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時代氣息、感人的故事情節、質樸的鄉村風貌、動人的青春風採……9月6日,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策劃和組織拍攝的重點扶貧題材影片《秀美人生》全國公映,在八桂大地掀起一股觀影熱潮,觀眾反響強烈,好評如潮。文藝家品悟從光影裡透出的精神內核,駐村第一書記感同身受時代青年接力奮鬥的信心……銀幕鐫永恆,精神召人心,讓我們蓄力前行,共同匯聚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的磅礴力量。
——編 者
這部電影從第一個畫面到最後一個鏡頭,都緊緊吸引著觀眾,讓人看得淚眼婆娑。它讓人的心靈得到洗刷,靈魂得到升華,使視聽得到審美。影片不拘泥於真人真事的藝術創作,而是塑造了生動鮮活的黃文秀形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這部主旋律影片之所以好看,得益於它的藝術精湛。首先,講究敘事技巧,賦予影片強大的吸引力,令觀眾感同身受。文秀的事跡眾所周知,如何避免鏡頭只是簡單複述,該片編導另闢蹊徑,在黃文秀事跡的基礎上,藉助藝術技巧進行發揮。
一是巧設懸念,表現人物命運變化。
影片中,文秀的扶貧對象主要是百坭村貧困戶。如何使他們走出心結、開啟新生活?這設置了劇情的懸念。文秀用感同身受的切身體會,以及工作的真誠與熱情,感動了他們,激起他們為脫貧而奮鬥。在懸念不斷推進與釋放的過程中,影片生動地詮釋了共產黨員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中的責任與擔當,揭示了扶貧必扶心、扶心要扶志的必然與必須。比如影片中班銀匠和黃大貴在黃文秀的感化下覺醒而走下山、走出來,比如原來是扶貧旁觀者的李賀和阿布在黃文秀的感召下走進百坭村,參加了扶貧戰鬥……那些感人和美好的懸念,把觀眾一直帶到劇終,讓觀眾接受心靈的洗禮,得到審美的愉悅。
二是情節敘說,搖曳多姿增加看點。
本片劇情的推進並非平鋪直敘,而是講究敘述策略,使之跌宕起伏,九曲迴環,精彩紛呈,引人入勝。如村支書老廖與阿布相認時卻不認識的尷尬,以及黃文秀的車後裝著代售雞鴨的細節等,無不散發出喜劇的韻味。黃文秀家附近行駛而過的高鐵以及黃文秀小車遠去的尾燈影反覆出現,由客觀鏡頭逐漸轉化為黃文秀媽媽的主觀鏡頭,都是為給黃文秀雨夜返回百坭村以致犧牲做鋪墊。這樣的電影敘事無論是大情節,還是小細節,都反映出創作者獨運之匠心。而影片對百色方言的自如運用不但凸顯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而且還表現出接地氣的真實性和生活味,極大地拉近了作品與觀眾的距離,進而產生了審美的親切感,對廣西觀眾而言,則是親近感。
其次,講究情感節制,賦予影片強大的感染力,令觀眾熱淚盈眶。文秀的故事本來就感人,經過藝術處理後,更具催人淚下的力量。影片的情節基礎是黃文秀本身就是貧困戶,因為她是幹部,不許別人幫扶自己家,所以哥哥不得不為改善家中生活而遠赴廣東打工。這樣的家境使得黃文秀為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奮鬥人生更為動人。藝術家們對片中情感的把握與呈現極為講究,不是任意泛濫,而是有意克制,反映出較高的美學品位。
一是語輕情重,直擊人心。
例如,黃文秀幫大貴找回了桂芳,她到田間告訴大貴,故作平靜輕輕地說了一句「桂芳讓你去她父母家要八字」,便點爆了大貴心中的感情地雷而在坡上大哭。這哭聲傳遞出大貴的心靈解脫與情感釋放。
二是欲揚先抑,把握情感。
大貴到桂芳家拿結婚八字,桂芳父親提出要大貴喝30碗酒,一直喝到最後一碗,才看到碗下的紅紙,打開看到了「勤勞恩愛,八字永合」字樣。這場激動人心的戲被藝術家們演繹得層層遞進,一波三折,觀眾也隨著大貴流下歡喜熱淚。
三是詩化情境,升發思想。
影片結尾是最精彩的部分。黃文秀犧牲後化蝶的情景與大貴媽贈送南瓜表達謝意的特寫交相輝映,仿佛神來之筆,畫龍點睛,使影片秀美人生的意蘊得到升華,昭示著黃文秀思想與精神的永生以及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感恩的必然聯繫。這也是戳人淚腺的藝術之舉。其實,這種詩化的情緒與意象一直貫穿在整部影片當中,從阿布的詩,到黃文秀的微信,都有所表現。它給觀眾帶來了心靈與情感的溫馨和溫暖,而且耐人回味,咀嚼再三。
由此可見,這部講述廣西故事、中國故事的電影不但做到了思想精深和製作精良,而且還做到了藝術精湛。習近平總書記說:「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認為,《秀美人生》就是這樣的電影。
來源:《廣西日報》 、廣西文聯
編輯:吳韻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