所有行為的終點,應該直達我們的心靈。何為斷舍離?
  • 精神歸位,才是最高級的斷舍離,2021年極簡主義4大關鍵詞
    最高級的斷舍離,其實是回到你自己。給生活做減法,為生命做到加法,減法生活關於2020年極簡主義的4大關鍵詞,建議收藏,讀懂可以受益一生。01、斷舍離斷絕掉不需要的,捨棄掉不必要的,脫離物慾的執念。斷舍離不是物質的加減,而是精神的極簡。以人來為中心,然後讓物歸位,讓物流動起來,這樣人不為物役,精神能夠有自由流淌的空間。
  • 永遠不要期待別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升華自己
    永遠不要期待別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升華自己真正的愛,是一秒生情,一生不忘;真正的夫妻,是兩個人的堅守,一輩子的相愛。二、愛最大的苦惱在於你讓我得病,可你又是我的藥。四、沒有誰能夠一直陪著你,總有些事情你必須要自己面對、自己解決。而孤獨不過是一種人生狀態,你依然可以在這個狀態裡做很多事情。五、記得有一個雨天,你說你會疼我,現在又下雨了,帶走了我們所有的誓言……六、最尷尬的就是:每次都會高估自己在別人心裡的位置。
  • 來自《老子》的斷舍離,被一個日本女人活用了其中的奧義,真實用
    她說:"《斷舍離》所有的思想根源都來源於《老子》的48章,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用日本文化加以闡釋又得出了新的禪意。即通過"斷"和"舍"的外在行動帶來心靈上"離"的狀態。"那麼什麼是斷舍離?她知道自己狀態不對,便開始尋找名師,最終終於讓她找到了,山下英子。山下英子用自己的斷舍離"拯救了"楊樂樂。大明星陳數也變成了山下英子的小迷妹。
  • 以電影《時光機》看待「斷舍離」:放下過往,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可見,「斷舍離」,並非是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媽媽更是無法理解小琴的所做作為。她認為那些無法丟棄的東西,都有著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使看上去已經沒有用了,但那些物品背後所隱藏的回憶,更是代表對當下的深深依戀。小琴不得不放棄說服媽媽的想法,暫且和哥哥開始整理自己的房間。
  • 精要主義與斷舍離
    要麼自己慎重選擇,要麼受制於別人的計劃,非此即彼。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爾說說「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慮地、戰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僅要擺脫那些明顯浪費時間的事情,還包括放棄一些很好的機會;不要疲於應付那些讓你在多條戰線上作戰的社會壓力,要學會減少、簡化,並通過淘汰其餘一切來聚焦於絕對重要之事。似曾相似的定義,源自對斷舍離收納法的解讀,沒錯,它們相似!
  • 「斷舍離」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節慾、制欲
    作者:袁躍興「斷舍離」倡導的是一種新生活的理念,它由日本家政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在其所著《斷舍離》一書她說,所謂「斷」即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即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即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
  • 讓閱讀為自己心靈加餐,你會擁有一個幸福完滿的人生
    閱讀為自己心靈加餐「人到中年萬事休」,這句話雖不盡對,但卻道出了一部分中年人的真實心聲:有人用曾經的「輝煌」墊底,現在已沒有了奮鬥的激情;有人因青春不在,又看不到遠方的希望,不自覺停止前行……我是一名有著30餘年教學生涯的教師,生活中卻從未停下閱讀的步伐。
  • 斷舍離:40歲左右的女人,能夠做到這2點,痛苦之後就是重生
    我特別喜歡《斷舍離》書中的一段話: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惱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心才能回歸安寧。40歲是女人的一道分水嶺,到了4字開頭的年紀,人生帶給你最大的感受不應該是「我老了」,而是經歷了這麼多年,我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我們也越來越懂得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