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這句話出自《大乘莊嚴經論》隨修品第十四:
"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說, 煩惱即菩提。"
煩惱升華為菩提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需要哪些條件才能促進煩惱向菩提(也就是覺悟、智慧)轉變呢?
01煩惱即菩提是對修行的人所說,最起碼是看過佛家經書的人所說
煩惱即菩提。煩惱向著覺悟、智慧的轉變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將煩惱升華成菩提。這裡面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只有修行的人,最起碼是看過佛家經書的人才能了解這句話的意思,才能在煩惱熾盛的時候幡然醒悟。
煩惱每個人都有,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不如意就會給人帶來煩惱,有欲望就會給人帶來煩惱。窮人有窮人的煩惱;富人有富人的煩惱;平民百姓有自己的煩惱;達官顯貴也有自己的煩惱。煩惱無處不在,我們都認為煩惱是一件壞事情,殊不知在修行人的眼中煩惱卻難能可貴,因為煩惱是覺悟的開始和契機。
普通人對待煩惱,只是就事論事,想辦法去除煩惱。實在去除不了就會鬱結在心中,久而久之就可能會向著抑鬱轉化。有人說煩惱不是菩提嗎?為什麼普通人不能將煩惱轉化為覺悟和智慧呢?那是因為缺少佛家智慧的開導和指引。猶如盲人摸象,瞎子點燈,煩惱也就只是無盡的煩惱而已。
02為什麼說煩惱就是菩提,煩惱就能升華成覺悟和智慧呢?
先來看看《老殘遊記》中的例子。泰山鬥母宮中的女尼華雲認識了一位任三爺,然後深深地喜歡上了任三爺,任三爺也答應迎娶華雲。盼著任三爺能將自己迎娶進門,以至於白天晚上日思夜想。沒曾想卻被任三爺的母親棒打鴛鴦。最後華雲惆悵滿腹,自怨自艾,煩惱熾盛難抑。後來」夢見一個白髮白須的老翁對我說道:『逸雲!逸雲!你本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為貪戀利慾,埋沒了你的智慧,生出無窮的魔障,今日你命光發露,透出你的智慧,還不趁勢用你本來具足的慧劍,斬斷你的邪魔嗎?」,而幡然醒悟,覺悟了煩惱,獲得了智慧。
華雲的從日思夜想,坐立不安,煩惱滿腹,到大徹大悟並不是憑空而來。身為鬥母宮的尼姑佛家經書,她自然是要每天誦讀,時間日久慢慢浸染,才能在最煩惱的時候幡然醒悟。沒有誦讀佛經的基礎,華雲也很難醒悟。
人在煩惱之中備受煎熬,胡思亂想,紛至沓來的念頭怎麼也抑制不住。普通的人在煩惱的時候會有兩種發展狀態:好的狀態,會找人傾訴,藉助別人的力量開解自己,從而從煩惱中掙脫出來,依靠時間來慢慢遺忘煩惱;壞的狀態,沉浸煩惱之中無法自拔,再加上不願意訴說,久而久之煩惱在心中盤旋縈繞,越來越鬱結,甚至會發展成抑鬱的情況。
讀過佛經的人,或者修行的人會在煩惱的時候尋求解脫之道。會循著煩惱找其根源,深究煩惱的產生、發展、結局。有思考就會有收穫,當一個人能正是煩惱,並且把煩惱翻來覆去追查得清清楚楚,就會明白煩惱不過是人陷於某一件事情、某一種思考、某一種人情世故、某一種人間的所謂「道理」無法自拔而已。如果跳脫煩惱產生的根源,就會在剎那間明白煩惱,真的自是人自尋的而已。
03佛經並不是只有修行的人才可以看,普通人也可以多誦讀
煩惱即菩提, 本身就蘊含著勸人向善,引導人去追尋煩惱、人生、生命真諦的意義。佛經並不是迷信,其中蘊含的智慧的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揣摩、感悟。當你身處煩惱之中無法排解的時候,不妨花一點時間找一本佛經慢慢地讀一讀。不是苛求你相信,不是誇大其詞,更不是胡說八道。正確的對待煩惱,並尋求解脫之道對於我們每一個都受益無窮。
讀經書與修行不是一個概念,讀經書只是為了尋找人生的智慧,尋找開解煩惱的辦法。